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闆的圈子
-
2 # 圖龍閣
誠謝邀請!首先要知道《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遊崑崙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有關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這一文學現象可能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藉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八駿圖》是徐悲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在繪畫技法上,是極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產物。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了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塑造了千姿百態、倜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四蹄生煙……。他畫的馬既有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它那剛勁矯健,剽悍的駿馬,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徵,鼓舞人們積極向上。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出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八匹馬的名字: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光,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影,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徐悲鴻的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個創造。他的馬給我們帶到了一個寫實主義的理想王國,實現了300年前書法家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躡五雲端,不與人騎更好看”的境界。
悲鴻所畫的奔馬,奔騰馳騁,桀驁不凡,自由奔放,歡快振奮,觀之令人驚心動魄,在寫實之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對自由和激情的讚美和謳歌。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託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八駿圖 -
3 # 青島小曼搞事情
抗戰勝利後不久,徐悲鴻滿懷敬意,畫了一幅巨大的《八駿圖》送給即將凱旋的陳納德將軍。徐悲鴻八駿圖中那昂首奮蹄的八匹駿馬,無疑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同時也是徐悲鴻不可多得的一幅代表作。徐悲鴻八駿圖後來伴隨著陳納德將軍回到美國,一直到他去世後,夫人陳香梅將這幅畫捐贈給了位於華盛頓的費爾博物館。
徐悲鴻八駿圖體現了他在國畫改革的最高成就。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徐悲鴻八駿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
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八駿圖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
4 # 木子塵凡
《八駿圖》是徐悲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遊崑崙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有關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
穆王八駿圖
序》等等。這一文學現象可能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
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藉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
5 # 金山萬丈
傳說中周穆王駕車用的八匹駿馬,傳說能日行萬里(一說三萬裡)。據《拾遺記.周穆王》記載,“八駿圖”中的八匹馬傳為周穆王御駕坐騎,謂“王馭八龍之駿”。從毛色看,分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八駿
而且歷代名家一般是以周穆王的八駿為題材的還有明成祖喜愛的八匹駿馬,刻於明長陵,被後世譽為長陵八駿。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遊崑崙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有關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這一文學現象可能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藉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古有"伯樂識千里馬"之說,今有"龍馬精神"之願,可見,馬自古就被人們所喜愛,在中華民族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馬是升騰、才能和剛健的代名詞。徐悲鴻的"八駿圖"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 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那麼你知道八駿圖含義嗎?下面易從動物畫給大家說一下八駿圖的由來和含義。
據《拾遺記.周穆王》記載,"八駿圖"中的八匹馬傳為周穆王御駕坐騎,謂"王馭八龍之駿"。從毛色看,分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八駿,最早出現在六朝時期。而《八駿圖》是徐悲鴻的代表作之一,畫馬者非常之多,當今最為有名的當屬徐悲鴻的畫作,其八駿圖既有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它那剛勁矯健,剽悍的駿馬,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徵,鼓舞人們積極向上。他的八駿圖集國畫的寫意風格與西畫的嚴謹結構於一身,畫出的馬不但有中國畫的意境,也有西畫的嚴謹結構關係,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徐悲鴻(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八駿圖》是徐悲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在繪畫技法上,是極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產物。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了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塑造了千姿百態、倜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四蹄生煙 。他畫的馬既有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又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它那剛勁矯健,剽悍的駿馬,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徵,鼓舞人們積極向上。
在他個人的藝術成就中,也以畫馬的成就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體現他國畫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國畫奔馬。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八匹馬的名字: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光,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影,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徐悲鴻的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個創造。他的馬給我們帶到了一個寫實主義的理想王國,實現了300年前書法家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躡五雲端,不與人騎更好看"的境界。
4徐悲鴻八駿圖評價
要評論國畫裡的畫馬圖,可以這樣說,徐悲鴻先生是永遠也繞不開的一個人了,其就是以畫馬而著稱於世,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不論是潑墨還是彩繪,其筆下的馬,或奔或躍,或長嘶或低鳴,千姿百態,倜然不群。而也正是因為徐悲鴻,其將中國傳統國畫創造引向國際,一幅幅令人驚豔的奔馬圖,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畫的美麗之處,從此,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美學藝術得以與西洋畫並肩而屹立於世界畫壇。
歷史上,有許多畫馬的名家,但沒有這個動態,迎面跑過來的馬是徐悲鴻的一個創新。以前的古人畫馬一般都畫側面,從唐代韓幹開始畫馬,一直到清代的郎世寧,都不及徐悲鴻的馬感染人,他把西方繪畫的寫實和中國繪畫的傳統筆墨意趣結合起來了,所以才有了中西合璧的開先河的畫法。
徐悲鴻的馬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他創作的馬,雖借用西畫素描法十分寫實,但在筆墨上卻仍注重中國傳統畫中的寫意,借用西畫的解剖思路,把中國畫自然寫意的傳統美學理論,融進微觀具象世界。古人從天地自然中獲取靈感,徐悲鴻則直接向具體物象求真,沉鬱頓挫,滄潤峭勁。徐悲鴻說,我愛畫動物,皆因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以馬為例,他的速寫稿不下萬幅,並認真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和組織,然後再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奔馬這一中國韻味濃厚的全新的藝術形象。
"越是到山窮水盡之時,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這句徐悲鴻的名言,是他從一個畫匠成長為一個跨時代藝術大師所發出的心聲。徐悲鴻為什麼喜歡畫馬?是他內心鴻鵠之志的一個寫照,堅忍不拔,一往無前,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也要往前走。徐悲鴻一生艱苦,磨礪出他堅韌頑強不服輸的性格,而日後,他也把這樣的品質深深地融進自己的畫作中。
-
6 # 江雪寒
徐悲鴻以畫馬見長 是新中國第一批到蘇聯列賓美院學習的畫家,集國畫的寫意風格與西畫的嚴謹結構於一身,畫出的馬不但有中國畫的意境,也有西畫的嚴謹結構關係。代表作八駿圖。
馬的品種: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三河馬,伊俐馬,千里馬,汗血寶馬
馬的名字: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悲鴻八駿圖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在繪畫技法上,是極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產物。
抗戰勝利後不久,徐悲鴻滿懷敬意,畫了一幅巨大的《八駿圖》送給即將凱旋的陳納德將軍。徐悲鴻八駿圖中那昂首奮蹄的八匹駿馬,無疑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同時也是徐悲鴻不可多得的一幅代表作。徐悲鴻八駿圖後來伴隨著陳納德將軍回到美國,一直到他去世後,夫人陳香梅將這幅畫捐贈給了位於華盛頓的費爾博物館。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 徐悲鴻的馬獨步畫壇,無人能與之相頡頏。徐悲鴻八駿圖在他個人畫馬的藝術成就中最為卓著。他一生致力於國畫的改革,而徐悲鴻八駿圖體現了他在國畫改革的最高成就。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瞭如指掌,同時,他還熟悉馬的性格脾氣。在技法上,徐悲鴻八駿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段,又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暈染全部按照馬的形體結構而施加,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廠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徐悲鴻八駿圖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據歷史記載,《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遊崑崙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關於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赤驥(火紅色的馬)、盜驪(純黑色的馬)、白義(純白色的馬)、逾輪(青紫色的馬)、山子(灰白色的馬)、渠黃(鵝黃色的馬)、華騮(黑鬃黑尾的紅馬)、綠耳(青黃色的馬)八駿(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即以毛色取名)。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除較高造詣的徐悲鴻的《八駿圖》外,還有許多畫家有同題畫,如:艾啟蒙,郎世寧,任伯年,馬晉等。
要評論國畫裡的畫馬圖,可以這樣說,徐悲鴻先生是永遠也繞不開的一個人了,其就是以畫馬而著稱於世,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不論是潑墨還是彩繪,其筆下的馬,或奔或躍,或長嘶或低鳴,千姿百態,卓然不群。而也正是因為徐悲鴻,其將中國傳統國畫創造引向國際,一幅幅令人驚豔的奔馬圖,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畫的美麗之處,從此,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美學藝術得以與西洋畫並肩而屹立於世界畫壇。
-
7 # 千千千里馬
徐悲鴻為什麼要畫《八駿圖》呢?
事實上,按理來說,徐悲鴻畫一百幅《八駿圖》都應該啊!
為什麼?因為《八駿圖》是中國古代畫馬的一個傳統題材,就像畫人物畫,古代畫家沒有不畫陶淵明的一樣。徐悲鴻以畫馬飲譽世界,“八駿馬”又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人人喜歡,為什麼不能多畫呢?
那麼,徐悲鴻畫過《八駿圖》嗎?我的回答是,徐悲鴻沒有畫過《八駿圖》。
為什麼,徐悲鴻不畫人人都喜歡的《八駿圖》這個題材呢?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徐悲鴻的繪畫藝術宗旨在於創新,他認為《八駿圖》就是一個老套路,要創造新的駿馬精神,不能把老套路當做一種資本吃現成飯。
所以,徐悲鴻一直沒有畫過以《八駿圖》為標題畫馬作品。
是不是畫八匹馬很不容易?徐悲鴻畫不來?這個你是不用擔心的,徐悲鴻對畫馬很有研究,畫八匹馬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他在新加坡曾經畫過《十一駿》,也就是說,他十一匹馬都畫過,何況八匹馬怎麼就不行呢?
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徐悲鴻不願意重複古人。
據唐代偉大的美術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記載,從晉代起畫《八駿圖》有名的就有史秉之和史道碩二人,晉武帝非常欣賞這兄弟二人的作品。唐代的韓幹,曹霸也善於畫《八駿圖》,宋代,元代,清代都有《八駿圖》,所以,徐悲鴻不願意重複古人的路子。
但是,有一次是例外的。那是華人民志願軍入朝前線戰士寫信向徐悲鴻請求畫一副《八駿圖》,徐悲鴻接到這份信以後,心情非常激動,為了滿足最可愛的人,徐悲鴻決定畫一幅《八駿圖》向祖國英雄的志願軍致敬。
但是,這個時候的徐悲鴻已經重病纏身,他連拿起筆作畫的力氣都非常小,何況要畫出一幅大畫《八駿圖》。但是為了向祖國的英雄兒女表達致敬,他一定要堅持完成這幅作品。
不過,雖然徐悲鴻很努力,到底還是被病魔死死纏住,徐悲鴻無法畫出一個整張的《八駿圖》,最後,他畫了八匹馬,拼出了一副《八駿圖》,寄給了在北韓戰場前線的戰士。
這幅八匹馬拼出來的《八駿圖》也是徐悲鴻一生唯一的一幅“八駿圖”。
那麼,徐悲鴻究竟有沒有真正的一幅《八駿圖》呢?學者們一直很好奇,但是沒有發現徐悲鴻的《八駿圖》。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美關係友好的時候,美國前將軍陳納德的遺孀陳香梅女士透露了一點資訊。據陳香梅女士說,抗爭結束以後,為了感謝美國對中國抗日做出的努力,國民政府請徐悲鴻為陳納德將軍畫了一幅《八駿圖》贈送。
陳納德將軍一直把這幅畫帶在自己身邊,一直到他去世。後來,陳香梅女士覺得這幅名畫不應該自己享受,就贈給了美國的國家博物館。
由於這個資訊國內學者知道的很晚,,徐悲鴻畫《八駿圖》非常罕見,因此,在我們的印象裡,徐悲鴻沒有畫過《八駿圖》。而徐悲鴻自己也確實沒有畫《八駿圖》的意圖。
-
8 # 六月臘腸
徐悲鴻畫馬:八駿馬傑出的畫家徐悲鴻特別愛畫馬。他筆下的許多駿馬圖成了藝術珍品。1934年春天,徐悲鴻到莫斯科國立博物館舉辦畫展,併為觀眾現場作畫。那天,觀眾把展覽廳擠得水洩不通。徐悲鴻從容地磨墨、鋪紙,轉眼之間,一匹活生生的駿馬便出現在紙上了。觀眾被徐悲鴻的高超技藝征服了,大廳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帥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彬彬有禮地說: “徐先生,我能要這幅畫嗎?不然,我會發瘋的!”徐悲鴻被這位元帥的誠意感動了,他點頭微笑,揮筆題上字,把這幅畫送給了元帥。元帥高興得像打了勝仗似的,和徐悲鴻熱烈擁抱,大聲稱讚道:“徐先生,你不但是東方的一枝神筆,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筆。你筆下的馬,比我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壯美!”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一種偏愛。和馬在一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御風賓士,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心彷彿和馬一同馳騁。徐悲鴻先生剛剛去法國留學的時候,開始有一位外國同學瞧不起中國,徐悲 鴻先生很義正言辭的對那個學生說:“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國家,那麼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來等到畢業的時候再看。”此後,徐悲鴻先生髮憤圖強努力練習,鑽研繪畫,後來一畫驚人,震驚了巴黎藝術界,從此徐悲鴻先生踏上了一位愛國主義畫家的偉大道路。 痴迷圖畫:一張換一張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後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徐悲鴻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於徐悲鴻不願賣畫,生活拮据,見到任伯年畫,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最初,徐畫三、四張才換任畫一張,後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徐悲鴻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他在其中評價道,任伯年繪畫最精彩處,在物件嘴和腳的描繪,挺拔而有力。
-
9 # 啊66紅
悲鴻所畫的奔馬,奔騰馳騁,桀驁不凡,自由奔放,歡快振奮,觀之令人驚心動魄,在寫實之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對自由和激情的讚美和謳歌。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託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
10 # F19696513W
第一:中國自古八為最吉祥。第二:八數為木,午為火,二木(8畫)成林,木火通明,為中國古宅第一卦象具有財官印俱全發富悠久第一吉宅之意。
回覆列表
該作品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據《拾遺記.周穆王》記載,周穆王御駕坐騎傳為八匹馬,謂“王馭八龍之駿”。從毛色看,分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八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