胎兒期記憶
引言
我們想把生命之初的故事重新展開。我想知道我是什麼,我為什麼會如此。機會終於幸運地降臨了。
大恐龍生蛋
每個人似乎都無法回憶起自己出生以後一段時間內的事情,更不用說在孃胎裡的一切。1996年1月29日女兒S(6歲)敘述的“大恐龍生蛋”的故事,以及其後S的夢和作者進行的自我催眠,表明了和從雙親精卵結合的瞬間所開始的個體生命相關的胎兒期記憶,我們並沒有忘卻,它在特定的心理狀態中會顯現出來。
胎兒期記憶的性質
生命之初是死亡的第一次體驗。胎兒對母親的依賴性生存方式。個體生命一開始,其感覺器官就開始工作並儲存於記憶之中。臍帶創傷帶來的人生最大疑團。胎兒期內五個過程所伴隨的相應的心理感受。迴歸母體的願望和進入胎兒期記憶時的運作特徵。
胎兒期記憶精神原型的再現形式
古今中外人人皆從胎兒期而來,其胎兒期記憶在人生不同階段必將不同程度地再現。許多重要的人類文化現象,人們至今仍困惑不解,而經過胎兒期記憶精神原型的切入則渙然冰釋。
(一)逐出伊甸園
《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主題和結構是以胎兒期記憶為藍本,而基督教的原罪觀則源於對胎兒期記憶中臍帶創傷的邏輯解釋,並且達到對人性本身加以批判這一人類文化獨有的理性高度,即人有惡的一面。
(二)涅盤
佛教最高境界的涅盤經由禪定的體悟而抵達,其過程為先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倒退完畢則人的一切記憶全部清除,此時閉目所見的虛空(我們命名為“虛空記憶”)就是涅盤。涅盤的合理核心,在於用和胎兒期記憶相關聯的虛空記憶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輪迴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的變形現象的誤解。
(三)面對死亡
佛教密宗名著《西藏度亡經》的重新解讀。其理論基點是涅盤和輪迴。處理死亡這一過程乃是一門藝術。
(四)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中迴歸胎兒期記憶的心理過程:隧道是進入母體的必經門檻,迴歸母體後的寧靜和欣快。
(五)所謂的“前生”
催眠時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誤將自己的胎兒期記憶當作別人的事情,即所謂的非自己的此生卻和自己相連的“前生”。
(六)屈原現象
作為人類特有的自殺悲劇,是個人在負面性質的心理低潮中跌進胎兒期記憶的原始殺義的陷阱,最終被內在的恐懼所擊倒。
(七)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是胎兒期記憶中美好的胎盤記憶。陶淵明隱退動機中的生理–心理特徵。
(八)流行歌曲的歌詞
“媽媽”主題喚起了迴歸母體情結。愛情主題的情感兩極“幸福和痛苦”,最容易啟用雙親情結,進而掀起胎兒期記憶中的“生和死”的體驗。
(九)曼達拉
梵語中“圓”稱為曼達拉。閉目所見的曼達拉,標誌著進入胎兒期記憶。自己早期詩作中的曼達拉痕跡。
(十)女兒S的其它的夢的分析
透過對女兒S從1996年8月至1997年9月之間12個夢的分析,指出兒童心靈中迴歸母體的願望以及夢的其它特點。
(十一)《釋夢》中一些夢的再分析
弗洛伊德《釋夢》為夢研究的經典之作。由於他認為兒童的夢是簡單的,另一方面又沒能獲得兒童胎兒期記憶的顯性例項,所以其夢理論不可能觸及胎兒期記憶這一人的心理底層,有些夢就無法正確地予以分析。用胎兒期記憶的框架對《釋夢》中10段夢例進行全新的研究之後,指出胎兒期記憶和夢的關係,彌補了弗洛伊德的缺憾。
(十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玄乎的“集體無意識”概念可用明確的人人皆有的“胎兒期記憶”置換。對榮格三、四歲做的令他本人苦想終生的夢的分析表明,胎兒期記憶對人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十三)胎兒期記憶的引發實驗
返回胎兒期記憶需經過類似洞穴、隧道的視覺形象的門檻。自己設計了引發胎兒期記憶的“山洞”和“隧道”等實驗,觀察到返回胎兒期記憶時的心理活動的詳情。
中國傳統文化道家和儒家的經典文字
用胎兒期記憶和與之相關的虛空記憶的心理視角透視《老子》、《論語》、《莊子》、《孟子》四書,中國傳統文化的旨趣是宣揚仁愛、自由的人性與和平安寧的社會,並以此來抗衡種種恐懼。
(一)《老子》
對現實中的恐懼的體驗。“道”與胎兒期記憶、虛空記憶。“道”與上帝。無為與不爭。
(二)《論語》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仁”是對人的終極肯定和期待。孔子的上帝觀。孔子的歷史觀。孔子的自我修養。矛盾對立中的價值取向“中庸”。
(三)《莊子》
卮言、重言、寓言。《內篇》七篇逐篇逐節的分析。莊子用虛空記憶的特徵指導個人、人際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實現個人自由和社會和平的人類福祉。
(四)《孟子》
孟子的憂患和快樂。孟子對人性的看法。歷史觀。養浩然之氣。執中而權變。
抵抗恐懼
恐懼與生俱來,但人希望以快樂原則而生。
即胎兒期記憶、自然的不利和人際間的生存競爭。我們的態度。
(二)雙親的責任
雙親對下一代的神聖天職。雙親自己的身心健康對下一代的影響。優生優育和早期家庭教育。
(三)自由的人
個體生命從本質上說是自由的。人必須獨立思索,獨立選擇,獨立生存。自由的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兩大落腳點是民主和科學。
結語
作為人的精神本源的胎兒期記憶的發現,揭開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嶄新一頁,宣告了人這本書可以在終極水準上徹底讀懂。我們應該感謝母親,我們應該感謝宇宙。“自由=仁愛”這一公式的創造與實踐。
以上摘自百科!
不過沒有一個醫學的說法!
胎兒期記憶
引言
我們想把生命之初的故事重新展開。我想知道我是什麼,我為什麼會如此。機會終於幸運地降臨了。
大恐龍生蛋
每個人似乎都無法回憶起自己出生以後一段時間內的事情,更不用說在孃胎裡的一切。1996年1月29日女兒S(6歲)敘述的“大恐龍生蛋”的故事,以及其後S的夢和作者進行的自我催眠,表明了和從雙親精卵結合的瞬間所開始的個體生命相關的胎兒期記憶,我們並沒有忘卻,它在特定的心理狀態中會顯現出來。
胎兒期記憶的性質
生命之初是死亡的第一次體驗。胎兒對母親的依賴性生存方式。個體生命一開始,其感覺器官就開始工作並儲存於記憶之中。臍帶創傷帶來的人生最大疑團。胎兒期內五個過程所伴隨的相應的心理感受。迴歸母體的願望和進入胎兒期記憶時的運作特徵。
胎兒期記憶精神原型的再現形式
古今中外人人皆從胎兒期而來,其胎兒期記憶在人生不同階段必將不同程度地再現。許多重要的人類文化現象,人們至今仍困惑不解,而經過胎兒期記憶精神原型的切入則渙然冰釋。
(一)逐出伊甸園
《聖經·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主題和結構是以胎兒期記憶為藍本,而基督教的原罪觀則源於對胎兒期記憶中臍帶創傷的邏輯解釋,並且達到對人性本身加以批判這一人類文化獨有的理性高度,即人有惡的一面。
(二)涅盤
佛教最高境界的涅盤經由禪定的體悟而抵達,其過程為先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倒退完畢則人的一切記憶全部清除,此時閉目所見的虛空(我們命名為“虛空記憶”)就是涅盤。涅盤的合理核心,在於用和胎兒期記憶相關聯的虛空記憶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輪迴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的變形現象的誤解。
(三)面對死亡
佛教密宗名著《西藏度亡經》的重新解讀。其理論基點是涅盤和輪迴。處理死亡這一過程乃是一門藝術。
(四)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中迴歸胎兒期記憶的心理過程:隧道是進入母體的必經門檻,迴歸母體後的寧靜和欣快。
(五)所謂的“前生”
催眠時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誤將自己的胎兒期記憶當作別人的事情,即所謂的非自己的此生卻和自己相連的“前生”。
(六)屈原現象
作為人類特有的自殺悲劇,是個人在負面性質的心理低潮中跌進胎兒期記憶的原始殺義的陷阱,最終被內在的恐懼所擊倒。
(七)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是胎兒期記憶中美好的胎盤記憶。陶淵明隱退動機中的生理–心理特徵。
(八)流行歌曲的歌詞
“媽媽”主題喚起了迴歸母體情結。愛情主題的情感兩極“幸福和痛苦”,最容易啟用雙親情結,進而掀起胎兒期記憶中的“生和死”的體驗。
(九)曼達拉
梵語中“圓”稱為曼達拉。閉目所見的曼達拉,標誌著進入胎兒期記憶。自己早期詩作中的曼達拉痕跡。
(十)女兒S的其它的夢的分析
透過對女兒S從1996年8月至1997年9月之間12個夢的分析,指出兒童心靈中迴歸母體的願望以及夢的其它特點。
(十一)《釋夢》中一些夢的再分析
弗洛伊德《釋夢》為夢研究的經典之作。由於他認為兒童的夢是簡單的,另一方面又沒能獲得兒童胎兒期記憶的顯性例項,所以其夢理論不可能觸及胎兒期記憶這一人的心理底層,有些夢就無法正確地予以分析。用胎兒期記憶的框架對《釋夢》中10段夢例進行全新的研究之後,指出胎兒期記憶和夢的關係,彌補了弗洛伊德的缺憾。
(十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玄乎的“集體無意識”概念可用明確的人人皆有的“胎兒期記憶”置換。對榮格三、四歲做的令他本人苦想終生的夢的分析表明,胎兒期記憶對人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十三)胎兒期記憶的引發實驗
返回胎兒期記憶需經過類似洞穴、隧道的視覺形象的門檻。自己設計了引發胎兒期記憶的“山洞”和“隧道”等實驗,觀察到返回胎兒期記憶時的心理活動的詳情。
中國傳統文化道家和儒家的經典文字
用胎兒期記憶和與之相關的虛空記憶的心理視角透視《老子》、《論語》、《莊子》、《孟子》四書,中國傳統文化的旨趣是宣揚仁愛、自由的人性與和平安寧的社會,並以此來抗衡種種恐懼。
(一)《老子》
對現實中的恐懼的體驗。“道”與胎兒期記憶、虛空記憶。“道”與上帝。無為與不爭。
(二)《論語》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仁”是對人的終極肯定和期待。孔子的上帝觀。孔子的歷史觀。孔子的自我修養。矛盾對立中的價值取向“中庸”。
(三)《莊子》
卮言、重言、寓言。《內篇》七篇逐篇逐節的分析。莊子用虛空記憶的特徵指導個人、人際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實現個人自由和社會和平的人類福祉。
(四)《孟子》
孟子的憂患和快樂。孟子對人性的看法。歷史觀。養浩然之氣。執中而權變。
抵抗恐懼
恐懼與生俱來,但人希望以快樂原則而生。
即胎兒期記憶、自然的不利和人際間的生存競爭。我們的態度。
(二)雙親的責任
雙親對下一代的神聖天職。雙親自己的身心健康對下一代的影響。優生優育和早期家庭教育。
(三)自由的人
個體生命從本質上說是自由的。人必須獨立思索,獨立選擇,獨立生存。自由的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兩大落腳點是民主和科學。
結語
作為人的精神本源的胎兒期記憶的發現,揭開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嶄新一頁,宣告了人這本書可以在終極水準上徹底讀懂。我們應該感謝母親,我們應該感謝宇宙。“自由=仁愛”這一公式的創造與實踐。
以上摘自百科!
不過沒有一個醫學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