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攀登的猴子

    死於道德綁架的“五子良將”于禁

    三國時期是名將雲集的時代。于禁也是其中非常出名一位,作為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對於一名將軍來說,戰死沙場稱得上是死得其所,死得光榮。但對於禁這位名將來說,死得卻很窩囊:在備受屈辱後羞愧而死。不僅如此,而且在他死後還獲得了“厲侯”這個帶著明顯貶義的諡號。

    于禁自黃巾起義時投身軍營,身經百戰。但他第一次大放異彩是跟隨曹操征討張繡。這場戰役相信大家都是比較瞭解的。張繡先降後反,曹操先勝後敗,愛子曹昂和大將典韋都死在這次戰爭。但于禁在曹軍大敗時指揮若定,組織部下退而不亂,邊戰邊退,還順手收拾了趁火打劫、違反軍紀的青州兵。在青州兵告他黑狀的時候,他卻在組織人員構築防禦工整,防備追兵。曹操得知真相後,盛讚于禁“有不可動之節”。

    之後他的好朋友反叛曹操,于禁奉命攻打,很快就逼得對手放棄抵抗投降。本以為有多年的交情,投降後可以保得一命。但于禁卻依據曹操在被圍困重壓下投降的人不能赦免的法令,一句“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揮淚斬了朋友。于禁因此進一步成為了守護法律和節操典範,也更加受到曹操的信任。

    自此以後,于禁逐步成為了曹操倚重的名將。每次征伐,都會被委以重任。本來按這個勢頭髮展下去,在魏代漢後,于禁勢必會因累積的功勞,成為一國重臣,彪炳史冊。但這一切可能都被樊城一戰毫不留情地毀掉了。關羽水淹七軍,打出了自己最得意的戰爭,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于禁也在此戰中被關羽俘虜。這個時候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新降大將、出征前就備受質疑的龐德面對武聖立而不跪,寧死不降,而向來以守節著稱的于禁卻成了“軟骨頭”。後來,他又在關羽戰敗後,被吳國再次俘虜投降,受盡了冷嘲熱諷、取笑挖苦。好不容易被送回了魏國,本想著終於可以倦鳥回巢、重拾尊嚴了,卻在隨新主子去為老主公拜祭時,看到了關羽取勝、龐德就義而自己乞降的壁畫。羞愧之下,于禁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三國時期,戰亂紛紛,武將戰敗投降的多了去了,曾為曹操效過力的關羽還被尊為“武聖”。別人投降都沒受到苛責,為什麼于禁就不容於世呢?我想最大的原因是于禁沒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可是曹操樹立的的道德模範。可以說,在他被稱讚為“有不可動之節”之時起,他就不再是單純的于禁了,而成為了一個不能倒塌的牌坊。在所有人的眼裡,別人可以投降,但你于禁是萬萬不能偷生的。

    道德本來是世人所倡導的,也是世人應該遵守的。但一旦被它綁架,那麼它也就成為了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要了你的命。于禁可悲之處或許在於他在死前才領悟到這一點吧。

  • 2 # 9紫氣東來

    三國名將於禁,深受曹操器重為何落得如此下埸?

    命也運也!

    于禁山東泰安南人,在魏五子良將中排名第三戰功顯赫,官封左將軍,安遠將軍,被曹操譽為可與古代名將相比,可見於禁治軍之能力。

    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起的襄樊戰爭中,天公不作美連降暴風雨,漢江水猛漲,平地可渡船,這裡帶一句並非關羽水淹七軍,而是自然災害把曹軍困死了,如不發生水災單一個龐德關羽也斬不了,關羽龐德曾大戰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哪能輕易被殺,被困的于禁為保全三萬多將士們的生命投降了關羽,于禁的人馬被水困著無用武之地,關羽長臉了,一代戰將於禁倒黴了。

    關羽荊州失敗陣亡後,于禁被釋到吳國,(公元221年)孫權遣于禁回國,羞辱難當,當年憂鬱而死諡曰歷侯。

    于禁戎馬一生,如不是漢江洪水氾濫,最少逃跑應該是百分之百,這就是命也運也,跟關羽一樣,若不是同夥見死不救,關羽最少可以逃得性命,不至於死得那麼慘。

  • 3 # 中孚鑑

    于禁是曹操手下的將軍,追隨曹操的時間也早,也受到曹操的信心和讚譽,只不過後來投降關羽,關羽後來被東吳所殺,于禁又歸東吳,之後又被送還曹魏,最後于禁就在羞愧中死去。

    當初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又得了荊州,三分天下已定,後來劉備向兩川進兵,因為荊州的重要性和關羽的地位,所以後來荊州由關羽鎮守。

    後來關羽圍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於是派于禁和龐德前去支援曹仁。當時因為河水暴漲,導致水淹曹軍。

    最後于禁投降關羽,而龐德卻寧死不降,最後被殺。

    于禁是很早就跟隨曹操的,而龐德跟曹操的時間沒有于禁長,同時龐德開始的時候是馬超手下得大將,而馬超那時已經依附於劉備。

    按理說,于禁應該寧死不降的,可是于禁的表現卻出乎意料,跟隨曹操不久的龐德尚能拼死一戰,而於禁卻投降了。這兩人一比,就顯得於禁的不好。

    曹操知道于禁投降後,也嘆息的說,“于禁跟我三十年,怎麼面臨危險,還不如龐德呢!”

    後來東吳孫權取得荊州,關羽不願投降被殺,于禁也流落到東吳,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之後曹丕又篡漢稱帝,孫權就把于禁送還曹魏。

    但是因為于禁投降關羽一事,所以于禁回到魏國後,很多人都嘲笑他,曹丕雖然表面上對於禁關心,還讓他做將軍,但是曹丕同時又讓人畫了幾副圖,圖中表現的是龐德英勇犧牲、于禁投降關羽。

    所以于禁就更加覺得丟臉,別人嘲笑的更厲害,于禁死後,諡號為厲。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晉朝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將合傳,稱五子良將。張遼是曹操時代的前將軍、樂進為右將軍、于禁為左將軍、張郃為曹丕時代的左將軍,徐晃為右將軍。五人都是屢立奇功的百戰名將。

    下面重點介紹主人公于禁。

    一、于禁威嚴過人,極善掌兵。

    于禁字文則,泰山郡巨平縣人。黃巾軍起兵,鮑信招集徒眾,于禁參加了他的隊伍。等到曹操兼兗州牧時,于禁前往投奔,任隊長,隸屬將軍王朗。王朗驚異於他的才能,認為他能做大將軍。曹操召見後,任他為軍司馬,開赴徐州,攻下廣威,升陷陣都尉。隨曹操到濮陽討呂布,獨自攻破呂布兩支部隊,又率兵在須昌打敗高雅,攻壽張、定陶、離狐、雍丘,全勝。又付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于禁斬殺黃邵,昇平虜校尉。又在苦縣斬殺橋蕤等將,隨曹操進軍宛縣,逼降張繡。後來人妻殺手曹操睡了張繡嬸嬸,張繡又叛,曹換敗退舞陰,各軍抄小路敗回曹操總部。只有于禁約束幾百名部下,于禁從容撤退。途中看到十多個帶傷裸奔的被青州兵搶劫計程車兵。于禁大怒,對部下發布命令:青州兵已屬曹公管轄,還敢作賊,討伐他們。青州兵去找曹操告狀,于禁抵達後,先設營壘,沒有按時謁見。等一切安排就緒,才去拜見曹操,把事情經過一一稟報。曹操贊他有古名將之風,封他為益壽亭侯。後又跟曹公在下邳活捉呂布、殺死眭固。曹操討袁紹時,于禁任先鋒。劉備又佔徐州反叛,曹操東征劉備,于禁率二千兵守延津,袁紹不能破。于禁又與樂進等率五千步騎軍攻擊袁紹另兩個營壘,從延津西南直到汲、獲嘉二縣,焚燒營壘三十多個,殲俘各幾千人,降何茂、王摩等二十餘將校。後擊敗袁紹,升偏將軍。昌豨復反,于禁往剿,于禁按法令含淚斬殺投降的故人昌豨。東海平定後,任虎威將軍。曹操痛恨朱靈,派威嚴過人的于禁奪其兵權,于禁率幾十騎,手持軍令衝入朱靈大營解除兵權,朱靈及手下噤若寒蟬。升左將軍,假以節鉞,分封一子為列侯。

    二、兵敗樊城,貪生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從荊州出兵,發動襄樊戰役,曹仁守樊城,于禁往援。正值秋天,連降暴雨,漢水氾濫,平地水深幾丈,于禁等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同眾將登上高坡,周圍一片汪洋,無處可躲,關羽乘大船抵近攻擊,先鋒原西涼降將龐德不屈而死,于禁兩腿缺鈣,投降。

    曹操哀嘆良久:我瞭解于禁有三十年,誰料到臨危處難,竟不如降將龐德!後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佔荊州,關羽軍心動搖,前方又被徐晃打敗,被迫敗走麥城,被俘不屈被殺。孫權擒獲關羽,俘虜關羽部下,于禁被放回吳國。

    三、文帝寡恩羞辱,于禁羞愧而死。

    文帝逼漢獻帝禪位登極,孫權自稱藩國,送于禁歸國。文帝召見於禁,于禁須白都已斑白,面容憔悴,流淚叩頭。文帝曹丕假意用荀林父、孟明視的事安慰他,命他為安遠將軍。(注意,原是左將軍,已降職。)曹丕假意派他出使東吳,先讓他到鄴城拜謁曹操陵墓。這表面看來正常,曹操死時于禁尚未歸魏,祭祀主人沒啥。但接下來曹丕所做的,就不是人事了:預先讓陵堂畫上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不屈、于禁投降的圖面。于禁看後,慚愧憤恨,發病而死。關羽人死了,一幅畫照樣殺死一員名將,不是關老爺太牛,而是魏天子太損哪!于禁死後,諡號為厲侯,死後仍受盡羞辱!觀之劉備,夷陵大敗後,蜀將黃權被迫投降曹操,劉備仍善待黃權家人。蒼茫大地以為于禁歸魏,要麼殺掉或嚴懲,都比羞辱于禁這個曾經為曹魏江山屢立戰功的老將強,殺人不見血!婊子無情、帝王寡恩哪!

    望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聊天聊著突然就消失的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