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ABc東方紅
-
2 # 美食中國論語世界
國學能治病嗎?
醫學,醫術,養生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國學是可以“治病”的。
這個問題其實是回答:國學是什麼?國學有什麼用?
國學教育主要是指以中國古典典籍為載體,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學術體系。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萬年來華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華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國學的意義不是在西潮湧動的今天進行什麼復古表演,也不只是滿足於提供一種文化樣式,更不是躲進書齋遠離現實,做一些古玩家的鑑賞工作或是站在時代之外去構建什麼神秘莫測的思想體系,宣講什麼高頭講章,不食人間煙火,國學必須正視這個時代,介入這個時代,指引這個時代,成為人們新的精神信仰。
國學的最終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不光為史為學而記者的司馬遷和張載個人的豪言壯語,也同樣是華夏文明覆興之仁人志士的理想。國學復興必將為中華國運之騰飛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支柱。
一個真正開始學國學的人,一定不會偏激,就拿孔子來說,他留下的五經,在《禮記》經解中,被他都挑出錯來,這個就是國學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環,中庸思想,用時髦的話來說叫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而一個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不偏激。
-
3 # 禹音
眼下,國學熱在中國是熱浪滾滾:先是有劉心武的評紅樓,後來有易中天的《品三國》,再到如今如日中天的《于丹〈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蓋過一浪。現在到市面上去瞧瞧,品李白、品水滸、品西遊的學說也比比皆是。聽說,最近連老總們都在不惜花費高額學費(納稅人的鈛)紛紛加入到國學班。這種現象怕是惟中國才有!
當然,作為一個華人要懂點古代文化史也是應該的,無可非議。問題是,任何事情不動則已,動輒非要轟轟烈烈,跟風全華人民一起上,這有必要嗎?按照經驗來看,實有務虛與炒作之嫌!
華人需要復興什麼樣的文化?怎樣復興?這當然是個先要弄明白的問題,特別像中國這樣的古文化,不釐清這些問題,如惟國學是問,總讓人感覺到有點渾渾噩噩的樣子。就拿易中天的《品三國》來講,只不過是對一部半歷史性的小說進行了個性化的評說而已,有許多神化人的情節如孔明的“空城計”及“七擒猛獲”等都只是寫小說人的戲說而已,當不得真的。再說真正的三國曆史本質上要解讀的也只不過是華人的陰謀內鬥、血腥殺戮、無恥不義……用不著興師動眾地把它當作文化國粹比做香饃饃來品嚐的。
而於丹的《于丹〈論語〉心得》,其實把《論語》兩字去掉,就說成是于丹講快樂心得也沒有什麼不妥,因為她所說的,孔子的《論語》是在告訴我們快樂人生,那不是孔子說的而是于丹自己說的。
孔子的《論語》從頭至尾都在講述禮儀政治。包括仁者愛人、做人之道。強調的都是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當然這個天下是皇帝老子的,跟平頭百姓沒關係的。可惜的是,那時的權貴們根本就聽不進他老的話,所以孔子一生惶惶然如“喪家犬”!而於丹女士卻幽默地說孔子的一生都在向我們訴說著快樂。我想,孔子要是知道有人在這麼評價他,真不知道是會哭還是會笑!
總之,我以為,復興文化不能靠這些東西做主流--這是在講笑話,搞喜劇化!國學熱不該停留在做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弄不好把糟粕當成了補藥,那就更加誤人子弟了!再說,眼下的問題是:華人的頭腦中封建殘餘思想還很嚴重!如帝王情結,特權思想、官貴民濺、權大於法的念想還很有市場,這些都很嚴重地阻礙著華人的法治建設和民主建設,面對這麼多存在的問題,我們不去花大力氣批判、肅清!反而見怪不怪,熱衷於復古,甚至不乏有人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得了權勢後也來火上一把,這樣的事情並非無中生有,反觀社會上腐敗不止,前赴後繼的情景,也即可見一斑。
國學熱,文化熱,如果離開了一定的度或搞錯了方向,那造成的苦果,將來吞吃的還不是我們?
如何想要做成一個優秀的國學講堂或宣傳會,首先要講究誠信,你承諾給予使用者的就一定要做到,不然就不要輕易承諾,當然也要有利潤,我們做的是公司,就一定要有利潤,因為不是公益事業,宗教都是需要金錢的,何況我們了,大家有需要我以後會給大家介紹為什麼宗教是最賺錢的盈利專案。很多人最大的缺點是又想賺錢,又像高尚,這樣是不對的,當然你可以大量的捐款,為社會做貢獻,這是沒有問題的。
學會了做人,這位朋友說的國學講堂,其實也可以自學成才的。那個聖人不是自己悟到的,沒有一個是別人交出來的,你說對嗎?
-
4 # 仁仁35A
國學應該分為兩大系統。1、社會人之間的倫理、宗法、禮儀、做人的道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2、國家社會的治理理念及制度設計的依據等。歷經數千年至今優劣盡顯。第一條不可否認它維繫了民間社會人與人基本共識,成為社會道德習俗的基本框架,形成中華民族的獨特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仁義禮智信”雖然飽受創傷仍然是民間的價值觀標準。第二條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自己與國際社會的交往融合,大多理念已經陳舊,有的已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糟粕……如果分不清什麼應該發揚光大什麼應該淘汰拋棄……國學復興還是謹慎為佳……
回覆列表
《同時兩人都有原來重病》。首先我要告訴你,這句話和你的人一樣,思維紊亂,邏輯上讓人無法理解。病的不輕。國學不是玄學,更不是什麼巫學,而是正宗的封建統治階層的一項治國理念。他主講的重點和難點是:禮,智,仁,義,信,賢,孝,節,謙,讓。對人,不僅要嚴格遵循這個十字原則,必須在此基礎上,昇華德才忠。忠,此字是最為重要的目標,即我們人類大多認為的愚忠。所以,從歷史描述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忠孝不能兩全的先例。假如在御外方面,為了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對上層統冶階級絕對忠誠本無可厚非,同時,在平時生活方面,也必須做到知道感恩。儘管,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澱,許多古代文化的確有糟粕之嫌,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其中的一部分精華所在。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透過對國學的理解和認識,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捷徑,這條捷徑就是我在上面提及的那十個字。做人必須要忠誠,做事必須要誠信。不管你身居何地,必須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如果你連這點最起碼的基礎都不具備,還談什麼做人的道理呢?當然,人們至今之所以重新把國學揀起來,也不能把它武斷的稱之為全部的精華,其中確實有一大部分需要拋棄的渣渣,而這些渣渣又確實不適合現代人去頂禮膜拜。因此,取其精華,拋其糟粕,是現代人應有的不二選擇。觀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爾廛我詐,相互間失去信任,是社會的一大詬病,倘若聽之認之,必然會嚴重影響社會安全和穩定和諧,重拾國學,並把國學再次推向風口浪尖,一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二也是一項無奈之舉。失德,失信,失忠,失孝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不能完全怪罪於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還有許多無法抵禦的外部環境和因素。總之,人類在現實的發展程序中,找出一條大家都能接受的行為方式非常重要。至於結果怎樣,有待時光驗證。暫淺談之,有冒犯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