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下武維周

    平原君趙勝,(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趙氏。此君乃是典型的超級官二代。其父就是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而他的兄長亦是趙國國君惠文王。在其兄長惠文王與其侄孝成王之時拜相。他還是四君子之一,魏國信陵君的姐夫。放在明朝這位仁兄可是實權王爺+內閣輔臣。另外其還豢養了千數門客,雖在四君子之中數目最小,可其門客的質量卻是比其他三位高出太多。諸如毛遂,李同,公孫龍,魏齊,趙奢,鄒衍等等。具都是一時仁杰。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仁兄的生平典故進而看看此位仁兄。

    ①.為客殺妾

    出自《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喜門客,某日一個瘸子從其家門口一瘸一拐的路過,正巧其愛妾在樓上看到此景,不由嗤笑了一聲。這個瘸子聽到她嘲笑自己,很不樂意。於是第二天一早便到平原君家中請求殺了這個嘲笑自己的姬妾。平原君假意答應,事後卻嘲笑瘸子不知好歹。沒過幾日便把此事丟到腦後。其家中門客看平原君出爾反爾,愛美人不愛名士,紛紛競相出走。而後平原君意識到自己錯誤,經門客指點處死愛妾,後又重新給瘸子賠罪,其府下門客才紛紛回來。

    從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平原君平日家教不嚴,沒有管教好姬妾,雖然那瘸子也著實有些不知好歹,但是平原君當眾應答,事後卻不講信義,以至門客紛紛出走。而後為亡羊補牢誅殺姬妾,從中亦能看出平原君是個為事不擇手段之人。

    ②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當時秦趙大戰,白起率領的秦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大敵當前,平原君親率二十名文武俱全的門客入楚求援,結果選來選去也只選中十九位門客。這趙勝也是個死心眼,非要挑選二十人才要出發。這是我們的主角毛遂出場了。只見他往平原君身前一站:“先生欲往楚國求援,門下不才,欲同先生一同前去。”平原君對他沒有印象,便問道:“你來我府上幾年了。”毛遂答道:“三年”。平原君搖頭:“賢能的人處在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先生處在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趙勝也沒聽到讚語,這是因為先生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毛遂答道:“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聽到此言便帶上了毛遂,入楚之後毛遂沒令平原君失望,在其他門客啞口無言之際,毛遂慷慨陳詞,甚至於脅迫了楚王,最終敲定了求援事宜,解除了邯鄲之圍。

    從此事平原君意識到自己沒有識人之明,回到趙國之後,清減了大半賓客,並說了此下之話:“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話說原本只是一個稅官,到平原君轄地收稅,平原君家臣拒不繳納,並且暴力抗稅。趙奢依法懲辦數人,平原君知曉此事後大發雷霆,想要處置 趙奢,而後趙奢用道理說通了平原君,平原君覺得趙奢不畏強權,是大才,於是便把他推薦給了趙惠文王。趙奢而後也成為了趙國名將。

    這個故事體現了趙奢的不畏權貴,而平原君身為趙國國相帶頭不納賦稅,雖其後舉薦趙奢,也不能成為其罔顧國法的因由。

    ④.義救魏齊

    出自《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話說那范雎在秦國為相,秦國秦昭襄王得至范雎的仇人魏齊在平原君府上為客,秦昭襄王騙平原君入秦,強行扣押了他,並且讓他遣人回國把魏齊送到秦國。未成想這平原君也是信人,拒不交人,並且還欺瞞了秦王。秦王大怒之下便遣使入趙。趙孝成王怕事,便派人包圍了平原君府邸,魏齊無奈出逃。後經相國虞卿之手竄逃至魏國,欲借信陵君進而前往楚國。信陵君不想惹事,不願接納。其門下門客侯贏給他做通了思想工作。正當其想接納魏齊之時,那魏齊也不知是怕連累故主還是不願再流竄,竟是自殺了。而後孝成王用他的頭顱換回了平原君。

    從此事能看出平原君在身陷囹圄之際仍不畏生死,保護門客。說明其待下著實守義,不懼強權。

    ⑤.以城換田單

    出自《戰國策 趙策四》。燕國用宋華人容蚡為相,進攻趙國。孝成王用趙國三縣五十餘邑換取齊國抗燕名將田單為相來抗擊燕國。趙奢對此舉不甚滿意,向平原君進言建議趙王取消這個計劃,改任自己為將。平原君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而後雖趙國於戰事之中取得小捷,攻下燕國三座小城,可是卻有些得不償失。

    這則記載並沒有明確說明這個主意是誰出的,但是不難發現絲絲縷縷都有平原君的影子。他沒有聽從趙奢的建議,恐怕也是為鞏固自身地位。

    ⑥.長平之戰、邯鄲之圍

    長平之戰起因便是上黨城之事。其時秦韓交戰,南韓戰敗,秦國讓南韓割讓上黨郡。但是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便遣使入趙欲將上黨郡七十邑交於趙國。趙國平陽君趙豹雖然反對,但是平原君與趙王卻貪圖上黨郡,便接納了下來,秦王大怒之下與趙國大戰,這便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初期趙王遣大將廉頗駐守長平。廉頗原意以守待攻,不料趙王令其進攻,最終廉頗敗北。而後趙王昏招頻出,竟讓趙奢之子趙括換下廉頗,終致長平之戰慘敗,趙國精銳俱被秦軍屠戮殆盡。

    長平之戰戰敗直接導致趙國國都邯鄲被圍,在邯鄲保衛戰中,平原君終於發光發熱,積極周旋。促使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後又帶著毛遂入楚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在援兵未到之際,散盡家財,招募死士,與國同處。最終取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

    綜上所述,同為四君子之一,平原君比起孟嘗君著實要好上許多。雖說其資質平庸,目光短淺,餿主意不斷。但是他能虛心納諫,總能找到正確的意見。且他禮賢下士,拳拳愛國,知人善任,向趙國舉薦了趙奢此等名將。名家巨頭公孫龍,陰陽家鄒衍具是其府下門客。而且其能統籌邯鄲保衛戰都能說明其人之能。

    而平原君亦是四君子少有得善終之人,“其後與趙具亡”足以說明一切。

  • 2 # 嗟彼首陽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這是太史公的評價,說他是濁世之佳公子,我跟認同太史公的說法,平原君他本人其實並不出色,與信陵君和春申君相比,他甚至有些優柔寡斷。在訪楚的時候還是他的門客毛遂解除了他的僵局。他無大智大勇卻又小仁小義,對於他的門客,他十分尊重,有一次他的美妾調侃他的門客,被他知道了,立刻把她殺了,拿著人頭向他的門客賠罪。由此可見,他只是一名公子,而不是諸侯。

  • 3 # 面相易師傅

    不要隨便評價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做好自己!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我知道的平原君和真是的平原君肯定相差極大!

    從故紙堆的之言片語判斷歷史人物,非常可笑!

  • 4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徒有虛名的平原君

    在戰國時期,被後人列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仔細閱讀《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卻發現其人目光短淺,生平行事也甚少可取之處,實在是徒有虛名。

    平原君名叫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史記》裡一開始就評價他“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因為他能禮賢下士,所以門下食客達到了數千人。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時代風尚,有地位的貴族大多養士,平原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在趙惠文王、孝成王時期,趙勝“三去相、三複位”,一共有四十多年擔任趙相,被封於東武城,號為平原君。

    以“好客”聞名的平原君最被時人稱道的是這樣一件事情:

    平原君家裡的高樓緊挨著民居,有一次,鄰家一個跛子經過,平原君的一個小妾在樓上看到了,就大笑起來。第二天,跛子來見平原君,請求他殺了這個小妾,他說:“聽說您喜愛士人,因此士人們不遠千里來歸附您,如今您的小妾恥笑我,我希望得到她的頭。”平原君笑著答應了,但他認為這個人因為一聲笑就要殺掉自己的愛妾,這也太過分了,所以就沒有理會。過了一年多,他的門客竟然走了一半,一問之下,原來這些門客認為平原君不殺那個小妾,是看重女色,輕視士人,所以就離開了。平原君就砍下了那個小妾的頭,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後來門客們才慢慢地回來。

    元代楊維楨有一首《平原君》就是吟詠這件事情的:“平原君,起朱樓。美人盈盈樓上居,蹣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蹣跚愁。門下士,引去不可留。高價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頭。君不見帷中婦女觀跛者,一笑五國生戈矛。”

    這是一件很殘忍很血腥的事情,在古代卻被很多人傳為美談,司馬貞就說“笑姬從戮,義士增氣”。我們首先要感嘆,在那個年代,婦女地位低下,做人姬妾就等於是主人的一件物品,生死都操在主人手中。即便如此,那個跛子因為一件小事就要別人的性命,也是很少見的事情,他分明就是一個殘忍的變態者,平原君在當時就應該義正辭嚴地拒絕,其實這和“愛色賤士”並沒有關係,“愛賢”並不代表就要輕視別人的性命,而一個真正的賢士也不會這樣蔑視生命。結果他隨隨便便答應了卻又做不到,導致門客的離開。如果這些離開的門客真是因為他沒有殺小妾,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可惜的,視生命如草芥的人怎麼能算是“賢士”,他們的離開又有什麼損失呢?平原君用殺戮來挽回自己的聲名,現在看來,更加讓人鄙棄。

    人們稱道平原君的另一件事情,是他提拔推薦了趙奢。趙國名將趙奢早年是一個負責收稅的小吏,在收稅的時候,平原君家不肯繳納,趙奢就依法殺了平原君門下九個管事的人,平原君非常憤怒,他把趙奢抓來,要殺掉他。此刻,平原君拒不繳稅,還要殺掉嚴正執法的官吏,就是一個以權謀私,不守法令,而且強橫霸道,草菅人命的貪婪橫暴的貴族官僚,他的“賢能”不知到哪裡去了。我們以此可以看出他平時的作為。幸虧趙奢義正辭嚴地說出了一番“法令公平趙國才會強大,趙國強大你才能常保富貴”的大道理,使得平原君改變主意,饒了趙奢,並向趙王推薦了他。

    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給了每一個人盡情表演的機會,但平原君的表現遠談不上精彩。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南韓,隔斷了南韓的上黨地區,南韓只好割讓上黨給秦國。但上黨守將馮亭不願意降秦,他把上黨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想要讓趙國來幫助南韓抵抗秦國。突然之間得到十七座城池,天上掉下個大餡餅,趙孝成王很高興,但平陽君趙豹卻認為不能接受,他說:“秦國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就是想得到上黨地區,現在我們不費一點力氣就收穫了本該屬於秦國的利益,這樣的事情,就是強國對弱國也不能做,何況是弱國對強國呢?”孝成王不甘心,就和平原君商議此事,平原君也認為這是天大的便宜,不佔白不佔。這下堅定了趙王的信心,他就派平原君前去接受土地,派廉頗駐軍長平。秦國當然不肯干休,於是就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這是秦、趙之間的一次大決戰,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國慘敗,四十多萬趙軍被秦軍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和秦國抗衡。

    這個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貪圖上黨地區,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想事情的後果,目光短淺,毫無遠見。所以司馬遷說他:“未睹大體”,“利令智昏”,“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當然,這次失敗不能全怪平原君,但他在緊要關頭,並沒有表現超出平常人的遠見卓識,和庸碌的趙孝成王一樣,不識大體,在利益面前昏了頭,實在和他的名聲不能相稱。

    現在有人評說,上黨地區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對趙國來說極為重要,所以長平之戰是勢在必行的。但看當時孝成王和平原君的表現,他們只是看到了好處,根本沒有做好和秦國決戰的準備。以當時趙國的實力,是無法在這樣的決戰中戰勝秦國的,除非有盟國的有力支援,但他們沒有在軍事上、外交上做好充足的準備就去貿然接收上黨地區,其實還是不明智的。

    在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時,藺相如以及趙括的母親都提出了反對意見,平原君卻沒有提出有效的建議。

    長平之後,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平原君一面派人去魏國向信陵君求救,一面準備親自去楚國求援。

    楚國畏懼秦國,要想說服楚王救援趙國很不容易。平原君決定帶二十個門客前去,要求這二十個人要智勇雙全文武兼備。結果找來找去只找到了十九個,再也湊不足二十人。這時,一個他平時絲毫沒有注意到的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告奮勇,願意前去。平原君並不看好這個默默無聞之人,他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像把錐子放在布袋裡,尖兒立刻就會露出來。你在我的門下已有三年了,我卻從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麼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如果真把我放在布袋裡,早就連錐子上面的環也露出來了,豈止只露出尖兒呢!”平原君就帶著毛遂一起去了楚國。

    在楚國,平原君不能說服楚王,他選好的十九個門客也沒有起到一點作用,後來還是毛遂挺身而出,說服楚王諦結了盟約。這就是成語“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的來歷。

    可見,平原君自己沒有突出的才能,他平時招納的賓客雖多,卻根本沒有慧眼識人的本事,這些門客在關鍵時候根本沒有作用,反倒是他不看好的毛遂成就了大功。

    平原君回國後,楚國和魏國援軍還沒有到,秦國對邯鄲的攻擊卻更加緊急了。平原君很著急,卻沒有辦法。這時,邯鄲傳舍吏人的兒子李同對他說:“現在形勢十分危急了,老百姓都易子而食了,而您的幾百個姬妾卻穿著絲綢吃著粱肉;守城計程車兵連武器都沒有了,您家裡的銅鐘玉磬卻依舊完好無損。如果趙國被攻破,您還能這樣嗎,現在不如把夫人以下的家人都編入隊伍幫助守城,把家裡的財物都拿來犒勞士兵,如果邯鄲守住了,您還愁沒有這些東西嗎?”平原君這才恍然大悟,拿出家財犒賞軍隊,招募到敢死之士三千人,在李同的率領下襲擊秦軍,將秦軍擊退了三十里,李同奮不顧身,在此役中戰死。靠著這一次出擊,終於等來了楚、魏兩國的援軍,邯鄲之圍才得以解除。

    許多人把保衛邯鄲中毛遂、李同的功勞都記在了平原君的身上,對他大加讚賞。但在我看來,在這一役中,平原君的表現頂多算是平平而已:他自己不能說服楚王出兵,平時也沒能發現人才,在邯鄲即將破亡的時候,還得在別人的提醒下才知道拿出家財犒軍,不能看出什麼智慧和才能,正像毛遂說其他門客一樣,“因人成事者也”。

    信陵君救趙以後,因為得罪了魏國不敢回去,就留在了趙國。他聽說趙國的兩位隱士毛公和薛公都很賢能,毛公藏身在賭徒當中,薛公藏身在酒店裡,信陵君就親自前去和他們結交。平原君聽到了這件事情,就對他的夫人(信陵君的姐姐)說:“我一直聽說你弟弟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賢人,如今竟然和賭徒、賣酒的人交往,可見他只是一個無知妄為之人而已。”他的夫人就把這番話告訴了信陵君,信陵君聽了就準備離開,說:“從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了魏國來救趙。現在我才知道,平原君和人交往,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富豪,他根本不是在求取賢士。我在大梁時,就聽說毛公和薛公賢能,到了趙國,我只怕見不到他們,平原君竟然把和他們交往看作恥辱,可見他這個人是不值得結交的。”信陵君說完就準備行裝要離開。夫人回去把信陵君的話告訴平原君,平原君非常慚愧,向信陵君道歉,堅決地挽留住了他。

    這件事之後,平原君門下的賓客有一半離開他而歸附了信陵君。這個故事再一次證明了平原君的所謂“好士”只是葉公好龍,他根本無法識別真正的賢人。

    平原君一生的作為,大都如此,很少值得讚揚的地方,只有在庇護魏齊一事上,體現出了過人的品格。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為相。範睢在魏國的時候,曾被魏相魏齊所欺辱,差點丟了性命,他這時就威脅魏國,要求魏國殺掉魏齊。魏齊就逃到了趙國,躲在平原君的家裡。

    秦王就把平原君扣留住,威脅趙孝成王交出魏齊,趙王發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宅第,要抓魏齊。魏齊趁夜逃出,虞卿帶著他逃奔魏國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開始不願意見他們,魏齊就自刎身亡。趙王把魏齊的頭送到秦國,平原君才得以回國。

    此番捨己救人,可以說是平原君一生少見的亮點,但總括其人,還是名不副實之處居多,就像蘇轍所說:“趙勝傾身下士,以竊一時之聲可耳;至於為國計慮,性不知也。”平原君的“好客養士”,只是竊得一時的名聲罷了。

  • 5 # 棲山君

    信陵君曾嘲諷平原君是沽名釣譽之輩,司馬遷評價其利令智昏,導致長平之戰的爆發,可荀子則認為他是能解國之大患的輔佐能臣。

    而我認為,平原君作為趙國的權臣,能力與權力不匹配,諫納上黨,長平之戰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從他舉薦趙奢,毛遂自薦看出,他是個從諫如流,知人善任的政客。

    總體來說,平原君算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人物。

    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因禮賢下士,廣納賢良而美名遠播。

    戰國四公子中,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推遲了秦國的統一,是諸公子之最;春申君黃歇陪伴太子入秦十年,復強楚國,能力出色;孟嘗君田文合縱抗秦,攻破函谷關,無人能及。

    可說到平原君趙勝,世人只能想到他貪圖上黨十七邑,導致長平之戰四十五萬趙軍被坑殺。他們不曾記得平原君舉薦廉頗鎮守上黨,也不記得他仗義疏財,解邯鄲之圍。

    那麼,平原君趙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到底該不該為長平之戰的爆發而負責?長平之戰中平原君真的是不作為嗎?他最終的下場又如何?

    這一切,都要從平原君諫納上黨開始說起。

    01

    諫納上黨,長平之禍

    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率二十萬秦軍進攻南韓上黨郡。在秦昭襄王看來,南韓已是國弱兵疲,無異於待宰的羔羊,毫無還手之機。

    秦軍將上黨郡圍得水洩不通,城內早已亂作一團,而此時,上黨郡守馮亭正在草擬一封獻城投誠書,但是,他獻城的物件不是騎兵來犯的秦國,而是盤踞在北方的強國趙國。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投誠書,內心一陣竊喜,他垂涎上黨郡已久。上黨郡物產豐饒,軍事戰略地位更是舉足輕重,若是能將上黨郡吞下,趙國的國力便會更上一層樓。

    可是,另一方面,趙孝成王也畏懼秦國的實力,害怕拿下上黨會遭到秦國的報復,舉棋不定的時候,他找到了舒服平陽君趙豹商量,但是趙豹卻不同意接收上黨郡。

    趙豹的理由很簡單,上黨郡如今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若是趙國橫插一腳,肯定會引起秦國的不滿,到時候,趙國未必能討到好處。

    聽了趙豹的話,趙孝成王也有些猶豫,可是他還是對上黨郡蠢蠢欲動,不甘心的他又找到了平原君趙勝商量,趙勝則認為,到嘴的肥肉沒有不吃的道理,這可是上黨十七邑啊!

    根《東周列國志》記載:

    發百萬之眾,而攻人國,踰年曆歲,未得一城。今不費寸兵鬥糧,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戰國七雄中,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兩國的軍事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趙國卻落於下風。

    而趙國想要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短時間內是無法完成的。所以,接收上黨可以在短期內為趙國增強國力和軍力,到時候,和秦國一戰定天下,也是有勝算的。

    趙孝成王決定接收上黨郡後,也知道秦國不會善罷甘休的,為了防止秦國進行軍事報復,他想要派遣一名大將去鎮守上黨郡。

    趙王問平原君,誰能抵擋秦國戰無不勝的武安君白起。平原君舉薦了老將廉頗,說廉頗雖然打仗不如白起,但是主動防禦應該也能應對白起。

    於是,趙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去接受了上黨郡,同時讓廉頗同去鎮守。

    此時,白起的二十萬大軍正在城外排兵佈陣,準備一舉拿下上黨,沒想到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緊急撤兵的命令,這讓白起很是不解。

    原來,秦國丞相范雎得知了上黨歸趙的訊息後,便勸說秦王撤兵。因為趙國接收上黨後必然會實力大增,又有老將廉頗鎮守,討不到好處,不如休養生息,再找合適的機會。

    所以說,接收上黨並不是什麼昏招,只要決策者能夠做好萬全的準備,迎接秦國的軍事報復,便有可能改變當時的格局。

    但是,趙孝成王低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他沒有為後續與秦軍的對壘做好萬全的準備,更是在長平之戰中做出了重大錯誤的決策。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再次命白起為將,傾一國精銳之師進發長平。此次出征,秦國先是派出大將王齕,王齕率領秦軍長驅直入,連破數城,一直打到了長平城外。

    而此時,老將廉頗穩坐城池,他沒有貿然出兵,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將城牆加高加固,任憑秦軍在城下如何叫陣,他都穩如泰山,絲毫沒有迎戰的意思,雙方陷入了膠著的相持階段。

    廉頗的固守之策在前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雙方僵持了一年,秦軍都毫無進展。

    可是沒過多久,趙國都城邯鄲就開始盛傳廉頗老矣,無所作為的流言,很快這些流言就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裡。

    趙孝成王對廉頗只守不攻的舉措很是不滿,以為他是懼怕秦軍的威力,不敢迎敵。但其實,這是秦國丞相范雎的反間計

    他買通了一些趙國官員,在邯鄲大肆詆譭廉頗,顛倒黑白,挑撥離間,而這也恰恰點中了趙孝成王的死穴。

    當時,趙孝成王因長平之戰過度消耗國力而憂心,為了避免戰爭繼續僵持下去,也為了儘快和秦國做了了斷,趙孝成王換掉了年邁的廉頗,換上了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括深得趙奢家傳,自幼熟讀兵書,對於軍事典故那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但是,趙括的軍事才能從未被趙奢認可,他還說過,趙括不帶兵便罷,帶兵就是大家一起去送死。

    可見,連趙奢都認為趙括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可是,當時的趙孝成王急切地想要換掉廉頗,他執意讓趙括領兵出征了。

    趙括來到長平後,開始加緊部署出擊方案。為了速戰速決,他增加了騎兵的隊伍,還撤掉城中的一些防禦工事,以保證騎兵可以暢通無阻。

    而秦軍這邊,得知趙國換將了之後,秦國也換掉了王齕,派出了白起掛帥。公元前260年,趙國長平城外一如往常,戰爭還處於相持階段,但是兩國大軍的主帥都已經調換。

    白起為了引誘趙軍出城,僅以兩萬秦軍攻城。趙括見敵寡我眾,求勝心器,立刻派出二十萬兵馬出城迎敵,很快將秦軍擊退,訊息傳回邯鄲,趙孝成王大喜過望。

    可趙孝成王不知道的是,這次的失敗完全在白起的意料之中,他想讓趙括放鬆警惕,一步步引誘趙軍陷入他事先預設好的包圍圈中。

    第一次勝利之後,趙括信心倍增,於是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繼續向北追擊秦軍。秦軍則不斷補給兵力,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了秦軍大本營附近。

    可就在趙括還想繼續攻打秦軍的時候,他的後方突然出現一支十萬人的伏兵。此時趙括才如夢初醒,隨即命令剩下的二十多萬趙軍前來支援。

    原來,早在趙括的二十萬大軍出城後,白起就暗中派出了兩支十萬人的軍隊迂迴到趙軍的身後,只等趙軍孤軍深入,便可前後夾擊,將其團團圍住。

    可是,等到趙括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就這樣被秦軍分兵包圍,猶如甕中之鱉,任憑趙括四處衝殺,都難以突圍。

    被秦軍圍困四十多天後,趙軍彈盡糧絕,走投無路之下,趙括再一次發起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殺。主將一死,四十多萬趙軍群龍無首,最終只能全數歸降。

    然而,面對趙軍的四十萬降軍,白起卻做出了一個驚人而殘忍的決定,便是將這四十萬趙軍分批活埋在了長平的郊區。

    一將功成萬骨枯,長平之戰,白起得“人屠”之稱,紙上談兵的趙括身死,順帶將趙國拉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有人說,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慘遭活埋,平原君趙勝要負首要責任。但是,從整件事情看來,平原君雖然諫納了上黨,但是也推薦了廉頗為將,他錯在目光短淺。

    而在整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做出錯誤決策的時候,平原君沒有起到勸諫的作用,因此也被扣上了不作為的帽子。

    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平原君只是一個權臣,起到了諫言的作用,而真正的決策者是趙孝成王。他棄用廉頗,摒棄了之前的戰略佈局,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才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

    然而,長平之戰的慘敗還只是前奏。一年後,秦國再次發兵趙國,直取邯鄲,大有攻滅趙國之意。為解邯鄲之圍,平原君散盡家財,組建敢死隊,擊退秦軍,贏得了舉國百姓的尊重。

    02

    毛遂自薦,解救邯鄲

    公元前259年,秦國乘勝出擊,由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五萬秦軍揮戈東進,圍困邯鄲,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攻滅趙國

    此時,邯鄲城內,平原君趙勝已是憂心如焚。長平之戰,趙國一敗塗地,此次秦軍更是來勢洶洶,有直取邯鄲之意,趙國危矣。若想保住趙國社稷,只能聯合其他諸侯國合縱抗秦。

    於是,他向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修書一封,請求他能勸說魏王發兵支援趙國。

    可是,正當魏國派遣十萬大軍前來支援的時候,秦昭襄王卻威脅趙王,直言魏國若是救援趙國,那下一個滅國的便是魏國,魏王膽怯,只好命十萬魏軍駐紮的魏趙邊境,以作觀望。

    面對魏國的遲疑,平原君趙勝不得不求助另外一個盟友楚國。但是,自從白起率軍橫掃中原之後,楚國也畏懼秦國的虎狼之師,想要楚國出兵救援也難如登天。

    這一天,平原君命府中的眾多門客齊聚一堂,他想要從這些人中挑選出二十位謀略過人的上客組成智囊團,隨自己出使楚國。

    可是,任他挑來選去,也只有十九個人符合要求,餘下一個人怎麼也選不出來。就在趙勝犯難之際,隊伍末尾一個穿著樸素的年輕人站了出來。

    年輕人朝著趙勝拱手道:“公子,在下資歷淺薄,本不該與各位前輩搶這次機會,但是,現在既然人才不夠,不知公子可否算上我一個?”

    年輕人名叫毛遂,是平原君府上的門客,確切地說,應該是下客。平原君有門客三千,他將這些人分為三個等級,上客、中客、下客

    上客可以直接面見主公,訴諸己見,為主公出謀劃策,生活上備受禮遇;中客則可以替主公跑腿辦事,生活上也是衣食無憂;而下客則出身貧苦人家,投身府門只為一口飽飯,所以不得重視。

    趙勝見年輕人儼然一副下客的模樣,不由有些疑惑,毛遂見狀,便又說道:“在下毛遂。”

    平原君是第一次聽說毛遂的名字,不由細細地打量了一番,仍然沒有任何印象,於是拒絕道:“先生想必剛入門下,初來乍到便願意幫我排憂解難,這份心意我心領了。”

    毛遂聞言,說道:“公子,在下投入您的門下已有三載了!”

    平原君聽完,心底更是有些看不起毛遂,直言道:“先生,所謂賢能之士處在這個世上,就如同尖錐放在囊中,尖端立現,先生入府三年,我卻從來沒有聽過先生的大名,先生的才能恐怕不能服眾啊!”

    毛遂聽完平原君的一番話,不禁笑了笑,反駁道:“如公子所言,尖錐放在口袋裡錐尖一定會顯露出來,可假如錐子還沒有被放進口袋中呢?毛遂今日自薦,懇請公子將我這把錐子放進囊中,我定會捅破口袋,鋒芒盡露!”

    毛遂的一番豪言壯語讓平原君頗感意外,一個投身府門三年,無人問津的下客,何以能說出這般狂言,他不禁有了些興趣,思慮再三後,他決定讓毛遂跟隨他一起出使楚國。

    這便是毛遂自薦的典故,毛遂身為下客卻敢於自薦,可謂膽識過人,可這也映射出了平原君趙勝的另一面,他雖然禮賢下士,卻沒有識人之明。

    這日,平原君帶著精心挑選的二十位門客來到楚國,請求面見楚王。大殿之上,平原君開門見山,請求楚王派遣楚軍救援趙國。

    可楚王也不願意與秦國對立,於是以楚國連年災禍,國力微弱為由拒絕了平原君的請求,讓他向燕、韓、魏等其他諸侯國求援。

    可事實上,楚國處於中原腹地,方圓千里,精兵強將,如果連楚國都不願出兵,坐山觀虎鬥的話,其他諸侯國更不會出兵,如此難成合縱抗秦之勢。

    為了能說服楚王,平原君耐心地與楚王分析利弊,不停地遊說。可平原君費盡口舌,遊說了整整一天,楚王還是顧忌秦國,害怕會遭到報復,遲遲不願答應。

    此時,等候在殿外的毛遂按捺不住了。出行之前,平原君曾交代過,若是說服不了楚王的話,必要時也可動用武力逼迫楚王答應,毛遂思及此,便不顧阻攔衝進了大殿。

    楚王見毛遂佩劍而來,不由大驚失色,隨即下令要處置毛遂,可毛遂卻也不甘示弱,握住劍柄道:“大王之所以敢處置毛遂,不過是仗著楚國之眾,可如今我離您只有十步之遙,若是毛遂想取您的項上人頭,不知是大王的千軍萬馬快,還是毛遂的劍快!”

    楚王聽毛遂說出如此狂悖之言,也不敢輕舉妄動,厲聲道:“你擅闖大殿,到底所謂何事?你若說不出來,我定不饒你!”

    毛遂見事情有轉機,於是說道:“大王,我們此番前來就是為了懇請您能夠發兵援趙。當年,商湯緊靠七十里地成為天下之主,周文王依靠百里之地讓諸侯臣服,而楚國方圓千里,強兵百萬,這便是稱霸的資本。當年,他白起率領幾萬人就敢大舉伐楚,一戰攻取鄢郢二都,再戰焚燒夷陵,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啊,難道大王您就無動於衷嗎?”

    楚王聽了毛遂的一番話,內心有了動搖。如此深仇大恨,他怎麼可能會忘呢?可是秦國的力量過於強大,楚國遠不是它的對手,若是引火燒身,定會帶來滅頂之災。

    毛遂知道楚王的顧慮,於是又勸道:“大王有憂慮是自然的,但是也需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趙國被滅,那麼韓魏兩國必然見風使舵,歸順秦國,大王又怎知下一個不會是楚國?”

    毛遂的意思很簡單,若是趙國被滅了,楚國便會成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既然橫豎都是禍,不如與趙國聯盟,保住了趙國也就是保住了楚國,合縱抗秦不僅是為了趙國更是為了楚國。

    毛遂的一番話讓楚王茅塞頓開,隨即答應平原君發兵救趙。而毛遂也因為說服楚王一事,被平原君拜為上客,成為趙勝最重用的門客之一。

    就在楚國同意出兵的同時,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不顧魏王的反對,暗自竊取魏國的虎符,率領駐紮在魏、趙邊境的十萬大軍火速趕往邯鄲救援。

    然而,遠水救不了近渴,魏國與楚國的援軍還在趕來的路上,秦軍便已經兵臨城下了,王陵得知援軍即將抵達的訊息後,隨即下令,對邯鄲發起全面圍攻。

    此情此景,讓趙勝不禁想起了長平之戰,只是,長平失守尚不致亡國,而如今,邯鄲若是失守,趙國將萬劫不復。

    在秦軍猛烈地攻擊下,邯鄲糧草盡斷,將士們缺衣少食,疲於作戰,眼看援兵遲遲未到,瞬間喪失了鬥志,甚至有人提出不如繳械投降,以保邯鄲。

    平原君深知,邯鄲撐不了多久了,於是開始安頓府中上下和一眾門客。就在平原君焦頭爛額之際,一位名叫李談的門客前來求見。

    見李談前來,平原君疲憊地說道:“邯鄲將破,國將不國,我已為先生們準備好了錢財,先生若是不想淪為秦人的奴隸,還是早些離開吧,”

    李談見平原君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憤憤地說道:“公子,你糊塗啊!秦國難道奪取了邯鄲就會就此收手嗎?他們的目標是滅了趙國,若是邯鄲城破,難逃屠城之禍,當年,四十五萬趙軍命喪長平,前車之鑑難道公子忘了嗎?”

    平原君如何能忘,可是眼下邯鄲城內外交困,將士們支撐不了多久了,他也是無能為力,只能早早安頓好府中眾人。

    可是李談不這麼認為,秦軍雖然勇猛,但是邯鄲也是固若金湯,短時間內難以攻克,只要趙國百姓萬眾一心,支援前方,等到魏、楚聯軍一到,邯鄲的危機便可解除。

    思及此,李談便勸說平原君道:“如今,邯鄲城的百姓已經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前線更是糧草斷絕,甚至削木為矛,公子與其將錢財留給我們這些門客,不如將它們捐錢給前線的將士,安撫城內的百姓,定能喚起大家的抗秦鬥志。”

    李談的一番話說得平原君無比羞愧,他自認為趙國盡心竭力,可國難當頭,他只顧著自己自怨自艾,完全不知前線將士竟如此悽慘,他當即決定散盡家財,支援將士抗秦。

    不僅如此,李談還建議平原君招募一支敢死隊。他認為,一味被動地防禦死守,邯鄲城遲早會被秦軍攻破。若是有敢死的勇猛之士主動出擊,打亂敵人的節奏,就可為援軍爭取時間。

    平原君採納了李談的建議,立刻起草了徵兵狀。在李談的組織招募下,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很快就組建完畢了。

    沒多久,李談就率領三千死士向秦軍發起了突襲。俗話說,人不畏死,以一當十。在敢死隊的奮勇進攻下,秦軍竟然被擊潰,後退了三十里。

    就在此時,魏國和楚國的援軍也如約而至,最終秦軍不得不停兵休戰,邯鄲之圍就此解除。而平原君也憑藉合縱抗秦,仗義疏財的壯舉在趙國備受尊崇。

    03

    最後

    有人說,平原君趙勝目光短淺,貪圖上黨十七座城池,致使秦軍揮師長平,四十萬趙軍因此喪命,長平之戰也成了趙勝的人生汙點。

    也有人說,邯鄲保衛戰,平原君趙勝仗義疏財,組建敢死隊,突襲擊退秦軍,為聯軍爭取了時間,得以保全邯鄲,這也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相比於同時代其他無才無德,鮮有大志的王公貴族,平原君趙勝可以可以算是賢能。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他:

    諸子中勝最賢。

    可是,這依然不能抵消他諫納上黨,引發長平之戰的禍事,所以司馬遷也批評他:

    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但是,平原君趙勝能夠知錯認錯,聽取門客的建議,犧牲自身利益保全了趙國,這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高尚品德。

    戰國四公子中,孟嘗君田文在封地去世,後世子孫被屠殺殆盡;春申君黃歇被刺客砍下頭顱,死於非命;信陵君魏無忌在大梁鬱鬱而終;只有平原君趙勝得以善終。

    與其他三位公子相比,平原君可以算是能力平平。可也就是這樣一個平庸的人,他座下有公孫龍、鄒衍、毛遂、趙奢為其效命,可見,他擔得起賢能之名。

    雖然,史料上對平原君趙勝的評價大多是負面的,但是他對趙國的忠誠,敢於組建敢死隊的勇氣和仗義疏財的豪氣不能被抹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用鷹做圖騰,而不是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