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夜一燈明
-
2 # 梅軒說三國
到晉幽公的時候,他做得這個君主很是可憐,他能統治的地盤兒,只有絳、曲沃兩地,其餘的土地都歸趙、魏、韓三家所有。
每逢重大節日,幽公還要恭恭敬敬去朝見三家之君。
幽公苦悶得很,於是天天沉溺於酒色,活一天享受一天,而且還喜歡微服私訪,到民間淫人妻女胡鬧。結果有一次碰到一夥強盜,被殺死在荒野。
幽公死了,魏文侯遂立幽公子止立,是為晉烈公。
烈公十九年,發生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為諸侯。也就是說,這三家卿大夫以後由臣子變成與晉烈公平起平坐的諸侯了。
烈公卒,孝公立;孝公卒,靜公立。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終於廢晉公,三分其地,晉國從此被分成了三個國家。
老人家常喜歡引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一句話,“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君權社會,國君與臣子是一對矛盾永遠不可調和的天敵,不是你吃掉他,就是他吃掉你。所謂君明臣忠、和平共處,只不過是一廂情願式的妄想罷了。
司馬遷在《晉世家》最後就說,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就是說,作君主的,駕馭臣下不容易,得時時刻刻防止臣子奪了自己的大權。沒有了權力的庇護,自己的性命也就難保了。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也是特意從“三家分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開始起筆,目的就是告誡歷代皇帝,一定要吸取歷史教訓,強化中央集權,決不能使太阿倒持,再演出臣奪君權的歷史悲劇。
不過,儘管如此,兩千多年來,君殺臣、臣殺君,勝者王、敗者寇式的悲劇、喜劇、鬧劇,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紛紛擾擾,演了一出又一出。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3 # 王不二說史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酷酷的小王
眾所周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被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分水嶺,我們這兒主要說“三家分晉”,簡單地說,就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晉國。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歷史背景。 (三家分晉示意圖)
事情是這樣的,經過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很多小的國家被吞併,逐漸形成了幾家獨大的形勢,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 當時晉國被稱為中原霸主,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國君的權力不斷衰落,當時,國家的實權主要由六大家族把持,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個大家族,但是呢,打著打著,範氏、中行氏就這樣被打散了,後來就只剩下韓、趙、魏、智四家了,那麼智氏為何最後不見了,只剩下韓、趙、魏三家了呢?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看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北上舉行諸侯會盟,到了智伯瑤執政時期,便對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但是,韓、趙、魏三國都擔心獻出土地後,將會極大地削弱自身的實力,於是,表面上答應了智伯瑤的要求,但內心十分不願意,後來韓、趙、魏三國找機會聯合在一起,滅亡了智國,殺了智家二百餘口,然後三國又瓜分了智國的土地,使他們一舉成為當時的中原強國。
以上就是“三家分晉”事件發生的具體過程,到公元錢403年,韓、趙、魏三家要求周天子將他們三家分為諸侯,當時周王朝已經權勢衰落,面對三大國的強勢逼迫,只能承認他們諸侯國的地位,將三家正式分封為諸侯,從此以後,韓、趙、魏三國正式成為中原大國,與秦、齊、楚、燕四國並列,正式稱為“戰國七雄”。由此開啟了中國的戰國時代,進入群雄並起的時代,成為中國史上劃時代的重大事件之一。
以上就是“三家分晉”的歷史背景以及它所發生的過程。
回覆列表
曲沃篡晉,晉國公室第一次被削弱
春秋初期,晉昭侯將曲沃這個地方分封給了他的叔叔成師,成師在封地善於治理民政,籠絡人心,勢力逐漸壯大,死後諡號“桓”,是為曲沃桓叔。
晉昭侯、曲沃桓叔相繼死去後,桓叔之子曲沃莊伯繼續經營曲沃,曲沃城變得比晉國首都翼城還要宏大、富庶。曲沃莊伯不甘久居人下,先後幾次發兵攻打翼城,延續多年的“曲沃之亂”由此爆發。
等到曲沃莊伯之子曲沃武公最終武力奪權成功,被周天子承認為晉國國君時,晉國公室(晉國國君的宗族)已經元氣大傷,晉昭侯、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等幾位國君皆死於內亂,晉國開山鼻祖唐叔虞的嫡系後人宣告絕後,晉國公室第一次遭到削弱。
裡克之亂,晉國公室第二次被削弱晉獻公極度寵愛妃子驪姬,為了讓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能夠上位,竟冷酷無情地殺害了自己的長子申生,逼得另兩個兒子重耳、夷吾逃亡國外。
晉獻公死後,奚齊即位,為晉莊公。晉國大夫裡克發動兵變,殺死了晉莊公和他的母親驪姬、弟弟卓子,將公子夷吾迎回國內,立他為君,是為晉惠公。
經過裡克發動的這次變亂,晉國公室又死了一批人,對公室忠心耿耿的大夫荀息也死於非命,晉國公室遭到第二次削弱。
重耳奪權成功,異姓公卿勢力快速膨脹晉惠公繼位後,背信棄義,逼死裡克,誅殺大臣,華人都不順服他。晉惠公去世後,長期流亡國外的重耳趁機殺回國內,殺死了晉惠公之子晉懷公,奪得了國君之位。
為了犒賞輔佐他奪位的功臣們,晉文公在建立三軍,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晉國六卿採用世襲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把持,他們都是跟隨晉文公輾轉流亡或在國內參與推翻晉懷公的功臣及其後人,大量異姓公卿由此掌握了軍權,勢力迅速膨脹。
晉厲公被殺,晉國公室重振勢力的努力失敗晉文公、晉襄公兩代明主死後,晉國國君才能日漸平庸,異姓公卿的實力也一步步做大。面對公卿勢力尾大不掉的局面,晉國公室也曾有過反擊。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晉景公利用欒氏和趙氏兩家的矛盾,假欒書之手誅滅了趙氏,成功剷除了最強大的一家異姓公卿。
可惜的是,晉景公意外掉進糞坑淹死,其子晉厲公即位後年少不懂事,聽從了韓厥的建議,恢復了趙武(趙氏孤兒)的官爵和封地,趙氏又復興了。
晉厲公長大後,也意識到了公卿勢力過大的危險性,於是也著手鏟除現有的公卿,準備扶持妃子們的父兄為新公卿。他命令一位寵妃的哥哥胥童率領八百兵士攻滅了大夫郤氏家族。
郤氏的覆滅立即激起了其他幾家公卿的反撲,當年誅滅趙氏的功臣欒書聯合中行氏的族長中行偃發起反擊,帶領黨徒反攻晉厲公。晉厲公和胥童皆被殺害,晉國公室重振勢力的最後一次努力就此失敗了。
欒氏之亂,實力最強的同姓公卿被滅欒書雖然心狠手辣,但他領導的欒氏家族畢竟是從晉國公室分化出來的,是同姓公卿中實力最強的一家。欒書與其子欒黶死後,其長孫欒盈與母親欒祁(出身範氏家族)反目成仇,欒祁竟與其父晉國執政範匄散佈欒盈謀反的訊息。
欒盈惱羞成怒,竟真的起兵造反,還向齊國求援。範氏宣告欒氏叛國,聯合中行氏、趙氏、韓氏、智氏將欒盈擊敗(順帶也打敗了支援他的齊軍),欒盈和欒氏親族被全數屠殺,只有一個欒魴逃了出去,跑到了宋國。
同姓公卿中最強的欒氏就此覆滅,晉國公室已經不存在可以對抗異姓公卿的盟友了。
亟治之難,公卿僅剩四家範中行氏之亂,也稱亟治之難,指前497年至前489年,晉國六卿家族第一次大兼併。
趙鞅(趙簡子)執政期間,趙氏族人趙稷背叛趙鞅,與家臣據守邯鄲。範氏、中行氏與趙鞅有仇,支援趙稷,智氏、韓氏、魏氏則支援趙鞅。趙氏的內部矛盾最終發展成為趙、知、韓、魏四家與範、中行兩家的大搏鬥。
由於範氏、中行氏在局勢不利之際冒險攻打晉定公,企圖佔據晉國首都。結果晉國公室不但沒有在這場公卿內戰中漁翁得利,自己反而還陷入困境,被智氏的族長智躒挾持。
這場內亂的最終結果是範氏、中行氏失敗,被逐出了晉國。晉國諸卿如同養蠱一般,最終只剩下了四大天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智氏被滅,韓趙魏三家鼎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用多說了。智氏滅亡後,韓趙魏三家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不過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並沒有立即推翻晉國公室,自立為君。他們名義上還是晉國的公卿,但晉國國君晉哀公已經徹底淪為傀儡。
晉靜公被廢,晉國正式滅亡公元前434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即位。韓虔﹑趙籍﹑魏斯瓜分了晉國公室的大部分領地,只留絳和曲沃兩座城給晉幽公。晉幽公恐懼三家權力,反而要朝見趙、韓、魏三家的族長。
晉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晉幽公微服私訪,出城嫖娼,被強盜殺死。魏氏家族的首領魏斯派人誅殺了強盜,立晉幽公的兒子公子止(一說是晉幽公的弟弟),為國君,是為晉烈公。
堂堂國君竟然在嫖娼時被殺,晉國公室最後的一點威望至此也喪失殆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南韓、趙國、魏國正式成為三個獨立的諸侯國。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並將末代國君晉靜公和晉國公室遷到屯留,晉國徹底滅亡。前349年,已經逃到洛陽的晉靜公被韓王派去的刺客韓玘殺害,晉國公室易姓為唐,至此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