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事亂彈

    沒有網際網路也有群體極化,因此,首先這不是網際網路特有的。

    其次,群體極化的關鍵是率先發聲權及手中的流量,與以往不同的僅僅是,掌握率先發聲權的不止是傳統媒體了,又多了網際網路媒體和自媒體,但本質不變。

  • 2 # 辰昊

    產生群體極化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種途徑,即資訊影響途徑和社會比較途徑。資訊影響途徑是指在群體討論過程中,成員所提供的絕大多數資訊都是支援自己觀點的,因此,群體成員逐漸相信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當意見傾向於某一個方向時,大多數論據都用來論證該觀點的正確性。於是,最初佔優勢的意見漸漸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援。即它是在瞭解了新的資訊和聽到了新的說服性的意見時產生的。社會比較途徑是在群體討論中,原來認為自己的意見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現實中,不可能每一參與者的觀點都超過所有成員的平均水平,於是許多成員開始省悟過來,發現自己的觀點不像原來所認為的那樣合理,結果發生了向極端轉移,它是在成員瞭解了群體的一致意見時產生的:現實生活中,資訊影響和社會比較途徑常常是一起出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此外,責任分配、群體壓力、文化背景和群體領領導者等因素也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

  • 3 # 內含子的表達

    群體極化,又叫團體極化,是指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團體會做出比個人更加極端——這種極端是不理性的——的決策。

    你可能已經在制定決策時需要大家一致同意或全體透過的團體中工作過。這是大多數委員會的運作方式。實際上,意見一致是民主的基礎。

    1964年,柯崗和瓦拉赫將個人和團體的決策方式進行了比較。在研究中,他們讓參與者面對一系列令人左右為難的困境,並要求他們選擇一個解決方案。例如,要求他們決定是否給一位垂死的病人服用一種危險的實驗性藥品。解決方案在風險程度上各有不同。柯崗和瓦拉赫發現,意見達成一致的團體所做出的決策會比個人決策具有更高的風險性。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風險轉移。他們解釋說,身處團體內的人們對風險的責任感較低,因此他們願意制定出更危險的決策,這個過程叫做責任分散。

    然而,隨後的研究顯示,有些團體傾向於制定比個人更加保守的決策。即如果團體內的成員在加入團體之前所做的決策就相當保守的話,那麼他們在團體中傾向於制定更加保守的決策。換句話說,與個人相比,團體既可能制定更加保守的決策,也可能會制定更具風險性的決策。這種新現象就是團體極化效應。有一個因素可以預測團體中的人們是傾向於謹慎還是冒險,這個因素就是文化。例如非洲文化對謹慎的重視高於冒險,而在美國文化中,對冒險和勇氣的重視要高於謹慎。考慮到你已經在團體中度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你需要對這些效應有所瞭解,以便克服其影響,做出最好的決策。

    群體極化現象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效應。網際網路是一個更大的群體,或者說,它能夠產生比現實中更大的群體,只要有群體,就會產生群體極化現象。好訊息是,網際網路不是鐵板一塊,多個群體的博弈,可以避免整個社會走向極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園慧跨界演小品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