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談論西漢初年的漢匈戰爭,最常被拿來說的例子是兩個:“白登之圍”和“冒頓單于致信羞辱呂后”。
10
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廣大草原和戈壁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從小就能騎善射,憑藉這一本領,常常到處掠奪奴隸,搶奪財物,擴大地盤。他們一直對中原這塊肥美的地方虎視眈眈。

    編輯

    戰國時亂世紛爭,匈奴人多次發兵侵入中原。他們每次都空手而來,滿載而歸,帶回大量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糧食牲畜,當然還包括美女佳人,弄得邊疆風雲四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匈奴人再度乘機出擊,從而成就了抗匈奴名將蒙恬。蒙恬以暴制暴,打得匈奴人鬼哭狼嚎。再後來,秦始皇為了徹底擺脫匈奴人的糾纏,乾脆直接從臨洮(今甘肅省岷縣)到遼東修造了一座看不到盡頭的城堡。這便是至今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

    然而,陳勝、吳廣拉開革命的序幕後,大秦王朝最終在新生代革命領導人項羽和劉邦的帶領下被推翻了。此後,項羽和劉邦又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楚漢之爭。中原戰火紛飛,局勢動盪。被一堵牆擋在門外的匈奴人也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內部革命。

    編輯

    之後,一個叫冒頓的年輕人繼承單于之位後,東滅東胡,西征月氏,北破丁零,南征樓煩,還吞併了烏孫、Murano等三十六國的大片土地,在大漠南北和現今的東北、西北以及中亞、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盛世偉業。

    在北方建立霸權後,野心勃勃的冒頓很快就把目光鎖定在了大漢王朝。

    多次侵擾漢之邊疆,弄得雞犬不寧。告急文書雪花般傳來,劉邦一怒之下,不顧年老體衰,決定親自掛帥出征,去反擊匈奴。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劉邦挑選三十萬精兵,從咸陽直接向太原出發。由於是劉邦親自出徵,很多元老級重臣都跟隨他出徵了,其中包括樊噲等武將,也包括陳平等謀士。

    劉邦大軍很快就抵達了馬邑。結果冒頓眼看漢軍勢大,於是將計就計,採取了“誘敵深入”的辦法,派一小部軍隊和其交戰,然後故意大敗,引劉邦的大軍窮追不捨。

    當騎兵到了平城時,步兵和一些落隊的騎兵都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這時天氣突然變得奇好。劉邦終於看到了藍天白雲,下令在平城休息休息再說。

    結果剛進城,冒頓的四十萬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大有包圍平城的跡象。劉邦大吃一驚,這平城城小牆薄,被困在這個城裡就只有死路一條了。他當機立斷,馬上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編輯

    這時,匈奴騎兵的叫聲越來越大,已從四面八方圍集而來。漢軍倉皇之下,交起手來,哪裡是人家的對手,只有節節敗退的份兒。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劉邦認為凶多吉少時,前面出現了一座大山救了他一命。劉邦喜出望外,下命向山上撤退。這山口兩邊是峭壁巨石,中間只兩丈來寬的口子,易守難攻。這座山叫白登山(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

    冒頓眼看一時半會兒攻不上去,他是聰明人,知道此時的漢軍不到十萬人馬,而且山上又沒有擋風避雨的屋子,這天寒地凍的,只要把漢軍圍在山上幾個月,在飢寒交迫之下他們就會不攻自破了。於是,他馬上叫手下四十萬人馬把山的四周都圍了個水洩不通。

    編輯

    劉邦上山後,眉頭緊鎖:這光禿禿的山上既無衣又無食,身上自帶的糧食只夠吃五天啊!更要命的是,他的步兵又被冒頓派人去半路攔截了。

    幾天過去了,匈奴人只圍不打,劉邦的眉頭鎖得更緊了,他知道再等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於是暗思破敵之策。

    關鍵時刻,劉邦手下的大謀士陳平出場了,他是個精細人,自從被困在山上後,就一直在思考破敵之策,後來他找了幾個匈奴人談話。這次談話卻不經意間改變了一切,因為他了解到了冒頓的一些特殊習性和嗜好,一條妙計油然而生。

    他低聲在劉邦耳邊一陣嘀咕。劉邦一聽喜出望外,馬上從軍中找來了個能言善辯且懂星相術的李公去辦這件事。李公先扮成匈奴人的樣子,提著一個大黑皮箱出發了。李公到了匈奴的大本營裡,沒有直接去找冒頓,而是去找一個女人,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一個令冒頓俯首稱臣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冒頓的妻子——閼氏。

    冒頓非常疼愛閼氏,用句話來形容就是“攬閼氏於懷抱兮,樂朝夕與之共”。

    李公直奔閼氏“閨帳”,見了面後,先送上禮物再說。他開啟黑皮箱,但見那古色古香的箱子裡裝滿了金銀珠寶、綢緞之類的東西。這些都是閼氏最喜愛之物,她看了眼睛直髮光,一張臉竟如Sunny般燦爛。她當下就笑納了。

    編輯

    收了禮物,她來了個“來而無往非禮也”,直接問他有何求。李公說他並無所求,他此番來只是想轉告她一個現象。

    閼氏做洗耳恭聽狀。

    李公說:“近幾天看天上月亮和星星都呈灰暗之色,就連早上的太陽也灰濛濛的像是打水裡撈出來的一般,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閼氏問:“這是為什麼呢?”

    這正合李公的意,於是他順著話就往下面說了:“這是日月星辰在告訴我們,眼下這場戰爭與漢人打不得啊!”

    閼氏一聽大感好奇,於是問一個親信侍衛是不是有這麼一回事。侍衛得了李公不少好處,再加上這幾天天氣確實有點反常,於是回道:“星星也暗淡了,月亮也暗淡了,太陽也變暗淡了,封凍的大地迎接霜雪……”

    聽了侍衛的話,閼氏又聯想到曾聽說過劉邦腳上有七十二顆痣是真龍天子下凡的傳言,心裡有點害怕了:“人家既然是赤龍的兒子,肯定會得到老天的保佑,想殺他只怕對自己反而不利……”

    李公眼看閼氏已有動搖的跡象,不再等待,使出了撒手鐧,變魔術似的從懷中掏出一樣東西送給閼氏。閼氏開啟一看,卻是一幅畫,畫中是一個美女,美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編輯

    閼氏一看把自己的美貌給比下去了,自然不幹。她一臉不悅地問道:“先生拿這幅美人圖有何用處?”

    李公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但臉上卻不動聲色:“漢帝被單于圍困,想罷兵修好,特把金銀珠寶奉送給您,求您代為化解。漢帝擔心單于還不肯答應,願將國中第一美人獻於單于,只是美人不在軍中,所以先把畫像呈上,現已派人去接,很快就會到來,還請您代為轉達。”

    閼氏頭搖得似撥浪鼓:“這倒不必了。”她把那幅畫還給李公的同時,還附帶了一個堅定的承諾,“退兵的事包在我身上。”

    陳平就是陳平,料事如神,金銀珠寶加天氣變化加美女刺激,閼氏就此搞定,而搞定了閼氏就等於搞定了冒頓。果然不出所料,冒頓被閼氏的耳邊風一吹,決定馬上撤軍。

    已斷糧好幾天的漢軍正處在崩潰的邊緣,冒頓的突然撤兵讓他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們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只是看了又看,探了又探,望了又望,最後才不得不承認:匈奴大軍確實走了。

    於是,漢軍就此完成了他們的首次草原“數日遊”——撤軍了;於是,劉邦就此完成了人生當中最後的一場征戰——打道回府了,一句話:死裡逃生。

    劉邦回到宮中後,匈奴人又恢復了本來的面目,隔三岔五就會南下,侵擾漢朝邊境,進行一番搶擄燒殺後便逃之夭夭,漢朝邊境守將根本就拿他們沒有一點辦法。

    編輯

    無奈之下,劉邦採取了“和親政策”,把劉氏宗親的女兒伴成公主嫁給了冒頓單于,並上厚重的“嫁妝”,靠這種委曲求全的方式暫時穩住了匈奴人,確保了邊疆的平安。

  • 2 # 山野老人

    漢高祖劉邦真的是因為被“白登之圍”嚇壞了才主動與匈奴“和親”嗎?

    “白登之圍”,劉邦四十萬大軍,被匈奴十幾萬大軍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點丟了性命。

    白登之圍後劉邦避而不談白登山之事,而是主動與匈奴和親,其真實原因,劉邦並不是被白登山之圍被匈奴嚇壞了,而是劉邦剛剛建國,有很多短板,與匈奴和親在當時看來是最佳選擇。

    一,軍事上,漢軍戰勝匈奴很困難。

    劉邦與匈奴在白登山開戰,讓劉邦認識到,戰勝匈奴很困難!

    匈奴儘管只有兩百多萬人口,但是匈奴是全民皆兵,“彎弓射箭有四十萬人”。

    除此之外,匈奴全是騎兵,而且戰馬優良於漢朝,刀劍的鋒利與硬度也遠在漢朝之上。

    白登之圍,當時,劉邦騎兵有十幾萬人,步兵有三十萬,身邊有陳平運籌帷幄,有樊噲、周勃等身經百戰的老將參戰,最後卻被匈奴十幾萬騎兵包圍在白登山無法脫身。

    劉邦由此認識到,如果與匈奴開戰,佔不到便宜。

    匈奴人也很狡猾,劉邦是被匈奴人引誘上白登山的,最後卻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

    二,匈奴與異姓王比較,異姓王更危險。

    匈奴人雖然勇猛,全民皆兵。但是匈奴人是放牧民族,逐草而居,並不貪圖漢朝土地,只是以搶劫財富為目的,只是對邊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對漢朝並不構成威脅。

    異姓王的存在,威脅劉邦的朝廷。

    當時,就先後有燕王臧荼、韓王信等起兵造反。

    除此之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都佔有大部分國土,威脅劉邦的朝廷。

    如果劉邦將全部精力用來對付匈奴,就會給這些異姓王可乘之機。

    三,和親,有利於國內穩定。

    和親,看起來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看來,有利於國家穩定。

    當時的匈奴冒頓單于儘管兇殘,但是用美女和財富可以緩和對邊疆的搶劫。

    從史書資料看,也能證明這一點。

    和親以後,冒頓單于就基本上沒有大規模地對漢朝邊境實施搶劫。

    匈奴對漢朝邊疆大規模搶劫出現在文帝一朝,冒頓單于死後。

    “孝文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

    “軍臣單于立歲餘,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

    這是匈奴人對漢朝邊疆空前絕後的搶劫。

    為什麼漢文帝一朝遭受如此嚴重的搶劫呢?

    主要原因是這時出了個漢奸中行說。

    這個中行說原為漢文帝的太監,熟悉漢朝的很多內幕。

    匈奴這兩次大規模入境搶劫,都是這個中行說漢奸作的惡。

    和親從劉邦開始,經過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等朝代,儘管讓漢朝蒙羞,但是也為漢朝贏得了相對的安寧環境,內地百姓逐漸安居樂業,國家力量日益強大,到了漢武帝初期達到頂峰。

    綜上所述,劉邦對匈奴實行和親,儘管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但是讓國家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贏得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的安寧環境,讓國家、百姓都受益不淺!

  • 3 # Tom員外

    一,當時的大背景。秦末農民起義到楚漢爭霸,年年征戰的中原已經滿目瘡痍,國力衰弱到極點。漢朝建國的時候,雖說統一天下,但在當時分封諸王的大背景下,劉邦不單要對付匈奴,還要防著那些野心勃勃又驍勇善戰的諸侯王們,可謂苦苦支撐,壓力山大。

    二、劉邦的個人性格。委曲求全和果斷逃炮,對亭長出身的劉邦來說,實在是家常便飯。老爹老婆被項羽抓了,都能放得開。跟項羽裝孫子裝的毫無節操也無所謂。崇禎打不過,居然直接上吊,這種節操,對於富一代劉邦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三,有了開過君主的示範,他兒子惠帝文帝,孫子景帝,對於匈奴,自然能不招惹就不招惹了。修生養息,積蓄力量。終於到了重孫子漢武帝登臺的時候,不用再低聲下氣了。從性格角度來看,幾代帝王下來,對於皇帝這個身份的自尊心也終於培養起來了。

    四,最後看一下當時地圖,開國的時候,沒有河西走廊,沒有騎兵,南方也沒有徵服,國內大量的分封諸侯國,劉邦的壓力可想而知。攘外必須安內,這可不是常凱申公一個人的感慨。

  • 4 # 失去航線的孤舟

    白登之圍後,劉邦知道以漢朝現在的實力在北方草原難以對抗這些遊牧民族,匈奴強大的騎兵對天下初定的漢朝來說,無異於噩夢。要知道劉邦在出行是坐的是牛車,即使後來有所改善,也無法湊齊同樣顏色的馬,長年的戰亂使天下民生凋敝,田地荒蕪。此時最該做的是休養生息,集聚實力,但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北方的氣候也不適應耕種,一些生活必需品必然要從漢人手中獲得,他們大肆劫掠,屠殺百姓司空見慣。漢朝與匈奴邊境線漫長,不可能處處設防,即使有所防備,沒有騎兵隊伍也望城莫及,鞭長莫及。

    第二就是對異姓諸侯王擔憂,匈奴只是肘腋之患,異姓諸侯王才是對漢室江山是最大的威脅,透過與匈奴和親,穩定北方局勢,騰出手來解決內部隱患,劉邦最後時光都用在了平叛上,為此而丟掉了性命。

    和親政策為漢朝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經文景之治,漢朝集聚了足夠的力量,到漢武帝時終於一雪前恥。

  • 5 # 歷史微探索

    個人覺得劉邦是被嚇壞了而主動和親的其實是不太可信的,畢竟像劉邦這樣的人想嚇壞他使他喪失這種進取之心轉而委屈和親,連楚霸王項羽都做不到,匈奴人又算得了什麼。當然怕肯定是有,但不至於是被嚇壞了,我認為劉邦主動和親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劉邦劇照

    其一,對於劉邦來說,打輸打贏對他來說都是家常便飯,當初被項羽打的那麼慘,父母老婆都被俘虜了,他也沒怕過,還能繼續幹。之所以選擇和親是因為國內局勢不穩定,各地還是動盪不安的,就像他這次出兵匈奴主要不就是來平叛的,所以在這個時候打得過匈奴更好,打不過匈奴那為了自己的統治,只有求和求穩,先把國內局勢平定,把不安分分子全部打壓下去,加上多年征戰,民生疲敝,大戰已經很難打起來了,和親雖然是一種巨大侮辱,但是劉邦不會在乎。

    其二,劉邦看透了匈奴的本質,他知道即使他能夠打敗匈奴也沒什麼用,因為他沒辦法真正傷到匈奴元氣,騎兵是個硬傷,而匈奴卻可以隨時騷擾邊境,防不勝防,打贏是種損失,打輸可能統治不穩,這種條件下,他也是限於國家實力,而白登之戰更是讓他看清明白了這點。

    所以說,不是說劉邦被嚇怕了,而是劉邦知道實力對比以及打更加的得不償失,拿尊嚴面子換實際的和平發展的利益,對於市井出身的劉邦來說,他是可以接受的。對於後來漢武帝來說,因為國家有實力,年輕人有理想有抱負,又去除了頭上的各種桎梏,他才難以接受,才有能耐打這一戰。

  • 6 # 公道話至尊

    當然不是,這是一種手段,而且很有效,可謂是以退為進,順水推舟,甚至釜底抽薪,反戈一擊!匈奴是母系社會,雖然帶兵打仗等軍事權利在男性手上,但女性地位較高,尤其是皇后這類外戚角色,有很大的內政決定權,岳飛也鬥不過秦檜不是?當然這個例子不典型,南宋有特殊情況,這裡不討論。漢族公主嫁過去後,極大的影響了匈奴的政局與皇室構成,甚至為以後相當部分的匈奴族融入漢族起到了鋪墊作用。

    至於白登之圍,其實是韓王信勾結匈奴造反,劉邦率32萬大軍討伐 漢軍進入太原郡後,連連取勝,特別是銅鞮(今山西省 沁縣一帶)一戰,大獲全勝,接著在晉陽打敗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乘勝追至 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再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被漢騎兵部隊擊潰。由於漢軍節節勝利,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思想,劉邦一馬當先帶小股精英部隊輕敵冒進,結果在白登城被圍了七天,但匈奴數輩兵力卻死都打不進來(當年的漢族軍人真猛),圍了那麼久沒攻下來,其實匈奴後面也沒有後招了,而且蕭何周勃的大軍已經趕到了,所以順水推舟大家暫時都算了。

    劉邦戎馬一生,表面看敗多勝少,但勝的都是大勝,最終一戰的決定性勝利;劉邦一生磕的都是硬主,戰神項羽,兵王韓信,都是幾千年來史詩級的大Boss,他怕?他怕過誰?還是小芝麻亭長的時候就敢跟秦朝(史詩級政權)對著幹,私放數百鄉親(服徭役無期這些人本來要被送去殺頭),一起躲到蘆葦蕩裡造反,他怕過毛線?!心理素質過硬,群眾基礎牢靠,其軍事能力、政治能力和個人素養歷史上是絕對的一流的。

    其實當時漢朝剛開國,經過秦末戰亂,人口銳減了百分之七十!正是漢族最貧弱的時候,約個架(其實是和親,給和平一個機會)以後再打才是最聰明的選擇,這就是漢族的智慧,一把梭哈,輸光去哪裡找媽?那樣漢族後來的幾千年可就變成印度低種姓了,想想都怕,實在沒有更好的選擇!

  • 7 # 歷史伴讀小二

    是也不是。因為確實是“和親”政策是從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戰敗開始的。為什麼說它又不是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漢初漢高祖劉邦與匈奴冒頓單于之間的戰爭,我們常說的“白登之圍”,漢朝戰敗,匈奴勝。

    一、“白登之圍”始末

    1.“自家人打自家人勝”:在同樣條件,同樣的裝備情況,劉邦這邊謀士與猛將如雲,對於韓王信這個原六國之後裔簡直就是“大象捏死螞蟻”。

    2.大象捏死螞蟻的戰鬥不在一個力量級別,導致漢高祖劉邦這頭大象異常的興奮,作為戰勝者有著高傲的情緒,飽滿的戰鬥精神,那就帶領軍隊撒歡往前跑,不管是獵人的佈置的陷阱還是其他老虎在前面嚴陣以待,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步驟之後,完全把軍隊落入匈奴冒頓單于這獵人的手裡,造成“白登之圍”七天七夜,餓得頭暈腦脹。幸好還有陳平這個軍師對於獵人與夫人之間的伉儷情深十分的瞭解,經過三寸不爛之舌的講述利害,並搭上黃金財寶讓你眼界大開,以備漂亮的女人讓匈奴冒頓單于的閼氏防備拒絕之後,最終獲得逃亡的機會。

    並許下“公主和親”屈辱的國家外交政策,正是“弱國無外交”。

    假如沒有“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只是一場漢匈之間的短暫較量,按照漢高祖一路走來登上皇帝寶座的歷程,他仍然會再次起兵征討匈奴,甚至是消滅匈奴,但是他為什麼選擇和親政策,為什麼不再次領軍御駕親征呢?

    一、“地主家沒有餘糧了”

    經過戰國254年七國混戰之後,秦朝短暫一統,又天下大亂,直到漢朝統一天下之時,整個國家民生凋敝,人民流離失所,社會治安混亂,土地荒廢嚴重,社會經濟處於戰後的大蕭條時期。對外戰爭就是打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此時的漢朝已經沒有能力去支撐起在打一場持久的對外戰爭,而且這場戰爭的勝算比較低。連漢高祖劉邦以皇帝的尊貴身份也只能是坐牛車,那你可以想象當時的情形如何,像不像“1942”這一部電影描述的情形一致,就真的是“地主家沒有餘糧了”。

    二、“臥榻之側,還有他人酣睡”

    漢初建國之後,吸收秦朝郡縣制,導致二世而亡的歷史因素。漢高祖劉邦總共分封八個異姓王,其中四個異姓王是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之時,號召這些異姓王共同消滅項羽而進行封王的權宜之計,這也僅僅是劉邦“戰爭需要”所導致的惡果。分封制度對於漢朝建國之後,越來越不適合國家管理與發展,這些異姓王與七國後裔都想以獨立王國身份進行自我管理,仍然想著恢復戰國時期,各自為主的思想。

    漢高祖劉邦最後對各路異姓王進行剿滅,避免再“尾大不掉”再一次出現全國動亂,那我劉家天下就亡了。最後漢高祖劉邦喊出“非劉姓者,不能封王”的漢朝傳承禁忌。

    三、“寇可往,我不可往”

    說到漢朝的兵制是屬於“徵召制”,並不是“義務兵”或“常備軍”的制度,就是有戰爭就下達通知歸集大家一起戰鬥;沒有戰爭時,大家就回家娶妻生孩子耕田種地,閒時就操練的模式。

    匈奴的兵制更多是部落制,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靈活性,聚集速度非常快的特點。就像打籃球一樣,匈奴明明是客場,但卻在客場變成自己的主場的優勢。

    那就是匈奴經河套草原南下或東北入馬邑,代郡,風捲雲殘地掠奪一把之後,就回到草原。漢軍得到匈奴人入侵之後,在慢慢地歸集軍隊,自帶武器與裝備,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機動性不足,騎兵能力差,步兵為主,根本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這就是“寇可往,我不可往”的現狀。即使人多你都找不到敵人在哪裡。

    四、開啟漢朝七十餘年“公主和親”屈辱政策

    漢初高祖一直到漢武大帝時期,總計七十餘年都是執行“公主和親”屈辱政策,因為趕又趕不走,打又打不過的現狀,只能維持現狀,發展國家經濟實力,提高軍事水平,人員素質之後,才能開展漢武大帝時期“滅匈奴”持續打了幾十年之後才獲得最後的勝利。

    漢初漢高祖劉邦即使沒有“白登之圍”這場戰役,仍然會有其他的戰役來決定,漢朝採取“和親政策”是屈辱的,這是漢高祖劉邦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 8 # 國史記聞

    只能說白登之圍是把劉邦打清醒了,說不上是嚇壞了,因為劉邦平生打的敗仗太多了,當年率領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殺得慘敗,劉邦也沒被嚇壞啊;當年丁公差點把劉邦俘虜了,他也沒被嚇壞啊。劉邦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每當遇到困境,他都是聽取不同的意見,然後再以獨到的眼光找出最合適的方案,這也正是他能駕馭張良、韓信、蕭何的根本原因,領導就是領導啊。

    而白登之圍的失敗,正是因為劉邦沒有聽取婁敬的意見而貿然出兵,但是被困之後他又採用了陳平的“奇計”脫身。可以說,劉邦御駕親征是有十足的把握取勝的,但是戰爭失利之後,他立即就轉變了策略,將主動進攻調整為被動防禦,同時又採取了婁敬的策略與匈奴和親,以緩解緊張的漢兇形勢。

    很難說如果沒有韓王信勾結匈奴入侵,劉邦會不會發動與匈奴的戰爭,但是如果沒有白登之圍,漢朝初年可能就不會繼續實行無為而治的寬鬆政策,可能也不會大力鼓勵全國官民養馬,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漢武帝驅逐匈奴。所以,劉邦不是被打怕了,是被打清醒了,從他開始,漢朝每位皇帝都在有目標地臥薪嚐膽,所以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呂后能夠忍受冒頓的侮辱。

  • 9 # 遙望燕園

    劉邦跟匈奴和親的原因很清楚,即農耕的大漢臣民不堪遊牧的匈奴人騷擾,劉邦試以和親、通商等和平方式解決匈奴和漢人之間的生存矛盾,跟白登之圍一分一釐的關係都沒有。

    漢高帝前的秦始皇及秦二世,對待匈奴的方式是粗暴的征伐和修築長城。

    蒙恬所統轄的軍隊駐紮在長城邊上,把匈奴人趕到很遠的北方去,這是秦始皇對匈奴的主動出擊,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徵調了大批徭役修築長城,渴望透過漢人熟悉的城牆防範匈奴人的進攻。

    這種方式固然是有效的,但內耗也是巨大的。

    要維持三十幾萬的脫產的精兵長年累月地駐紮在同一個地方,以當時的人口規模和生產力水平來說,負擔極大,更何況,這三十萬的精兵還動不動就對匈奴開展軍事行動,國家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糧草及軍餉。

    這可不僅僅是養活三十萬人這麼簡單啊!國家為這三十萬人運輸糧草物資的時候,又需要大量的民夫,民夫運輸糧草物資的時候,又需要足夠的衣食住行。

    另外,修築長城看上去是一勞永逸的事,實際上,修築長城就需要比供養軍隊更多的脫產的徭役,國家再解決這部分徭役的吃飯問題,又是一筆極大極大的負擔。

    秦始皇時,有「亡秦者,胡也」的預言,實際上,秦始皇和秦二世為了抵禦匈奴,確實是在不斷地壓榨百姓,使百姓愈發地苦秦,最後鬧出了陳勝在大澤鄉的振臂高呼。

    中原經過七年的戰亂,漢高帝劉邦一統天下,天下重新統一之後的實力,已經不能跟秦始皇時代相比了,於劉邦來說,民心思治,少打仗多和平,才是民眾的願望,劉邦不得不重視民意。

    另外,就在劉項等人在中原爭奪天下的時候,匈奴的新任單于冒頓也在草原上崛起,率領匈奴人南征北戰,奪回了原本屬於匈奴人但被蒙恬佔領的土地,還消滅了匈奴周邊的其他政權,實現了匈奴人在草原上的大一統。

    簡言之,中原經過七年的內耗,實力已大不如從前,匈奴人經過東征西伐,實力大大增強。此消彼長,如果劉邦還採取秦始皇的套路,不但像秦始皇一樣沒法在對匈奴的戰爭中佔到大便宜,還會把國家拖入無底的深淵。

    其實,擺在劉邦面前的,根本就不是武力的問題。

    如果匈奴人跟漢人一樣,也是農耕民族,也聚居在城邦中和城邦周圍,即便劉邦領導的大漢武力上已不如秦始皇領導的秦,劉邦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匈奴人。

    但匈奴跟漢人不一樣,他們遊獵的,他們居無定所,他們跟你打游擊,你一打他,他就逃之夭夭,你停駐了,他就繼續騷擾你,偷偷地搶你的生活資料。

    煩都煩死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劉邦的謀臣婁敬提出,打不如和。

    以和親為契機,和匈奴和平相處,匈奴缺少的物資,都可以透過貿易獲得,於匈奴人來說,這遠比衝入漢地來搶要經濟,畢竟漢人也不好惹,你匈奴人跑過來搶,有可能把命搭上,而透過貿易,命保住了,需要的東西也有了。

    因此,劉邦及歷代的漢朝皇帝,都願意派出公主或宮女和匈奴和親,畢竟,這種做法的確比打仗要輕鬆。

    當然了,和親怎麼看都像是給匈奴「送女人」,讓漢人感覺「屈辱」,所以婁敬在跟劉邦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曾用翁婿的關係來作比方,在婁敬看來,劉邦派公主與匈奴和親,劉邦就是匈奴單于的岳丈,如果和親公主生下的兒子繼承了單于的位子,劉邦就是匈奴單于的外公。

    很阿Q的一套說辭,在倫理上為自己找平衡。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蒙恬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匈奴列傳》

  • 10 # 宛如清揚

    漢高祖劉邦真的是因為被“白登之圍”嚇壞了才主動與匈奴“和親”嗎?

      白登之圍於劉邦來說很兇險,面對40萬匈奴大軍,援軍遲遲不得到,而劉邦的兵馬,都被圍困在白登山,幾次大規模的突圍,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此時正值隆冬,嚴寒的天氣對於漢軍士兵來說簡直就是惡夢一般的存在,許多人都凍傷了,手指頭都凍掉了,人數相當之多,七天七夜之後,糧草也斷了,如果不是後來走的枕頭風路子,劉邦可能真的就玩完了。

      所以,劉邦的驚嚇的確是有的,想當初,可是抱著要滅匈奴的決心去的,而且節節勝利,幾乎就沒遇到什麼象樣的抵抗,看起來匈奴就如土雞瓦狗似的,根本不經打嘛。可是一轉眼,老弱殘兵變成了驕兵悍將,猛如虎了,這反差太大難以接受。接受不了不要緊,要緊的是不但沒滅人家,自己差點成了餃子,說自己完全不害怕,那是騙人的,所以婁敬一提出和親,劉邦想也沒多想就答應了——要知道,當初出戰前,劉邦可是想砍了這個不讓他出兵的“慫包”的。

      但是要說是嚇壞了,才主動和親的,這也不合適。劉邦不是三歲小孩子,怎麼可能嚇一嚇就會服軟,想當年項羽多猛,他和項羽打,就沒怎麼贏過,劉老太爺和他的妻兒都差點成了肉湯,他也是痞痞的應對。被敵人射中了胸部,也假裝只是腳受了傷,還嘴上不饒人的大罵人。雖然冒頓不是項羽,但對於劉邦來說,都一樣,就是稍微牛一點的對手罷了,儘管不好意思用了不太光明的角色回了京,但畢竟是過去的事了,以他流氓本性,完全可以忽略——老子就是這樣漢子,怎麼滴?

      可是既如此,為什麼還要和親呢?

      因為時勢不同,和項王打天下的時候,他示示弱耍耍寶沒有關係,畢竟兩兄弟嘛,而且跟隨他的夥伴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成功。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劉邦也不再是那個愣頭青,手下的臣子們,也不全是蠻將,多了許多和婁敬這樣睿智多謀的文人,他也不再是一個小諸侯,而是天下之主了,所以,劉邦考慮問題更全面了。不能圖一時之快,他更應該考慮的是漢家天下的長遠。

      正如婁敬所說,和親並不是一件壞事,效果好,關鍵成本還低。按婁敬的想法基本是這樣的:送個女子過去,帶點咱們這些吃喝剩下的給他們這群蠻夷,他們就得感恩戴德,沒辦法,他們沒見過世面,覺得很好啦,爾後生下的孩子,當了下一任單于,還得叫咱大漢朝外公,再下一任,咱更得升級,多好的事啊(多年後,劉淵大致上就是這麼幹的。)。再說了,咱也不是光等著做外公不發展啊,咱們屯在家裡憋大招,等那幫孫子不老實,咣哐一下,保證砸得變鬼啊,這傢伙,不得服服貼貼啊。

      劉邦和群臣們自然不是傻的,這算盤打得很好,雖然送個公主過去,確實有點丟臉,有點賣女兒的嫌疑,但是呂后不同意,隨便換了個姑娘去,匈奴不也沒發飆嘛——當然了,飆是發了的,但多年後賬算一起被打了。漢初的經濟形勢,也不能支援大規模作戰了,想想劉邦要湊四匹同色的馬都湊不下來,更別說發動幾十萬和匈奴火拼了。好在暫時服個軟也沒什麼,冒頓也是英雄好漢,草原頭狼,他創立的右賢王制度深刻影響草原後世,有謀略能隱忍,這樣的對手,值得尊重,咱暫時打不過,再等等,熬死他就行了!

      於匈奴而言,入侵不是最終目的,目的在於求財,他們也沒辦法真正吞下漢朝的許多城市,兩方差距太大,所以,圍他個幾天,但是就是不滅他劉邦——當然了,也是滅不掉,兄弟們不同心,後面還有漢朝的援兵,他自己也得儲存實力。現在來來回回打幾次,漢朝肯送女子來,還每年奉上許多財物,這也可以了,反正是他們先服軟,咱匈奴人不講那什麼外公不外公阿Q那一套(雖然不知道這貨是誰),反正有錢有女人,就行了,至於是不是真公主無所謂,反正有個封號就是了,實在不滿意了,錢用完了,就再去打幾回唄。

      就這樣:“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劉敬即婁敬。

  • 11 # 歷史小學生老藍

    “白登之圍”確實是劉邦生平最為兇險的經歷之一,但是作為一代霸主,不可能會因為這件事就被嚇住了。既然不是嚇怕了,那就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白登之圍發生的原因是韓王信勾結匈奴,侵擾大漢朝邊境,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劉邦得了天下,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於是不顧臣下勸阻,領著先頭部隊就往前衝,結果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被圍在了平城白登山。

    劉邦及其先頭部隊被困了七天七夜,已經完全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絡,要不是陳平用計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還不知要被困多久。

    脫困後,劉邦開始意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於是採用劉敬的建議,開始與匈奴和親。

    看到這裡,也許就有人說,這不就是被嚇怕了嗎?事實上,真不是。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 劉邦被困白登山,但匈奴也沒能拿下劉邦的先頭部隊

    七天七夜,那個時候的劉邦和軍隊一定是又餓又冷,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堅守,足以說明漢軍的戰鬥力之強。

    但是,這也讓劉邦意識到了漢軍的短板。如果僅排兵佈陣,相互攻殺,漢軍絕對不懼匈奴兵。

    然而,匈奴的優勢在於騎兵,在於其機動性。兩軍對陣,劉邦的步兵再強,也只有捱打的份,因此,即便漢軍強於匈奴軍,面對匈奴的騷擾,仍然無可奈何。

    二、 漢王朝會越來越強,而匈奴會越來越弱

    中原地區經歷秦末動亂和楚漢之爭,已經十分疲乏,急需休養生息。因此,劉邦這個時候不願意耗費國力與這群遊牧民族正面硬拼。

    匈奴的文化底蘊低下,繼承能力弱。雖然當代的冒頓單于雄才大略,能夠東滅東胡,西逐月氏,南吞婁煩,北征薪犁諸國。然而其文化底蘊決定了,只要匈奴國君水平下降,那麼其國力也會減弱。而似冒頓單于這樣的雄主,百年也難得出現一個。這意味著以後的匈奴都會走下坡路。

    而對於漢朝則恰恰相反,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只要按照劉邦制定的國策,休養生息,後世會一代強過一代,一旦出現雄主,就能提兵一舉拿下匈奴。

    而後世幾代也基本都在積攢國力,不與匈奴發生正面衝突,即便是冒頓單于修書羞辱呂后,呂后也都是忍了下來。

    對於匈奴而言,草原才是他們的地盤,他們習慣了馬背上的生活,對於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根本看不上眼。所以,每次侵擾,都是抱著強點錢的態度。

    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冒頓單于雖然圍住了劉邦,但還是同意了放劉邦的原因,而且他也知道,真正與漢王朝為帝,只能是兩敗俱傷。

    綜上,劉邦採用和親政策,不是因為怕。劉邦是一個政治高手,他知道利益取捨,他只是按照當時的環境做出的一種選擇而已(並不是別無選擇)。

  • 12 # 學海一扁舟

    說起白登山,真的是十分巧,因為我自己在大同上的大學,白登山就在我們學校的附近,騎車十幾分鍾就到。如果不是因為劉邦,白登山絕對不會這麼出名。因為它就是一個小土丘而已。

    好了,言歸正傳。

    白登之圍真的是十分兇險,如果不是閼氏的耳旁風,可能劉邦真的要安排在白登山了,也就不會有大漢四百年的基業了。

    白登之圍的起因

    白登之圍的源頭還要從劉邦分封諸侯王說起。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分封諸侯,其中韓王信獲封陽翟,但是劉邦擔心其日後造反,就以防衛匈奴為由,將韓王信的封地遷往晉陽(現在的太原),韓王信上書言道太原離邊疆太遠,請求遷往馬邑(現在的朔州)。

    不出所料,韓王信果然於公元前201年勾結匈奴攻打晉陽。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擊,兵不血刃拿下銅堒(現在的沁縣),劉邦見勢,率領一部分軍隊乘勝追擊至平城(現在的大同),被早已埋伏的匈奴大軍團團圍住,困在白登山上。

    由於這時大同的氣候已經非常寒冷,劉邦的軍隊大多不適應這樣的天氣,凍傷計程車兵很多。而且被匈奴圍在白登山上,缺衣少糧,而且沒有飲用水,形勢威急。

    這時,劉邦問計於陳平,陳平透過這些日子的觀察,看到冒頓單于和其妻閼氏要好,所以以大量金銀財寶賄賂她,讓她說服冒頓單于放出一個口子。可能上天不絕我大漢,之後有一天,大霧瀰漫,能見度極地,冒頓單于聽從閼氏的話,放了一個出口,劉邦才得以平安撤回平城。

    但是,“和親”政策並不是因為劉邦被嚇破膽才出的計策。之所以和親是因為:

    1.當時劉邦雖然被圍在白登山,但形勢並沒有到了一邊倒的地步。雙方只是進入了相持階段,都在等待自己的援軍。

    雖然被圍在白登山的劉邦只是率領一部分軍隊,但是在被圍七天七夜之後並沒有展現出潰軍的情形,仍是按部就班,一切如常。這時的劉邦正在等待援軍的到來。而冒頓單于也不好貿然進攻,畢竟他帶來的軍隊是他的全部身家,如果進攻,白登山的軍隊為了護住必然會破釜沉舟,奮力一博,他並不能保證能順利拿下白登山,甚至活捉劉邦。而這時冒頓單于的盟友也遲遲未到,如果他們背叛,聯合漢軍攻打自己,那他就會腹背受敵,勝負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儘管白登之圍異常兇險,但是當時的情況並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再則,匈奴作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即使拿下平城,也不一定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況且,匈奴在拿下平城以後,已經掠走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牛羊馬匹,他們的基本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賭注。

    2.劉邦這時已經為天下之主,胸襟見識已遠非當年的沛縣亭長可比。而且,“和親”政策實則是利國利民的政治策略。

    “和親”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鞏固中央統治,維護地區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而劉邦正是在分析了白登之圍以後做出的決定,這一政策,既可以免除邊境少數民族的犯境掠奪,維護邊境穩定,還可以促進貿易往來,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各個王朝也積極利用“和親”政策,維護統治。比如說: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康熙和親葛爾丹等等,實則是有利於中國中央集權下政治穩定。

    所以說,“和親”政策的實施並不是因為劉邦嚇破膽而採取的措施,是在分析了當時的情形以後做出的最節約成本,同時又能帶來最大效益的政治決定。劉邦“和親”政策的先河,被歷朝歷代紛紛效仿,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政治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參加工作的java程式設計師一般要在哪方面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