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徽MCN

    【合肥夜聊】為你解答

    藤甲是一種經過特殊處理藤編而成的鎧甲,對冷兵器有很強的防護力。和金屬鎧甲相比,具有重量輕、不怕水、透氣性強等特點,很合適中國南方潮溼地域使用。 防護部位以頭部和上身為主,多和盾並用,以防護身體其他部位。 製作方法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卻出晾曬三日之幹,然後油浸一週再取出來曬乾,最後塗以桐油編制而成。 缺點是怕火易燃,更不適合寒冷北方使用。

    藤甲乃中國南方發展起來的一種鎧甲,深受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的喜愛。在小說中就有藤甲的描寫。說的是諸葛亮出征南蠻。遇上南蠻孟獲的兀突骨率領藤甲兵,屢戰不能勝。多虧諸葛亮足智多謀,抓住油浸藤甲的這一致命弱點,誘敵與山谷,採用火攻,終於大勝藤甲兵。藤製鎧甲兩年才能製作一套藤甲冑的威力為何這樣大?有專家認為,這要歸功於藤甲的製作工藝,即用桐油浸泡。據歪寨村村民韋達澤講,如果按照布依先民的製作程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浸泡48小時後,將藤甲拿出晾乾,至少要晾兩個月,然後再用柚油浸泡,如此反覆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這樣的藤甲才敢穿著上戰場。兩年才能完成的一套藤製鎧甲不但堅固,而且具有韌性,石頭和刀當然奈何不了它,而當箭射到藤甲上,如果箭頭正好射在兩根藤之間的空隙,那兩根藤正好可以卡住這支箭,讓箭動彈不得,如果箭頭正好射到藤上,由於浸泡過桐油,箭便會滑落到地上。
  • 2 # 大鬍子說史

    武侯火燒藤甲兵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橋段,藤甲是有的,但是都是當時的南蠻少數民族為了祭祀,穿在薩滿身上的,是否真的運用於戰場,不能完全確定。現在也找不到一身出土的藤甲作為佐證。不過中國有很多厲害的鎧甲,是確實存在過的。

    中國的凱甲其實是根據不同朝代生產力的發展而演變來的,具有著非常大的時代特點。商代鎧甲、西周鎧甲、戰國鎧甲、秦代鎧甲、漢代鎧甲、隋唐鎧甲、宋遼鎧甲、蒙古鎧甲,明清鎧甲

    秦將軍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西漢鎧甲: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制。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魏晉時期軍戎服: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隋甲: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唐甲: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

    五代十國: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

    宋代鎧甲:基本沿用五代,但是宋代一個時期的少數民族鎧甲非常有特點。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

    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蒙古騎兵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冑、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裡的銅鐵盔甲。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冑,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明甲: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清甲: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 3 # 青島小曼搞事情

    藤甲是經過特殊處理編成的一種鎧甲。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聰敏才智,藤甲做成之後可以防護頭部和胸部等重要部位。雖然是用藤做成的,但是防禦能力不點都不輸給鐵製的鎧甲,而且重量輕,士兵穿上後靈活性很高,自帶防水功能,特別適合南方潮溼的天氣。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秦將軍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襬呈尖角形,後背下襬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釐米,後長55釐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釐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週圍的甲片都秦將軍鎧甲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釐米,其下襬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 4 # 喜羊羊與奎木狼

    用青藤編織好再蒸煮增加纖維韌性(與編好的竹具泡水同理)然後曬乾,接下來就是刷桐油再曬乾(桐油油性十足侵入時間和曬乾時間都很長)反覆五次大約兩年一件藤甲就制好了,藤甲韌性很好防刀砍劍劈效果很好,桐油浸泡後表面光滑加上編織品的縫隙可以卡箭防弓箭效果也不錯,但防穿刺能力弱點如果想提高防穿刺需要在內襯裡加牛皮,但這樣的話成品就高出太多了普通藤甲兵沒這待遇。最要命的是桐油浸泡後的藤甲油性十足古代又沒有防火漆所以怕火(孔明太損了)。。。回答完畢,西南蠻夷參上。

  • 5 # 歷史研習社

    熟讀三國的同學都知道諸葛亮對南中孟獲七擒七縱的故事,當時孟獲軍中的藤甲兵十分厲害,號稱刀槍不入,逼得大軍師不得不使出火攻來對付。那麼,這種藤甲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歷史上還有哪些有名的鎧甲呢?

    藤甲的秘密

    南蠻孟獲的藤甲是由雲南地區特有的古樹枝條纏繞而成,眾所周知,雲南地區到現在都是熱帶與亞熱帶大型樹木的聚集之地,且因為當地氣候潮溼,樹木柔韌性強、延展性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抵禦冷兵器的殺傷。例如居住在臺灣省蘭嶼島上的耶美人,上世紀初還使用著藤甲。這種原始的藤甲用藤條和藤皮編成,形狀頗似現今的開襟背心,無袖,後背用縱橫各三根粗藤為支架,然後用藤條編繞形成背甲,高約45釐米,肩寬37.5釐米。當年孟獲的藤甲估計和這種熱帶植物甲有共同之處。 圖/ 今人復原的“藤甲兵”

    古代名甲

    漢代的鎧甲,在古文獻裡又稱“玄甲”。其形制有兩種,一是皮質的札甲,一是用鐵質的魚鱗甲。札甲在西漢初期盛行,魚鱗甲則是在漢武帝以後流行起來。前者甲片大於後者,魚鱗甲製作精細,防衛能力強。漢武帝后期衛青於霍去病之所以可以長驅直入匈奴腹地,不僅依賴大規模的騎兵和強弩,更是因為漢代鎧甲技術的提升讓匈奴人的骨制箭頭根本不能傷漢軍分毫,所以說,即使古代打仗拼的也是技術。 圖/漢代騎兵

    東漢之後,百鍊鋼技術大興,古人的鍛造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西晉到南北朝,筒袖鎧是軍隊中的主要裝備,傳說諸葛亮曾對它進行了改進,於是它常常被稱作“諸葛亮筒袖鎧”。這是甲身前後連成一片、肩部加有短袖的鎧甲,大大提高了對士兵的防護能力。據說連二十五石的勁弩也不能將它射穿。

    圖/筒袖鎧

    明光鎧也是南北朝、隋唐時的主要鎧甲形式,在胸甲、背甲上各有大型金屬質地的圓形擋護,很像銅鏡,磨光後閃閃發亮,光可鑑人,俗稱“護心鏡”。當年唐王李世民用來進行豁穿戰術玄甲軍就是穿著這樣的鎧甲叱吒天下的!

    圖/隋唐時期的明光鎧(左)

    進入宋代,中原王朝喪失了優質的良馬產地,不得不以步兵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因此,步兵的防護更是較前代有了更大的發展。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鐵質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其防護能力基本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水平。

    圖/宋代步人甲

    中國古代鎧甲總體上而言是隨著鍛造技術的提升而不斷改進,且在特殊時期因為軍事需要產生了較大的變革。然而,中國的金屬冶煉技術始終不能有效地開發金屬的延展性,因而導致鎧甲宋代之後逐漸走向衰落,最終隨著熱兵器的出現而徹底消亡。

    參考文獻:

    1.劉丙海,黃學爵編著,雄獅突起·陸軍的歷史,金盾出版社,2015. 2.段清波著,刀槍劍戟十八般——中國古代兵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學作品經常用哪些花草植物來指代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