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山兄
-
2 # 青島小曼搞事情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名義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魯迅當日即回覆,並以“比直呼其名略勝一籌”的“廣平兄”相稱。那一年,魯迅44歲,比許廣平大17歲。
他們的通訊後來結集為《兩地書》出版,魯迅在該書序言中說:他們之間的書信裡,“既沒有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特別是魯迅,直至1927年初,在給許廣平寫信時抬頭仍是“廣平兄”,而許廣平則早已以“我親愛的老師”相稱了。
在許多人眼中,魯迅根本不懂浪漫,毫無柔情可言,其實不然,有一種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潤於細節中。
1926年3月6日,魯迅日記記載:“夜為害馬剪去鬃毛。”“害馬”,是魯迅對許廣平親暱的戲稱。在女師大風潮中,許廣平等6名學生被校方開除,佈告“即令出校,以免害群”,故有此一說。“剪去鬃毛”,也許是替她修剪秀髮,也許是隱含深意吧。此事表明,兩人感情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已親密無間。
魯迅從未買過珠寶服飾、胭脂香粉送給愛人,卻常以書籍相贈。1934年冬,他將一部《芥子園畫譜三集》共四卷贈予許廣平,這部清代的國畫技法畫譜雖非原本,卻值得珍藏,因為它蘊含著一番深情。魯迅在首卷扉頁上題下:“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裡沒有那種催人淚下的浪漫,可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浪漫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艱難歲月裡,有兩顆甘苦與共、相知相愛的心始終不渝。
-
3 # 例外狀態
人世間最成功的人不是偉人英雄或者任何載入史冊的成功人士,在可敬可愛之間,唯有可愛之人是不枉人之為人的了。此前魯迅在我頭腦中的形象一直都是在黑夜中獨坐書桌旁抽菸思考寫作向敵人扔匕首和投槍的橫眉冷對老頭,他外冷而內熱,他是一匹孤獨的狼行走在荒蕪的沙漠上獨自舔自己的傷口……
這些,等等,都是魯迅,他是可敬可嘆的父輩。
讀完《兩地書》,樓外淅瀝瀝的春雨,這樣的情書集子讀來別有滋味,正如讀魯迅著作一樣,第一封信是值得多次閱讀的,魯迅的文字瀰漫著黑暗,但恰恰給了我無盡的上升和抗爭的力量。他與黑暗為伍,但反戈易幟。
然而,魯迅最讓我喜愛的又絕不是他的可敬,而是他的可愛,他之為人的一面,他之為一介凡夫俗子的一面,親切平易,在廈門大學任教,給許廣平信中一段讓我捧腹:
“聽講的學生倒多起來了,大概有許多是別科的。女生共五人,我決定目不斜視,而且將來永遠如此,直到離開了廈門。”
而書中這樣可愛的話語又實在不乏其數,收穫感想是頗多了,在現代文學史上,能夠吸引我不知疲倦的讀其作品,而且可以反覆的讀的,目前大概無人能居其右了,正在讀的過程中,被一個電話打斷了,心中全被一些瑣碎無聊之事充斥,半天所得的"白象"與"害馬"談情說愛的樂趣全無。
《兩地書》讓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平凡一面,但正因為這平凡而越發先得偉大,我在想,一個人成功或許不難,但要成為一個可愛而又真實的人,大概不易吧。
回覆列表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名義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魯迅當日即回覆,並以“比直呼其名略勝一籌”的“廣平兄”相稱。那一年,魯迅44歲,比許廣平大17歲。
他們的通訊後來結集為《兩地書》出版,魯迅在該書序言中說:他們之間的書信裡,“既沒有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特別是魯迅,直至1927年初,在給許廣平寫信時抬頭仍是“廣平兄”,而許廣平則早已以“我親愛的老師”相稱了。
在許多人眼中,魯迅根本不懂浪漫,毫無柔情可言,其實不然,有一種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潤於細節中。
1926年3月6日,魯迅日記記載:“夜為害馬剪去鬃毛。”“害馬”,是魯迅對許廣平親暱的戲稱。在女師大風潮中,許廣平等6名學生被校方開除,佈告“即令出校,以免害群”,故有此一說。“剪去鬃毛”,也許是替她修剪秀髮,也許是隱含深意吧。此事表明,兩人感情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已親密無間。
同年9月,魯迅南下赴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則去了廣州,兩人約定各自奮鬥兩年之後再相聚。思念總是痛苦的,有時卻也是浪漫的。魯迅平素為人冷峻而嚴肅,但這個時期,他的許多言行卻呈現出匪夷所思的另一面。
那時的廈大如同僻處荒島四無人煙,魯迅每天都要去郵政代辦所看看有沒有廣州來信,他暗自數過,從住處至郵政所的距離大約80步。郵政所內外各有一個郵筒,有一次他半夜去給許廣平寄信,把信投在外面的郵筒裡,回來後想起郵政所的夥計是新換的,而且滿臉呆氣,便不放心,第二天又寫了一封信,投到所內的郵筒裡。
秋高氣爽的日子,魯迅約三五同事去爬山。山上有一片亂墳場,魯迅竟然找到一塊刻有“許”字的墓碑,並想法子將“許”字塗成深色,然後斜倚著這塊墓碑拍了一張照片。推想起來,魯迅應當是藉此表達對許廣平的深深依戀吧。
校園附近有一棵相思樹,魯迅曾獨坐樹下打發寂寞的時光,不料一頭豬顛顛地跑過來啃吃樹葉。這相思樹葉在魯迅心目中可是愛情的象徵啊,他怒不可遏,一躍而起,同豬展開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