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追星到底是為了什麼?
17
回覆列表
  • 1 # 火星圈姐說娛樂

    “永珍叢生,你能寵女朋友,我就可以寵愛豆。”

    為什麼要寫這個話題?因為小編一朋友某天加入某歌手的粉絲群,不理解該歌手粉絲們的行為,不明白為什麼他們要為追星這件事兒花時間精力和金錢。然後他跑來問小編,“為什麼腦殘粉這麼多?時間那麼寶貴,追星這麼佔據生活,賺錢是為了生存買房子寵女朋友的,為什麼要花在愛豆身上?”

    小編突然想起自己畢業論文寫的是TFboys,他們還在唱“四葉草在未來唯美盛開”,答辯的時候,有一位老師說:“這幾個小孩以後肯定xi毒”,當下就想反擊這位老師,你憑什麼說人家以後就會xi毒,你何來造如此的謠言?後來知道了這位老師的女兒當時很喜歡TFboys,於他,追星並不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更何況追的是他眼中的三個“小屁孩兒”。

    很多人不能理解粉絲拼命賺錢攢錢高價買一張黃牛票去看演唱會,買周邊,買同款,甚至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等投入來做應援,到底為了什麼?哪來的勇氣付出這麼多,不求回報?

    其實,你可以拼命賺錢攢錢買房子寵女票,為什麼我不可以拼命賺錢攢錢寵愛豆,花錢為愛豆應援?可能你會說,女票是在身邊的,是真實在的,而愛豆呢?離你很遙遠,你花了那麼多錢,他還是不能親你一下,你想要個合照也不容易…

    那又怎樣?我就是要追星,比起情感麻木的人,我至少還有愛的能力,並且和一群人去追星,追的是一種另類的幸福,我有我的成就感,在娛樂角逐場上,我也是主角。

    01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追星並不是新鮮事物

    《大宅門》中白玉婷因無法與真心傾慕的京劇藝人相愛,最後與那藝人照片結婚,並相伴一生。其實這位京劇藝人的原型就是梅蘭芳,梅蘭芳粉絲稱梅社。

    小虎隊一出道就風靡亞洲,歌曲《愛》流傳至今,粉絲稱為虎迷。

    周杰倫在2000年發行了專輯《jay》,此後開始了中西融合的風格,並形成了潮流。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肯定知道周杰倫。

    追星並不是異類,不應該是被鄙視和嘲諷的物件,只是多了一份信仰,在迷茫和頹廢的時候,心理多了一份安慰和歸屬。

    02 追星是一場修行,愛豆就是努力的力量

    那時剛上小學,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追星,只不過同學之間開始流行唱《雙節棍》,流行聽一個叫周杰倫的歌,聽他的歌就貌似有一種“成就感”,其實有點像現在說的“走心”,說白了叫有面子。而周杰倫的故事夠勵志,學歷只有高中,考不上大學,自己創作的歌曲被劉德華、張惠妹退歌。

    屢遭挫敗的周杰倫後來變成了現在的周杰倫,為了完成夢想他中間付出的努力我們看在眼裡,慢慢成為了榜樣。每天看著他的資訊,聽著他的歌曲,就是最開心的事情,好像跟著他的步伐在努力,在為夢想前行。

    而且,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家有兒女》的小紫,《歡樂頌》的邱瑩瑩,楊紫從童星成功轉變成為內地小花旦。而於她,考北影還是因為自己的偶像趙薇,楊紫表示,每當撐不住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偶像也是這麼一路過來的,這就是偶像的力量。

    追星可以讓自己堅定夢想,愛豆是一道光,指引前行的路。或許心中也有舞臺夢,愛豆在那,渴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03 那年他紅到發紫,恰逢那年巨星隕落

    2008年,國內娛樂圈發生了一件大事“豔門照”,陳冠希、張柏芝、阿嬌等眾多當紅明星一落千丈。復出之時,曾經影后的張柏芝卻淪為票房毒藥,陳冠希則是逃離是非之地,至今還被多人唾罵。

    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粉絲卻一而再,再而三,只相信自己的愛豆,那年愛豆因此被各種媒體和公司封殺,而粉絲則是與愛豆同在。

    追星最痛的兩個瞬間,一是自己的愛豆從不紅突然變紅,這時候高興他被眾人知道,又著急他需要面對的人群更復雜;二是自己的愛豆正是事業高潮,卻突然遭遇不幸,瞬間隕落。

    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粉絲提前見證了人生的多面性,在每一次遇見挫折的時候,看著自己愛豆的經歷,變得更加堅韌。

    04 誰主沉浮,追星的我是娛樂角逐場上的主角

    還記得14年初TFboys還是一個沒有什麼人知道的小團體,粉絲們不予餘力花錢投票,熬夜爆肝,只為將自己愛豆送上音悅臺的頒獎典禮,不負眾望,TFboys在第二屆音悅V榜年度盛典獲得“內地最具人氣歌手獎”和“音悅直播人氣歌手獎”,“一夜成名”。

    愛豆名氣不夠,我花錢來湊。不是因為我多有錢,而是因為追星的我,我希望我愛豆更好,因為他們是我愛的人。

    當然也有愛著愛著,嘴裡天天喊著叫男朋友的愛豆,他某一天突然宣佈有女朋友了,雖然很傷心,但是,理智選擇退出。

    “你的眼裡盛滿葡萄酒,我不小心跌了進去,醉得爬不起來。”大概就是他眼裡有星辰,我一眼萬緣。但是退出的我,選擇不詆譭,而是默默陪伴,在歲月深處,我常常能看到他如往昔般的微笑,就心滿意足。

    最後,為什麼要追星,圈姐想借用網友的一段話來總結。

    你不理解我們的狂熱,但我理解你的不理解。因為你無法想象一群熱情的人在做同一個事情,只要努力,就有結果,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狂熱。我們狂熱,不是腦殘;我們熱愛,純粹熱愛;我們追星,一群人追。群體帶來的歸屬和快感,才是我們追星的目的,因為很開心。

  • 2 # 張波林

    張三戀愛或者李四結婚,都不怎麼稀奇。放在明星身上,就不一樣了。

      2017年10月8日,鹿晗透過微博公佈戀情,使用者的轉發、評論和討論,瞬間導致伺服器宕機。截至10月12日,由此引發的相關話題多達13萬個,閱讀量超過10億。[1]與此同時,也催生了粉絲情緒激動、跳樓輕生的流言和很多人“將軍墳前無人問”的感慨。

      

      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追星呢?

      喜歡的原因

      有論文把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歸結為從眾和模仿。[2]但是,追星的不僅僅是青少年,考慮到消費能力的話,甚至可以說,追星的主要不是青少年。總不能人人都從眾吧?

      所以,要想分析追星現象,我們必須問一句:現實中的喜歡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我們都喜歡好看的人。

      1973年,心理學家Dion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一些人物照片,拿給兒童們看。你猜怎麼著?

      兒童們對面孔的反應和大人們幾乎一致。[3]對成年人有吸引力的面孔,也能吸引兒童。

      

      同樣是易危物種,你更願意幫助哪個?(左:163.com;右:people.com.)

      多年來,我們一直接受“人不可貌相”的教育,但現實就是現實,容貌姣好的人,不僅能獲取更多關注、擁有更多朋友,而且能打動面試官和管理層,得到心儀的職位和優厚的收入。

      不過,“顏值不高”的朋友也犯不上憂慮,因為,除了長相以外,我們還會因為熟悉而喜歡某個人。

      這裡的熟悉,包括三個意思。

      第一,是物理上的接近。想想你中學最好的朋友吧,他/她是不是坐在你附近?

      第二,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特別期待與某個人見面,那麼,見面以後,我們就會很愉悅。人是目的性極強的生物,一旦建立“我要和他見面”的預期,潛意識就會說服我們喜歡上他。

      第三,稱之為曝光效應。

      在一項實驗中,學者們讓受試者一邊聽歌、一邊大聲朗讀散文。隨後,他們把受試者聽過的曲子,混插在陌生音樂裡。結果顯示,因為注意力放在散文上,受試者們不能準確說出自己聽過的曲子,但是潛意識出賣了他們,他們對聽過的曲子,更為喜歡。[4]

      心理學家們曾經很困惑,“人為什麼要鼓掌呢”。人們為什麼要透過拍巴掌的方式表示讚許?後來發現,6個月的嬰兒,已經學會了辨別母親。當注意到母親離開又返回時,嬰兒們會伸出雙臂、試圖擁抱;但是,母親們沒辦法瞬間轉移。所以,嬰兒們的雙臂就在空中形成一個弧形、兩手拍在一起。[5]

      追星和真實的社會交往,至少存在兩個不同。[6]

      第一,追星是虛擬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即使一位明星真的關心粉絲,那也是對所有粉絲說的,不是針對某個人。

      第二,追星的聯絡性很弱。現實生活中,你可以跟朋友說話,可以跟朋友一起吃飯、學習、做事。而明星呢,就算他們想,他們忙得過來嗎?

      儘管如此,追星和真實的社會交往,更多的是相同之處。

      比如,研究表明,在虛擬社會交往中,容貌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7]

      又比如,2001年的一項實驗表明,反覆讓受試者觀看某一女性面孔時,受試者的微笑肌肉,變得越來越活躍。當一個明星出現在鋪天蓋地的廣告中時,誰能拒絕這麼強大的曝光效應呢?

      

      當然,最重要的是本能。

      數萬年的進化,使我們成為了一種社會動物。我們既能透過微笑、哭泣表達情緒,也能理解別人的面部表情、感同身受;不但會對他人形成依戀,也期待自己對別人有用。而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的歷史則太短,人們可能還沒有學會分辨其與現實的區別。比如,曾有觀眾在觀看電視劇裡的車禍後評論說,“就好像他們真的遭遇了一場車禍”。[8]

      有鑑於此,1956年,心理學家霍頓和沃爾(Horton &Wohl)提出了準社會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的概念。準社會交往包含兩層意思:人們會對媒體人物,如名人、演員、主持人,產生反應;而這種反應,就像人們正在跟真實的朋友面對面交流。[8]

      準社會交往的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霍頓和沃爾的論文發表在《精神病學》雜誌上。也就是說,一開始,準社會交往被視為一種病態。

      但是,隨後的研究顯示,準社會交往有很多的好處。

      首先,準社會交往有助於培養個人認同。

      不管是真實還是虛擬,親密關係總是需要自我暴露。換句話說,在交往中逐步地傳遞自己的真實資訊,是建立友情、愛情的關鍵。所以你看,現在的演藝圈,流行“賣人設”——“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你知道他人有多好嗎”,等等。

      2008年,幾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結果顯示,低自尊水平的人,感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接近了理想中的自我,從而提升了自己的自尊水平。[9]

      其次,準社會交往中的互動,對學習有正面作用。

      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以2-4歲的兒童為研究物件,觀察他們對真人和影片的反應。結果顯示,不管是真人還是影片,只要提供了必要的互動,3.5歲以上的兒童,就能順利完成移動彩珠等實驗任務。[10]

      

      這一方面說明,家長們沒有必要恐懼媒體或者網際網路;另一方面可以推論,在認知成熟的基礎上,即使是虛擬的互動,也會為人們帶來真實的反應。

      粉絲綜合症

      當然,硬幣都有正反兩面,何況是追星。如果說良性的追星,是將明星當作生活的補充,那麼,把明星當作朋友的替代者甚至生活的全部,就大大不妙了。

      正如前面說到的,認知成熟是從虛擬互動中學習的條件。因此,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心智成熟、樂觀外向的人,可以從準社會交往中獲益,透過與明星虛擬互動,得到積極情緒,或者利用社交網站,管理真實的社會關係。[11]

      反過來,就比較麻煩了。

      200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約有1/4的人,由於過度痴迷偶像、影響到正常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名人崇拜綜合症(Celebrity Worship Syndrome,CWS)。

      關於名人崇拜綜合症,我們仍然所知不多。一方面,人格和本病存在很強的關聯,外向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麻煩;另一方面,其症狀十分複雜,較輕的可能僅僅是反覆談起自己喜歡的明星,嚴重的則可能認為,他們和明星之間存在特殊聯絡,相信明星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他們,甚至會因為明星戀愛結婚陷入崩潰。

      

      比如,約翰·辛克力,就曾經多次糾纏影星朱迪·福斯特,每天往她信箱裡塞信,聲稱“我要做一些大事,讓你注意到我”。然後,他就去刺殺里根總統了……

      總結

      根據介面新聞釋出的“2017年中國名人收入榜”,鹿晗、吳亦凡、李易峰,三個當紅“小鮮肉”,力挫群雄,在前十中佔到了三席。[12]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明星的時代。而人們對明星的反應,卻常常陷入極端:一邊是愛到要死的粉絲,另一邊呢,時常有人舉起道德的大旗,動輒呼籲封殺。

      其實我覺得,除非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現,否則媒體和網際網路絕對不會消失;只要媒體和網際網路還在,就一定會有人試圖從粉絲經濟中分一碗飯吃。再說了,從《軍港之夜》到周杰倫,哪代人沒有追過星呢?

      所以,堵不如疏。要想避免名人崇拜綜合症,一方面,必須學會把追星視作生活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另一方面,必須給那些有正面意義的人物,如屠呦呦、楚爾·豪森等,更多的曝光。

      具體如何做,恐怕就要諸位家長自行揣摩了。

  • 3 # 心如荒島JMN愛璽終老1128

    我願意,我高興,喜歡兩年,為他花錢不到兩百,

    我想問提問的人一個問題,人遲早都是要死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努力的活著,生了病知道去醫院想冶?

    人家的事情,有能力,有精力,願意,礙著你啥事兒?,真是搞笑吧,只要追星理質,怎麼追都是別人的事情

  • 4 # 研精覃思0417

    理想型。雖然在現實中很難靠近,但這是一種另類的追求,誰還沒有點理想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就實現了呢????

  • 5 # 凱姓王萌掉皇i

    那又如何?追星為什麼一定要和他結婚?

    喜歡一個人,不是據為己有,不是覺得他本身就是自己的。

    偶像是我們的信念,雖然有很多想嫁給自己偶像的人,可理智一點的就會發現,只要他幸福就好了啊。

    可能最後會流著淚,卻依然笑著祝福。

    就像我喜歡王俊凱,我喜歡他,他讓我的心裡添加了更多的安全感。

    偶像的意義就是讓喜歡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開心,他不屬於你,他有自己的人生路,他有自己喜歡的事。

    追星不是結婚,是一種信念,一種意義,但太過於瘋狂,就會給自己的偶像新增煩惱

  • 6 # 守護三小隻的四葉草

    我是把我愛豆當作我的精神支柱了。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喜歡不喜歡都沒有有理由。筆芯三小隻,喜歡不喜歡他是我的事,他喜不喜歡我是他的事。理智追星,像腦殘粉跳樓自殺什麼的,簡直智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頭約定的借名買房應注意哪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