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去了無痕D

    掄起來練功可以,用來打仗不可能!從《練兵實紀》看古代冷兵器,

    腰刀不過二斤,長槍大棒不過三斤,盾牌不過五斤。

    有句話叫作”快馬輕刀”。從邏輯上講,超過二十斤的,都是不適合單兵上陣的!而實際冷兵器作戰,也不可能有幾十斤重的兵器。

    幾十斤的兵器特殊情懷況下有,長柄斧與陌刀,唐宋史中,屢有戰例。

    如唐將李嗣業的陌刀隊,宋將王德用長柄斧大破金兵等。但那不是單兵裝備。而是百人為一隊,結陣前推,刀斧交替迭進的打法。靠得是協作!

    那些拿著單人手執幾十斤重的大斧,大關刀,馳馬衝鋒的,都是演義虛構,全是假的!真那樣幹,很快就會死在敵兵的長矛攢刺之下!

    八十斤的青龍偃月刀這樣的兵器,我覺得是不會出現在戰場上的。

    而真實的古代兵器有多重,最可靠的參考資料,就是明代.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這就如同是一部冷兵器時代的戰術指導與戰鬥/裝備條例。

    舉幾種書中兵器尺寸,重量,供諸位參閱。

    (1)長槍。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

    (2)夾刀棍。刃長五寸,重三斤。

    (3)鉤槍。長八尺五寸,重三斤。

    (4)線槍。軍中短矛,鋒刃兩脊兩刃,形扁鋒刃薄,又云”透甲槍”。長九尺,重三斤。

    (5)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古代一斤分十六兩。

    (6)藤牌。直徑過二尺五寸,重五斤。

    還有部(六韜)也有篇幅略涉及過兵器重量,但遠遠沒《練兵實紀》詳細。

    中國古代史書,多重道而輕術。兵器有多重,這是標正旁門小術。

    所以,很少有人會去記載當時代兵器的具體重量等等細節。

    但是古代兵器有多重,憑戚繼光的蓍作,已經足可以此類推其餘各朝代。

    宋代兵器,由於宋軍之大敵,西夏、遼、金,皆多鐵鎧堅甲。

    宋軍步兵裝備,多大斧錘棒。然而依邏輯推理,縱然錘斧大棒等重器,

    重量也不過在七八斤~十二三斤間。否則,就不符合實戰了。

  • 2 # 風中的蟬

    首先,古代斤制和現在不一樣,現如今還在半斤八兩的說法,其次,古人有很多會有誇大的地方,以顯示勇武,比如三萬人就敢稱十萬幾十萬,所以我認為普遍掄起幾十斤是不可靠的,但是少數武將身體素質好是可以的,窮文富武,本身就是富家子弟,從小練武,幾十斤對他們來說很平常,所以掄起幾十斤武器得因人而異

  • 3 # 四川達州人

    實際要區分概念,過去的重量計算標準與今天是不同的。戰國秦漢時期一斤250克。南北朝一斤445克。明清時期一斤596克,民國時期至今,大陸一斤500克,香港澳門一斤604.79克,臺灣一斤600克。

    所以,秦漢三國時期拿幾十斤重的武器作戰真不算啥,哪怕《三國演義》號稱83斤的關羽青龍偃月刀(歷史上沒這東西)也只20公斤出頭,一般將領都能使用。但普通士兵武器與防護能力都是很一般的:

    西漢邊軍:

    東漢郡國民軍:

    撇開將領,真正把普通士兵完全武裝起來則是富裕的宋代:

    宋代經濟活躍,有足夠資本裝備步兵,紹興4年規定步人甲標準以29.8公斤為限,但宋軍重步兵負荷已近50公斤,也就是說南宋時期步兵武器就是大約20公斤,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相差無幾。

    當然,這嚴重影響了機動能力,導致1141年的祏皋戰役雖然擊潰金軍,但士兵無力阻止女真騎兵逃跑,未能擴張戰果。

  • 4 # 大馬哈魚12

    答,

    古代的“斤”的重量,與我們現在的“斤”不一樣,為此應該進行換算一下。

    古代的人,比我們現在人,負重要重,隱身結構以及各種各樣鍛鍊身體的辦法不一樣。過去的人,全靠力氣賺錢養家吃飯,而讀書人就是不一樣,一個是少,第二個條件好的才能讀書。讀書的人沒有力氣。現在我們讀書已經普及了,機械化導致靠氣力吃飯的越來越少了。

    古代使用重武器的好處,就是與一般人進行作戰時,最短的時間就可以結束戰鬥。重灌士兵存活下來的機率比較大,為此儘量鍛鍊身體,負重前行,穿上厚甲,使用重的武器,在冷兵器時代,就是一個超級無敵存在。

    一般現在計程車兵越野的裝備都是幾十斤,那麼古代的人除了盔甲外,他們的武器五十到七十斤應該可以。一百五六十斤,要是越野的話,路途長了,不要說打仗了,累,都累趴了,為此需要馬匹。

  • 5 #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還是要強調一下,偃月刀是宋代之後才出現的武器,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武器可能是長矛和環首刀。

    所以所謂青龍偃月刀重82斤的說法肯定是不靠譜的……

    至於黃忠和楊林的武器重量更是評書先生的腦洞,不能當真的。

    但是古人真的能拿的起幾百斤的武器嗎?

    答案是可以的。

    比如明代的猛將——劉綎。“綎所用鑌鐵刀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劉綎畫像

    劉綎用的是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刀,還能騎在馬上揮舞的輪轉如飛,這應該是正史中可考的最重的兵器了。明代一斤合現在的596.82克,也即是說那時的一百二十斤合現在的七十二公斤左右。

    ▲上圖為流傳下來的一百六十斤的明代大刀

    70~80KG的大刀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在古代並不少見,清代武舉考試就有舞刀的專案,刀就分八十、一百、百二十斤。拿這麼重的刀騎在馬上,雙手持刀,全靠兩腿夾住馬腹,重心沒控制好就很容易從馬上掉下來。所以在馬上揮舞這麼重的大刀,現在應該已經沒人可以做到了,可見劉綎馬上功夫確實非同一般。

    ▲天津群英武學社的成員舞動90kg的大刀

    《乾隆大清會典則例》還記載:“三場馬步射後,再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弓必開滿,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項內能一二者為合式,全不及者亦不準入三場。”

    《明史·姜名武傳附王來聘傳》也有記載:來聘,京師人。崇禎四年,中武會試。時帝銳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止來聘及徐彥琦二人。可以明確看到這只是武舉考試的專案。這種超重大刀其實也有存世的文物。

    但也要說明的是,古人能拿得起這麼重的武器,但不等於會拿這麼重的武器去打仗。因為這些上百斤的大刀都是用來力量訓練,而不是真的實戰武器

    實戰武器除了殺傷力,還要考慮敏捷度。

    上圖為清晚期馬到成功銘牛尾大刀,刃比較寬,刀尖厚重,適合猛烈劈砍,這把刀的刃長味67.85釐米,柄長為21釐米,淨重為1048克,也不過一公斤而已。如果覺得這刃還不夠寬,我們再看看刃更寬的刀。

    上圖為清晚期雞冠頭大刀,全長為97釐米,刃長為65釐米,重1.5千克。這把刀的造型與抗戰時期的大刀非常相似。實際上重量也基本一致。

    上圖為明代金瓜錘,其實僅僅重一千克而已。如果說這只是個例的話,清代的《皇朝禮器圖式》裡,綠營雙錘有著詳細的制式尺寸重量的標準。根據《皇朝禮器圖式》記載:“本朝定製:綠營雙錘,鍊鐵為之,左右雙持,通長各一尺九寸,錘圍各六寸,形如瓜稜,重各一斤三兩。柄各長一尺三寸,圍二寸五分,木質髹朱,系藍緌。”其重量甚至比這把明代金瓜錘還輕。

    不僅如此,戚繼光也詳細記載了他麾下部隊的武器。其中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線槍長九尺重三斤;長槍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鉤鐮長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長七尺重三斤八兩;藤牌徑過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長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總之,打仗不是拆遷,一公斤的刀已經能砍死人了,我非得舉個五十公斤的刀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 6 # 完顏康康64140154

    我們這普及歷史知識以前靠說書,限於說書先生的文化水平,他傳播的歷史就不可能嚴謹,受眾又是販夫走卒,你背史記 資治通鑑他們也聽不懂啊,只能主打神怪和演義類題材的作品,再加上自己的杜撰,久而久之真正的歷史卻不被廣大群眾周知和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終於擺脫了說書先生的荼毒,我們可以透過電視劇 網播劇和電影來了解歷史,哎 還不如說書先生的嚴謹呢!

  • 7 # 春天的陽光

    古人天天勞動比現在人有力,這是不需要懷疑的,現在人中也有天生神力的,力氣也不小,一般書中一般也就拿幾十斤的武器,並且也是萬萬分之一的人才可以,應該是真實的,拿幾百斤武器,書中幾千年來只一人而以,什麼事都有奇蹟的可能,就現在人,有很多也超出了正常科學的理論,可又真實成在,我相信古人能拿起幾百斤的武器。

  • 8 # 鏡鑑青年

    雖說評書裡的“82斤青龍偃月刀”之類的超重兵器,基本都是評書家之言,但在真實的古代戰爭史上,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對於許多武將來說,卻也並非難事。

    首先可以驗證中國古代武將們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國古代武將的選拔制度:武舉制度。

    在明清時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考試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清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被劃入“技勇”考核範圍,更是沒商量的硬標準:比如“舞大刀”考試,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氣呵成舞起來,必須要舞到眼花繚亂才算合格。然後還有舉巨石環節,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舉起來,舉到離地一尺的程度。達到這樣的力量水平,才有資格成為一員武將。

    所以理論上說,“拿起百斤武器”,對於許多朝代的武將們來說,就是個入門的力量水準。

    甚至不止武將,對於歷代許多優中選優的精銳部隊來說,這樣的力量水平,同樣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鐵人兵”部隊,以及清初時在雅克薩血虐沙俄哥薩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隊,隊伍裡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須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頭,在演武廳裡漂亮繞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為什麼要有這硬標準?看看古代戰爭的模式,也就不難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熱兵器混合的戰爭年代裡,部隊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鎧作戰,精銳部隊的將士們,基本都是幾十斤裝備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後期時吊打倭寇的戚家軍等英雄部隊,普通士兵的負重,通常高達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達標?恐怕還沒接近敵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換句話說,古代一支部隊的基本力量水準,考驗的就是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確的另一個事實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卻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戰。古代評書裡那些武將們手持上百斤硬傢伙狠打的場面,放在真實的戰場上,確實是稀罕場景。因為無論古今,戰爭永遠比拼的是團隊的戰鬥力,而非個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戰場上,部隊間的搏殺,講究的就是團結協作,要以整齊劃一的軍陣,配合默契的廝殺,在你死我活的較量中拼到最後。所以部隊的武器配備,也必須要以機動力與殺傷力為先,並非單純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來說,明清軍隊用的長槍,槍頭的重量通常不能超過4兩。騎兵用的五尺長刀,最重也是2斤8兩。步兵用的腰刀則是1斤10兩。明清步兵裡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過6斤。都是標準制式。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將劉綎,常拿著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戰場,開打就舞的呼呼生風,威武震撼天下。

    但這樣的威武,也基本是個別行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銳部隊,每個士兵都拿著百斤重的大傢伙上戰場,外加還要有高速突進列陣搏殺等一系列戰術動作,恐怕在永重傢伙砸趴對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壓垮。

    但無論怎樣,在中國古代史上,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標準,也確保了中國古代軍隊,持久保持戰鬥力。多少王朝的輝煌,多少大揚國威的硬仗,就有這“力量考試”的功勞。無論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變:能夠保持力量的隊伍,永遠都是充滿戰鬥力的隊伍!

  • 9 # 鄭國柱

    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可分為石制兵器、青銅兵器、鐵製兵器和古代火器4個階段。

    石制兵器分為砸制和磨製兩個階段,既是勞動工具,又是防身兵器。

    青銅兵器是從夏朝開始,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

    鐵製兵器從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起初與青銅兵器並存。

    西漢初期,鐵製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到漢武帝時期,基本取代了青銅兵器。

    北宋時期,火器相繼出現,到明代時,火器已處於領先地位,清代開始後,落後於西方。

    從分類上說,可分為步戰類、車戰類、騎戰類、水戰類等;從兵器功能上說,可分為防護類裝備、防身的短兵器、搏擊的長兵器、遠射的弓弩、拋石機、障礙類器械、戰車、戰船和攻擊類的火器等,當然還有戰馬。

    從出土的西漢鎧甲看,有的重11.1公斤,有的重16.85公斤。

    古代的長兵器與短兵器沒有尺寸標準,人們把柄部較長,與成年人身長相當的列為長兵器,如戈、矛、戟、殳(shū)、鈹、鉞等。

    柄部較短,可隨身佩帶,單手握持的稱為短兵器,如劍、刀等,防身與搏擊並用,長約尺餘。

    從出土的歷代刀具看,短刀、鐵劍一般不超過40釐米,戰國的鐵劍有的近1米,長的1.4米。三國時期的“環手刀”,長1米左右。

    在冷兵器時代,長矛刺殺效果優於戈、戟,是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之一。矛分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金屬製成,矛杆為木製,西漢騎兵使用丈8長矛。

    斧、鉞通常連稱,都是用於劈砍的長兵器,周武王時期,軍中的大柄斧,柄長5尺多,刃寬8寸,8斤重。

    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兩件銅鉞,刃寬27.5—38.5釐米,重8.5—9公斤。

    戈、戟、殳(shū)、鈹、鉞等長兵器與長矛的結構類似,只是兵器的頭部形狀不同。唐代的長刀(陌刀)兩面有刃,通長1丈,重15斤。

    明代抗倭鬥爭中,吸收日本刀的優點,改長杆短刃刀為短杆長刃。刃部長5尺,柄長l尺5寸,重2.8斤,雙手握柄,猛力劈砍,殺傷力大為提高。明代還有一種鐮刀,是可勾可砍的兩用兵器。

    可以看出,古代手持類兵器,重的不過20斤,一般的兵器應在10斤以內。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並不適於作戰,因為作戰不是舉重比賽。

    所以,幾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即使有的話也是擺設。非手持類兵器如拋石機、障礙類器械、戰車、戰船和攻擊類的火器等,肯定不止幾十斤上百斤了。

  • 10 # 東方評史

    這個問題顯然是無限的誇大了,壓根就不存在的事!

    打個比方說,如果按單田芳老師的《隋唐演義》來說李元霸的話,資料是這樣的:李元霸可以舉起兩個各一千五百多斤的石獅子,他所使用的雙錘的重量分別是左七百斤右八百斤。

    而在小說《說唐》之中,李元霸的雙錘是四百斤一個。

    如果按單田芳老師所說的那樣,李元霸雙錘的重量是一千五百斤重,而他舉起的是獅子是三千多斤。

    這其中就違背了人體所舉起的重量和他所使用兵器的比例。

    我在年輕時曾經在河南省開封市的東京拳擊訓練學校受過系統的訓練,拳擊是需要進行力量訓練的,這一點大家都應該知道。

    當時我最大的舉重記錄是在一百六十斤左右,而在平時又和夥伴們進行器械玩耍。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把一件兵器是的順手和運用自如的話,其所使用器械的重量大概是自身舉起總重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我如果手持一件器械進行街鬥要保持收發自如的話,那麼這個器械的重量應該大約在八斤上下。

    如果超過了這個重量,說真的就很難做到運用自如了。

    再重的器械不是拿不起,而是在拿起之後太過於笨拙,無法進行有效的搏鬥。

    古人的身高和力量相比於現代人並不佔特別大的優勢,就算是在依賴冷兵器的古代,就算是他進行專業的訓練,就算是他的天賦極高,絕對不可能有超過四十斤以上的兵器。

    另外一點需要說明,在不同時期的小說中對於並起重量的描寫也是不一樣的。

    在《水滸傳》中,對於兵器重量的描寫還不是很誇張,大體有呼延灼的雙鞭為左十二斤右十三斤,還有就是魯智深的禪杖有六十二斤。

    說真的,就算是這個重量的兵器在使用起來已經就不簡單。

    在《五代十國演義》中,鐵槍將王彥章的鐵槍重量是三十斤,這個重量雖說已經很了不起但也算可圈可點,還算說得過去。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除了描寫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八十二斤之外,大多地方都沒有過度的描寫兵器重量的地方。

    但到了小說《說唐》中就誇張地沒有邊了,即便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所使用的兵器也在百十斤上下。

    即便是《說岳全傳》中,岳雲的一柄錘都有八十多斤。

    造成這種對兵器的重量描寫有如此大的懸殊的,是這些書不是在同一個時期寫的。

    《水滸傳》、《五代十國演義》和《三國演義》大概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明初時期,作者是施耐庵和羅貫中,而《說岳全傳》和《說唐》的成書時間是在清朝。

    中國文學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寫書一開始還比較客觀,越往後越誇張。

    除了歷史小說之外,武俠小說也是越往後越誇張的越厲害,從早期的拳打腳踢再到後來的輕功點穴,從輕功點穴開始又在附加上降龍十八掌、沾衣十八跌,後面還有更厲害的乾坤大挪移等等。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書寫特點,那些武俠小說裡的神功肯定是不存在的,而那些動輒就幾十斤和上百斤的兵器也肯定的不存在 ,這是毋庸置疑的。

  • 11 # 薩沙

    當然沒有了。

    古人的力量並不比今天人大。

    古人經常使用的長矛、朴刀之內,一般也就幾斤,最多不是十幾斤而已,沒有什麼沉重的武器。

    這幾十年,我們發掘了很多墓葬,得到了很多兵器。

    比如清朝的腰刀,算是比較重得了。然而,長半米多的大刀,重量不過1公斤多,加上刀鞘也不過二三公斤。

    即便是幾乎有1米長的大刀,重量也不過2公斤而已,加上刀鞘不過三四公斤。

    刀已經算是比較沉重的武器,因為都是金屬打造。

    那麼,木杆金屬頭的長矛、長槍,重量也就不會重了,也就幾斤而已。

    目前墓葬中,我們發現最重的短武器是唐朝的銅鐧。這種銅鐧是一種鈍器打擊性武器,專門用來對付重甲敵人的。

    因為要打擊重甲,銅鐧重量很大,但也不到4公斤。

    而長兵器中,即便戚繼光鴛鴦陣中,長達數米的狼筅,也不過幾斤重量而已。

    有意思的是,古代確實有一些超級沉重的武器,就是關王刀。

    目前發現清代的關王刀,有全金屬鑄成的,重量超過80斤甚至100斤。

    這麼重的武器,誰能使用的了?

    就算是全國舉重冠軍,舉起這個大刀他也舞不動。

    舞不動怎麼去殺敵?

    難道古人都是巨人?

    當然不是了。其實,這種關王刀類似於今天的槓鈴,只是考察力量的一種器械。

    《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記載:考察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試其技勇。刀必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

    看看,關王刀也不是用來打仗的,只是用來武舉人考試而已。

    其實,古代的武器並不是重了就好,這都是小說胡說。

    兵器第一要素在於能夠快速打擊,所謂唯快不破。

    隨便雙方拿什麼兵器,都要我首先打擊到敵人才行,不然就是你自己死翹翹。

    大家想想看,你手持一個重達四五十斤的兵器,貌似很牛逼。但你用這麼重的兵器,速度很肯定是慢的。

    對方拿一根幾斤重的長矛,一秒鐘就可以刺穿你。

    所以,沉重的兵器沒有什麼意義。

  • 12 # 深夜聊齋

    在《水滸傳》、《三國演義》中,我們經常看到對古代牛人兵器重量的描寫,魯智深的禪杖62斤,關公的青龍偃月刀82斤,李元霸則更猛,他的大錘有800斤!

    然而,古代的牛人即使是再猛,有現在的奧運會舉重冠軍有勁嗎?以古人和今人的訓練、飲食的科學性來看,這個恐怕是否定的。而現在,抓舉的世界紀錄是220公斤,挺舉的世界紀錄是263公斤,都沒有一個超過550斤的,而這些舉重選手也僅僅是把這種重量抗在身上幾秒鐘而已。

    即便是把重量下降到80斤,讓他們在戰場上揮舞重兵器砍人,又能堅持多長時間不累呢?

    所以,古人的兵器重量,就是個偽命題。 首先,古代小說中的武器重量,很顯然是充滿了戲劇效果的,是有誇張成分的。

    就拿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來說,這種兵器在東漢時期壓根就沒有,到了唐宋時期,也是作為宮廷裡面的禮器擺設,或者武術器械來使用的,根本不是戰場上的兵器。

    其次,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戰場上的兵器反倒比較輕,適合長時間連續揮砍,比如出土的清朝時期大砍刀,與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非常相似,重量只有3斤左右,而抗戰時期的大刀,重量也幾乎與此相同。 而古代一些猛將所使用的大錘,實際上其造型並沒有如此誇張。以明代出土的金瓜錘為例,其重量僅有2斤而已。

    再者,在歷史記載中,也確有超過100斤的武器,那就是明清時期“武舉”考試中所使用的大刀,最終的大刀重達120斤,但它不是用來揮砍的,而是像今天的槓鈴,只要舉起來即可!用這種兵器上陣,很顯然,揮舞幾下就沒勁了,這不是殺敵,而是自殺!

  • 13 # 一鑑觀

    我們想象一下,假設古人人高馬大,武功高強,能征善戰,同時還力大無窮。那麼隨身攜帶著一個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武器到處征戰的可行性高嗎?

    我們知道古代的幾乎連年戰爭,對於人員的消耗是非常非常大的。我們暫且不論那些普通士兵的兵器,咱來說說主要將領的兵器。

    我們知道主要將領的需要在馬背上征戰,同時肩負著時刻單挑的使命。

    一匹馬載重一個人,假設這個人體重在160至180斤左右。加上鎧甲等等,怎麼也得兩百斤開外了。那麼再加上一個上百斤的兵器,這匹馬能夠複核的了嗎?

    我個人認為一定是不行的。

    大部分的兵器可能都在幾斤到幾十斤左右,甚至大多數的都控制在三十斤一下。

    我們想象一下兩軍對決之事,一方將領掄起了百十來斤的兵器,突然之間體力不支,兵器太重了,那豈不是很尷尬。這個時候還要告訴敵方,來稍等一下我換一個稍微輕一點的兵器再戰。我想這個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演藝和小說當中,古人用的將領重大,幾十甚至幾百斤。更多的則是有後人杜撰出來的,是他的高大英雄的形象。

    自古寶馬贈英雄,自古美女送英雄,自古美酒贈英雄。對於英雄的兵器當然也不能太弱小了,必須是常人之不可及的。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誰誰誰拿了一個幾十斤重達百斤的兵器出來。更多的是為了配合他的人物形象而已。

  • 14 # 葛大小姐

    小時候聽評書、看小說,裡面的綠林豪傑兵器動輒數百斤,佩服的是五體投地,從來沒有質疑過,等長大後,越來越覺得不對勁,後來愛上了歷史,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知道,古人兵器上百斤原來是這麼回事!

    古人的兵器,動輒就是上百斤!我們先看看眼!

    項羽的盤龍長戟,重一百二十九斤;

    呂布的方天畫戟,重四十斤;

    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

    魯智深的禪杖,重六十二斤。

    這哪裡是上戰場打仗,分明是上賽場舉重呀!

    最恐怖的是李元霸的金甕破天錘,重八百斤!

    乖乖,這哪裡是兩個錘子,分明是兩個煤氣罐,有沒有?

    還是小時候天真,現在用腳指頭都能想明白,提著兩個數百斤的鐵疙瘩上戰場,這分明就是去找死呀!

    那麼,為什麼古人的武器動不動就上百斤呢?我們刨根問底,仔細嘮嘮這個事兒!

    首先,我們不能排除在古代的確有很重的武器存在,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雙方交手,短、小、窄的兵器遇到長、大、寬的兵器,的確矮人三分,如果對方是一個大力士舞動起來,短兵器真的很難近身,而且古代的武將不差錢,經常吃肉,終日鍛鍊打熬力氣,使用重兵器也並非是不可能的,但這都是極個別的現象,例如張良為刺殺秦始皇,僱傭的大力士就可以揮動120斤的大鐵錘襲擊秦始皇的座駕(古代的重量和現代有很大差距,我們下面接著說)。

    其次,小說和評書中的重武器大多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已,我們小說中的大俠豪傑,哪個不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裡永遠有花不完的碎銀子,身邊永遠不缺漂亮的小姑娘,和這些相比,提一個百十斤的大刀、鐵錘也就不是個事兒。

    而且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器在東漢末年還沒有出現呢,他們是宋代的儀仗器,魯智深、李元霸就更不靠譜了,歷史上大機率沒有這兩個人,項羽的盤龍長戟只是出現在小說中,翻遍歷史書都找不到項羽還有這麼個高階武器。

    第三,古代的計量標準和現代差距真的很大。古人的一斤和我們所說的一斤,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據史學家推算,秦漢時期的一斤,相當於我們的250克,就是半斤。這樣折算起來,青龍偃月刀也就40斤,方天畫戟也就20斤,雖然靠譜多了,但是英雄好漢的形象一下子就毀完了,但是李元霸的換算下了兩個大錘還有四百斤,只能怪《說唐演義全傳》的作者吹的太離譜了。

    如果這麼解釋,還不能讓你心服口服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出土的實物。

    這是一把西漢的金鞘銅柄鐵劍,長66.2釐米,寬5.5釐米,鞘長46.5釐米,鞘寬8.2釐米,鞘重90克,劍重620克,就比我們的一瓶礦泉水重一百多克,這是一把短劍,我們再看看長劍。

    明代公卿佩劍,全長96釐米,重800克。

    清晚期牛尾大刀,適合砍劈,刀長67.85釐米,淨重1048克,也就兩斤多一點。

    也有上百斤的,這是明代的練功刀,平時鍛鍊臂力用的,也用於明清的武舉考試。

    歷史上有記載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劉綎,《明史 劉綎傳》記載: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根據丘光明所著《中國古代度量衡考》記載,明代一斤約合590g,換算過來劉綎的大刀約合現在市斤141.6斤。除非是非常厲害的練家子,一般人根本拿不起來。

    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上動不動就百十斤的武器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都是小說、評書吹出來的,古代戰爭,幾千數萬人一擁而上,揮舞著幾百斤的大鐵錘和大刀不就是活靶子把,還沒掄開呢就死翹翹了,所以,重武器基本是沒用的,再說了,這麼重的武器,你受得了,馬也受不了呀!

  • 15 # 東風鎖二喬

    說起兵器,大家最所熟知的就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的《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拿的兵器。這個如意金箍棒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是一段烏鐵。緊挨著箍有一行小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這根神鐵做的棒子原來是太上老君的作品,後來被大禹治水用作定江海深淺的定子。在被孫悟空所得後,帶著這根趁手的兵器上天入地、大鬧天宮,後來被觀音大士點化又用這根金箍棒一路降妖除魔,在保著東土大唐來的唐僧西天取經的路上可以說是功不可沒。那時候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重的如意金箍棒放到現在有多重呢?

    在沒有熱火器的冷兵器時代,亂世出英雄。很多武將憑藉著高強的武藝大殺四方,名揚天下。當然,還少不了一把令人膽寒的神兵利器。而這些神兵利器都擁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份量特別的重。

    三國時期著名的關羽青龍偃月刀長九尺五寸,重達82斤,刀上面鑲著蟠龍吞月圖。關羽用它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揚名天下。三國時期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500克左右,也就是說青龍偃月刀的重量大概也就42斤。

    42斤重的兵器對於身高近2米又常年習武的關羽來說,也不是什麼太大的重量。而且關羽用它打仗基本上都是輪轉飛舞起來,所以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

    三國時期戰三英的呂布,他的兵器方天畫戟重達95斤,比青龍偃月刀還重13斤。換算成現在的重量也快50斤重了。當年呂布就是在濮陽城拿著這把方天畫戟在曹操的腦殼上輕輕的敲了一下,就讓曹操得了幾十年的偏頭痛。幸好那時候曹操帶著頭盔,不然他的小命就直接不保了。

    還有明朝的抗倭猛將劉綎,他天生神力,單手能夠牽住數十匹馬。據記載,劉烶的兵器是一柄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平時打仗的時候,他騎在馬上,旋轉如飛,世稱“劉大刀”。明朝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600克,因此劉烶的大刀相當於現在的143斤,這麼重的大刀恐怕也只有劉烶這種天生神力的蠻牛能夠揮灑自如,輪轉如飛。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代這些武將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趁手的兵器,才給人們更加增添了傳奇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歲抑鬱焦慮明顯,家長不帶去醫院檢查並治療,該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