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量子位

    壓倒Uber的並非性騷擾而已。

    一週前,6月14日,他發出內部全員郵件,稱自己將進入一個不知歸期的“無限假期”,並思考如何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管理團隊。

    當時有分析稱,卡拉尼克很可能在這個“休假”過後離開Uber公司CEO的職位,並著手讓董事會任命新管理團隊,整治公司文化,保證這家700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公司IPO上市不受影響。

    但又怎會料到如此之快?!

    僅僅7天,卡蘭尼克就宣佈讓出了CEO的職位。

    卡蘭尼克的辭職會成為Uber2017年“水逆”的終結嗎?不知道。

    但可以確定的是,卡蘭尼克一定是Uber這波多米諾骨牌中,倒下的最重磅角色。

    一月份,犯眾怒被抵制,不重視使用者形象。當時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針對七個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頒佈禁令,引發紐約市計程車司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大罷工。

    就在媒體輿論齊心協力抵制特朗普禁令時,Uber卻宣佈會繼續提供接送機服務。這一反民意行為在社交媒體引發轟轟烈烈展開#DeleteUber的活動,導致Uber出行量銳減10%。

    二月份,性醜聞曝光,公司價值觀被質疑。當時前Uber女工程師Susan Fowler曝光Uber內部令人震驚的性醜聞。

    在入職Uber第一天, Susan Fowler就遭遇到技術經理的性騷擾,當時該技術經理透過聊天視窗開門見山地向她表示:約約約(不是一起吃個飯的意思)。

    但更加令Susan Fowler不解不是Uber如此“開放”的文化,而是她向HR舉報後的置之不理,甚至Susan Fowler還被Uber的HR當做“一個麻煩”,最後不得不提前結束了“看似美好”的獨角獸工作體驗。

    實際上,Susan Fowler 反映的問題並非“一顆老鼠屎”那麼簡單,包括卡蘭尼克在內的公司高層都對內部的這種風氣心知肚明。

    可以佐證的是,在媒體曝光的一封2013年年會慶祝的郵件中,卡蘭尼克還強調:業績很好,可以在一切不違法的情況下慶祝,但如果涉及到“約約約”,首先要你情我願徵得對方同意,其次不能是同一業務線的彙報關係。

    第三,在重視專利的美國被指“偷竊”。還是二月,Uber被Google告上法庭,後者稱Uber涉嫌竊取Google無人車的核心技術機密。

    具體來說,就是Uber無人業務負責人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在離職谷歌前竊取了公司的機密技術資訊,然後先自己成立無人駕駛創業公司Otto,再把Otto賣給Uber,從而把谷歌的核心技術資料帶到了Uber自動駕駛的研發中。

    最搞笑的是,這個技術機密被竊取的發現線索,還是因為這位萊萬多夫斯基把相關郵件發給了供應商,然後供應商又鬼使神差錯發給了Google無人車方面。

    最終,這位離職前拷走了9GB、1.4萬個檔案的Uber無人車主管,被迫在官司糾紛中被Uber解職,導致Uber無人車團隊一度“無人”領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Uber這個風雨飄搖的過程中,Uber汽車共享業務QuattroporteJeff Jones、Uber負責企業傳播的最高主管Rachel Whetsone,Uber財務總管Gautam Gupta等紛紛離職。

    更進一步的大訊息,發生在卡拉尼克正式離職CEO前的一週。

    當時Uber董事會在洛杉磯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持續數小時。在這次持續數小時的“馬拉松會議”結束後,埃米爾-邁克(Emil Michael)宣佈離職,這給卡蘭尼克重要一擊。

    因為埃米爾-邁克(Emil Michael)不僅是UberQuattroporte,也是卡拉尼克最忠實的戰友、Uber二把手。

    而現在,隨著CEO卡拉尼克離職,Uber從最高管理者、技術、核心業務、財務,品牌等全方位出現了無人狀態,公司CEO、CTO、COO、CFO,CPO等都離職了……

    當前Uber真正是一家無人駕駛的公司了。

  • 2 # 馬繼華

    據報道,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辭去CEO職務。在此之前,僅今年內,Uber已損失包括Quattroporte、公關總監、財務主管、自動駕駛部門主管、工程高階副Quattroporte、人工智慧實驗室主管、地圖部門副Quattroporte、全球汽車專案副Quattroporte、亞洲業務Quattroporte和產品及增長副Quattroporte等約10位高管。

    擦大紅大紫到如今“流落街頭”,Uber和Uber創始團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比當年喬布斯被掃地出門還要迅猛和徹底。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Uber業績不佳和發展乏力才導致了這樣的創始團隊離開的結果,也是資本力量強大到影響創業的典型案例。

    我們應該看到,從Uber誕生開始,就處在與政府監管博弈和出租司機口水戰之中,也不僅僅是Uber,國內的滴滴在合併了快的與Uber中國之後也陷入到了同樣的境地,如今,滴滴的處境並不比Uber更好。

    應該承認,Uber開啟的出行變革非常具有社會意義,也大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作為目前最成功的純移動網際網路經濟樣板,是一次偉大的探索,也沒有失敗。但是,要說這種探索成功了,也未必。Uber創始人被踢出局,可能只是成了行業的先烈。

    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自從成為社會焦點之後,就一直被認為前途無量,可到現在為止,那些網際網路公司的套路在移動網際網路上都難言成功,商業模式缺乏,贏利能力太差,賺的了使用者卻賺不到錢,只要靠理想和燒錢來堅持,不會長久。

    第二方面,共享經濟雖然充分利用了移動互聯的很多能力,卻面臨著必須深入改造社會的重擔,如果發展太快勢必引發整個社會生存方式的重塑,而各國政府不僅要注重效率也得重視公平,既要發展也要穩定,盲目加速的Uber們遭遇打擊就理所當然。

    從長期來看,共享經濟和網約車一定會是發展趨勢,但步伐會逐漸慢下來,節奏也會有所調整,移動網際網路業務發展必須給社會留出充分的自我調整呼吸的空間,才能實現共贏,也才能真正的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的短期利益與創業者的夢想都會遭遇危機,管理團隊的鬥爭也還會持續。

  • 3 # 愛範兒

    CXO 全沒了,Uber 真的成了一家“無人駕駛”的公司

    一個星期前,負面新聞纏身的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在董事會的強制要求下,決定開始「無限期休假」。然而就在今天中午,Kalanick 突然宣佈辭去 Uber CEO 一職。

    迫使他做出這一決定的是 Uber 的投資人。《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稱,在激烈的討論之後,Uber 的五位主要投資人做出了讓 Kalanick 立刻辭職的決定,這其中就包括 Uber 最大的股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 Benchmark。

    (Uber 主要投資者之一 Benchmark 資本合夥人 Bill Gurley,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除了 Benchmark 之外,這五位主要投資人還包括 First Round 資本、Lowercase 資本、Menlo 風險投資以及 Fidelity 投資。他們共同擁有超過四分之一的 Uber 公司股份。

    同時,由於部分投資人持有能夠讓他們擁有額外投票權的股票,他們一共掌握著 Uber 公司大約 40% 的表決權。

    在一封名為「讓 Uber 向前走」(Moving Uber Forward)、由投資人寫給 Kalanick 的信中,他們指出,公司需要在領導層來一次「大換血」,因此 Kalanick 必須走人。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在 Kalanick 的辭職宣告中,他指出:

    我對 Uber 的熱愛勝過於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在這一段困難時期,我願意接受投資人要求我辭職的決定。只有這樣,Uber 才能重新回到正軌去繼續發展,而非陷於其他的鬥爭之中。

    管理層騷擾女員工、監控執法人員的資訊、CEO 辱罵自家平臺專車司機、無人車撞車事故、公司連續虧損……今年的 Uber 可謂是醜聞與危機不斷。雖然把這一切都歸咎於 Kanalick 一個人有點過於簡單粗暴,不過他本人的醜聞事件以及對企業的不作為和縱容顯然與之有脫不開的關係。

    (針對 Uber 的抗議活動,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但顯然,對於更看重公司業績的投資人來說,這樣的決定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的,不是反思後歸來的 Kalanick 2.0,而是能夠帶領 Uber 走出泥潭的新領導者。

    在過去的半年中,已經陸續有近 10 為副Quattroporte級別的核心高管從 Uber 離職。如今再加上 Kalanick 本人,失去 CXO 的 Uber 成了一家名副其實的「無人駕駛」公司。

    (圖片來自:New York Times)

    目前,由誰來接替 Kalanick 的位置尚沒有定論。不過,此前曾有訊息稱 Uber 董事會正在逐步引入新的職業經理人,也許未來有很大可能會效仿 Google,由職業經理人來擔任 CEO 一職。

    在五位投資人的信中,他們希望董事會能夠改善自己的監管,引入「真正獨立」的董事來填補空缺。他們還要求,Kalanick 應該支援董事會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以尋找他的「接班人」。

  • 4 # 智東西

    (卡蘭尼克)

    接近Uber的人士向外媒透露,受年初以來爆發的一系列醜聞事件影響,Uber董事會已經忍無可忍,隨即向卡蘭尼克施壓,要求其辭職。6月14日,卡蘭尼克宣佈將無限期休假。6月21日,卡蘭尼克宣佈正式辭職。據報道,要求卡蘭尼克辭職的董事涉及五家主要投資方,包括Uber最大的股東Benchmark,以及First Round Capital、Lowercase Capital、Menlo Ventures和富達投資。加上某些附帶有更高投票權的股票,這些投資方一共持有約為40%的投票權。

    上述訊息人士稱Uber的投資方向卡蘭尼克傳送了一封名為“讓Uber前進”的郵件。該郵件指出,Uber的管理層需要改變,因而卡蘭尼克需要立即辭職。在與部分投資方進行了數小時的談判後,卡蘭尼克同意辭職,但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或上位

    卡蘭尼克辭職後,Uber管理層的空心化將進一步加劇。

    據不完全統計,自醜聞事件爆發以來,Uber已經有11位VP/專案負責人及以上高管離職。此外,Uber本身還有一系列職位處於空缺狀態,包括COO、CFO、CMO、總法律顧問等。

    在前幾日宣佈休假後,卡蘭尼克稱Uber將交給一個由14名高管組成的委員會進行臨時管理。這些高管分別來自法務、HR、通訊、產品、運營等部分,並將分為商業、法律安全和政策、人力資源和組織產品和工程四個小組。

    不過外媒也指出,這委員會雖然包含14名高管,但最主要的負責人主要有三位,即Uber美國和加拿大地區負責人蕾切爾·霍爾特(Rachel Holt)、亞洲和拉美地區負責人安德魯·麥克唐納德(Andrew Macdonald)以及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負責人皮埃爾·迪米特里·戈爾·科蒂(Pierre Dimitri Gore Coty)。有意思的是,這三位核心人物的年齡分別為34歲、33歲和32歲,都非常年輕。

    (霍爾特、麥克唐納德、戈爾·科蒂)

    需要指出的是,卡蘭尼克的辭職也是出於其對Uber這份事業的熱愛。

    在其宣佈休假時,卡蘭尼克曾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自己熱愛Uber超過世界的一切,是自己接受了投資者的要求並離開,從而讓Uber跨入2.0時代。

    既然CEO已經離職,那麼未來誰將會執掌Uber這個估值高達700億美金的公司呢?

    從一些媒體與業內人士的分析來看,Uber現任董事會成員,《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卡蘭尼克的摯友阿里安娜·赫芬頓是一個可能性較高的選擇。

    (阿里安娜與卡蘭尼克)

    在Uber曝出了醜聞事件後,阿里安娜一邊力挺卡蘭尼克稱其是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一邊為Uber尋找解決問題的幫手——其在Uber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上週二,阿里安娜將雀巢亞洲區負責人、阿里巴巴董事龔萬仁引入Uber董事會。

    龔萬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了加入Uber的更多細節。據稱兩人本來沒有準備談論加入Uber的事情,但是龔萬仁講起了自己在雀巢主持的一次成功的食品召回工作,這引起了阿里安娜的注意。“你願意幫助Uber走出這場風波嗎?”阿里安娜問道。兩個月後,龔萬仁就出現了在Uber的董事會里。

    此外,阿里安娜在今年4月份還盯上了波索瑪·聖·約翰(Bozoma Saint John),前蘋果音樂以及 iTunes的全球消費市場主管。阿里安娜安排波索瑪與卡蘭尼克見面,在詳談了8個小時候,波索瑪在6月初從蘋果離職,出任Uber的首席品牌官。

    據報道,阿里安娜·赫芬頓出生於希臘雅典的一個普通家庭,原名阿里阿德涅·安娜·斯塔新諾波盧。在大學期間拿到過劍橋的獎學金,由於口齒伶俐,還成為了劍橋聯合辯論隊的第一位外籍主席。1980年,阿里安娜搬到美國居住,成了一名傳記作家,還寫過基本暢銷書。1986年,她和石油大亨邁克爾·赫芬頓結婚,在其幫助下踏足政壇並開始撰寫政治評論。2005年,阿里安娜創辦時政評論類媒體《赫芬頓郵報》,由於能夠聚攏起一批政要、明星、學者和政策專家在其網站持續寫部落格,《赫芬頓郵報》大獲成功,月訪問量超過1億,成為全美最重要的時政評論類媒體。

    2011年,阿里安娜將《赫芬頓郵報》以3.1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AOL美國線上,並在2012年結識了卡蘭尼克。2016年4月,阿里安娜出於對Uber未來的看好,正式加入Uber董事會,成為Uber的第一名女性董事。

    一系列醜聞造成CEO離職

    卡蘭尼克從宣佈休假到正式辭職,與Uber自年初被曝出的一系列醜聞事件有直接關係。

    2月17日,一名前Uber員工在社交媒體上曝光了Uber內部的性騷擾事件,並指責Uber管理層故意忽視這一問題。該事件曝光後,引起媒體和科技圈的廣泛關注。

    針對這一事件,卡蘭尼克馬上安排公司HR和法律顧問前去調查,並且又聘請了美國前司法部長埃裡克·霍爾德(Eric Holder)和他所創辦的Covington & Burling律師事務所同時加入調查,但是並沒有阻止Uber醜聞事件的持續發酵。

    (Uber前員工在社交媒體曝光性騷擾事件)

    2月底,谷歌旗下無人車公司Waymo又將Uber告上法庭,聲稱其盜竊了Waymo的鐳射雷達技術。

    隨後,Uber的更多醜聞被扒了出來:3月1日,彭博社放出了卡蘭尼克與專車司機口角並爆粗口的影片;6月,一篇報道中聲稱卡蘭尼克曾在員工內部郵件中公開談論性行為。緊接著,卡蘭尼克前女友加比·霍爾茨瓦又向《赫芬頓郵報》爆料了Uber高管集體去KTV召喚陪酒女郎的事件。

    上述一系列醜聞與事件讓Uber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Uber的投資人與分析人士都將Uber出現的一些列事件歸咎於Uber富有進攻性的狼性文化——即由卡蘭尼克所奠定的“拼命工作、縱情享樂”的企業文化。

    隨後,Uber董事會向卡蘭尼克施壓,希望其離開CEO的位置,從而將公司帶入正軌。卡蘭尼克經過考慮後以母親去世為由在6月14日宣佈將休假一段時間。

    不過Uber董事會顯然並不滿意這一答案。在卡蘭尼克宣佈休假僅僅一週後,他們繼續向卡蘭尼克施壓,並最終迫使其辭職。

    Uber由卡蘭尼克在2009年創立,在吸收了超過110億美元融資後,Uber在全球70個國家超過400座城市運營著網約車業務,估值超過700億美金,是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

    關於Uber醜聞事件發酵的過程以及Uber為何會發展處一種狼性文化,請參照車東西之前的文章《愛美女愛冒險 Uber CEO是這樣幹掉自己的》

  • 5 # Teku特酷

    在華爾街看來,性醜聞只是卡蘭尼克辭職的導火索,暴露的本質核心問題是投資人和創業團隊的利益衝突。雙方對風險的認識和對回報的期望通常會發生錯位的情況。卡蘭尼克因為對資金擁有過多的控制權而遭到投資人的反對。

    隨著卡蘭尼克的離職,接下來的問題是誰來接手Uber。Uber已經深深地打下了卡蘭尼克的烙印。卡蘭尼克仍將很大程度上代表Uber的形象,尤其是因為他仍然擁有Uber主要的投票權。

    另一個問題是Uber是否會因此而加速IPO的程序。儘管Uber麻煩不斷,但是Uber的財務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目前市值達到了700億美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報告,在Uber IPO的前景表現依然“相當良好”,並未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

    卡蘭尼克的辭職也是矽谷公司屈服於投資人的被公開的為數不多的案例。通常矽谷投資人總是給外界鼓勵創業者採取激進企業文化和創新的形象,尤其是在初創公司增長迅速的情況下。

    現在當務之急是儘快組建一支完整的管理團隊。 投資人除了敦促卡蘭尼克儘快離職,5位股東還要求董事會增加2-3名獨立董事,他們希望卡蘭尼克能夠幫助Uber物色新的CEO,並儘快找到一名專業的首席財務官。

  • 6 # 望月的部落格

    先來看一張圖,這還是Uber 創始人兼CEO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還沒有離職,只是無限期休假時的統計圖。

    而如今,隨著創始人兼CEO的離職,相信後續還有更多的人相繼離開。

    Uber怎麼了?

    誠然,Uber一直以來麻煩和醜聞就不斷。

    比如性騷擾女員工:

    一位名叫蘇珊·福勒 (Susan J. Fowler) 的女性工程師,在入職 Uber 第一天就遭遇技術經理言語上的性騷擾。然而,在把聊天記錄截圖舉報給HR之後,公司不但沒有處理騷擾者,反而給予福勒威脅性的選擇:要麼換團隊,要麼繼續留在本團隊,但如果選擇留在本團隊而在年底被騷擾者打差評,公司也不會干預。蘇珊離職之後,才發現這樣的問題並非個例。

    比如被Google起訴:

    2016年8月,Uber 宣佈收購專注卡車無人駕駛的初創公司 Otto,而Otto 的創始人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克(Anthony Levandowski) 之前曾就職於 Waymo ,這本來也沒什麼,但當一家第三方開發商將一封帶有 Uber 電路板圖紙的電子郵件發給Waymo時,Waymo憤怒了,因為這與自己的電路板在設計上幾乎一摸一樣,調查之下,他們發現安東尼在離職擦除電腦硬碟之前,將14,000 份機密文件和設計檔案共10 GB 的資料複製到了一個移動硬盤裡。儘管Google是Uber的早期投資人,儘管雙方曾有過親密合作,但Google還是不得不作出艱難的決定。

    這些負面訊息給Uber帶來了不少麻煩,企業形象受到了不少損害,可以說積怨已深,而真正讓使用者方案並徹底爆發的,則是卡蘭尼克和川普搞在了一起。

    在卡蘭尼克加入川普的顧問委員會,並且在紐約出租車司機聯合會罷工抵制特朗普“穆斯林禁令”的檔口,Uber卻選擇低價攬客,顯然是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徹徹底底的政治不正確,於是憤怒的群眾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刪除 Uber”活動,有超過20萬人參與解除安裝。

    此後,Uber就一蹶不振,先後遭遇種種不順,就算在卡蘭尼克退出特朗普商業顧問委員會之後,使用者也沒有放過Uber。

    也就是說,Uber創始人和企業文化的種種問題埋下了禍根,而和川普纏在一起則引爆了這些地雷,一起造就了Uber的現狀。

    作為共享經濟的兩大代表,airbnb風生水起,而Uber則日間慘淡,讓人扼腕。

  • 7 # 沙漠王妃的文化情懷

    Uber正逐漸向“無人駕駛”的模式駛去。

    據《紐約時報》報道,包括Uber最大的風投機構Benchmark在內的五個主要投資人聯名要求卡蘭尼克辭職。Benchmark合夥人之一Bill Gurley也在Uber的董事會成員中。《紐約時報》援引訊息人士的話稱,卡蘭尼克在與投資人進行數小時的談判後,最終同意離職。不過,他將繼續留在Uber的董事會中。

    據悉,施壓卡蘭尼克下臺的5家主要投資機構佔有Uber股權的四分之一和投票權的40%。

    投資人認為,卡蘭尼克可以逐漸從人生的低潮期慢慢治癒,併為Uber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擁抱全新的歷史篇章。

    離開的CEO

    宣佈離職訊息後,卡蘭尼克在一份宣告中寫道:“我愛Uber勝過生命中所有的東西,在這個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我接受投資者的要求,辭去CEO職務,這樣Uber可以得到重塑,而不是為了其他事情而分散精力。”

    不過Gurley表示,卡蘭尼克雖然離開了,但他對Uber的影響仍將是持續性的。投資人在聯名信中也肯定了卡蘭尼克過去幾年中對Uber的投入。“Travis始終把Uber放在首位,這個決定是突然的,也表達了卡蘭尼克對Uber的愛和犧牲。”他們在信中寫道。

    卡蘭尼克的辭職是矽谷公司屈服於投資人的被公開的為數不多的案例。通常矽谷投資人總是給外界鼓勵創業者採取激進企業文化和創新的形象,尤其是在初創公司增長迅速的情況下。

    儘管如此,通常矽谷初創公司的股權結構決定了投票權傾向於“保護創始人利益”。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創始人都擁有超越普通股東的投票權,這也決定了他們不容易被罷免。在Uber的九名董事會成員中,有七名擁有所謂的超級投票股權,這讓他們有更強大的發言權,而且通常董事會成員都是創始人的好友。

    李新宇認為,卡蘭尼克被罷免主要原因還是公司的文化出現了根本的問題,需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針對公司高層在企業治理和文化方面如何引以為戒,李新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主要是公司運營要合規,以人為本,引入投資也要評估風險和投資人對公司的控制力。”

    前景仍“樂觀”

    隨著卡蘭尼克的離開,Uber當務之急是儘快組建一支完整的管理團隊。

    此前Uber出現過CEO、CFO和COO連續離職的情況。公司前不久剛宣佈兩名女高管加入,其中包括蘋果前音樂和iTunes全球消費市場主管Bozoma Saint John,她將擔任Uber首席品牌官,另一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女性高管Frances Frei將擔任Uber領導力和策略高階副Quattroporte。而據訊息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Uber前 CFO已經加入了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One。

    在投資人的聯名信中,除了敦促卡蘭尼克儘快離職,5位股東還要求董事會增加2~3名獨立董事,他們希望卡蘭尼克能夠幫助Uber物色新的CEO,並儘快找到一名專業的首席財務官。

    當然,此前也有投資人建議卡蘭尼克留在Uber,但並非要繼續擔任CEO。投資人Michael Green上週在CNBC節目中公開表示:“不管如何,卡蘭尼克應該回到Uber,因為他有著‘非凡的遠見’。”Green還建議卡蘭尼克應該為公司開拓創新業務,主管創新產品和人工智慧。

    儘管Uber麻煩不斷,但是Uber的財務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目前市值達到了700億美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的最新報告,Uber IPO的前景表現依然“相當良好”,並未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

    不過未來Uber的估值是否會受到卡蘭尼克離職的影響也令投資人擔憂,一旦Uber估值下降,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失去上百億美元的投資回報。

    此前卡蘭尼克一直重申Uber將不會在近期進行IPO,但是投資人仍然期待很快能夠獲得退出途徑。德意志銀行認為,如果Uber上市,需求將不會因為管理層變動而減少。德意志銀行還指出,Uber在公開市場上將會獲得很大的機遇,公司會因為它的“顛覆性技術”和全球的佈局而大受歡迎。

    “這是投資者非常熱衷的主題。”德意志銀行投行和公司業務負責人Alasdair Warren在CNBC節目中公開表示。

    2009年以來,Uber融資額累計超過110億美元。除了上述的5家主要投資機構,Uber的投資人還包括TPG Captial、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 of Saudi Arabia、BlackRock、Morgan Stanley以及Goldman Sachs。

  • 8 # 水母科技

    Uber怎麼了?過去,它是全球最貴的獨角獸;現在,它麻煩纏身、醜聞不斷。

    即使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已經在6月中旬宣佈自己無限期休假,把管理權交給了一個委員會,董事會還是不肯放過他。6月21日,《紐約時報》說,卡蘭尼克辭去了CEO職務。兩個要求匿名的人說,卡蘭尼克之所以辭職,是因為投資者的壓力。五位主要投資者在給Uber公司的信中要求卡蘭尼克立即辭職,Uber公司管理層需要改變。

    在矽谷的歷史上,投資人試壓迫使創始人交出管理實權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當年喬布斯被迫辭去CEO。再之前思科公司也是如此。但是,這種例子越來越少。

    在卡蘭尼克辭職之前,Uber已經有了很多的負面。比如同谷歌的無人駕駛專利糾紛、公司內部的性騷擾、創始人的傲慢與壞脾氣、不斷離職的高管。

    Uber怎麼了?顯然,董事會和投資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在創始人。

    首先是創始人塑造的公司文化。此前提到過,卡蘭尼克在公司裡強調的主旋律是“增長至上”。績效最好的人通常會得到晉升和庇護,這種文化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比如,某個城市級主管發火時把咖啡杯摔在下屬身上,本該需要人力資源部門介入,但最後卻不了了之,就是因為這個城市的業務正在強勢增長;比如Uber內部的性騷擾和性別歧視一直被容忍,因為這絕對不是優先考慮事項。

    其次,是塑造這種文化的創始人本人。休假前,卡蘭尼克在給公司員工的郵件中寫道:“如果想要成功地實現‘Uber 2.0’,那麼我就要先做好‘特拉維斯2.0’”。特拉維斯1.0是什麼樣子的?新聞網站The Outline說,是這樣子的:無恥、固執己見、傲慢。

    但是,資本曾經喜歡這種創始人和這種創業公司文化。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在此之前就一直是資本的寵兒——包括此次驅逐他的資本。一位Uber早期員工回憶,投資者們被卡蘭尼克吸引,更為Uber的高速增長而狂喜。因此,不論卡蘭尼克與同事發生衝突,還是在公開場合發表粗魯言論,投資者們都會原諒他。這些人的態度是:“特拉維斯只是在做他自己啊,他取得了成果,公司也在增長,這是最好的事情。”

    創業者大都討厭循規蹈矩,大都認為規則就是用來被打破的。否則,他們不會創業。 有矽谷創業教父之稱的YC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說過,成功的創始人不是“裝腔作勢的好人”,“在道德上,他們會關心大問題是否正確,不大會遵守禮儀。他們喜歡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破壞規則”。他們是“淘氣”(naughty),而不是“邪惡”(evil)。

    為什麼卡蘭尼克不再被原諒?

    首先,最高峰時,Uber已經號稱估值700億美元。顯然,這麼昂貴的資產需要小心維護。它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和有價值的公司,不再是後院車庫中幾個年輕人的玩具。它的CEO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而不是繼續放縱自己。是的,馬克·扎克伯格曾得意洋洋地給自己印了“我是CEO,賤貨”的名片。但你能想象他今天會發這張名片嗎?

    其次,網際網路本身也變了。 美國線上(AOL)創始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在他的書《第三次浪潮》裡說,隨著矽谷資本流向網際網路之外的行業中去,任性(headstrongness)這個特徵也越來越不合時宜,“將來創始人要更加多元化,需要更多經驗,跟政府的對抗性也要更少。”當創業公司開始面對政府、醫療體系和運輸行業時,過去創始人那種忽略所有、打破所有的方法,顯然會碰壁。創始人肆無忌憚的任性,已經不合時宜。

    為什麼資本要卡蘭尼克離開,讓他改不行嗎?

    在比爾頓看來,這種情況也發生在Uber員工身上。卡蘭尼克的激進風格被Uber的高管和員工們模仿。Uber甚至會刻意去找具備卡蘭尼克特質的人加入。一位求職者在Uber面試時,面試官給他講了一個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我們違反了法律規定的例子,還問他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Uber曾為了反刷單在應用中植入了侵犯使用者隱私的程式,這違反了蘋果商店的規定,也讓蘋果CEO庫克衝卡蘭尼克發火。Uber還曾開發過一款工具用來躲避執法機構。

    要求卡蘭尼克辭去CEO,是因為他是這個玩偶實驗的源頭。他在,公司會被困在這個波波玩偶實驗中。

    當然,人和事都是會變化的。誰又能肯定,卡蘭尼克不會上演一出喬布斯式歸來?

  • 9 # 陶小開

    據外媒報道,迫使Travis Kalanick做出辭職決定的是Uber的五位主要投資人,其中就包括Uber最大的股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Benchmark。不過,就算Travis Kalanick辭去CEO一職,他仍將是Uber董事會中的一員。

    卡蘭尼克稱:“我從未想過會發表這樣一篇宣告(辭去CEO)。大家都知道,我熱愛Uber,遠勝於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但是,在當前這個我個人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我接受了一些投資者的建議,辭去CEO之職,從而讓Uber迴歸正軌,而不再受其他爭鬥的影響。”

    隨後,Uber董事會也發表宣告,稱卡蘭尼克的辭職決定是一個“勇敢的決定”。“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是他熱愛和獻身Uber的體現。辭去CEO職位後,卡蘭尼克將有的更多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物,而Uber也將有空間來擁抱新篇章。離職後,卡蘭尼克將繼續留任董事會,我們期待與他一起努力。

    8年前,卡蘭尼克與他人共同建立了Uber。當前,Uber已融資約107億美元,公司估值超過700億美元。但是,迫於主要5家投資方的集體要求,卡蘭尼克最終選擇了辭去CEO之職。據瞭解,在卡蘭尼克離職前,Uber高層發生了又一次動盪,其商業副Quattroporte埃米爾·邁克爾 (Emil Michael) 離職。除了邁克爾,目前Uber公司的通訊部門主管、工程部門高階副Quattroporte、產品和增長副Quattroporte以及財務主管都已先後離職。

  • 10 # 老司機的車

    打車服務 Uber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兩天前同意了投資人的要求,離開了 CEO 的職位。Uber 公司還準備了一個 180 天轉型計劃,希望改變公司形象。

    但這一事件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卡蘭尼克看上去仍然在嘗試影響這家他創立的公司,Uber 公司的內部鬥爭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這意味著 Uber 公司找到一位新任 CEO 的過程要比想象中困難,不是在於門檻,影響因素在於卡蘭尼克計劃直接參與。

    雖然卡蘭尼克目前在 Uber 董事會得到的支援不多,能確定的是兩位,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以及共同創始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而 Uber 預計還會新增的 2 位獨立董事,這意味著卡蘭尼克在總數會達到 10 人的董事會內拿不到太大的投票權。

    不過,這還不能說明卡蘭尼克難以對下一任 CEO 進行管控。在 Uber 公司內部,許多高管都由他親自招募,董事會里也有不少他的親信。能夠側面反映這位前 CEO 對公司的影響的案例,來自 Uber 最早的投資者之一、Benchmark 的風險投資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

    一位熟悉公司變動情況的人士告訴彭博社,在卡蘭尼克的要求下,曾經是卡蘭尼克的親信,也是這次迫使卡蘭尼克離職的推動者比爾·格利,被迫離開 Uber 董事長的職位。這一部分可能是卡蘭尼克作為交換提出的要求,但也反映出他對公司董事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

    此外,Uber 公司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前 CEO 卡蘭尼克能夠回來,繼續參與公司運作。有 1000 多位 Uber 員工聯名寫了請願書,聲稱“Uber 公司就是 TK,TK 就是 Uber 公司(TK 是卡蘭尼克的簡稱)”,並且認為卡蘭尼克雖然有缺陷,但對公司來說是“無可比擬的”。這部分簽名的員工數還在增加,目前佔總員工數的 10%,Uber 公司有大約 1.4 萬名員工。

    卡蘭尼克的離職,並不是件好事。創投媒體 TechCrunch 援引信源訊息稱,Uber 公司在私人股票交易市場上被投資者看跌,估值從 680 億美元降到了現在的 500 億美元左右。與此同時,Uber 公司的競爭對手 Lyft 的估值被投資者看漲,除了 Uber 公司最近的壞訊息外,最近的 6 億美元融資也有幫助。

    對於 Uber 公司的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冒險的行為。Uber 拿融資相對容易,反而是投資者太多,當初幫著張羅融資的 AngelList 創始人都差點沒能投進去。現在他們將一個信奉大膽激進等核心價值的公司 CEO 逼退位,對於以後的投資專案可能不是好事情。

    至於前 CEO 卡蘭尼克,有著連續創業、成功退出專案的經驗,在 Uber 公司這件事上看起來還會繼續影響這家他創立的公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與朋友絕交又稱“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