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枯子月

    把自己變得更好,越來越好。

    獨立生活。

    學會理解但不順從。

    學會溝通。

  • 2 # 精神科專家梅醫生

    其實,年輕人長期處於一種抑鬱,孤僻2陰暗,特別是在自己的家裡過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非常不利於自身的健康發展。長期如此甚至會影響到你的正常社交。當然,父母造成的抑鬱有的是遺傳因素(經研究發現,患有抑鬱障礙親屬同病率高出一般人群30倍,血緣越近,發病越高。而親生父母的患病率為31%,由此可見遺傳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小孩子出生就有患抑鬱症的可能,想要恢復,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得依靠父母的努力。

    先天性的抑鬱畢竟佔少數,今天我們重點講的是後天因素,這段話是留給所有父母看的。

    患抑鬱症的孩子,童年生活中必定經歷過較多的失落與痛苦,比如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護,在家庭無地位(重男輕女);父母離異、再婚;父母的爭吵等等。經研究人員發現,這類父母易造成孩子抑鬱,一種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還有很多父母把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安排學習這個,學習那個,這無形讓孩子承受了過多的壓力。

    有時達不到父母要求被指責,孩子可能因無法承受而患上抑鬱症;一種是過度的保護孩子,父母讓孩子與外界隔絕,導致孩子思想閉塞,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形單影隻,鬱鬱寡歡,無法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還有一種是不關心甚至虐待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有喝酒的陋習,喝醉了就對孩子拳腳相向)這不僅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陰影,還會導致孩子情感冷漠,孤僻,缺乏與人交流,產生厭世情緒等。康達君想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作為父母的,應該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要尊重孩子,注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讓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

    測試的你抑鬱情況那麼孩子該如何擺脫父母造成的抑鬱?

    1.跟父母多溝通,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告訴他們,要知道,沉默改變不了什麼。

    2.豐富自己的生活,興趣愛好會幫你發現生活中的樂趣。研究音樂,感受從單個音符到創作樂曲的成就感;鑽研廚藝,瞭解各國美食博大精深;參與體育,約三五好友在籃球場揮汗如雨,去做喜歡的事,總好過獨自哀嘆憂傷。

    3.豐富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交流,可以幫助自己從失落抑鬱中擺脫出來,你需要走出去,去參加社團,參加活動,讓自己的朋友多起來,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也可以跟自己的閨蜜說,她可以成為你宣洩的出口。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你想要傾訴的物件,你也可以寫日記,要及時將心中的想法發洩出來。

    4.多看看健康的書籍,聽聽靜心的音樂,這樣能開闊自己的心界,多去一些自然環境優美的場所,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

    5.偶爾吃點甜食,有時候,一塊巧克力也能讓你開心快樂起來,多想想生活中甜美,開心的事。學會可觀的看待一切。

  • 3 # 心立方

    父母造成的抑鬱,不知道你的父母對你做了什麼,導致了你的抑鬱。其實不建議你內心有這樣的觀念,把抑鬱的罪責都推到父母的身上,其實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任何人都在過去必然經歷過父母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你年幼的時候,在一些教養方式上父母因為一些自身的缺陷和侷限導致你受傷和受挫,這一點我不否認。

    但是既然你已經長大,那就要勇敢的面對父母給你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選擇繼續在痛苦中沉淪還是涅槃重生其實完全在於你自己的選擇,所以成長的責任也完全在你自己來決定的。

    人其實對負面的東西更敏感,如果讓你回想父母的不好,你能說出很多,但其實父母帶給你的快樂和幸福也很多,只不過你都忘記了而已,所以你不要老盯著父母身上的缺陷,仔細回憶一下父母曾經對你的好,那麼你對父母也就能變得寬容一點。

    所以想擺脫抑鬱,首先要學會接受自己的父母,不要再去怨恨他們,而是和他們和解,畢竟在這個世界上你最堅強的後盾永遠是你的父母,當你不再怨恨他們,獲得父母的支援,那麼你就從父母那裡獲得了重生的強大力量。

  • 4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心理學家克萊因說:如果我們在潛意識的深處,可以將父母的怨懟清理到某個程度,並且接納他們曾經讓我們遭受挫折,那麼我們將能夠與我們自己和睦相處,能夠真正地去愛他人。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該怎麼樣去擺脫過去的傷痛,我要怎麼去忘掉那些不好的事情。

    我要求你現在頭腦中不要出現大老虎,千萬不要出現大老虎。那各位朋友告訴我,你現在腦袋裡想的是什麼?是一隻大老虎嗎?

    這就是我想說的,我們的大腦總是對“不”字之後的話感興趣,所以說,你越是想要忘記的陰影,那些陰影就越是在你的心裡根深蒂固。

    面對耿耿於懷的事情,你不要試著去擺脫它,你的每一次擺脫,每一次下定決心要忘記,其實對於你來說都是一種負強化,這只不過是讓你越來越痛苦。

    也有人說,正是因為我的童年,經歷瞭如何如何的創傷,才導致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

    我不否定創傷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是,這些創傷和你現在的生活真的有因果關係嗎?

    其實導致你今天生活的樣子,是在於你如何去看待這些經歷。有些人也經歷過不幸,也經歷過某種創傷,但是他有自我療愈的力量,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心理治療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早期經歷,但我們經常做的事情,是慢慢的調整來訪者看待自己過去的方式和視角,方式跟視角變了,那過去的經歷對他的影響也就會慢慢的發生改變。

    所以說,我們走出這些傷害模式,要轉變自己的信念,和對原生家庭的看法,把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

  • 5 # 以碼內立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逃離這個環境。當然,重度抑鬱是病,一定要儘快去治。

    我認識一個朋友,按理說,她應該家庭幸福才對:媽媽是大型國有商業集團的黨委書記,那叫一個精明能幹,知書達理;爸爸海軍轉業回來當了一名特種崗位的工人,雖然工作表現平平,但是一個典型的上海好男人,料理家務有一手;她天資聰穎,讀書成績極好,還長相甜美,有一雙大長腿。

    但她從小就覺得壓抑。因為媽媽嫌爸爸窩囊,家裡只好女人去外面奮鬥,而爸爸則覺得自己也是為家裡付出了很多但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兩人之間不是冷嘲熱諷,就是互相不睬,氣氛凝重得很,還總想拉女兒站隊自己這邊。什麼一家三口一起逛公園或是走親戚之類溫馨的畫面,根本是想都別想。

    朋友高考發揮失常去了外地念大學,那四年反倒有機會鬆口氣,但畢業後一回上海工作,昔日的種種全盤復演。更變本加厲的是,因自己人生失敗、因而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的爸爸開始嫌女兒整天就知道弄詩歌、玩音樂,不務正業,不求上進,而媽媽又到了更年期,性情急躁,整日為一點小事嘮嘮叨叨。終於,朋友的基因裡可能早已埋伏下的家族抑鬱症因子爆發了,嚴重時她甚至試圖自殺。

    他們一家唯一能共同接受的一個外人是朋友的堂兄。他這麼多年觀察堂妹一家後,得出的唯一結論是,上一輩已經沒辦法改變,但堂妹不能再過上一代的生活,必須離開這個家,並且越遠越好。剛好他自己的同學在美國博士畢業,想從國內找個女朋友早點成家,他介紹兩個人認識。兩人還真的挺投緣。

    朋友不想以陪讀或者結婚的形式去美國,就自己考了個研究生,然後找了個機會交換到美國,拿到本土大學的學位後,也申請讀了博士。

    朋友的抑鬱氣質還會時不時發作,但因為遠離了令她心煩意亂的原生家庭環境,再加上夫君很疼愛她呵護她,一家人(先生了大兒子,老二也在路上了)在美國的定居生活平穩、美滿。

    總而言之,遠離那個會讓自己不開心的環境吧!巴菲特的投資顧問查理芒格引用過一句別人的話,大意是,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那麼我會盡全力遠離那裡。即便是父母,如果和他們在一起不開心,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走開。

  • 6 # 餓狼不傳說

    所謂父母無外乎就是會給孩子一些壓力,這很正常,首先你得理解父母所給你的壓力,自己沒必要和父母去抗衡,你設定你的底線就可以了我想父母也不會輕易去觸碰你的底線。

  • 7 # 暖心理

    題主您好,的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來自父母帶來的影響,我很想了解你說的父母造成的抑鬱具體指什麼,在沒有完全瞭解的你的具體情況下,我只能憑著我的猜測做解答,如果有機會,還希望與你進行充分的溝通。父母的同一個行為,可能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影響,比如,面對同樣是父母的指責和否定,哥哥可能會找到讓自己更加變得優秀的途徑,會不斷的進取,最終變得卓越而有成就。而弟弟卻有可能被父母的指責和否定打擊的頹廢不振,選擇讓自己抑鬱,並且認為這個抑鬱是父母造成的。如果我們在諮詢關係中,我可能會進一步與你探討,抑鬱情緒是我們自己的,當你把自己的抑鬱情緒定義是父母造成的,好像有一種我不想或不能或不敢為自己的抑鬱情緒負責。除非我們是小孩子,否則,我們是有能力做出選擇的。這讓我想起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說過話:“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健康、家庭、幸福、專業技能、運氣、社會地位等等,這一切都是可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只要活著,過去不論經歷了什麼,都可以成為未來的一筆資產,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對於弗蘭克爾來說,就算是身處在集中營那樣惡劣的環境,他依然有能力選擇面對惡劣環境的態度,他依然會在困境汲取的人生的意義,活出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做準備好為自己的抑鬱情負責任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激發內在想象不到潛力。也許一些問題就會比較容易的解決。雖然的我們抑鬱情緒和父母有關,但我們有選擇的能力,是選擇父母的不良影響深深控制自己,還是自己能做點什麼,可以將不好的能量轉化為好的能量,幫助自己活得比父母更有意義和人價值。至少,從這個問題看到了你已經在想辦法要解決和麵對這個問題,也許一對一的諮詢,對你探索自我和走出抑鬱會是一個捷徑。

  • 8 # 鵜鶘心理

    父母造成自己抑鬱?這個有點難以理解。一般在遺傳上,如果直系親屬有抑鬱症史的話,可能會讓自己的抑鬱症的機率比常人高。你要確認是鬱悶還是抑鬱,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建議你先網上去查查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看看是不是符合?如果是,真的要注意了。其實,無論是不是,看到你提出的這個問題,至少可以想象到你父母給你的壓力太大,讓你難以承受,你都快要讓父母 “逼瘋”了。同樣,你對父母有一種怨懟的情緒。由此可知,你們家庭關係存在這問題,至少是溝通機制出了問題。

    因為你沒有具體描述,也不知你的個人資訊,也不知具體碰到什麼情況,也不知你到底是抑鬱到怎樣的心境狀態?姑且當你真的抑鬱了,單是你能提出這個問題來,心裡有怨懟情緒,這就是一個積極的訊號,就值得肯定和表揚。

    面對這種抑鬱心境,我想首先還是要告訴父母,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要告訴他們自己很不開心,甚至已到了抑鬱的狀態。可以網上下載些關於抑鬱的診斷標準,告訴他們,自己已經符合哪幾種指徵,引起他們的重視。我想,可憐天下父母心,絕大多是父母知道孩子生病了都會很重視,不會坐視不理,還自顧自的感受的;其次要積極溝通。我們華人通常很含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很多委屈都寧願憋在心裡,也不說出來。其實,有時在家裡只要在某件事上簡單向父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記住哦 ,特別是感受要表達出來,因為觀點是理性的,父母未必接受,而感受是感性的,在親子關係濃濃的愛的光環下,父母會慎重很多。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觀點,但是不希望孩子不高興,這或許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三是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父母,他們是自己的孩子,當他們在出現相應情況時,自己會是怎樣的心境,自己會不會選擇和他們的那些同樣的選擇,有沒有更好的措施?四是別宅在家裡,開啟自己的心扉,去尋找外面美好的事物。

    理解父母,瞭解和接納自己,讓愛充滿你的生活!

  • 9 # 了凡心療愈

    您好!謝謝邀請,後天的抑鬱跟原生家庭的關係非常的密切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最近流行的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先生經常提到的理論,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在成年後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性格、心態、人生觀、婚姻觀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是正面的,有時候卻是負面甚至致命的。有些人,也許一輩子也無法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逃脫出來,想改變卻又無能為力,活活受著心理上的“煎熬”。

    原生家庭會讓你產生限制性信念

    在有的家庭父母一般都很強勢,他們會按照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塑造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這些觀念是負向性的,這些負面資訊最終經過頭腦加工後被壓制進潛意識層面不斷餵養我們的小我,小我的慣性思維塑造了限制性信念,就像是無法打破的魔咒,一代接著一代傳遞下去,比如你認為男人或女人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他人,我永遠做不到,別人永遠比我好等這些限制性信念,你意識不到這些都是從你的父輩哪裡繼承的,最終會傳遞給自己的兒女,而這些都是你好幾世所積累的垃圾,而你卻坐在垃圾堆上,並洋洋自得的認為它是你的王國,你根本不會意識到問題的所在,而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泰國馴象師在大象小的時候會在它們的腳踝上栓一條很細的繩索,小象根本沒有辦法掙脫只能乖乖馴服於馴象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象成長為龐然大物,而馴象師依舊可以依靠那根細小的繩索將大象控制的服服帖帖,在它心目中這根繩索是不可能掙脫的,它的限制性信念讓它不敢越雷池半步。

    當你試圖超越這個信念你就會抑鬱

    限制性信念是二元對立的,但凡存在於時間中的世界都是二元對立又是相互融合的,愛與恨好與壞對與錯,結婚隱含著離婚,結合隱含著分離,生隱含著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之間的界限都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在生命的過程中你的頭腦一直在尋找二元對立的臨界標準,而在你看來這標準的制定者就是你的家庭,當你有了自己的思想你就會挑戰這個制定者,為什麼孩子有叛逆期,其實是他在挑戰標準!

    你在尋找愛你在尋找對你在尋找好的東西,一旦尋找你又迷失在頭腦的世界,而找到的都將成為你的限制性信念,成為你評判事物的標準,你將遵循這個標準生活,你又沒法獲得安寧,所以表現出來就是情緒上的動盪不安。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限制性信念帶來的標準越來越模糊,所以你就感到很迷惘很彷徨。越是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後心理障礙會更多些!

    本人在診療過程中遇到類似的案例,一個三十多歲的青年向我訴說了他的苦惱,他已經結婚五年了,他在生活中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要向自己的媽媽彙報,這導致了夫妻關係的緊張,這也讓自己感到很抑鬱,我讓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告訴我從小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公認的乖乖仔,事無鉅細都要向母親彙報,而母親每次都是灌輸凡事都要經過她同意的這種思想,也讚許他的行為,慢慢的,他每做的一個決定都要徵求母親的同意,母親是判斷一切是非標準的準繩,儘管看來是那麼的荒誕不經,而有時候,自己心裡明明不是這樣想的,也不得不屈從母親,哪怕是後來結了婚,家裡的柴米油鹽事無鉅細都要母親過問過目,在他心裡除此之外的決定都是錯的,妻子不厭其煩甚至以離婚相要挾,家裡簡直成了戰場,自己也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但是就是沒有辦法克服這種想法跟舉動,他告訴我其實自己也很痛苦,不知道如何去擺脫這種原生家庭思想上的控制,

    1)儘快恢復家庭關係的秩序

    海靈格先生曾說:沒有秩序的愛是整個家庭混亂的源頭,強勢的母親這樣做的出發點其實並不是出於惡意,只是她越界了,當然也不能全部怪罪於她,是你在邀請她越界的, 邀請她干預你的頭腦,在小時候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角色越界發生了變化,你不再僅僅是母親的兒子,你可能是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你將母子關係介入到夫妻關係裡,於是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

    這是體現在家庭方面,其實在生活甚至工作事業方面,你也能體驗到這種失序的家庭關係帶給你的困擾,比如你要買房子你要創業,你拿不定主意,你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你曾經無比依賴的人,為什麼說小時候調皮不聽話的孩子長大了有出息,其原因也在這裡,因為叛逆的小孩會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別人參與到自己的關係裡來。

    所以你要做的儘快在內心恢復家庭關係的秩序,你要做的僅僅是在母親面前扮演好兒子的角色,在妻兒面前扮演好父親丈夫的角色久可以了,不要讓家庭關係變得複雜起來。

    傾聽內心活出你本來的樣子

    《商君書》裡提到:成大事者不與眾謀! 成大事者一般會堅持自己的主見,而這時很難的一個特質,很多人做不到傾聽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即便想過也只是僅僅停留在唸頭上,所以當精神支柱一旦坍塌,他們就無所適從,因為他們收別人操控慣了

    唯有傾聽!一種深層的傾聽,傾聽內在的聲音。當你變得安靜時,聲音停止了。你的父親和母親真的走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只留下了你,在你的虛空中獨自一人。那時你的本性自行顯現——那是一朵花。當種子開裂,探出身來,發芽,你的內在聲音出來了,發芽了。那麼跟著它:無論它領向何方,跟著它。不要傾聽任何人;那是你走向神的路。一個導師所做的一切都是把你帶向你內在的聲音。

    要非常注意地、非常有意識地聆聽你心裡的聲音,於是你永遠不會出錯。聆聽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全然的、徹底的處於傾聽內心的聲音,你將會開始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甚至連想都不用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選擇同時也意味著拒絕,在選擇某些東西的時候,你就同時拒絕了某些東西,在每一個選擇裡都有拒絕。如果你想要成為整體的,你怎麼能夠選擇?你必須成為無選擇的,當你在此時此地,每條路都是對的。

  • 10 # 雙虹緣

    父母能給子女造成抑鬱?那這該是多麼不稱職的父母啊!

    倘若果真如此的話,建議得抑鬱症的子女離開父母,遠離家鄉,換個環境生活會好許多,但是如果是該子女自己心胸狹窄,抗拒父母的管束,那麼就要去看看心理醫生了。

    孤僻是病,需要治療!

    抑鬱症是壓抑的太久,需要釋放出來!

    走出陰霾需要勇氣,更需要自律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環境造就人,人適應了環境才好生存!

  • 11 # 之後我會離開

    就我個人經歷,擺脫不了,即使你去過再遠的地方。我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讀書回到他們身邊,也不善於和他們溝通,很多事,只能憋在心裡。他們是嚴格教育的手法。我爸除了學習,我不能和他說別的,我媽只管家務,也很少和我溝通,如果我犯錯,他倆基本就是打罵解決。而且,我小學到初中不能交朋友,基本上都是被單獨關在家裡,這導致我很長時間和外界溝通有障礙。最讓我鬱悶的是,父母之間的感情也不好,隔三差五吵架,即使我成人很久了,他們依舊吵得很厲害,甚至一度讓我對婚姻也厭惡到了極點。之後我家裡待不下去了,就去了很遠的地方工作成家。這讓他們失望難過了。開始勸我回去不成,後來就算我懷著身子,我母親都能用電話,不管我上班與否,極盡羞辱地罵我。現在他們開始病了,看在他們對原本他們要我打掉的孩子挺好的份上,我得回他們身邊照顧他們,養老送終了。我本是一個很軟弱懦弱的人,現在又要回到最初的地方。逃得掉嗎?變得了嗎?呵呵。只願老天能讓我的孩子快點長大,留給我的時間,也不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上孩子每天又蹦又跳大喊大叫說了沒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