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中至和
-
2 # 小金藥師說藥事
從藥品名稱上看。但凡是與傳統中藥名稱相關的,都是中藥,包括傳統中藥的現代提取物等製劑。很多人都持有這種觀念。從藥品成分上看,凡是複雜化合物組成的,都是中藥;凡是單體化學成分藥物,都是西藥。也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念。從國藥準字上看。首先,中藥飲片都是中藥,但是具體到中成藥(包括口服制劑和注射液等),則需要從國藥準字上來判斷,如果國藥準字是H,即使藥名中有中藥名,也是西藥,例如複方甘草片。從臨床使用角度看。凡是遵循中醫藥基本理論使用的,都是中藥;凡是遵循現代醫學理論使用的,都不能叫做傳統中藥。
那麼,哪一種觀點更對呢?
實際上,在討論哪一種觀點更對之前,我們應該首先討論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將藥品分為中藥和西藥。其實,分類管理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區分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體系。有人說,現在不都中西醫結合了嗎?嗯,現在很多患者都在同時吃中藥和西藥,但是不代表這兩種醫學體系已經成熟地結合了,更談不上完美。原因就在於,這兩種醫學體系的根本世界觀和方法論都不一樣,一個重視整體和聯絡,一個重視微觀和區域性。所以,我們討論“中藥和西藥有什麼區別”,實際上是“中醫和西醫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的延伸。正因為如此,中藥與西藥區別的本質,一定是與中醫和西醫的診療體系有關的,而不是什麼名稱、成分和國藥準字。
所以,一般原則是,中醫師在中醫藥基本理論框架內,用於改善病證狀態的應該是中藥,無論叫什麼名字,是單體還是複合物。所以,中醫看青蒿素,可能作用比較單一,可能也不是適用於所有患者,需要辨證加減。而西醫看青蒿素,只要確診為瘧疾的患者,一般都可以用,殺死病原微生物就好。
-
3 # 哈利路亞哈里里
那是謬論。青蒿素也是從中藥中提取出來的。現在中藥現代化,製藥方式比傳統方法大幅提高,這也是科技和時代進步的體現。
-
4 # 耳之家之驗配師之家
1、青蒿素是中藥還是西藥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替代奎寧幫瘧疾病人恢復健康,比奎寧不良反應小,嚴重不良發生機率很小。在現階段我們認為它就是好藥。
2、青蒿素是屠呦呦根據葛洪《肘後方》啟發(雖然這個說法從化學提取程式上看有些牽強),利用現代化學方法提純的藥物。它屬於現代化學藥物。
3、中醫希望這個藥屬於中藥心裡可以理解,因為在世界範圍內有這麼大影響的,和中藥沾邊的只有青蒿素。但沒有現代化學提純方法就不可能有這個藥。
4、青蒿素研發也經歷了動物實驗,臨床實驗和嚴格的統計學分析,這個過程也是現代科學方法。這個過程中屠呦呦收集了號稱能治療瘧疾的400多味中草藥,結果除了青蒿素其它的都沒效,這從側面能夠反應之前治療打擺子的中藥絕大多數沒效也是事實。
5、另外,青蒿素治療瘧疾的過程不需要辯症施治,有發燒病人只需要用現代科學方法找瘧原蟲或者查抗體確診就可以用青蒿素治療。
6、中醫人如果覺得青蒿素是中藥也是沒問題的,但需要把所有中藥向發現青蒿素一樣過一遍,也沒有人說中醫就不能利用現代科學的化學提純方法,不能做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不能統計分析。
7、如果其它的藥物都不象青蒿素一樣去做,中藥中只有幾個藥物,而現代藥物中的化學藥確有很多和青蒿素一樣的發現過程,大家認為應該怎麼分類,就為了體現中醫價值把青蒿素化為中藥妥嗎?
-
5 # 郡風泉
這樣比喻,中醫是師西醫是徒原理一樣。萬物是藥,只不過西藥是化理,難道它不是物質吸取的嗎?唐容川血證論也稍題過西藥與中藥的性質,為了私慾分什麼枝,都不是醫嗎!救人才是上境。
傳統中醫將藥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中藥120種,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贏者。下藥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三品合360種,法365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730各也,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凡此例也。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和合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藥性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暴幹,採選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水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得過越,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來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這基本上就是中醫對藥物的認知和臨症診療應用。現代那些貫以中藥名的製劑還是中藥嗎?
回覆列表
這篇文章《中藥研究和咖啡研究能異曲同工嗎?》或許說了一些道理
可口可樂公司副Quattroporte莫瑞斯·阿諾德博士近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發展講壇上發表的題為“從咖啡研究來展望中醫藥未來研究”的演講。阿諾德博士是研究咖啡的專家,也是研究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的行家。他認為利用探針標記著的咖啡因來研究其代謝途徑及代謝產物,可以告訴我們身體已經吸收了哪些物質,或者是身體對於哪些物質有反應,這樣就可以找到服用和產生效應之間產生的關聯。應該說這是當今國際通行的植物提取的物究方法,對於當前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確實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然而,看罷本文,筆者頓生疑問,中藥研究與咖啡研究真的能異曲同工嗎?
異曲同工常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者言論同樣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都能收到同樣的效果。照著阿諾德博士的說法,“中藥”研究與咖啡研究可以異曲同工。但我們又必須看到,植物有效成分與中藥概念之間的差異性。自上世紀20年代,人類由中藥麻黃中提取出麻黃素進行動物實驗後,中藥成分提取漸成研究熱點。上世紀70年代,從中藥青蒿中成功提取的抗瘧新藥“青蒿素”,一度被視為中國中醫藥研究的重大科研成果,並榮獲1978年科學大會獎。然而,對於中藥提取藥是不是中藥的定性問題,以及單味藥有效成分的提取是否就是中藥的現代化問題長期以來在學界爭議頗大。一些學者認為進行中藥提取物研究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中藥提取物也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數學者認為有效成分研究是以西藥研究方法解決中藥問題,舍醫存藥,完全背離了中醫理論和規律。言下之意,中藥與中醫理論息息相關,沒有中醫理論指導的藥物,嚴格來講是不能被稱為中藥的。正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科教司司長賀興東所言:中藥也叫本草,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須在中醫中藥理論指導下用於臨床;二是絕大部分中藥出產於中國,雖然有少部分是進口藥,但也在中醫藥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於臨床。
這兩種觀點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以筆者之見,上述爭論實質上是一個概念本質和外延的問題。本人認為,中藥與西藥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古到今,一些西洋藥物傳入中國之初,也並沒有很明顯的中藥屬性,只是後來經過中醫的使用才納入了中藥的範疇,具有了中藥的本質屬性。因此而言,當今的中藥提取物也並不是沒有接受中醫中藥理論指導的可能性。而且這方面已經有學者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所以,中藥的概念不應該侷限於一個單一的範疇,而應該納入其外延性內容,所有的藥物包括西藥和植物提取藥只要能透過中醫中藥的理論進行系統化涵蓋,都可以算是中藥的範疇。然而,說這個意思並不是就肯定了中藥提取物就已經被納入了中藥的範疇。我們知道,如今這些中藥提取物依舊遊離於中醫中藥理論指導的範圍,並沒有完成中醫中藥理論的涵蓋。退一步講,即使將中藥提取物暫時納入中藥範疇,中藥提取物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因子而已,不能涵蓋中藥的全部內容;對中藥提取物的研究也只是中藥研究的一個方向,雖然是一個社會熱點,但熱點並不一定就代表整體中藥研究的正確方向,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方向和模式。如果我們將複雜的中藥研究簡單地依照研究咖啡的模式進行,中藥提取物依舊不能與中醫中藥理論相結合,那麼,這種研究模式就不可能實現中藥的現代化,對於中醫中藥的發展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中藥有效作用的發揮重在中醫中藥理論的指導,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簡單的提取物的復加搭配並不能達到合理配伍後的作用和效果。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中醫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藥研究,可以進行提取物的研究,但更應該以尊重中醫理論的研究為前提,提取藥研究不應該沖淡中藥研究的本質。對於中藥的研究必須採取符合中醫中藥理論的研究方法,應該根據中藥多靶點、多途徑的作用機制,更多的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對複方研究和整體把握上來,而不是侷限於一個研究方向,從而使中藥的研究走向誤區。應該說,研究咖啡的方法是研究中藥提取物的好方法,但從中藥研究整體來講,這種單一的研究模式和思路是不全面的,與之異曲同工也是不應該、不可能的事情。(孟長海 王治英 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