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屬路過123456

    單說將領能力,李景隆個廢柴,連孫傳庭車尾燈都沒看到。李景隆只是個官二代,紈絝子弟一個。孫傳庭是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將領,只要給點啟動資金,就能自己組織兵力,還能自己養活自己,維護費都不用。練兵能力也不錯,指揮能力也不錯。他組織的秦軍就是,只花了十萬兩,後續維護,老孫自己種田和勒索當地土豪就可以了。最大特點是省錢,價效比高,戰鬥力還行。但是,最大問題是,建文帝這樣的領導。當時也有其他將領可以選的,偏偏選了李景隆這樣的垃圾,而且還一次又一次地重用。真懷疑他們是否好基友。所以關鍵問題是這個傻逼領導。再好的人才他會用麼?

  • 2 # 益達Vlog

    明朝興衰都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就是朋黨和宦官的勾結。這是自明太祖,明成祖以來,一直形成的頑疾,自始至終圍繞著明朝政權的左右。

    明朝不同於唐朝和漢朝,沒有類似於宰相的官職。太祖經過胡惟庸的事件後,深刻意識到中央集權應該時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廢除宰相,改立首輔。其實就是削弱了大臣的權利,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手下的大臣即使想要謀反,也因為沒有過度的權利,施展不開。這個政策起初讓中央集權得到很好的鞏固。但時間久了,就會誘發另一個問題,官員結黨營私,自行抱團,從而對政治施加影響。張居正事件之後,朋黨的危害已經徹底顯露。其中說幾個代表的黨派,一個是浙黨(首輔是沈一貫、方從哲),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東林黨(首輔是葉向高),一個閹黨(首輔是溫體仁,依附魏忠賢左右)還有其他的楚黨、齊黨等,這些黨派之間相互利用,相互攻擊。東林黨出名可能更是因為他們遭到迫害吧?其實如果換做是浙黨或者楚黨,性質是一樣的。黨派的相互攻擊,已經凌駕於社稷之上了。

    明太祖曾嚴禁宦官過問政事,對宦官有著嚴格的紀律,凡事宦官想要專政的,輕則下獄,重則直接凌遲,所以宦官問題在明朝早期的時候並未顯露。明成祖朱棣起兵時,雖將李景隆擊敗,同時也趁徐輝祖調京勤王之際,一口氣吃掉徐輝祖的主力。但明朝在當時國力強盛,朱棣即使三番五次打勝仗,勢力依舊侷限於北京附近。隨後,朱棣得到了密報,率輕騎,連夜直掏應天,連糧食都沒帶夠,這促成靖難之役的決定性勝利。這個密報就是建文帝周邊的宦官提供的,從此朱棣重用宦官,設定錦衣衛,將宦官的權利逐漸放大,最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宦官作為皇帝周圍的服侍,伴君左右,往往能獲得很多一手資訊。明朝後期的魏忠賢,大權獨攬,手下的錦衣衛,甚至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朋黨要在黨爭中獲得優勢,就不得不聯絡宦官,為自己在皇帝面前加碼。而宦官也需要朋黨讓自己在朝政中施加影響,所以就相互勾結。在朝中無權無勢的人,或者黨爭失敗的人,往往不是辭官就是被貶,或者情願督邊境。即使清軍入關,南明王朝的朋黨之爭依然存在。史可法與馬士英,馬吉翔與沐天波,等等。

    說幾個明末典型的因為朋黨和宦官勾結導致人才和國力消耗的例子。來宗道(無黨派人士,因為扶植朱由檢稱帝,立過大功,被升任首輔,但因為陷入黨爭,遭受排擠,辭官回鄉),孔貞運(無黨派人士,孔子的六十二代世孫,官至明朝首輔,因為陷入黨爭被罷免回鄉。),楊嗣昌(無黨派人士,官至兵部尚書,因為陷入黨爭,自請離京,督西南防務,後襄陽城破,憂憤而死。),熊廷弼(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使,因陷入黨爭,被迫害致死。),袁崇煥(前期算閹黨,後期算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因陷入黨爭,被魏忠賢舊部迫害致死。),張鶴鳴(閹黨人,官至兵部尚書,熊廷弼的上司,因為陷入黨爭,自請離京,督西南防務,兵敗被殺。),方震孺(無黨派人士,官至御史大夫,因為陷入黨爭,被魏忠賢記恨,後明朝滅亡,拜疏勤王,被東林黨人排擠,報國無門,憂憤而死),孫承宗(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袁崇煥的老上司,因陷入黨爭,辭官回鄉。後在高陽城壯烈犧牲,滿門處死殉國,只有三子的一支,由保姆抱出一個男嬰,即為北洋軍閥孫殿英的祖上),盧象升(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因為主戰,被高起潛、崇禎、楊嗣昌等害死,是明朝後期為數不多能帶兵亦能吏治的多方面人才,文武雙全的典型。),孫傳庭(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因得罪楊嗣昌、高起潛,被氣的失聰,後因崇禎帝催戰,潼關之戰力戰而死。其死,標誌著明朝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最後一支徹底覆滅。)

  • 3 # 於左

    答案非常簡單,不能。

    首先一點,明初和明末,明軍作戰的領導模式是不一樣的。

    明初戰事不斷,戰功顯著的武將會被封爵,重要的戰事往往是由這些公、侯、伯統帥,當然也會派文官來保障後勤,兵部也會有官員贊畫軍務,但整體來說,武將的作用至關重要。

    到了明末,武將的地位大大降低,文人出身的督師、經略、總督、巡撫成為戰事的統帥,可以節制總兵官。而那些世襲的公侯,早已經蛻變成酒囊飯袋,派不上用場。

    孫傳庭是文人出身,回到明初的指揮模式當中,根本適應不了,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第二,有一個人物可以做為參照,那就是鐵鉉。

    建文二年夏天,朱棣的燕軍包圍濟南,守衛濟南的主將是盛庸,當時的山東參政是鐵鉉,協助盛庸守城。雙方激戰三個月,朱棣空手而歸。

    濟南保衛戰之後,鐵鉉升任山東布政使,隨後又升任兵部尚書,這種地位和後來的孫傳庭差不多。而且,鐵鉉的決戰意志相當強烈,他也得到建文帝信任和支援。所以,無論是能力、意志還是掌握的資源,鐵鉉絕不比孫傳庭差,但是,在濟南保衛戰之後,他再沒有出色的表現,也沒有能夠阻擋燕軍南下的腳步。

    第三,孫傳庭本身的能力被誇大了。

    孫傳庭的威名,是在與農民軍的作戰當中建立起來的。農民軍根本就是烏合之眾,明軍稍稍有一點戰鬥力,就能夠把他們擊潰。早年孫傳庭打得不錯,但當農民軍壯大之後,他也不靈了。

    崇禎十五年的柿園之役,他慘敗給李自成和羅汝才,隨後搞了一個火車營,讓士兵隨車攜帶口糧,但在崇禎十六年的郟縣大戰當中,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官軍仍然因為後勤問題而崩潰,說明他也並不是一個有辦法的人。退進潼關之後,仍然沒有挽回敗局,還搭上自己的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圖片文件瀏覽器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