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匯

    偉大的城市往往吸引有抱負的人。當你置身其中時,你便能敏銳的感知到。透過無數種微妙的方式,這座城市向你透露出這樣一條資訊:你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你應該更加努力。

    令人吃驚的事情在於每座城市所傳遞出的資訊各有不同。紐約會告訴你,最重要的就是:你應該掙更多錢。當然它還會傳遞給你其它的資訊,比如你應該變得更加時髦,你應該看上去更美。但是,這座城市傳遞出來的最清楚的一條資訊就是――你應該變得更有錢。

    我喜歡波士頓(或是劍橋)這個城市是因為它傳遞出來的訊息是:你應該變得更加聰明。你真的應該讀完你一直以來打算讀的所有書。

    若你問起一座城市傳遞的資訊是什麼樣的,有時候你會得到令人吃驚的答案。矽谷的人最推崇聰明的大腦,但是這個地方傳遞出的資訊則是:你應該變得更有影響力。

    這和紐約傳遞出來的資訊並非完全一樣。在紐約,影響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這座城市更容易被10億美金所打動,哪怕這錢你是繼承得來的。而這要是在矽谷,除了幾個房產經紀,沒人會真正在意。在矽谷,你對整個世界有多少影響力才是最重要的。人們關心拉里和謝爾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富,而在於他倆控制著谷歌,而谷歌幾乎影響著每一個人。

    一座城市傳遞出什麼樣的資訊究竟有多重要呢?按經驗,這一問題似乎該這麼回答:很重要。你可能會認為只要你又有了足夠的智力,就可以超越你所處的環境去做不平凡的事。你住在哪裡,最多隻能產生幾個百分點的差別。但是如果你回望一下歷史資料,就會發現住在哪裡比你想象的要更加重要。大多數做出大事的人都是在某個時間集中待在某幾個地方。

    透過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米蘭人達芬奇的個案,你可以瞭解到城市的影響力有多大。基本上每個你聽說過的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畫家都來自佛羅倫薩,即便米蘭城和佛羅倫薩差不多大。佛羅倫薩人的基因與米蘭人的並無不同,因此你可以想象出生在米蘭的某個人和達芬奇一樣都是富有的天賦的。但是這個人身上發生了什麼呢?

    即便某個人擁有和達芬奇一樣的天賦才能,依然無法抵抗環境產生的影響,你覺得你行嗎?

    我不認為如此。我為人也是相當的固執,但我不願與這個力量相抗衡。我寧願合理利用它,為此我考慮了很久應該趨何地而居。

    此前我一直以為伯克利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地――這地方可以說就是另一個劍橋,只是這裡的氣候更好。但是直到幾年前我終於住了過去以後,我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伯克利這座城市所傳遞出來的資訊是這樣的:你應該活得更好。伯克利的是一個非常文明的城市。這大概是整個美國境內最適合北歐移民的地方。但這裡並不是雄心壯志嗡嗡做響的地方。

    回頭一看,這個地方如此舒適,吸引的自然都是些把生活品質看得高過其他一切的人群,這原本就算不上意外發現。這裡的確有好過劍橋的氣候,但是,這裡畢竟不是劍橋。你在劍橋遇見的人可不會毫無緣由地出現在這裡。要在劍橋定居下來,人們可得做出一些犧牲。這個地方地價貴,有點兒髒,天氣也常常不好。因此,你會發現這類住在劍橋的人,都是想跟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群為鄰的人,哪怕這意味著住在一個又貴又髒、天氣又糟糕的地方。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劍橋似乎就是全世界的智慧之都。我知道這言論聽起來是有些荒謬。但是要稱世界上任何其他一個地方是智慧之都會顯得更加不合理,這卻是毋庸置疑的。在心懷大志的學生看來,美國的大學無疑是當代最好的學府。那麼美國境內又是哪家最強呢?紐約麼?這裡的確住著相當數量的聰明人,但是,整座城市的集體智慧被更多住在這裡的穿著西服的野蠻人稀釋了。海灣地區也住著一群聰明人,但是同樣也被稀釋了;那裡有兩所高等學府,但是彼此離得很遠。哈佛和麻省理工基本接近西海岸標準,周圍分佈著20多家其他的高校。[1]

    結果,劍橋因其觀念而聞名於世,就像紐約的金融和矽谷的創業公司一樣。

    如果咱們所說的城市是同一個概念,那麼咱們所說的城市其實是指這座城市裡住著的人群。長久以來,所謂的城市就是指大規模集聚的人群,因此,你可以把城市和人群這兩個詞相互替代。但是從我上文所列出的個案可以看出,近來城市的概念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紐約是一個傳統的偉大城市。但是劍橋則只是城市的一部分,而矽谷甚至連城市都算不上。(聖何塞自我宣稱是矽谷之都,然而並不是。它地處矽谷一端、佔地僅178平方英里。)

    或許網際網路將帶來更劇烈的變化。或許將來你所屬的最重要的社群會是網上虛擬社群,而你地理上所居何地壓根就沒有影響。但我不敢保證。因為真實的世界內含豐富,而城市傳遞資訊的某一些方式卻是相當的微妙。

    每年春天回到劍橋最令人興奮的事情,就是在黃昏時分漫步街頭,將目光投入街上的每一座房子。而當晚上走在帕羅奧多的街頭,除了電視螢幕透出來的藍光,其他什麼都看不到。在劍橋你甚至可以看到各家房子裡書架上擺滿了那些充滿希望的書本。曾幾何時,帕羅奧多也曾和1960年代的劍橋差不多,但是它現在的樣子讓人無法聯想到它邊上也有一座大學。如今的它,不過就是矽谷的富人區之一。[2]

    城市總是透過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資訊――透過窗戶看到的、偶爾聽到的。這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得到的,也不是你想躲掉就能躲得掉的。住在劍橋的慣有危害之一就是你總會聽到人們用一種疑問的語調吐出一個個陳述句。但整體來講,和紐約和矽谷相比,我還是更喜歡劍橋的街頭閒談。

    我有個朋友,他在上世紀90年代末搬到矽谷。他曾經就告訴我住在矽谷最大的壞處就是耳朵裡偷聽到的對話質量都很low。當時我以為她只是在故作清高。無意中聽到他人的談話有時候的確會很有趣,但是這些偶爾聽來的閒談的質量高低至於會重要到能影響你選擇住在哪裡的程度嗎?但是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你偷聽到的對話能告訴你自己處於怎樣的人群中。

    不管你意志有多堅定,要做到不受周圍人的影響是很困難的。倒不是因為你來到這座城市的初衷如何,而是因為當你發現周圍的人對你所關心的事物毫不在意的時候,內心會很沮喪。

    就像你贏錢和輸錢不一定對等一樣,你在這座城市裡感受到的鼓勵和遭遇的沮喪也不對等。大多數人過於看重金額減少的影響: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省下一塊錢,而不是多掙一塊錢。與此同理,大把的人把精力放在抗拒做那些他們被認為應該做、或者碰巧遇到的事情上,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情,身邊沒有一個人關心,也鮮有人能堅持做下去。

    因為各種雄心壯志在某種程度上無法相容,每個城市都傾向於專注在某一種志向上。之所以稱劍橋為世界智慧之都,不僅僅是因為這裡聚集了聰明人,而是在這裡除了智慧與知識,人們別無他求。相比之下,紐約城裡和海灣地區的大學教授們之前一直像是二等公民――直到他們分別開始操作對沖基金和創業投資。

    這恰好回答了紐約人在泡沫經濟發生後所產生的一個疑問:紐約是否能夠成為可以與矽谷相匹敵的創投中心。不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如果有人在紐約創業,那TA將覺得自己是個二等公民。[3]對於紐約人而言,有的是比創業更好的事兒。

    從長遠看,這對紐約來講可能是件壞事。因為一項重要的新技術終將轉變成賺錢工具。因此,和矽谷人相比,紐約人更關心金錢而不太在乎影響力,實際上他們看重的是同一件事兒,只不過紐約人慢一拍罷了。[4]而且,事實上,就賺錢能力而言,紐約人也正在輸給矽谷人:在2007年的福布斯TOP400排名中,紐約人和加州人的比例從最初公佈的1982年的1.45 (81:56)下降到了0.83 (73:88)。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會向人們傳遞出資訊,只有那些某類志向的人聚集的城市才會。而且,如果不是居住在此地的話,也是很難接收到這類資訊的。我之所以明白紐約、劍橋和矽谷傳遞的資訊是因為我在這三個城市都分別住過幾年。華盛頓和洛杉磯似乎也傳遞出了什麼資訊,但是我在這兩個城市待的時間不久,不足以弄清楚那些資訊究竟是什麼。

    名利似乎是洛杉磯最看重的。那裡有一張A名單,名單上的都是當下炙手可熱的人,每個人都想榜上有名,或者與名單上的人成為朋友。其次,洛杉磯人和紐約人一樣看重金錢,但是同時也在意一個人的外表是否有吸引力。

    在華盛頓,最重要的是你都認識哪些權貴人士。人人都想成為局內人。基本上跟洛杉磯差不多。華盛頓也有一張A名單,每個人都想進入該名單或者接近名單上的人。兩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在於這張A名單是如何被選出來的。不過即便是名單篩選,其實本質上區別也不大。

    眼下,舊金山傳遞出來的資訊似乎與伯克利的一樣:你應該擁有更好的生活。但如果足夠的創業企業選擇去舊金山而非矽谷,這種情形有可能會變化。在泡沫經濟時期,有些行為預言了你的失敗――那就是任性的選擇,比如購買昂貴的辦公傢俱。直到現在我都對那些選擇在舊金山創業的人表示懷疑。但是如果足夠多足夠好的公司都選擇去舊金山,那麼這就不再是任性之選,因為矽谷的中心即將轉移至此。

    迄今為止我沒有發現其他像劍橋這樣擁有那麼多在學識上有追求的人。(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就像是希臘的伊薩卡島或者德國的漢諾威:它們也一樣傳遞資訊,只是沒有那麼強烈罷了。

    法國巴黎也曾經一度是智慧之都。假設你在1300年來到這裡,它向你傳遞的資訊可能和你今天在劍橋所感受到的一樣。但是去年我試著在巴黎住了一陣子,當地人體現出來的抱負貌似並不是學識方面的。現在巴黎傳遞出來的資訊是:做什麼都要有風格。事實上我還挺喜歡這樣的。在我居住過的城市中,巴黎是唯一真正關注藝術的城市。在美國,只有一小部分人會購買原創藝術作品,而更加世俗的人則只是根據藝術家的名氣來判斷其作品。但是黃昏時分,漫步街頭,你目光所及之處,總能看到巴黎人對繪畫作品的真正喜愛。就視覺享受而言,巴黎是我所瞭解的最好的所在。

    我從這些城市接收到的資訊中還有這樣一條:在倫敦人們(雖然不多)認為我們應該保有更多的貴族氣度。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巴黎、紐約還有波士頓,人們也有此願望。但其實這個資訊不管在哪裡都微弱地存在著。100年前這個觀念或許很強烈,但如今假如不是我有意去尋找貴族氣度的資訊,我大概根本也感覺不出來。

    目前為止,我從各大城市接收到的資訊有:財富、風格、流行、外表、名利、權利、經濟力、智力、社會階層以及生活質量。

    面對這一長串資訊單,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微微的噁心。之前我一直認為擁有抱負是件好事,但如今我意識到那隻適用於我所關心的志向領域。而當你把所有人的抱負都一一列明,看上去並不美好。

    經過仔細研究,我發現這張清單上的某幾項居然有史可鑑。比如,100年前的人並不看重外表(雖然可能2400年前的人會在意)。對於女性來說,外表向來都很重要,(投黑馬www.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但是從二十世紀末開始,顏值高低也開始影響男性了。我不清楚為什麼――多半是和女性的地位提升、演員和模特的影響力提升有關,還有就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在辦公室工作了:你如果在工廠上班,就不能穿太時髦的衣服,於是你只能秀出你的身材。

    100年前的抱負清單上估計也看不到“時髦”一詞。你會追求時髦嗎?時髦的真正含義是你什麼都知道。因此,它可能只是簡單代替了某個因“精通一切”而文明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而已。這大概能夠解釋為何在倫敦人們把時髦看得特別重要:它就是那些只有局內人才聽得懂的傳統英式趣味的2.0版本。

    經濟力大概100年前就在清單上出現了,但是其內涵在過去一百年中有所演變。它過去曾經是指擁有大量人口及物質資源。但它逐漸變成了引領科技走向的能力,而引領潮流的某些人甚至並不富裕――比如那些重大開放資源專案的領導人。歷史上的工業領導人召集了大量聰明人,整天在實驗室內為他們研製新興科技。

    隨著上述能力越來越引人注意,其它方面就會越來越弱,那就是社會階層。我認為這兩個變化相互之間有所關聯。經濟力,財富,還有社會階級只不過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說法罷了:經濟力轉化成財富,而財富轉化成社會階級。因此人們追求的焦點只是簡單地向上發展罷了。

    城市真正提供的是觀眾,以及同類篩選器。這些對於像數學或物理這類學科來講並非至關重要,因為這兩個領域除了需要夥伴以外,不需要任何觀眾。其評判標準也十分直接,只需要看聘用情況和准入委員會怎麼說就夠了。如果你從事的是數學或物理研究,那麼你需要的僅僅就是一個相應的部門和不錯的部門同事罷了。這情形在哪裡都一樣――比如洛杉磯、新墨西哥。

    只有在藝術、協作或科技領域,你才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在這些領域,最好的從業者並不是聚集在幾個頂尖學府的研究部門或實驗室裡――部分的原因是天才很難被判斷,還有部分原因是有人會為此買單,所以你並不需要依靠教學收入或研究經費來生存。如果在那些相對複雜的領域,對其最有幫助的就是選擇待在一座大城市的:你需要周圍人關心你所做的事來鼓勵你自己,而且,因為你需要為自己找到同行者,所以你更加需要大城市才具備的引入機制來達成目的。

    但是你並沒有必要為了享受到此福利,而終生住在大城市裡。最關鍵的幾年應該是在你職業發展的早期和中期。顯而易見的是,你沒有必要出生在這裡,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在這裡上大學。對於大學生而言,一個擁有幾千學生規模的大學就已經足夠了。而且,在大學裡,你也沒有必要面對最有難度的工作――發現新的問題並解決它們。

    直到你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開始面對難得多的工作的時候,最有助益的就是待在大城市,因為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合適的同事和鼓勵。當你找到這二者之後,如果你想離開,自然可以離開。印象派藝術家們不約而同以同一種方式亮相:(除了畢沙羅出生在加勒比海群島)他們都生在法國各地、死在法國各地,但是使他們成為名家的則是他們在巴黎度過的那幾年。

    除非你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並且清楚哪裡有這件事物的領先力量,你最好的做法大概就是趁著年輕,在不同的幾個地方分別住上一段時間。除非你在當地住下來,否則你是無法確切地瞭解到這個城市所傳遞的資訊的,你甚至都不一定知道它是否有資訊要透露。通常你獲得的資訊都是錯誤的:我25歲的時候住在佛羅倫薩,心想那裡是藝術中心,結果發現我來晚了,晚了450年。

    即便你所居住的城市集聚了某種抱負,但直到你清楚地聽到它所傳遞出的資訊之前,你也無法確定這種抱負是否能和你和諧共振。當年我初到紐約,一開始我非常興奮。紐約是一個精彩的所在。因此,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意識到我和其他住在這裡的人並不一樣。我一直在紐約城裡尋找著劍橋的感覺。事實上它離得很遠,非常遠,遠到要坐上一個小時的飛機。

    有些人在16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了,但是對於大多數心懷抱負的孩子來講,是先擁有抱負心,然後才慢慢知道具體志向是什麼。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做大事,他們只是還不確切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要成為一個搖滾明星,還是腦外科醫生。那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如果你的志向沒有明確的方向,那麼你通常需要透過試錯來確定自己該住在哪裡。你大概需要在某個讓你賓至如歸的城市裡發掘你內心的方向。

    註釋:

    [1]這是大學不受政府控制的好處之一。當由政府決定如何分配資源,政治上的決策會導致事物在地理上的分佈。沒有哪個中央政府會把全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放在同一座城市裡,除非這座城市是首都(這同樣會產生其他問題)。但是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學者,都喜歡與同類聚集在一起,而且只要給予其自由,他們就會從中獲得相同的益處。

    [2]帕羅奧多依然住著幾位老教授,但是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過世,結果他們生前居住過的房子被開發商們改造成豪宅,然後被賣給Bus Dev公司的高管。

    [3]你聽說過有幾個創業公司的老闆在其公司飛黃騰達後還過著普通的生活的?誰會繼續穿T恤牛仔,開著大學時期買的舊車呢?如果你在紐約城裡這麼做,人們會把你看得一文不值。但是假如你穿著牛仔褲T恤衫走進舊金山的一家高檔餐廳,裡面的人會待你很友好;誰會知道你的身價幾何呢?但是在紐約這麼做是行不通的。

    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具備成為科技之都的指標之一是看這座城裡有多少家餐廳還要求就餐者穿西裝。根據查格指南提供的資訊,在舊金山、洛杉磯、波士頓還有西雅圖,這樣的餐廳一家都沒有,但是華盛頓有4家,倫敦有8家,紐約有13家,而巴黎則有20家。

    (查格指南上說舊金山的麗思卡爾頓酒店餐廳要求客人穿著西裝,但是我不相信,所以我打電話過去了問了,結果他們並不作此要求。很明顯,在整個西海岸,目前只剩下一家餐廳還要求男客人穿西裝用餐,那就是納帕谷的The French Laundry。)

    [4]想法距離經濟力有時僅有一步之遙,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劍橋這樣的智慧之將有一天超越矽谷,就像矽谷超越紐約那樣。

    雖然這在當下看起來不可能;如果波士頓繼續落後的話。我提出這項可能性的原因是從一個創業想法到真正開始創業的過程正在變得越來越順暢。相比較10年前而言,如今你讓幾個毫無商業經驗的駭客開始創業要簡單得多。如果你再往後推測20年,情況又可能會有些反覆。對此,我不會說贊成,也不會說反對。

    [5]如果巴黎是人們最關注藝術的所在,那為何紐約才是藝術商業的重心呢?因為早在20世紀,藝術品牌就開始從藝術品本身脫離開來。紐約城裡聚集了最富有的買家,但是他們對藝術的所有要求不過是其品牌,但既然只要有具備足夠有辨識度的風格,人們就能基於任何事物創立品牌,藝術商自然可以使用當地作品。

  • 2 # 包頭吃喝玩樂攻略

    當你選擇在一個城市中生活的時候,那麼你一定是看中了這個城市的某個方面;當你想要逃離這個城市卻又留下來的時候,那麼一定是這個城市中有你放不下的人或物;當你在這座城市中生活的時候,那麼這座城市一定在無形之中給了你某個力量。

    我在包頭已經生活了十五年了,從兒時六歲就跟著父母來到包頭,當時的我懵懂無知,一直到如今的我是一個二十一歲的成年人。在這十五年裡,我在這個城市中失落過,傷心過,絕望過,也曾失去過,可當我想到那些和我有同樣遭遇的人依舊在這座城市中沒有放棄,繼續努力的時候,我就釋然了。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都是在大起大落中度過的。當你遇到困難想放棄時,就想想你當初來這座城市的目的,正所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方得始終。

    在包頭這個城市中,母親的推心置腹曾經是我堅持下去的力量,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力量,說白了母愛就是陪伴我成長的最大動力。我感謝包頭這個城市,是他提供給我機會,讓我感受到母愛的力量。

  • 3 # 邵陽的那點事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裡住著某個喜歡的人,但在我看來,之所以愛上邵陽這座城市是因為這座城市有鼓勵我的因素,讓我在走出去的日子裡每每想到自己的家鄉,總會感到欣慰,有一股力量支撐著我。

    在筆者看來,邵陽是一座寄託精神的城市。一個地方的根本和靈魂在於文化,而一個地方文化的精神和標識在於精神,精神是當地人們所共同的核心,文化價值和心理導向。邵陽當地的民俗特色都是精神所在,邵陽當地除漢族以外共有39個少數民族,邵陽曆史悠久,轄域較廣,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特色。也許邵陽不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城市,但緊追時代步伐,邵陽在一步步對外發展著,但我在其他城市聽聞但邵陽的特有事物時,心裡便覺得十分驕傲,這是家鄉的力量,總會為之動容的力量!

    邵陽是個民風淳樸的地方,當地人們崇善尚美毋庸置疑,在歷史上,劉備和他的主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都到過邵陽,留下了步月橋等遺址和美景供後人紀念。所以說邵陽是個有關懷的家鄉,在未知的路途中發光發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了猩球崛起3,你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