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後職場媽咪育女記
-
2 # 職場雙寶媽媽
我愛人常常教孩子打回去,但我不會。
一、怕孩子打回去再次受傷。我的孩子常常告訴我,他們在幼兒園被某某打人,我的做法是:
1、詢問他因為什麼事情被打了,或是詢問他先動的手還是別人先動手,有沒有告訴老師,老師知道了後又是怎麼處理的。一般情況下老師都會處理好了的。反正我倆孩子在幼兒園的四年時間,我從沒找過老師理論過,因為孩子給我的答案都說得過去。比如,老師批評了那個打人的孩子,又看到孩子也只是像抓傷啊、小淤青啊之類的。甚至有一次,大寶上小學四年級時被班裡一個男生用掃把柄把孩子的眼睛傷到了淤血紅腫起來,痛得孩子一個勁的哭。當時班主任也嚇壞了,對方家長也來了,老師聯絡了我並說明原因,是男孩不小心而不是有意。我當即就跟老師說:“放寬心吧,不必太緊張,孩子受傷了我也非常心疼,但是孩子們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好在不是重傷,我們都應該慶幸”。
2、我會讓孩子儘量迴避,不惹事,並警告對方如果有下次就不是他要躲而是反擊。
二、這個社會,拳頭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其實打來打去,不是你受傷就是別人受傷,這是最不好的結果。自己受傷自己受苦,別人受傷自己要賠償。誰都沒有討到便宜。
-
3 # 育兒寫作逸媽
這個打,我想大部分是打引號的。幼兒園時期的小朋友很多想法都會表現在打上面。喜歡可能也會變成大人眼中的打,因為他們還不知輕重,不知道如何表達。如果孩子之間有衝突,怎麼管理好大人的情緒是第一部,不急,不上綱上線,冷靜處理。
在確定自己情緒已平復,可以向當時在場的老師、小朋友、當事兩位小朋友瞭解情況。但據我瞭解,基本上會換來小朋友們一臉的茫然,他們大多理不淸當時的頭緒,加上可能只是自家孩子的支言片語,瞭解的情況會讓大人徹底蒙圈。
這時家長可以透過老師和當事小朋友溝通,不管是什麼原因,你弄疼別人了,這個行為不能做,這樣的處理可能比讓孩子直接打回去更可行吧!
-
4 # 雙胞胎媽媽育兒記
會!
孩子間的打打鬧鬧,其實是一種交流方式。你拍我一下,我拍你一下,一會躲一會跑,有時候下手重了,哭鼻子跟老師告狀,這些都是孩子們天真的表現。
教孩子打回去並不是說讓孩子較真,只是如果大家都在這樣的玩,你孩子卻一味的迴避一味的忍讓,只會讓人家覺得你這個小孩子很好欺負,變本加厲。說不定會有更多孩子都來打同一個人,這樣就有點變相了。
不能讓孩子因為忍讓變成一個懦弱的、心理自卑的人。所以當你的孩子被人打了,果斷地叫他打回去,這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再者孩子的世界你不懂,不要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孩子,打打鬧鬧沒多大點事,上一秒鐘打架,下一秒鐘又玩到一起了,也許打著打著就成了鐵哥們了。
-
5 # 彤同飛曾讓孩子打回去,可她堅持“逃跑”——
我娃天性如此,也是隨了我內心的逃跑主義。孩子有孩子的準則,不可強求他們打回去。
暴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孩子們的處理方式,大人末必學得來。孩子們或有衝突,而這並不影響他們拉手歡笑,一笑泯恩仇。孩子們的快樂是天然的,這個大人須向孩子學習。
當語言溝通不了時,睡一個好覺就好了孩子之間的衝突一如國與國的矛盾,緣由不明。解決之道也不能指望語言溝通,有時雙方都好好靜一靜,事情會緩和下來。
孩子之間的摩擦是他們對世界最初的試探,邊界在衝突中成立。打吧,小朋友們,反正你們的拳頭鬧不出大事情。
-
6 # 應舍
孩子受欺負,可能原因在於別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為孩子惹惱了別的孩子,找清事因,
分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如果是因為別的孩子太霸道,讓孩子學會“打架”
2當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時,一定要注意與老師的溝通,
重視老師的日常教育。家園共育永遠是幼兒成長的中心點,要首先及時將有關情況向老師反映,
讓老師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當老師的教育效果未盡如人意時,則可教育孩子用堅強有力的回擊來應對這些“成長的煩惱”。
3需要認識到,過於的忍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怯懦。當孩子在遇到別人欺負時,一味強調忍讓,
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無法保護自己,會讓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會一味的退讓,無法塑造堅強的性格。因而,建議父母不要過多強調“忍讓式”的教育,現代社會充滿競爭,最需要堅強的性格。
4在教育孩子以“強硬反擊”無理的“欺負”時,要注意適度適量。不能太過份,以免讓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傾向。
適當的強硬反擊一般會讓不講道理的孩子退而卻步,但過份的強調強硬,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5需要強調的是,應對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負,但也不能欺負別人”。在教育孩子應對此類事件時,
家長一定要注重灌輸這樣一種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負,但也不能仗勢欺負別的孩子,如果教育過線,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
7 # july7651731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被另外一個男孩手都咬爛了,我找到幼兒園,園方各種抵賴,現在我讓孩子誰打他,就直接打過去,往死裡打
-
8 # 李艾笑笑
哈哈,你還教她擒拿格鬥啊?我女兒也五歲多,中班,在學校沒有打架的情況。以前在老家倒是和姑姑家比她小一個月的妹妹老打架,被抓傷過臉,她姑姑也就是說下自己娃,我也急,就有教她妹妹打她時拿手擋住妹妹手,或推開妹妹,不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打不是。妹妹還喜歡時不時的推人,有教她兇一點的告訴妹妹這是不對的,虛張聲勢,哈。實在不行就跑到大人身邊告訴大人。也會和她探討下更好的辦法,我們聊天比較多哈。
-
9 # 愛陪娃的熊叔
這是一個特別常見的問題,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先說一下我的立場:不贊成教孩子打回去!
不要試圖教孩子直接反擊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在被欺負的時候沒有第一時間反擊?那一定是因為他們缺乏反擊的力量,他們可能比較溫柔內向,從骨子裡不會選擇對人動手,甚至兇一些都做不到,同時他們也可能比較瘦小,或者至少他們覺得自己比較弱小,不敢反擊。那麼對於這樣的孩子,在被欺負後即便我們教他們反擊,他們也很難做到。
其次,即便他們真的鼓足勇氣反擊了,以後就不會被欺負了嗎?恐怕不會,也許還會遭到變本加厲的欺凌。
教孩子反擊可能阻礙親子溝通的暢順孩子在外受到了欺負,回家向我們傾訴是為了謀求安撫,但我們強硬地要求他們反擊也許會讓他們覺得我們是在瞧不起他們的怯懦,如果家長再說類似“你怎麼這麼沒用啊!”,“別人打你,你不會打他嗎?”這樣的話,更加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自卑於自己的無能,而且也會擊垮他們對我們的信任。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教他們反擊,而是要給予安撫,並讚許他們向我們尋求幫助的勇氣。
重點在於事先的預防而非事後的反擊這裡說的預防不是說讓孩子遠離那些喜歡欺負別人的淘氣鬼,而是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不容易被欺負的物件。
我們都從兒時成長而來,也都經歷或者目睹過各種欺凌,你會發現被欺負的孩子其實是有共性的:
當遇到衝突的時候,他們容易激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反應,比如過度慌張或者過度憤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容易急的狀態。比如被別人叫外號了,一下就急眼了:“你們不可以這樣嘲笑我,我要去告訴老師!”,這在同齡人看來顯得太幼稚,不夠酷,是個欺負的合適物件。
孩子的這種面對衝突的反應有部分是天性,但更多的時候是大人傳遞給他們的,比如在遊樂場的滑梯,一個大一些的男孩著急玩,推開了前面的小女孩,自己插隊先滑了下去,如果你是女孩的家長,如何反應呢?也許你會指責男孩的不是,對他說教,甚至憤怒地去找對方家長理論,但是這樣的做法看似出了一口惡氣,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無法保證下一次別的大孩子還會欺負小女孩,而我們這樣過激的反應也會讓小女孩學會,她將來再面對同樣的事情的時候也會有過激的情緒。我們不能消滅別人家的熊孩子,但是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淡定面對熊孩子,保護好自己。還是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告訴小女孩,哥哥跑得快,會撞到你,你下次看到哥哥跑過來,你就側身,讓他先過去,同時抓住傍邊的扶手。
我們對於衝突反應會給孩子極強的心理暗示,如果我們鎮定,孩子就會鎮定,反之亦然。一個鎮定自若的孩子,被欺負的機率會小很多。
加強鍛鍊,讓孩子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一般來說,體格弱小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物件,平時多注意孩子的鍛鍊,讓他們有強健的體魄,這也是避免熊孩子欺負的有效途徑
-
10 # echo小茵茵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傷害,但是有一個事實是我們沒有辦法讓孩子生活在真空裡,我們沒辦法替孩子去選擇要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成為同學,我們沒辦法控制的事情有太多了,我們沒可能永遠保護著孩子,給孩子一片淨土只是我們美好的幻想。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受挫後如何恢復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父母的養育方式也不同,就是有的孩子特別具有攻擊性,喜歡主動去攻擊別的孩子,而另一些孩子就是更內向溫和,傾向於包容和隱忍。題主的孩子剛好是更傾向於隱忍的,並且又是女孩子,就更容易讓家長的心疼。
對於性格其實沒有好壞之分,不同性格都有本身自帶的優缺點,幾乎都是均衡的。內向的孩子雖然更容易“被欺負”,但是他們也更容易獲得很多同樣溫和友善的好朋友。那些攻擊性強的孩子雖然看起來不吃虧,但是因為他們的攻擊性很強,其實會面對更多的衝突場景,在這些衝突裡,受傷的情況一定是會更多的。
我覺得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情況,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商量她的感受如何,她想要怎麼解決,是想要躲開還是去告訴老師?這種情況下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解決辦法,孩子之間的事情其實很少有原則性問題,我們也不要低估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如果孩子不想要告訴老師可以讓她自己嘗試解決,當然前提是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我家女娃六歲,厚道型的,嘴慢心善,在幼兒園裡經常性的受到男小朋友和女小朋友的欺負,能欺負她的基本上是奸猾型的,小小的年經就跟自己的父母家庭學成了這個樣子,看著孩子受了這些莫名的委屈,我心裡很難受,我現在已經改變教育方式。告訴她第一先告訴老師,如果不管用,直接還手回去,打不過也要打,現在我和她偶爾會學習一些擒拿格鬥的小知識,本來去幼兒園是為了快樂生活,學習知識,結果是鬥爭從小就一開始了,沒有一片淨土。
回覆列表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從選園到送就歷時兩月餘。
剛想喘口氣,休息會兒,各種幼兒園焦慮症狀也跟著來了。
其中最讓我擔心的是。孩子要是在幼兒園被“打”了怎麼辦?自己焦慮當然解決不了問題。
我採取了四種方式。
1.和老師溝通,孩子在家表現和行為習慣,一定要老師也清楚,這樣老師引導起來也會輕鬆很多,老師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喜歡什麼型別的玩具等等。可以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情緒平和,不失控。
2.給孩子充分的愛,讓孩子安全感滿滿的,不會有玩具被拿走,或是東西被拿走之後被“打”或者是去“打”小朋友。
3.在家裡尊重孩子的話語權,不要大人總是搶孩子的話,讓孩子自己說,等孩子說完話之後再接話,讓孩子樂於表達,學會用語言溝通,而不必被“打”。被“打”後可以及時維權。
4.我們成年人尚有衝動衝突的時候。孩子狀態不好的時候容易失控,所以家裡有什麼變化,比如媽媽出差,家裡換房子住等等事情都提前做好孩子情緒疏導,不讓孩子心裡壓著事讓孩子孤獨無助,成為其他孩子無意中打壓的物件。
總之多於老師溝通,多關注孩子的心裡成長,讓孩子學會表達溝通,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對孩子來說才是重要的。引導孩子學會面對沖突。不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