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松的須彌山
-
2 # 天之俊才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突出強調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面臨著一定的困境。伴隨改革開放,西方文化湧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影響大學生思想以及行為。面對此困境,社會呼籲傳統文化。學生作為祖國青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因此,對當代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傳統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包括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主義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本主義精神;“天人合一”的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這些思想至今對於我們後世人來說,仍然具有傳承意義。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辯證、理性看待。結合不同歷史時期,分析其利弊,選擇性繼承與批判。
二、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理論意義
(一)有助於延續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建設
當代學生作為知識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理性看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有助於延續傳統文化的精華。促進文化建設,最終打造文化強國。
(二)有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傳統文化中,比較注重人的內在修養。例如:儒家思想中的“每日三省吾身”,強調的是自我管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強調的是人文關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這些對當代學生自身內在修養,樹立了榜樣示範作用。
(三)有助於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一個國家,要想立足於世界,必須創新。其中,創新也包括文化創新。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發展,做出適當的修正。傳統文化中的求知精神、求變精神、求新精神、求和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向創新型人才發展。
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合理利用新媒體傳播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當代學生是接觸新媒體的主要物件。由於新媒體的娛樂性、商品性、通俗性,使得傳統文化影響相對較弱。因此,社會要重視媒體快速影響力,一方面增加傳播內容。例如:宣傳傳統文化的微電影、微廣告。另一方面不應該只注重傳播形式,最重要的是傳播的實效性。近幾年熱播的“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電視影片,以簡易、通俗語言講授,受到眾多學生喜歡。
二、突出傳統文化教育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由於傳統文化相對弱化,目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氛圍不濃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強調“理論灌輸”,而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一部分學生在學校是學習高手,到了社會交際能力相對較弱。甚至素質低下。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靈活得將二者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突出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內化”,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並在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二)豐富傳統文化宣傳形式
一方面,學校可以設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團。定期開展傳統文化思想名著的導讀活動。比如:《論語》、《道德經》等經典古代思想著作,營造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可以播放國學大師“翟鴻燊”講座經典,集體交流對於國學的體會。除此,還可以組織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以此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
3 # 啟航媽媽Vlog
這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傳統文化是華人的根,顯現出我們華人的與眾不同。
從兩個大的方面可以看出,
1: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有很多人都在轉發,特朗普的外孫女18個月大就開始學中文,2017年2月2日一早,伊萬卡在推特上曬出了女兒阿拉貝拉用中文唱《新年好》的影片,說給“每一個人”拜年。影片中,川普5歲的外孫女一邊演唱,一邊拿著中國傳統工藝玩具——舞獅的燈籠。唱到最後,阿拉貝拉還給觀眾送上飛吻,並鞠躬致謝。不僅這些,她還會背三字經,唐詩。這是一個多大的訊號,作為我們中國的下一代更應該學好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教育的圖片,現在只要我們到哪一個城市都有做傳統文化的宣傳,街道,社群,商業街,都有傳統文化圖片,在以前可能這些都是廣告宣傳片。所以現在的傳統文化,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而作為學校,就更應該加強,加深,應用到我們的課本中,那就更好了。
我身邊有的家長很喜歡傳統文化,每個城市也有傳統文化的社團,平時也會組織一些關於傳統文化的活動,當今時代,真是傳統文化興盛的時代。
-
4 # 拈花香滿袖
我不知道你用這個去什麼意思?如果你問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有必要嗎?我的回答是肯定有必要。我們要傳承中國文化,就是說,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的中國基因。當我們說自己是華人的時候,這個華人的意義,並不僅僅是我們擁有中國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中國文化的基因。一個國家,喪失國土不可怕,就怕喪失了國家的文化。
回覆列表
我重新理解一下您的問題,應該是問對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吧。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不過,應該如何加強,我覺得是值得探討的。
我不具備專業教育領域背景和知識,我是如何逐步讓我女兒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當然,現在還不成功,但我相通道路是對的,然後就是時間了)。其實就兩部分:
第一部分,閱讀習慣,物件是古文詩詞,我們不要求也不試圖去理解這些文字的含義,只是單純的讀,初期是追求讀通順,解決生字問題,然後是讀節奏,注意斷句和韻律;再然後是讀情緒,先告訴孩子這篇是要表達喜,悲,憤,美哪種情緒,然後讓她自己去想象什麼情景下可以有這種情緒(這一階段是孩子上五年級以後開始的,之前這對於孩子的確不容易),帶著這種想象去讀,一般情況下,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就會強烈希望瞭解這篇古文詩詞的含義和背景。
第二部分,講故事,我們的傳統文學中有很典故,但憑空來講這些典故,我女兒根本聽不進去,後來我發現在跟她複習語文的時候,透過課文中某句話或者某個詞,就可以引申一下,講一段典故或者一段歷史知識,內容跟學習無關,但孩子有興趣,有興趣就會繼續問,然後繼續講,再問再講,大部分語文課文都可以這樣來,後面從課文擴充套件到其他的文字上,她慢慢知道了,看書其實可以讓書變得立體起來,反而更有意思,逐步變成了我跟孩子之間讀書聊書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方式。
補充一點,傳統文化中除了文字,文學之外,還有就是品行要求,對於此,我很少對孩子灌輸,原因有二,第一是目前可見的給學生的傳統文化教材,涉及品行思想方面的都是朱熹理學儒家那一套,我對此談不上反感,但絕對不贊同;第二,不要說孩子了,就我自身,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沒有動力就不會有結果,沒有閱讀習慣沒有對典故的興趣,談何思想理解。
所以,我全力贊同學校向孩子們傳授傳統文化知識,但一定要有科學的方法,千萬不要再成為一個死記硬背的課程,那隻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