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幾年,北方冬捕很火爆,如查干湖,鏡泊湖等,冬捕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使冰天雪地變成了金山銀山,但也有人認為冬捕是夏天放魚冬天捕,對冬捕你如何認為
16
回覆列表
  • 1 # 孺子牛衛士

    查干湖冬捕,即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魚(或稱漁獵),是一種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習俗)。早在遼金時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雖然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聖依舊。

    活動過程祭湖醒網

    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幹。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之後率眾喇嘛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轉三圈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啊!

    長生天,先祖之靈;啊!庇護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鏡;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萬物生靈,永續繁衍;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懷中,都握在查干湖地寶的手中;獻上九九禮吧,奉上萬眾心誠,湖上層層冰花,閃動八方精靈。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獻上九條哈達,擺上九種供品;啊!千里冰封望祭湖,萬頃湖面競紛呈??"

    之後,“漁把頭”接過一名喇嘛從供桌上端來的酒,手託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一祭萬世不老的蒼天!再祭賜予我們生命的大地!三祭養育我們的查干湖!”幾名蒙古族姑娘聞聲走到冰雪敖包前,將手中的哈達系繞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蒙古族青年則將糖塊、牛奶撒向天空;喇嘛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隨後所有人圍著冰雪敖包轉三圈。 祭完湖後,“漁把頭”手裡拿著“抄撈子”,在已經鑿好的那眼冰洞裡攪了幾下,使勁往上一提,從湖裡撈出了一條活蹦亂跳的胖頭魚來。這叫“開湖頭魚”,那魚在空中不斷地扭動,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上秤一稱足有32斤。拉網捕魚 喝完壯行酒之後,隨著魚把頭一聲“上冰”,所有參加冬捕人員,跳上拉網車或爬犁,三掛大馬車,60多號人,浩浩蕩蕩開赴冰上作業。這時鞭炮齊燃 ,趕馬車的吆喝聲、魚把頭的號子聲、爆竹聲、喇嘛的誦經聲、馬鈴聲、鼓聲、號角聲,神秘地在查干湖面上飄蕩,使寂靜的雪野充滿了極其誘人的魅力。 網車到達網場後,由魚把頭確定位置,俗稱“畫窩子”。魚把頭根據湖的底貌及水深,確定位置後,開鑿第一個冰眼為下網眼,再由下網眼向兩邊各數百步(方向是與正前方成70—80度角)確定翅旗位置,插上大旗(或燈),魚把頭再由翅旗位置向正前方走數百步,確定為圓灘旗,再由兩個圓灘旗位置去前方數百步處匯合,確定出網眼,插上出網旗,這幾桿大旗所規劃的冰面,就是網窩。網窩的大小方向形狀、魚把頭送旗的角度、準備等,都是魚把頭師承下來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裡面有很大的學問。 魚把頭插出翅旗後,由打鑹的沿下網眼向翅旗處每隔約15米鑿一冰眼,之後下穿杆(長18—20米的細杆),由走鉤將插入冰下的穿杆用走鉤將之推向下一冰眼,穿杆後端系一水線繩(1釐米粗的聚乙烯繩),水線繩後帶大絛,大絛後帶網,跑水線的水股子拉著水線繩帶動大絛向前走,馬拉馬輪子絞動大絛帶著大網前進,後面是跟網把頭用大鉤將網一點點放入冰下,並隨時掌握網的輕與沉 。兩側網前進到出網眼後,己將整個網全部下入水中,此時水中的魚全部圍在網中。接下來是出網。由三匹馬拉動出網輪,由出網輪上的旱絛和卡鉤配合將雙側網合併一起,96塊網組成的一張大網,一次同時拉出每翅的3塊,稱為一拉,分16次拉出。第一拉沒魚,第二拉開始出魚。出魚時,掛在網上的魚直接隨網拉到冰面然後摘下,浮在出網口的魚用“撈子”撈出。最後,因每拉趕魚的原因,更多的魚都集中在網肚之中 。網肚是網後端的一個兜,一個網肚最多能容納百萬斤的魚獲物,撈完網肚中的魚後,將網肚拽出冰面,將魚裝車運走。由打鑹、扭矛、走鉤的將網再次裝到爬犁上,到此,一網次冬捕結束。

  • 2 # 濟南北斗星

    冬捕近年十分火爆,拉動了地方旅遊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但是各地的冬捕活動應突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的搞什麼奠湖神、上網魚、拍賣頭魚、品嚐魚湯後賣魚、結束!要搞出特色留住人,住1天和住7天的經濟效益絕不一樣,滑冰、滑雪、雪景、農家魚宴等旅遊觀光專案,集吃、喝、玩、樂一體的特色專案要比單一的冬捕效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籃球球員改過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