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看雲天風起時

    謝邀。首先這個問法似乎不嚴謹,因為這句詩並不十分肯定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和其他作品中。另有說法是出自張小嫻的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之所以認為是泰戈爾寫的,大抵是因為其中一個版本最後一句中有“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飛鳥與魚的距離”演繹而來,被一些人認為是泰戈爾所創作,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客觀證據說明泰戈爾寫過這樣的詩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對於這首著名的詩句,一些研究印度文學和泰戈爾的學者表示,也沒見過這首詩。但這首詩到是可以在張小嫻作品《荷包裡的單人床》中找到出處。

    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關於暗戀的故事:女主角蘇盈苦苦地暗戀著秦雲生,雲生雖然最後接受了她,但他心裡思念的,他最愛的,始終是一個逝去的情人。蘇盈傷心地說:“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至於這種紛爭,我相信還會繼續下去,但要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是泰戈爾寫的,否則只能將作者歸於張小嫻了。

  • 2 # 李連明

    謝謝悟空邀請!這個問題,經廣泛查證,得出兩種說法:一說出自泰戈爾的《飛鳥集》,但無法找到答案,倒是找到冰心先生翻譯泰戈爾的詩作《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另一說出自張小嫻的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裡有一段“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但提問的與這幾句並不完全一樣。基於泰戈爾和張小嫻出生的年代,和冰心的翻譯,個人更傾向於認為是泰戈爾所作。“兩個人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同床異夢,咫尺如天涯;兩個人最近的距離,莫過於心心相印,天涯如咫尺。”現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英文原文及冰心的譯文抄錄如下:冰心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冰心 譯

    By Rabindranath Tagore

    泰戈爾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the dista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But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而是 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But I cannot say I love you when I love you so madly

    而是 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I cannot say I love you when I love you so madly

    不是 愛到痴迷 卻不能說我愛你

    But I can only bury it in my heart dispite the unbearable yearning

    而是 想你痛徹心扉 卻只能深埋心底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I can only bury it in my heart dispite the unbearable yearning

    不是 想你痛徹心扉 卻只能深埋心底

    But we cannot be together when we love each other

    而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we cannot be together when we love each other

    不是 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But we pretend caring nothing even we know love is unconquerable

    而是 明知道真愛無敵 卻裝作毫不在意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trees

    不是 樹與樹的距離

    But the branches cannot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wind even they grow from the same root

    而是 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the braches cannot depend on each other

    不是 樹枝無法相依

    But two stars cannot meet even they watch each other

    而是 相互瞭望的星星 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the track between two stars

    不是 星星之間的軌跡

    But nowhere to search in a tick after two tracks join

    而是 縱然軌跡交匯 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not nowhere to search in a tick

    不是 瞬間便無處尋覓

    But doomed not to be together before they meet

    而是 尚未相遇便註定無法相聚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fish and bird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One is in the sky, another is in the sea

    一個在天 一個卻深潛海底

  • 3 # 大悔憶智周

    問題裡所說著名印度大詩人,只能是泰戈爾了,泰戈爾是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人說這詩句出自他的詩集《飛鳥集》,但《飛鳥集》裡沒有這詩句。有人從張小嫻的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裡查到這個句子。

    1915年,D·勞倫斯在《戀愛著的女人》中透過主人公之口說:“我和別人之間的距離,有如一顆星和另一顆星那樣遙遠。”

    句式與此相同的,還有著名存在主義作家薩特劇本《禁閉》中一個鬼魂說的一句話:“他人是我的地獄”——也有譯“他人即地獄”的。

    這兩句非常經典非常有名,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學者、作家常常引用。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現實使許多現代派作家感到:世界不是為人類設計的,人“誤入”了這個世界。人際信任消失,人和人無法溝通,人感到空前孤獨。

    所以當時文學,各種荒誕、各種誇張,各種變形……

    其實現代派作家心中,依舊有著是非標準和終極理想,只不過如同小孩得到一個完全不是他想要的玩具,所以憤怒地摔在地上,諾曼·梅勒就把美國存在主義者比作言行肆無忌憚的問題兒童。現代派的作家、畫家把他們筆下的世界,寫得畫得噩夢一樣,敘事沒有傳統的順序,有“顛三倒四”的意識流,人累得變成了New Beetle,卻連親人也將他拋棄,現實與幻覺混為一談,一個馬戲團完整地被風颳到天空……

    到後現代,情況更加不容樂觀,環境資源問題,享樂主義氾濫問題,價值解構,主題模糊,文體跨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許更加遙遠!

  • 4 # 雨後新晴原創

    謝邀,祝吉祥愉快!“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這一名句,出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集《飛鳥集》。對這一名句很熟悉,不僅在於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讀過鄭振鐸先生翻譯的《飛鳥集》,更在於畢業之際,一位女同窗在給我的信中,引用了這一名句,當時曾令我淚流滿面,纏綿悱惻,夜不能寐!

    大手筆的《飛鳥集》中,名句很多,還有諸如“你微笑地看著,不同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等待得很久了。”“長日盡處,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將看到我的疤痕,知道我曾經受傷,已曾經痊癒。”“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鳥兒願為一朵雲,雲兒願為一隻鳥。”……這些充滿哲理與詩情畫意的名句,曾激勵我在畢業後,學非所用的職業生涯中,沒有放棄初衷,繼續讀書學習,風霜雨雪中,為了那夢中的理想,刻苦攻讀,積澱文化底蘊。

    題主提到的這一名句,是交織著悽美情感,交織著愛情與痛苦的詩句——愛你在心口難開,我站在你面前,近在咫尺,卻遠若天涯,相遇只是擦肩而過的邂逅,緣來緣去,徒增傷感。你不知道我心中的情愫,我只能默默地承受著愛的煎熬,衷腸無法傾訴,愛意得不到迴應,有緣相逢,無緣相知,愛到痴迷,卻不能表白,痛徹心扉,只能在夢中!彼此心中可能皆有意,而不知對方心思,出於羞怯,誰也不敢捅破這層窗戶紙,將愛埋在心中,外表一付視而不見,毫不在意的樣子,相逢而不能相依,共對風霜雨雪,共享風花雪月,就像兩顆星星,星光彼此照耀,卻無法相合,在時光流轉中背離,此後無處尋覓,若雲泥飛鳥……

  • 5 # 三上詞話作者

    這是一句勾人痛處的話

    ▶️ 隨便找出一句民間俚語,就可以回答了。比如“老大懶,老二尖,調皮搗蛋數老三”,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裡?恐怕誰也一時拿不出來證據。這句話,是人們長期從每個家庭人員所反映的一些現象機率而加以總結而來。雖然這種現象是區域性的,並不代表共性,但可以這麼說,至少這種感覺是存在的。以此類推,像“世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的話,令多少人扼腕嘆息,但它充其量也只是思想界的俚語而已。問其這話到底出自哪本書呢?已經討論了多少年,誰也沒有找到,正如民間俚語找不到出處一樣的道理。

    “距離”這句話,也許是多個思想者,不約而同發出這樣的感慨,後經不同渠道或場合中,被有意者加以疏理總結出來的;也許是從泰戈爾《飛鳥集》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話句裡演繹出來的。魚和鳥,本不屬同類,要達到相處的和諧和思想勾通,只能是一種像井水不犯河水式的思維形式而已,其實際的距離的存在是天然形成。這句“距離”感言,由此想起王朔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所說:正因為我愛你,所以我不能愛你,我要傷害你,傷害到你能忘記我的程度。其實,已是具體的“距離”感悟,與這個問題所提出的“距離”同出一轍,不一樣的是語境不同罷了。

    人類是高階思維能力群體,讓人痛苦之處,也就是“距離”之說。作為某群體的一員而彼此防範,作為家庭一員而彼此迴避,作為朋友而彼此忌憚。如果是這樣,那“距離”所感所悟,恐怕人人口中雖不能言傳,而意會總會是有的。其實,這些距離,是可以讓單靠時間就可以拉近改變的,而靠整個時空認知的某一領域的學說體系,明知是先鋒而令其“窩居”不得靠前,那才是真正的“距離”,所以十分認可“距離”這句話的大徹大悟!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詞話》作者。

  • 6 # 明月山脈

    跟印度人有啥關係?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 7 # 李彬文

    這句詩出自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一首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泰戈爾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亞洲人。也是世界上十大文豪(注1)之一。

    這首詩運用了"修辭學"中[反覆格](注2)的修辭手法,特意重複使用了10次【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而是⋯⋯,你不知道(卻是)⋯⋯。】的句式,突出了"深深地愛著一個人,而又說不出口的綿纏緋側的複雜情感。是世界上所有愛情詩中,獨俱特色的一首廣為傳誦的好詩。[注1]世界十大文豪:荷馬、但丁、歌德、拜倫、莎士比亞、雨果、泰戈爾、列夫·托爾斯泰 、高爾基、魯迅。(亦有其他多種說法,但泰戈爾無疑 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

    [注2]"反覆格"亦名"反覆修辭格"或"反覆"。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反覆使用某種詞語或句式的一種修辭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宅基地寬18米,深13米,如何才能建一棟雙拼別墅?該怎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