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其中“襄陽說”認為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隆中(暫不考慮隆中是否屬於鄧縣管轄),即今襄陽隆中……那麼我們問了,誰說諸葛亮“躬耕於鄧縣”、“躬耕於隆中”?是諸葛亮嗎?是劉備嗎?是關羽嗎?是曹操嗎?是姜維嗎?是司馬懿嗎……
11
回覆列表
  • 1 # 願我能向前走

    《元和郡縣誌》,原名《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是中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理總志。在該書襄州的記載中,襄州,“管縣七:襄陽、臨漢、南漳、義清、宜城、樂鄉、谷城。”其中,襄陽縣條內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同書中還有“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這條史料。

    對《元和郡縣誌》的記載,“襄陽說”著名學者朱大渭先生說:“《元和郡縣誌》的這條資料十分重要,它更加具體地說明,自古以來襄陽縣西邊地界短促,其與鄧縣分界線,在襄陽城西11裡的萬山,諸葛亮躬耕的隆中不僅在鄧縣境內,而且距離該縣分界處還有九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集漢、魏、六朝各家地記,又採《水經注》及《括地誌》,旨在“審戶口之豐耗,辨州城之疆理,歷來被譽為是一部地理名著。點校家‘透過查證,認為此志最可依據’。它講鄧縣和襄陽縣邊界的沿革,恰好似在給《漢晉春秋》諸葛亮躬耕鄧縣隆中條作註釋,從而更增強其可靠性。試問,我們應當相信離諸葛亮躬耕時間較近的李興《碣文》及習氏《宅銘》和《漢晉春秋》的明確記載呢,還是相信400多年以前的秦代南陽和南郡邊界的籠統劃分為依據的推論呢?如果不帶任何偏見的話,無疑只能是相信前者。”(見《諸葛亮躬耕地望論文集》)

    對這個說法,不僅朱先生這麼認為,絕大多數“襄陽說”的學者也是這麼認為的,並把它作為隆中屬於南陽的又一個“鐵證”之一。

    對朱先生和“襄陽說”的這個觀點觀點,我認為過於主觀片面:

    首先,《元和郡縣誌》在秦漢時期南陽郡、南郡分界問題的記載上,與正史一樣,都是以漢水為界的,這一點,多數“襄陽說”的學者和朱先生的文章裡都未提及過。《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一襄州條記載:“(襄州)《禹貢》豫、荊二州之域。於周諸國,則谷、鄧、鄾、廬、羅、鄀之地。春秋時地屬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後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荊州,置襄陽郡。”同書鄧州條雲:“秦昭襄王取韓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曰南陽,三十六郡,南陽居其一焉。漢因之,領縣三十六,理宛城。”同書還特別強調,襄陽“北接宛、洛,跨對樊、沔,為荊、郢之北門,代為重鎮。”李吉甫在唐代再一次重申秦漢時兩郡以漢水為界,毫無疑問是相信400多年前這條史料的準確性。而建安十三年曹魏設襄陽郡之後,兩郡就不存在以漢水為界的問題了,所以,“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不是魏晉以前的區劃。當然,南陽郡已於隋初“罷天下郡”時改名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為南陽郡,治於穰縣城。唐武德二年(619年)再改為鄧州,天寶元年(742年)再復為南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為鄧州,與襄州同屬山南道襄陽節度使。隋以後的鄧州和南陽郡所轄縣均無鄧縣或鄧城縣,而《元和郡縣誌》所記載的是唐乾元元年以後的行政區劃,故也不應是唐代的行政區劃。對“襄陽無西”這個問題,我在以後的文章中還會有詳細的論述,在此暫且不議。但不管怎麼說,朱先生在沒有任何其他史料根據的情況下,在沒有就《元和郡縣誌》本身的上述兩郡“以漢水為界”的史料作出分析、認定的情況下,就說這個“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是東漢末年的,未免過於牽強。“以漢水南北為界”和“以萬山東西為界”如果是同一個時代的,那其中必定有一個是錯的。如果“襄陽說”的觀點成立,那就是唐代歷史地理學家李吉甫先生糊塗,分不清“南北、東西”;如果李吉甫先生不糊塗,那就是“襄陽說”學者糊塗,非要把李吉甫先生沒有註明何朝何代的“襄陽無西”硬拉到東漢末年,給自己留下一個相互矛盾的“笑柄”。

    另外,李吉甫在稍後的文字中雖然記載了“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但沒有像朱先生講得那樣,“恰好似在給《漢晉春秋》諸葛亮躬耕鄧縣隆中條作註釋”,《元和郡縣誌》沒有引用此前《水經注》已有的將諸葛亮宅定義為三顧之地的說法,僅說“諸葛亮宅”,也沒有將二者聯絡起來去說明隆中時屬南陽郡鄧縣,更沒有用這條史料去懷疑和否定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史實,甚至沒有提“隆中”的名字。《元和郡縣誌》所含亮宅地理方位的元素要遠遠少於《漢晉春秋》和《水經注》,請問,有這樣註文比被注之文更簡單、更模糊的注嗎?所以,用《元和郡縣誌》中的“襄陽無西”來作為隆中為諸葛亮躬耕地的依據顯然是毫無道理的。

    第三,《元和郡縣誌》明確記載唐代“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屬襄陽縣。而漢水北岸原鄧(城)縣的地域此時為臨漢縣。該書記載:“臨漢縣,緊。南至(襄)州二十里。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國也。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縣城南臨漢水。”緊隨其後,記載了三國時關羽圍樊,于禁降,龐德不屈被殺之事,以及故鄧城、鄧塞故城的方位及兩地春秋、三國時期歷史活動的記載。

    這裡邊又有一個問題了,按這樣的記載,譚其驤先生1990年3月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的題詞就又和《元和郡縣誌》相矛盾了。

    秦、西漢兩郡以漢水為界,此時沒有隆中、萬山等地名,這一地區位於漢水南岸,歸南郡所轄是史學界的一個共識(這是學“襄陽說”的口氣,因為譚先生也承認西漢以前隆中屬南郡)。到了東漢末年,一些“襄陽說”學者認為有可能這時兩郡區劃突破這一界限,使今隆中地區改屬南陽郡鄧縣。對於隆中屬南陽郡鄧縣的前因後果“襄陽說”的學者始終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說法,沒有人解決隆中何時、何故改屬鄧縣的,也沒有人找到過可以支援這一說法的任何史料依據,其唯一根據就是此後東晉時習鑿齒的隆中屬鄧縣說。這從譚先生題詞前的一些談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襄陽學者丁寶齋主編的《諸葛亮躬耕何處》書上講了譚先生題詞的經過。1990年3月15日,上海史學界舉行了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學術座談會。譚其驤先生親蒞會議,並發表了重要意見。譚其驤說:“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見於《漢晉春秋》。……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寫得清清楚楚:諸葛亮故宅在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20裡。……當時隆中是屬於南陽郡的鄧縣的,所以諸葛亮自己說‘躬耕於南陽’。……那麼,什麼時候隆中歸屬襄陽的呢?據我推斷,應在北周時。因為鄧縣宋齊時猶存,至北周省。鄧縣即省,其地很可能便就近併入襄陽……”。很顯然,譚先生隆中屬鄧縣的依據就是《漢晉春秋》,這個問題,我在其他文章裡已經講過,不再重複。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的依據竟然是“據我推斷……很可能……”。這裡譚先生沒有講清楚北周省鄧後是遂屬襄陽縣還是襄陽郡?隆中和鄧縣一起遂屬還是分頭遂屬?隆中屬襄陽,那省的鄧縣改屬哪裡了呢?是和隆中一起屬襄陽縣了?還是隻有隆中屬襄陽縣,而鄧縣不屬?(應該不是襄陽郡,如是省入襄陽郡,此說就毫無意義,因為鄧縣早在魏晉時就屬於過襄陽郡)。

    按說,像譚先生這樣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泰斗、大師,《元和郡縣誌》應該是爛熟於心的,但他講這番話和題詞前,為什麼要推斷呢?為什麼就沒有再看一看《元和郡縣誌》呢?也可能是舟車勞頓,也可能是時間緊迫,也可能是盛情難卻,但不管怎麼說,《元和郡縣誌》對這個問題記得清清楚楚:“臨漢縣,緊。南至(襄)州二十里。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國也。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縣城南臨漢水。”《隋書•地理志•襄陽郡》載:“安養,西魏置河南郡,後周廢樊城、山都二縣入,開皇初郡廢焉。”《新唐書•地理志•襄州襄陽郡》也說:“鄧城,緊。本安養,天寶元年曰臨漢,貞元二十一年更名。”當代《襄陽縣誌》也有鄧(鄧城)縣歷史沿革記載:“鄧縣建於秦朝,以當地古鄧國境而得名,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的地區,屬南陽郡。兩漢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陽郡。魏晉時屬襄陽郡。南朝宋、齊時,屬京兆郡。西魏時改置樊城、安養二縣,屬河南郡。北周時,撤樊城縣。隋朝時,安養縣屬襄陽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縣為臨漢縣;貞元中,改臨漢縣為鄧城縣。南宋紹興五年撤,併入襄陽縣。”可以看出,歷代史書講得非常清楚,第一,西魏於漢鄧縣地立安養縣,不是北周。第二,鄧縣沒有省入襄陽縣,而是改成安養縣,屬鄧城郡(當時設郡極濫,一郡和一縣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北周安養縣改屬襄州(非襄陽縣),唐天寶年改為臨漢縣,唐貞元二十一年移治古鄧城後臨漢縣又複名鄧城縣,直到南宋紹興五年才真正省鄧,屬襄陽縣。

    這樣,位於漢水北原鄧縣地的臨漢縣仍存的同時,《元和郡縣誌》中的隆中已屬襄陽縣。在“襄陽說”的筆下,沒有任何記載隆中就不明不白的在東漢前跨漢水歸屬了鄧縣,又於北周不明不白的脫離了鄧縣單獨改屬襄陽縣,恢復了漢水南為襄陽,漢水北為鄧縣(臨漢縣)的狀況?這一切,“襄陽說”都沒有給出任何理由、依據和原因。

    現在,譚先生“推斷”出來的題詞已經刻碑立在了古隆中內,對於題詞和《元和郡縣誌》以及《襄陽縣誌》的矛盾之處,後人該以誰的說法為準?譚先生現已作古,無法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了,那我們這些後生,是讓他在哪裡一直錯下去好呢?還是告訴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祛其疑,乃能堅其信,指其暇,益以見其美。拾遺規過,匪為齮齕前人,實為開導後學”,我們如能把譚老失誤的、不當的改正過來,把先生正確的、閃光的繼承下去,有什麼不好?

    回顧一下,在《元和郡縣誌》這部地誌中,李吉甫首先肯定了“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繼而又說,“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而按“襄陽說”東漢三國時期應屬鄧縣的隆中,卻記在了襄陽縣,有“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句話,未有其他三顧、草廬等文字,這樣,我們如果“不帶任何偏見的話”,能說李吉甫只相信“李興《碣文》及習氏《宅銘》和《漢晉春秋》的明確記載”,而不相信“400多年以前的秦代南陽和南郡邊界的籠統劃分為依據的推論呢”?

    由此可見,唐朝以前“隆中說”有一個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過程。古人著書尤其是私纂史書因受交通、通訊的侷限,不可能處處實地考察,事事參互校勘,故多以能蒐集到的前朝史籍為基礎摘抄收錄,從《蜀記》、《漢晉春秋》,到《水經注》、《元和郡縣誌》,很顯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個前後承襲的關係,是後史抄前史並逐步新增才形成了“襄陽說”的鏈條。儘管他們主觀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偏見”和“傾向”,但是,出於史學家的良知,沒有一個人去否定或修改甚至遺漏與此有關的另一個基本史實,那就是“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自漢(水)以南為南郡”,沒有一個人將隆中定為“諸葛亮躬耕地”,沒有一個人去懷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經典,沒有一個人去講那種“意指十年中諸葛亮一直在隆中躬耕,未到其他任何地方躬耕”這樣的混賬話,儘管這與“隆中說”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們還是將這些史實載入各自的著作中,為後人釐清這段史實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兩說兼收”的良好典範。

  • 2 # gaosheqin

    鄧國

    春秋戰國時期襄陽一帶就是鄧國,看圖漢江與唐白河交匯之處。在漢代,鄧國國都改為鄧縣縣城。漢代末期至三國戰亂,行政區域郡縣制,鄧國管轄了今河南鄧州地區。所以,襄陽漢江以北的鄧國國都才是最原始的鄧縣縣衙。

    漢代,南陽郡管轄了今襄陽多縣市,包括漢江西南的隆中地帶。漢代三國時期,襄陽的實際地盤就是襄陽城與宜城一帶區域,屬於荊州地帶。

  • 3 # O金不換O

    為了名為了利,整得他媽的頭破血流,渾水摸魚有之,要是諸葛亮是第一壞人第一漢奸看他麼的誰還爭說是自己城市的人。

  • 4 # 飄逸的歷史

    南陽人除了胡攪蠻纏從來不敢拿史料說話!但隆中敢,因為南宋之前證明隆中是躬耕地的史料比比皆是!

    1、《三國志•諸葛亮傳》引《蜀記》雲:“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昔爾之隱,惟卜此宅……今我來思,覿爾故墟。’”永興為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距諸葛亮死時約70年,此為最早之記載。

    2、東晉人習鑿齒《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3、《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4、酈道元《水經注》卷二九《沔水又東逕隆中》條雲:“沔水(即漢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應為和季)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又《沔水東逕樂山北》條雲:“昔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每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

    5、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記》雲:“襄陽城西十里許,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隆中“(孔明)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暑)臺。……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6、蕭梁鮑至《南雍州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7、《晉書》卷八二《習鑿齒傳》記載,他從滎陽太守任上回襄陽後,給桓溫弟秘信中說:“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風雛之聲;……遺事猶存,星列滿目”。

    8、《晉書》卷八八《孝友•李密傳》說:西晉劉弘鎮襄陽,密子興(又名安)“在(劉)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9、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二,第529頁)說:“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

    10、唐吳從政《襄沔記》說:“(郡南),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11、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45《山南東道四•襄州》)說:“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12、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卷308,第3635頁,中華書局1960年6月版)說:“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13、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65)說:“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14、南宋鄭樵《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

    15、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卷82,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版。下同)

    “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

    葛井:按荊州記雲諸葛亮宅有井。

    隆中:郡國志,縣西七里——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蘇東坡‘隆中詩’雲:‘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作樂山: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諸葛亮嘗登所居山作樂,又云習鑿齒隱遁之所。”

    “獨樂山:盛弘之荊州記雲,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三顧門: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學業堂:孔明讀書之所,謂之學業堂,在江之南。”

    16、南宋魏了翁《成都朝真觀記》說:“餘嘗考(諸葛武)侯之故宅蓋在隆中。然自謂有桑八百株、薄(四)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則成都亦有家也。

    17、南宋劉光祖《謁伏龍廟文》說:“維嘉定二年月日,朝議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襄陽軍府事充京西南路安撫使都總管劉光祖恭詣伏龍山威烈武陵(靈)仁濟王之祠,以清酌之奠,敢昭告於漢丞相忠武侯之神:維諸葛公,矯矯猶龍。躬耕南陽,高臥隆中。究厥抱膝,伊、呂比蹤。時非三代,炎運欲中(終)。姑謂管、樂,王圖霸功。誰其知之?有鹿門翁。拜翁床下,心敬高風。如彼子房,跪履益恭。維彼子房,功孰比隆?公非不能,而系所逢。昭烈大度,三顧始從。言踐道遠,志存數窮。拜表出師,涕泗橫縱。渭水秋咽,草廬夜空。嗚呼!興漢曰武,託孤曰忠。經千萬年,仰止彌崇。南國之紀,山川秀鍾。偶來自蜀,漢水撫封。皆公故國,祗謁遺宮。借公餘略,潛折敵衝。憚公德威,華夷所同。載祝襄人,永護柏松。尚享!”

    好好看看吧,南宋之前各種史書均說躬耕於隆中,家在隆中,宅在隆中!你們的宛城在哪裡?臥龍崗在哪裡?提到臥龍崗有諸葛一片瓦沒有?

  • 5 # 飄逸的歷史

    南陽包含隆中!南宋以前史料都這樣記載!南陽人編造歷史歷史可恥!

    東晉人習鑿齒《漢晉春秋》雲:“帝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二,第529頁)說:“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進”。

    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南宋鄭樵《諸葛亮傳》說: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

    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萬山:元和郡縣誌雲,在襄陽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

  • 6 # 飄逸的歷史

    南宋以前不管正史野史都提到諸葛亮躬耕隆中,家在隆中,宅在隆中,隆中屬於南陽郡鄧縣!

    南宋以前沒有任何史料提到過臥龍崗!沒有任何史料提到過宛城與諸葛亮有關係!

    所謂臥龍崗說,完全是元代以後南陽人牽強附會編造歷史形成的!編造歷史可恥!

  • 7 # 飄逸的歷史

    看看現代南陽市的史料是如何談躬耕地的:“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就認定南陽臥龍崗是紀念地,襄陽隆中是躬耕地。該書第二章《躬耕南陽》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 8 # 使用者2852302817

    此題若是問躬耕地,那襄陽無疑。理由如下:

    一、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演變規律的學科分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譚其驤先生所著的《中國國家歷史地圖集》表明:隆中當時屬於南陽郡鄧縣管轄,南陽郡不但包括今天的南陽市,還管轄著如今湖北的有些地方,“躬耕於南陽”中的“南陽”是指南陽郡,而南陽郡和如今的南陽市不能簡單的劃等號;

    二、多本歷史史籍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始終一致的,注意是史籍,最早見晉習鑿齒所著史書《漢晉春秋》“亮故宅在襄陽城西隆中”。以後多本歷史典籍均有對隆中的記載;

    三、東漢末年,南陽宛(今南陽市區)一帶戰亂頻繁,中原士人避難荊州(襄陽)。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屬曹操的地盤。若劉備去宛城找諸葛亮,絕對是作死,劉備不會這麼傻。而荊州是劉表治所,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同劉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而絕不可能住在宛城(今南陽市區);

    四、諸葛亮在襄陽結交了眾多的名士師友,如龐士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等,他交友、求學、拜師、結婚等社會活動全部在襄陽,其親戚也全都住在襄陽。諸葛亮的親友中,沒有一人住在南陽宛城;就連其投身蜀漢後馬謖、馬良等文臣武將也是襄陽人,若諸葛不在襄陽隆中躬耕,定不可能建立如此之社會關係;

    五、元代以前,今南陽市區沒有任何有關諸葛亮隱居的歷史文獻記載。而襄陽隆中自晉時期就有記載,且記載一直延續未斷。晉武帝還派人去襄陽尋訪孔明故居。按照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等觀點,離當事人越遠的時代記載越不可信。因此,襄陽說更讓人信服。

    六、諸葛亮躬耕地望問題,在古今中外史學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疑義的問題。所有有關三國史的論著,均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城西之隆中。在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檔案中,亦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這對兩處名勝地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表述。

    因此,可以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而絕不可能在今南陽市區臥龍岡。

  • 9 # 蘑菇幽默間

    其實南陽以前也一直認同襄陽說的,只是這些年諸葛亮名氣越來越大,旅遊等利益吸引下才搞起來什麼南陽說,41年前南陽市委宣傳部《諸葛亮小傳》已證實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 這本出版物出自1976年5月,距今已41年了,雖然陳舊,但很完整。此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南陽地區印刷廠印刷,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11105·7,定價0.18元。全書共82頁,現提供一部分該書的實拍照片,以證明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是湖北、河南乃至全華人民的共識。

    隆中在襄陽西北20裡,當時屬南陽郡鄧縣管轄。南陽郡地處荊、豫咽喉,交通發達,是東漢末年荊州七郡(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及長沙國。漢時國亦相當於郡)中最大的一郡,轄37城,528500多戶,2430000多人。隆中山清水秀,有名的漢水從諸葛宅院北面向東緩緩流過,草屋周圍是一片蒼松翠竹,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摘引自南陽市委宣傳部《諸葛亮小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的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祠堂(相當於紀念館)。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水南)人。少年時曾隨叔父諸葛玄去江西南昌,不久,因叔父的太守職務被他人代替,諸葛亮便隱居在南陽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

    ——摘引自南陽市博物館編印的《武侯祠簡介》

    除此以外,胡世厚等五人編寫的《河南風物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王彪著《中州風物記》(新華出版社1986年出版)、胡悌雲主編的《中州大觀》(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書,也都作了同樣的記述。

    聖人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今天的少數南陽人粗暴踐踏和否定自己的祖宗全面認可的東西,現在的南陽主要黨政領導和宣傳文化部門的少數人粗暴踐踏和否定他們的前任全面認可的東西,把“堂堂的歷史”變成“謊言的代名詞”,這還有什麼誠信可言!少數南陽人踐踏和拋棄誠信這一做人處世、安身立命最起碼也是最重要的東西,還有何面目立身於人世間!

    看!古代史學家的硬骨頭!

    我在《襄陽隆中——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聚焦》一書之《“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之我見》一文中寫了這樣一段文字:“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憶起多年以前發表在《南方週末•芳草地》上一篇署名袁靖宇的文章,題目叫做《史學家的骨頭》。文章在頌揚了孔子、司馬遷雖遭厄難仍保持錚錚鐵骨直筆春秋的精神之後,特別頌揚了齊國太史劉氏三兄弟和南史氏不怕殺頭、視死如歸、前仆後繼、直筆歷史的硬骨頭精神;同時無情鞭笞了漢代的劉歆、晉代的王肅和隋代的劉炫、王通這四位中國古代史上有名的作偽高手。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如此感嘆道:‘我常常想,幸虧史學家並不全由劉歆、王肅之輩及其徒子徒孫擔當,幸虧齊太史這樣的老骨頭、硬骨頭殺不盡、砍不絕,否則,這堂堂歷史豈不要淪為謊言的代名詞了嗎?蒼天有眼,萬幸甚幸!’”

    看!現代史學家的硬骨頭!

    襄樊學者丁寶齋和晉宏忠在《一場不該發生的爭論》一文中,曾抖出過這樣一件事:

    在南陽、襄陽兩地因躬耕地之爭召開學術論證會尋求史學界支援的時候,我們看到北京一位知名歷史學者給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說:“今天某某市某某局副局長特來我家。他們好幾人在北京四處奔跑,尋找單位發起召開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學術討論會。他們請我主持會議,並許以重謝,而且會議要在大飯店召開,隨後出論文集。那位副局長還講了會議分三級開,先在本市,再在鄭州,最後在北京。在北京開會時間定在3月中旬,準備用10萬元花在會議上。……古人不賣論求官,我也不會賣論邀賞的。”

    這位知名學者還對他的朋友說:“那位副局長請我寫一篇支援諸葛亮躬耕於今天南陽市觀點的文章,對我說,×先生,你是史學界有影響的人,你給我們寫篇文章,我們不會虧待你的。他還許我帶夫人到他們那裡風景好的地方,在賓館、別墅住幾個月,一個錢不掏,休閒度假寫作。我回答說,我只能按歷史事實說話。無論從哪個角度論證,都無法得出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宛縣(今南陽市區)的結論。” 什麼叫視節操如生命?什麼叫史學家的硬骨頭?這難道不是嗎!

    是何苦呢? 南陽方面策劃的北京會議流產夭折說明,“南陽說”是得不到有識之士支援的,是沒有出路的,已經走進了死衚衕,“南陽說”者的一切努力最終必定歸於失敗。

    南陽方面在這件事情的運作上顯然是有“貓膩”的,只是那位北京知名歷史學者沒吃他們那一套罷了。至於南陽方面在其他事情的運作上有沒有“貓膩”,我不敢斷言,那就請人們去自行判斷了。不過,我要提醒南陽方面注意的是,如果今後在這類事情的運作上鬧出大的弊案醜聞來,那可就不好說了。你們為南陽臥龍岡{臥龍崗?}這塊假諸葛亮躬耕地,到處砸錢燒票子,值得嗎?你們幹這些蠢事傻事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爭“即使我這裡不是躬耕地,也不叫你襄陽獨吞”這口氣嗎?這

    41年前南陽市委宣傳部《諸葛亮小傳》已證實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

    這本出版物出自1976年5月,距今已41年了,雖然陳舊,但很完整。此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南陽地區印刷廠印刷,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統一書號11105•7,定價0.18元。全書共82頁,現提供一部分該書的實拍照片,以證明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是湖北、河南乃至全華人民的共識。

    樓主評贊“南陽說”

    樓主在《襄陽隆中——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聚焦》一書最後一篇文章《為真正的糾錯者叫好!》全文結束和全書完稿的時候,對“南陽說”作了如下評贊:

    不要小看和忽視“南陽說”存在的價值,不要小看和忽視《諸葛亮躬耕地新考》一書出版的價值,不要小看和忽視南陽方面透過各種渠道惡意炒作臥龍岡{臥龍崗?}“諸葛亮躬耕地”的價值,不要小看“南陽說”和“南陽說”者否定、誣衊和咒罵“襄陽說”和“襄陽說”者的價值。所有這一切的綜合價值是:“南陽說”從反面幫助了“襄陽說”,“南陽說”從反面肯定了“襄陽說”,“南陽說”從反面證明了“襄陽說”;同時,“南陽說”也徹底否定了它自身。從這層意義上說,“襄陽說”是應該好好感謝“南陽說”的。

    這段評贊之詞,雖然不免有些揶揄的意味,但是,“南陽說”這種虛妄之說和無稽之談對“襄陽說”所具有的特殊價值和所起的特殊作用,還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哪裡?是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岡{臥龍崗?},還是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

    我是諸葛亮第二故鄉襄樊市的一個老人,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知道諸葛亮躬耕地在歷史上、在史學界一向是沒有疑義的。眾多史籍記載是清楚明白的: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郡鄧縣隆中(今屬湖北襄樊市)。後來,在歷史上曾出現過關於諸葛亮躬耕地襄陽、南陽之爭,並非諸葛亮躬耕地在歷史上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河南南陽的少數人為了借名人旌飾鄉里鬧出來的,南陽方面把臥龍岡{臥龍崗?}說成是“諸葛亮躬耕地”,是沒有任何歷史事實依據的。解放後,南陽有關黨政部門和臥龍岡{臥龍崗?}武侯祠管理部門都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正式出版的小冊子和用於介紹武侯祠的材料中都明確指出:今湖北省襄樊市的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是他十年躬耕苦讀的地方,並對隆中的山川風物作了熱情洋溢的描述;南陽臥龍岡{臥龍崗?}的武侯祠是諸葛亮的紀念性建築,並特別加註“相當於紀念館”。其實,建造和修葺武侯祠的古代南陽人也是說老實話的。武侯祠左側碑廊一塊明萬曆乙丑年四月立的《重修臥龍岡{臥龍崗?}草廬碑》中就說:“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贗哉!玄德屯軍新野三顧孔明者,實在隆中,非今所稱在南陽西南七里者,故曰贗也。”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陽的少數人又挑起了一場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南陽之爭,在海內外史學界引起了很大震動。在這場史學論辯中,“襄陽說”以充分確鑿的歷史事實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而“南陽說”卻拿不出一條歷史事實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岡{臥龍崗?}。史學界據此對這場史學論辯作出了權威性的結論,為這場史學論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裡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務院在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檔案中對襄樊市和南陽市兩處名勝地作了明確表述,襄樊市為“隆中諸葛亮故居”,南陽市為“武侯祠”。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發明家。本是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人,幼年失去了雙親,後隨叔父至荊州,17歲時叔父亡,就來到襄陽的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諸葛亮跟隨劉備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即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這與同時代的關公一樣,全國各地到處有“關公廟”。

    “三顧茅廬”,這個“茅廬”到底在那裡?究竟在襄陽隆中,還是在南陽臥龍崗,則自元代以來便長期爭論,相持不一。經過這幾十年討論,實際上答案其實很明確,但隨著郵票的發行,最近在報刊上又引起爭議。我這裡整理了一些資料,只是把這個爭論的來龍去脈提供給讀者。

  • 10 # 認清自己不是隻看缺點

    不管諸葛亮在哪耕種都是中國一個名人而已!你想祭拜就祭拜!祭拜是是一種尊重一種信仰!非要爭是哪裡的,搞得自己很高尚很學問很有道理,其實你們的心都很黑,都是為了錢而已!固然錢是好東西,但這種睜開爭取的早就把錢黑化了,把自己搞得臭臭的!出師表明白告訴你是南陽,無論是不是現在的南陽,你都沒有辦法忽略它!所以保留爭議吧,自己祭拜自己的?另外南陽郡漢代時很大的!當時諸葛亮確實在當時南陽的地界!諸葛亮不會錯的!隆中在哪有爭議,但是大家更要強調祭拜的是一個軍神是聖人就行了!非要掙個地方諸葛亮人家不是現在湖北人也不是現在河南人有何可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璧石中的白馬紋石,是目前靈璧石中的貴族,怎麼區別真偽白馬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