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本天皇究竟有多大權力?
9
回覆列表
  • 1 # 書式生活

    “天皇”在日本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為什麼說他“特殊”?是因為他一直處於有權和沒權之間。譬如說,誰被選上了內閣總理大臣(首相),那得跑到皇宮接受天皇的正式任命(日文叫“認證”),不然的話,你這一個首相還不算數,雖然你是國會議員民主投票選定的。 在新首相選出之後於皇宮舉行的任命儀式上,天皇會交給新首相一份自己親筆署名的任命書,同時會說一句:“任命你為總理大臣”。過後,天皇對首相還會說一句客氣話:“責任很重,你會辛苦”。

    除首相之外,最高裁判所長官(最高法院院長)、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內閣大臣、副大臣,駐外大使的就任也需得到天皇的任命。如果首相要宣佈解散國會實行大選,也必須先跑到皇宮向天皇報告,徵得天皇的同意後方可行事。 另外,內閣會議的紀要必須在當天送天皇圈閱。首相出國訪問回來,出了機場就必須先跑到皇宮向天皇做回國報告,日文叫“記賬”。其實天皇並不出來接見,首相卻必須在皇宮簽上“我回來了”的字句。 福田就任首相時,在皇宮接受天皇的任命。 如此看來,日本天皇擁有極大的權力。但自從美國佔領軍當年剝奪了昭和天皇的國家管理權之後,天皇其實在日本只是一個象徵。哪怕是他畫押簽字,都只是一種手續而已,天皇從來都不表示反對意見,因為他不能干預國家行政。所以,如果說天皇是國家元首,他也確實是。

    但是,他卻又沒有國家元首的實際權力,即使對政府的執政有意見,甚至在政局處於混亂狀態時,他也不能像泰國國王那樣發號司令治理國家,所以,乾著急的時候很多,其實心中苦得很。 天皇一家兩個皇子生了四個孩子,這是2008年元旦的全家福 有趣的是,天皇想去國外、日本地方城市訪問,或要邀請那一個國家的元首來訪,自己卻做不了主,必須經過內閣的同意。如果內閣認為目前這一個時候天皇不適合出訪,或今年不適宜邀請某一個國家元首來訪的話,就可以拒絕天皇的要求。也就是說,天皇的行動受到內閣的限制。 所以,到底是天皇大,還是首相大,在日本永遠是一個說不清理不直的關係。“天皇是天皇,首相是首相”日本人總喜歡做這樣模稜兩可的曖昧解釋。

  • 2 # 五道口軍研

    在明治維新後的一段時間內,日本天皇的權利非常巨大。按照舊日本憲法,天皇享有對日本的“統治權”。統治權這個東西,簡而言之是這麼幾個東西體現。

    例如根據獨立命令而制定法規的權力(第9條)、締結條約(第13條)等不受議會制約而行使的權力等,在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找不到類似的規定。另外,雖說是天皇的許可權,但在實踐中,往往是內閣經過天皇瞭解許可後代為行使其許可權。帝國議會並非立法機關,而只是天皇立法的輔助機關。議會作為立法輔助機關,在制定法律時需要天皇的許可和國務大臣的署名。另外,天皇也保留了釋出緊急敕令和獨立命令的許可權。而帝國議會也沒有提出憲法修正案的權利。 獨立天皇的統帥權,規定陸海軍不對議會負責。作為帝國議會的一部分,由非民選產生的貴族院行使與眾議院幾乎同等的許可權。

    不過,這些都是1945年戰敗前的說法了。隨著日本的戰敗,天皇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權力也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目前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乃日本國之象徵,亦為日本國民統合之象徵,其地位是基於主權所存在之日本國民的總意。關於國事之一切行為,必須經過內閣之助言與承認,而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為君主立憲制之虛位元首。

    與明治憲法天皇舊制相比,天皇從神格國家元首降為一般國家象徵地位,天皇主權變更為國民主權,天皇職能大量限縮。現制天皇無舊制之統帥權、釋出緊急命令(敕令)和命令等權力,國務大臣向國會負責而非舊制向天皇負責;現制天皇國事行為須經內閣助言與承認、才可被動行使與認證,不像舊制可主動行使、內閣輔弼副署之。舊制天皇總攬統治權集行政、立法、司法權於一身,現制三權分立歸於內閣、國會、最高裁判所及下級裁判所。如據日本國憲法條文用詞及職權來看,天皇現制不但大幅弱化,且無明定國家元首之地位;然而,不能就此驟定天皇不具國家元首身份。不論解釋憲法或法律,得探求當初制憲、立法意旨。指導制定日本國憲法的麥帥三原則即指出,天皇為“國家元首”的地位。與一般君主立憲制相比,日本現行天皇制職能消極程度,僅次於1974年修憲後已不具行政權能及統治權的瑞典國王。值得玩味的是,同樣國家元首身份,瑞典國王有名無實,日本天皇則無名有實。

  • 3 # 馮瑋

    一般認為,日本天皇制經歷了以“大化改新”的貫徹為標誌建立的古代天皇制;以《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為標誌確立的近代天皇制;以戰後《日本國憲法》的制定為標誌發端的現代天皇制三個階段,天皇權力在不同時期有顯著差別。以下,我根據三個階段分別敘述天皇的權力。

    第一,古代天皇制時期。以發生於公元645年6月的一場宮廷政變為開端的“大化改新”是古代天皇制形成的標誌。由於這一年的干支是乙巳年,故也稱“乙巳政變”。大化改新的基本精神是仿效中國隋唐律令制,參酌日本舊習,形成以中央集權制為特徵的古代天皇制。在這一階段,天皇的權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賜“姓”權。“姓”是一種世襲的尊號,類似於“爵位”,共有30個姓,由天皇賜予。不過,最初不叫“天皇”,而叫“大王”。“天皇”稱號始於何時,日本學界有產生於推古朝、持統朝、天智朝三種觀點。這三個朝代均存在於7世紀。當時中央政府的重要職位均由“臣”姓豪族和“連”姓豪族擔任;地方官職則由臣、連、君、早、直、首“六姓”豪族擔任。與“姓”對應的是“氏”。氏或源於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或源於職業,如忌部氏、服部氏;或源於門第,如久米氏,等等。“氏”類似於今天的“姓”。氏和姓與職務具有連貫和一致性,即屬於世襲制。與“氏姓制”並行的是“部民制”,即庶民均被編入各種“部”,如田部(耕作)、工部(工具)、忌部(葬祭),作為“部民”。在“部民”之下的,是被稱為“奴”的奴隸。除了侍奉權貴外,奴隸中有一部分是隸屬神社的“神奴”。此外還有從事“馬飼”(養馬)、“墓守”(守墓)等職業的奴隸。這種政治和經濟秩序安排,使日本整個國家形成了“一君萬民”的關係。無姓無氏的天皇是超越階級關係和法律規定的存在。

    二、授予“位階”權。據720年問世的《日本書紀》記載,位階制始於603年(推古十一年)10月推古天皇時期。當年12月,推古朝廷由聖德太子主導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將官員分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和強調血緣的氏姓制不同,冠位強調的是功業。天皇掌握這項權力,也就掌握了利益予奪權。

    第三,頒佈詔書、敕令權。律令國家統治階級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其整體意志必須透過由天皇頒佈“敕令”、“詔書”等形式來體現,即便那僅僅是一種形式。天皇頒佈詔書主要是:(1)外交事務;(2)冊立皇太子、皇后;(3)任命右大臣以上官員,授予五位以上冠位、與朝廷相關的重大事項。

    794到1192年的平安時代雖然也屬於古代天皇制時期,但政治實權基本上一直由攝政、關白、上皇(天皇退位成上皇、皈依佛教稱法皇)掌控,天皇僅是“偶像”。

    在1192年至1868年的武家時代,即鎌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時代,政權由幕府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實際掌控,天皇僅是偶像,沒有政治實權。但天皇所謂“萬世一系”的地位仍無以替代。例如,不僅徵夷大將軍須由天皇宣旨任命,而且在將軍權力登頂的江戶時代,儘管一些外國致日本的文書常稱將軍“國王殿下”,甚至稱“日本國皇帝陛下”,但幕府將軍本身在致外國的國書中從未使用“王”字,更遑論自稱“日本國王”。在1636年日本與北韓締結協議時,將軍曾使用“日本國大君”稱號。這一稱號在幕末作為將軍的自稱而復活,並用於與外國締結條約的署名。西方國家認為,日本存在兩個皇帝:俗界的世襲皇帝和宗教的世襲皇帝。這一“兩個皇帝觀”或“兩種宮廷觀”,為外華人普遍接受。

    圖:作為大化改新開端的“乙巳政變”

    第二,近代天皇制時期。近代天皇制自明治初年“王政復古”開始形成,至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佈最終確立。《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條明確宣佈:“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並具體規定天皇擁有下述權力:法律裁決權(第6條);緊急敕令制定權(第8條);獨立命令頒佈權(第9條);官制制定、官吏任免權(第10條);軍隊統帥權(第11條);宣戰、媾和條約締結權(第13條);戒嚴宣佈權(第14條);恩赦權(第16條);榮譽授予權(第15條),等等。

    近代天皇制確立後,天皇成為“國家統治大權”唯一、絕對的主權者。政府閣僚和文武官僚,作為政治權力和精神權威即天皇的代表治理國家。和由“豪族”支配政治、擔任政府要職的古代天皇制相比,在整個明治時代,近代天皇制自形成至確立,連三菱、三井、住友、安田等“豪族”也沒有資格擔任政府職位,遑論世襲。在政治上享有世襲地位的,唯獨天皇。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三,現代天皇制時期。現代天皇制以1946年11月3日頒佈、1947年5月3日起正式實施的《日本國憲法》為標誌。《日本國憲法》由序論和正文11章構成,第一條明確宣佈:“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也就是說,和近代天皇制時期截然相反,天皇僅是“象徵”,不再擁有任何實際權力。

    圖:1946年6月20日昭和天皇裕仁頒佈《日本國憲法》詔書

  • 4 # 小王子木有錢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現在明仁天皇共125代。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佈的《飛鳥淨御原令》。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

    而天皇的權利大小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個是幕府建立到大政奉還時期,還有一個就是大政奉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之後,還有一個就是現代的天皇制下的權力了。

    首先說是幕府時期的天皇權力大小。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

    日本歷史上主要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鎌倉早期和末期,以及室町初期的天皇還是有很大影響力和一定實權的。但是到室町幕府的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實現南北統一後,天皇就死心了,安安靜靜的做日本的“神”,世俗權力則全部掌握在幕府將軍的手裡。換句或說天皇那時候就是頂著一個非常尊貴的名頭混飯吃的。

    根據網上有人給出的一個例子說是在安土桃山時代初(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稱霸日本的時代),天皇只有五千石的領地,儘管後來豐臣家給他加到了一萬,但豐臣家卻領有一百三十萬石。到後來德川家又加到五萬,可幕府竟領有四百萬石。江戶時代,二十多代將軍,除了家康公等幾人外,從未給天皇加領。而且天皇平日只有五十個僕人,吃米飯還要加二成糠。

    到了日本的19世紀中期,由於幕府統治已經失控(著名的黑船事件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失去了統治日本的能力,維新派人士的不斷髮展壯大,其中以坂本龍馬為首的代表人物,更是向幕府提出要將政權交還給朝廷的要求,當坂本龍馬將大政奉還的要求書寫成信並寄送給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後。1867年10月24日德川慶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稱為大政奉還。然後就是後來的鳥羽伏見之戰,倒幕派在這裡幹掉了幕府派,為以後的戰爭鋪平了道路。

    後來的大家都知道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了,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多項改革,封建體制被擯棄,引進西方的政治體制,然後結果就是天皇的權力逐漸增大。

    這從日本在1889年頒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的憲法內容就可以窺見一二:“日本帝國是由萬世一系的天立統治,天立神聖不可侵犯。天立是國家元首又是軍隊最高統帥,總攬統治權,擁有宣戰、締約、任免一切高階丈武官員、召開和解傲議會、批准法律的權力。”

    同時,日本天皇也被“神”話,天皇作為現世神存於世間。在以皇國史觀為中心的皇民化教育中,日本透過不斷的造神運動,讓天皇不僅被視為國家象徵,還被當作超越宗教的信仰物件(電視劇不是經常有日本軍人死的時候要大喊一聲“天皇陛下啥啥”的麼),也就是說天皇成了世俗界和宗教界的雙重領袖。

    然後就是1945年日本捱了兩顆大炸彈後投降,被美國進行民主改造,雖然允許日本保留天皇制,但是透過憲法限制了天皇的權利。從那時起到現在,天皇只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而存在,也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然後天皇還保留了一些名義上的權力,例如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舉行儀式之類的。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本天皇可能是全世界最奇葩的國家元首——日本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自古以來萬世一系傳承著一個皇室的國家,不過日本天皇一直處於有權和沒權之間,在歷史上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裡說他是傀儡也一點不為過。那麼日本天皇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呢?天皇的權力體系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和世界其它所有國家一樣日本也是由較為原始的部落形態向成熟的國家形態過渡的:大概在相當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列島上一個名叫大和的部族統一了日本群島(當時不包括今天的北海道和琉球群島)。大和朝廷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公元6世紀末實際執掌大和朝廷政權的聖德太子大力推行學習東亞大陸上的華夏文明。與此同時日本的野心也漸漸萌芽:他們得知在中原王的地位是低於皇帝的,所以當時東亞諸國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屬國都只能稱王而不能稱帝,但日本偏不——他們從傳入日本的道教典籍中找到了“天皇”這個詞,從此大和朝廷的最高統治者改稱天皇並被包裝成天照大神的子孫。

    雖然最高統治者的名號改了,但此時的日本其實尚處於由原始部落向成熟國家過渡的形態——在大和朝廷統一日本的過程中原來各部族的首領轉化為貴族階層,這一階層具有極其強大的勢力——其中最有權勢的是蘇我家族,他們長期把控朝政,將天皇玩弄於鼓掌之間。645年中大兄皇子發動政變,一舉刺殺了當時實際執掌朝政的權臣蘇我入鹿,擁立了孝德天皇。隨即日本效法當時的大唐帝國構建起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政體,之前不可一世的氏族貴族勢力被一掃而空。

    可舊的氏族貴族被打倒了,但從底層爬上來的輔佐天皇的官僚政客們漸漸演變成新貴族:在中國職業官僚和貴族具有顯著的不同——職業官僚沒有封地,也沒有自己所能掌控的軍隊和財政系統,而且中國有科舉制度提拔寒門人士以避免職業官僚久在其位而演變成世家貴族;日本學習唐朝的班田制和租庸調製,但只有庸和調收歸中央,而租卻留於地方,這就意味著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地方世家豪門的權力。日本也一度試圖學習中國的科舉制,但參考的只能是貴族子弟,而且即使透過考試也要衡量其出身門第才授予官職。

    當初輔佐中大兄皇子推動日本效法唐朝改革的中臣鐮足被賜姓藤原,後來藤原家族成為了新崛起的世家貴族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家:他們世世代代和天皇家族通婚,漸漸地日本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天皇年幼時藤原家族以天皇外公或舅父的名義攝政;天皇成年後藤原家名義上還政於天皇,但實際上朝廷政事無一不得先稟告關白於藤原家方得施行。久而久之天皇年幼藤原家就出任攝政,天皇成年就出任關白,人們漸漸習慣將藤原家稱之為攝關家。

    當然皇室並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藤原家擠佔,於是皇室想到了利用當時勢力日漸壯大的佛教:天皇往往選擇在壯年時退位出家,擔任法皇,然後親自輔佐幼主,以免藤原家架空小天皇。於是這一時期形成了皇室和佛教結盟對抗外戚的格局,可就像當初藤原家輔佐皇室打倒了舊貴族之後搖身一變成為新貴族一樣,佛教勢力迅速壯大起來。公元794年恆武天皇為擺脫佛教勢力對自己的控制將都城從遍佈佛教勢力的奈良遷到平安京(後來的京都),這樣做的結果是藤原家的勢力死灰復燃。

    當皇室、外戚、佛教三路神仙打架之際地方上因為不斷地土地兼併而湧現出大量私人莊園,莊園主往往會僱傭打手看家護院,這就是後世的日本武士的雛形。天皇和藤原家在相互角力的過程中不斷借用武士的力量,這就給武士階層的崛起提供了機會:當時實力最強的兩家武士集團分別是平家和源氏,經過長期的撕逼大戰後源氏家族的源瀨朝於1185年正式建立鎌倉幕府,從此開啟了武士掌權的幕府時代,天皇徹底成為了擺設。

    由於天皇遠離政治中心,反倒使其躲過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之後日本的各路野心家們不斷撕逼,但無論誰上位都只是取代前一屆幕府掌握國家實權,誰也沒打算廢掉有名無實的天皇。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9世紀日本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啟國門為止:1867年10月日本最後一屆幕府政權德川幕府在倒幕勢力的威逼下將大政奉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掌權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其中涉及天皇制本身的就是實行君主立憲政體,所以嚴格意義上而言:明治天皇雖然不像他的祖輩一樣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但也不是一個能完全大權獨攬的專制君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明治憲法其實給天皇保留了很大的權力,稱之為實君立憲——明治憲法第一條就明文確定:大日本帝國皇室萬世一系,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君主大權神聖不可侵犯。

    雖然日本天皇的權力並沒受到憲法的多大制約,但卻漸漸淪為軍國主義勢力手中的提線木偶。明治天皇駕崩後繼位的是大正天皇,本來在大正天皇在位時期日本一度出現過政黨政治的高潮,但軍部的狂熱分子不斷製造暗殺政變事件。最後大正天皇自己也不得不選擇禪位於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而昭和天皇實際也處於有權和沒權之間:關東軍可以在不知會天皇和政府的情況下就暗殺張作霖、發動九一八事變,能說他是有權嗎?可他一宣佈投降日軍就集體放下武器,無人反抗,能說他沒權嗎?

    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民主改造:雖然允許日本保留天皇制,但是透過憲法限制了天皇的權利。從那時起到現在,天皇只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而存在,也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然而天皇還保留了一些名義上的權力,例如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舉行儀式之類的。實際上目前日本的政治事務主要是由參眾兩院選舉產生的責任內閣處理,而內閣首相是日本實際政治的最高管理者。

  • 6 # 日本專業買手

    大家都知道今年夏天是“平成最後的夏天”,因為現在的明仁天皇已經宣佈將提前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平成時代馬上就要結束了。

    日本天皇(てんのうへいか)至今號稱已傳位125代,曾經一度被神化,後來在二戰投降時承認了天皇也是人非神。所以天皇現在主要作為國家精神及文化的象徵而存在。

    因為我們國家並非君主立憲制,所以很多人對鄰國日本的天皇總是很感興趣,他們真的住在皇宮裡嗎?生活是奢侈高階的嗎?每天都在做什麼?

    那今天小新就簡單來介紹下日本天皇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

    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叫做皇居,位於東京千代田區,是繁華都市裡的一片充滿歷史韻味的淨土。從1868年以來,歷代天皇都住在這裡。

    皇居是可以去參觀遊玩的,而且還免費,只不過對外開放的區域只有皇居的外圍,包括皇居外苑、皇居東御苑和東京皇居的二重橋、北之丸公園。

    橫跨在護城河上的二重橋,是遊客拍照合影的熱門地。二重橋位於皇居正門前,平時不能走上去,只能遠觀。只有當皇居開放參觀慶賀時,大家才有機會到上面走上一遭。

    東御苑是日本皇室的大花園,其中還有庭院與池塘,景色非常美麗。在那裡有超過250棵、30種不同種類的樹,尤其春天去賞櫻也是很愜意享受的事情。

    雖然不如我們的故宮大,但是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有宮殿、庭院、鳥語花香,也是件很不錯的事情了。

    日本天皇每天在幹嘛?

    雖然日本有首相來負責很多事宜,但是天皇也一直都沒有閒著,一個字概括,就是“忙”!

    想不到吧,日本天皇每天也是要上班的,他每天9點會被送到天皇辦公室“菊之間”,審閱蓋章各種檔案,有的時候還需要加班。

    明仁天皇因為年齡較大,曾經做過兩場手術,但是手術結束後依然要每日工作。

    同時,會見外國政要和大使、祭祀和出訪也都是天皇的工作,據說天皇一年大概要會見200多次客人,工作量著實不小。

    日本天皇的工資有多少?

    雖然是日本天皇,但是也和我們封建制度的皇帝有很大差別,不可能過奢靡闊綽的生活。不過生活質量和我們比,還是好太多太多的。

    日本皇室為了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可以領到一些固定分配的預算,這是從國家財政中撥款的,算是全華人民和政府一起支撐著皇室,所以天皇也不能隨意揮霍這筆錢財。

    日本皇室領到的預算分為“宮內廳費”和“皇室費”。日本宮內廳是協助皇室的機關,宮內廳費都是用在這裡的。

    皇室費屬於日本天皇自己可以支配的費用,2016年公佈的皇室費為3.24億日元,近2000萬元人民幣。不過皇室費也不都是天皇自己的收入,其中還包括一些內庭花銷和皇室成員的維護。

    而且皇室的服務人員也有1000多人,想要養活他們也需要很大的一筆很大的費用。皇室的規模不小,配備的僕人廚師醫生也很多,所以開銷還是特別大的。畢竟天皇也是日本的臉面,不能過得太寒酸呀。

    雖然皇室聽起來是那麼高貴的身份,我們都要用盡全力去仰望,但其實他們也有必須遵守的《皇室典範》,活的也並不自由。

    因為代表著國家的象徵,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備受矚目,要有嚴格的自我管理,甚至都無法選擇去哪裡或做什麼。他們沒有姓,沒有個人財產與土地,只有被規劃好的人生。

    而且皇室的媳婦還會被催生育男性繼承者,像太子妃雅子,就曾因此而患上抑鬱症,說起來也是蠻心酸的...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每個崗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所以我們都盡好自己的那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吧~

    日本最全人氣商品介紹,新增Wechat:monster_kong

  • 7 # 玄坤文史

    日本出現天皇這個稱呼,歷史只有一千三百多年,日本雖然也有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幕府時代等,但是其實並沒有改朝換代,始終是日本天皇皇族一直傳承下來的,日本天皇權力有多大,這需要分時間來說。

    比如在日本古代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開始,日本天皇就只是一個架空的位置,一直到了1867年大政奉還,中間日本天皇從出現開始有一大半的時間,權力是被架空的,在這期間日本天皇就只是一個擺設。

    之後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國內發生劇烈的變革,在這一個時期日本天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重上至下推行軍國主義,日本天皇也開始給民眾洗腦,昭和天皇在權力達到頂峰後,加入了法西斯陣營,發動了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在二戰結束後,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前提,請求將天皇作為日本象徵性國家元首,現在日本天皇只是一個虛位,比如日本選出來首相,由日本天皇出面象徵性的任命,無實權,由日本政府出資養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不購買象牙犀牛角等動物製品,城市人還能怎麼有效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