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衛思想

    要說呢,既不是事後“國聯”的存在,也不是對德國過渡的懲罰,更不是對土耳其-奧斯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最重要的是對利益無限的野心,和沒有對這種野心限制的機制,更可怕的是,沒有一個互相協商的機制。

    政治是什麼?是一種互相妥協的藝術,在沒有協商的條件下,對對方的臆測,就成為自己行事的原則,可偏偏雙方都有強大的武力,並認為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良方,而且,只需要短時間即可。

    基於以上判斷,雙方大打出手,這也正是當今國際社會所以極力避免的。

  • 2 # 瘋狗的輕武

    要麼肢解德國,要麼拆了德國的脊樑骨。

    而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沒想著弄死德國,只是用一大堆屈辱性的條款對德國敲骨吸髓,這一方面引起了德國普遍的復仇心態,也讓大多國家對德國存在同情心理,結果導致二戰的必然性。

  • 3 # 薩沙

    一戰重要的教訓是,在進攻武器發展滯後的情況下,不能任性組織攻勢,這樣只能徒增傷亡。

    整個一戰,傷亡還是很大。

    各國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

    凡爾登戰役,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240萬人參戰,結果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高達三分之一。

    然而,凡爾登戰役還不是最誇張的。

    索姆河戰役,雙方參戰450萬人,結果傷亡共130萬人,仍然是三分之一數量,是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

    僅僅這兩個戰役,雙方傷亡200多萬人。

    關鍵在於,這種戰役實際上並無意義。

    以索姆河戰役為例,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傷亡79萬4000人,僅推進5—12公里,沒有打破德軍的防禦體系。

    而德軍則損失53萬8000人,也付出很大代價。

    最終,索姆河成為一個絞肉機,大家都沒有獲得軍事上的任何勝利,反而付出超乎尋常的傷亡。

    資料中這麼寫:在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的進攻方式,是利用徐進彈幕隨己方步兵推進而彈著點前移,步兵再以排成橫列的方式(線式戰術)進軍。而在此戰役,德軍以機槍、火炮構成壕溝戰強大的防禦火力,使英軍耗損大量步兵,郤仍不能順利攻佔德軍陣地。當時英軍士兵的主要武器步槍對於德軍陣地的打擊有限,甚至根本無法對付德軍防禦時的強大火力。大部分計程車兵在到達戰壕前線之前就已傷亡倒下。

    這種作戰方式,在今天看來就是愚蠢。

  • 4 # 歷史風暴

    一戰最重要的教訓是,想要把世界霸主給拉下來光靠強大的硬實力還不夠,在外交上也必須講技巧!

    第1次世界大戰的本質其實是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德國想要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國力和大英帝國爭奪霸主地位的戰爭。

    1871年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這個強大的帝國經濟總量排名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

    此外,德意志第二帝華人口也要超過英國,到1910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人口已經高達6500萬人,英國卻只有4000多萬人口。經濟上英國不如德國,人口上英國也不如德國。

    但是,當時英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總面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里,是德國面本土面積的400多倍;統治的人口超過3.5億,是德國本土人口的5倍。

    (英國統治極盛時期)

    所以,德華人非常不服,這個新興的強國很想複製當初英國擊敗西班牙的先例,在20世紀初,把英國從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推下來。

    但是,20世紀初,大英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如果不能在海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德國就算是再不服氣,也只能被限制在歐洲大陸。

    所以,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間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海軍建造計劃,目的是建立一支可以和英國皇家海軍相抗衡的艦隊。

    看到德意志海軍想要挑戰自己的海上霸權,大英帝國不願意坐以待斃,從1902年開始,也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擴張計劃。

    大英帝國的人民不希望有其他強國挑戰本國的霸主地位,德國老百姓當然希望自己所在的這個強大的蒸蒸日上的帝國打敗英國成為世界新的霸主。

    於是在20世紀初,英國和德國兩國開始了造艦競賽,並且都得到了來自政府和民間的全面支援。

    到了1914年,大英帝國已經擁有29艘無畏艦,海軍總噸位220萬噸,德意志帝國也已經建造了17艘無畏艦,海軍總噸位100萬噸。

    除了海軍之間的競爭,當時德國還要面對來自法國和俄國的挑戰,這兩個強大的陸權帝國給德國帶來的威脅甚至要超過英國。

    所以,德國不僅保持了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陸軍規模也是越來越大。

    到1914年,德國的陸軍海軍總數已經高達89萬人,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德國有能力動員超過500萬人參軍。

    以德國當時的力量,如果專心對付英國,真有可能將大英帝國從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推下去。

    可是,外交上德國卻非常失敗。

    德國既然想要成為世界霸主,就應該避免招惹俄羅斯和法國,因為這讓德國對付英國的時候,卻不得不保持龐大的陸軍。

    而大英帝國為了能夠制約德國,卻頻頻和法國、俄羅斯接觸,最後結成同盟,從而變成了以一敵三。

    雖然德國有奧匈帝國的幫助,但奧匈帝國相對於法國和俄國的軍事實力差距過大,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多,這就決定了德國挑戰英國必然會失敗。

    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果不其然,德國雖然在海上付出的損失少於英國,可仍然沒有能力突破英國的封鎖。

    陸地上,英國、法國、俄羅斯三國在東西兩線對德國圍毆,導致德軍雖然戰績很出色卻無法取勝,並且逐漸有後繼不力之勢,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戰後,英國仍然是世界霸主,主導了戰後的世界局勢。

    如果當時德國能夠在外交上哪怕和法國、俄羅斯中的任何一個國家結成同盟,再加上有奧匈帝國幫助,這場仗都不見得能輸。

    而德國其實是有這個條件的,德國雖說和法國不對付,但是法國和英國結怨比德國不少。戰前英國國王前往法國訪問,英國首相問:大王,要是巴黎老百姓望你臉上吐吐沫你怎麼辦?

    英王回答:唾面自乾!

    (當時的英王喬治五世)

    所以,法國投靠誰,就看英德誰的外交手段各國高超了!

    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更是有很多成功合作的先例,比如一起瓜分波蘭。

    如果當時德國能夠和俄羅斯組成同盟,再了聯合奧匈帝國一道去打土耳其,他的東線就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所以你看,德國不是沒有過擺平兩個陸上強國的機會,只不過沒有利用起來罷了。

    於是,這個強大的國家,雖然單挑在歐洲無敵,卻在各大強國的圍毆中被打得一敗塗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成了西方版的魏惠王!

    (威廉二世)

    以上!

  • 5 # 小約翰

    俗話說,一將成功萬骨枯;大部分的戰爭,都是好戰分子和屠夫的狂歡,是人民的災難,世界大戰更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4年零3個月,造成3600萬人傷亡,給世界各華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但是僅僅過了20年,世界大戰再次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讓61個國家、20億人口捲入戰爭,9000生命消逝,5萬億美元付之東流,無論是戰爭規模和損失都遠遠大於一戰。

    世界大戰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再次爆發,一戰留給人們的教訓是什麼?

    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太過分,讓戰敗國精神上難以接受,國力難以承受,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了帷幕,德國戰敗。

    次年,作為戰勝國的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單方面制定並迫使德國、奧匈帝國等戰敗國簽署了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

    一戰爆發前的德國,擁有6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可是一戰過後,德國有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讓給其他國家,僅剩53萬平方公里。

    這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阿爾薩斯和洛林讓給了法國。北石勒蘇益格給了丹麥。因為波蘭的再次獨立,因此原本屬於波蘭的土地就都還給波蘭。

    東上西里西亞割給捷克斯洛伐克。但澤交給國際聯盟管理,成為自由市。尤本和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給了立陶宛。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採15年,但行政權歸國際聯盟代管。像奧地利和盧森堡,德國得承認他們的獨立。

    這樣瓜分下來,德國喪失七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八分之一左右的人口,六分之一的煤產地和一半以上的鋼鐵工業。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全部易主,全部被數個戰勝國所瓜分。

    萊茵河是從德國內部經過的,但是德國在萊茵河西岸的領土,是不予許駐軍的,並且在東岸50公里內,德國還不能設防。

    西岸不能駐軍,但協約國的軍隊卻是可以駐紮在這裡。僅憑這一點,德國就會感覺到無窮無盡的屈辱。

    德國的軍隊人數陸軍方面,人數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還不能擁有坦克和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就連總參謀部都要取消。甚至連重機槍,德國都不能研發和製造。

    海軍方面,只能擁有6艘1萬噸級的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不能擁有潛艇。只要這些軍艦還沒有報廢,德國就不允許製造新的軍艦。

    空軍方面,德國連一架飛機,一個空軍人員都不能有,也就是直接取消空軍編制。

    義務服兵役制度直接被取消,官兵們的役期被迫延長,士兵12年,軍官25年。

    德國不但不能進出口武器,就算出口普通商品,也要額外徵收26%的附加稅。像義務服兵役制度被取消,官兵們的役期,被延長到士兵12年,軍官25年。

    巴黎和會上,協約國決定,德國共需要賠償2260億馬克,大約是113億英鎊,而且還得用黃金支付。

    雖說到1921年賠款金額下降到1320億馬克,也就是49億英鎊,但這依舊一筆數目非常大的金額。

    由於數額巨大,儘管德國自二戰結束後再也沒有經歷過戰爭,但還是還了92年。

    平心而論,讓限制德國軍隊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是侵略者,要廢掉他們的武功,以防他們再次作惡。

    但是經濟賠償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影響到了人民生活,國民經濟失去造血能力,勢必導致經濟崩潰,民不聊生。

    在這種情況下,德華人死路一條,橫豎都是死,只能鋌而走險,再次發動戰爭。德國的困境,為希特勒上臺提供了民意基礎。(我們不是為納粹辯護,希特勒發動戰爭罪大惡極。)

    還有,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丟失後,列強接手,繼續對殖民地人民進行壓迫和剝削。這就讓一戰失去了正當性,成為強盜之間的戰爭,也讓德華人不服:大家都是一丘之貉,今天你拳頭大,我吃虧了,我認倒黴;但是明天我強大了,一定要復仇,洗刷我的屈辱。

    《凡爾賽和約》的簽訂讓協約國喜笑顏開,但是讓德華人出離憤怒。和約中難以承受的賠款和屈辱性的規定在德國國內掀起了反對浪潮。各階層以不同方式進行抗議,這種現象被納粹分子成功利用,給希特勒上位創造了條件,也為下一次的戰爭爆發埋下了種子!。

    法國的費迪南德·福煦元帥在《凡爾賽和約》簽署之後就曾這樣說道:“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而已。”

    因此在二戰結束的時候,世界老大吸取了一戰教訓,在懲罰軸心國、讓他們承擔戰爭賠款,限制他們發展軍隊的同時,致力於他們的經濟恢復,保障各國的國計民生,並且承認他們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地位。

    同時徹底對德國日本等戰爭發起國進行全面管理,徹底進行政治清算,大張旗鼓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剷除法西斯滋生的土壤。

    美國對德國和日本等國沒有采取贏者通吃的做法,也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雪中送炭,振興他們的經濟,讓人民衣食無憂,沐浴自由民主的Sunny。

    美國也沒有效仿一戰時的英法,把戰敗國的殖民地照單全收,這就讓德日等國心服口服,不但斷了它們發動戰爭的念頭,還使其成為維護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一戰的最大教訓就是贏者通吃,沒有尊重對手,哪怕是失敗的對手。就像普京說的,戰敗國沒有資格談條件。

    二戰之後之後戰敗國成為戰場國家,就是吸取了一戰的教訓。

    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地球是個大家庭,各國只有平等、合作、共存、共榮,世界才有真正和平,人類才會遠離戰爭。

  • 6 # 雪峰居士

    一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明面上的原因是英德、法德、俄奧之間的歷史矛盾,實質乃是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在瓜分世界殖民地上利益分配不均,最後大打出手的戰爭。因而這場戰爭的主戰場是在歐洲大陸,是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間展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各自利益紛紛結盟然後大打出手,將世界各地拖下水。

    然而,雖然他們將世界各地拖下水,捲入戰爭的泥潭。可是一戰的戰場不是在他們的殖民地也不在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日本等國,而是在歐洲大陸。

    由於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忽視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故而給了日本、美國的發展機會。日本利用一戰期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未重點關注東亞地區,大肆擴張在東亞的影響力,為侵略中國做好了戰爭準備;而美國卻利用一戰不在本土,大肆發戰爭財,給予戰爭雙方貸款,縱容戰爭擴大。後期為了收回貸款,更是直接派兵參戰,支援協約國作戰,繼續壯大本國實力。

    因此,一戰重要的教訓就是戰爭遠離美國本土,而給予美國壯大的機會。二戰美國也是如此,後期日本想把戰火燒向美國本土,奈何經過多年積累的美國,實力已經暴漲,小小日本已經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

  • 7 # 手機使用者54214847667

    一戰的重要性,重點是歐洲列強的強強硬碰,相互之間都打殘廢了,才讓弱勢群體緩過氣來,才讓曾經被列強佔領的國度紛紛走向於獨立自主……

  • 8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第一,對德國來講,我認為主要的教訓是:不能浪。

    1917年,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然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東線的戰爭勝利了。為什麼說勝利,因為作為退出一次大戰的條件,俄國臨時政府割讓給德國的土地,人口比開戰前德國要求的都多得多。兩線變為單線,同盟國一下子就佔據了戰略上的優勢。東線一百多萬百戰老兵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了西線戰場,德國在西線由僵持態勢轉變為進攻態勢。於是,德國飄了,浪了一波,於是在西線發起了全面的進攻。

    一年前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血的教訓,根本沒讓德國長記性。在一戰那種科技條件下,坦克還沒有完全展現戰場上的威力的時候,步兵向機槍鐵絲網戰壕構成的陣地發起衝鋒完全是自殺行為。就這樣,東線調回來的百萬大軍就這麼白白的消耗乾淨了。隨後美國參戰,美軍源源不斷跨過大西洋投放到歐洲戰場,德軍再也沒有可用的戰略預備隊了。如果德軍就地加強防禦,等待協約國的主動進攻,我想優勢會持續下去的。

    第二,對於協約國來講,教訓是:事情不能做太絕。

    德國是戰敗了,但是對德國的懲罰就太過分,恨不能把它扒皮拆骨了。當對德國懲罰的措施傳到前線的時候,已經放下武器計程車兵們十分憤怒,幾乎要拿起槍繼續戰鬥下去,任何一個德意志人都無法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條件。為什麼希特勒能上臺,順風順水,都是英法給逼出來的。一個民族飽受了屈辱,如果出現一個能帶領他們復仇的人,那將會爆發出極大的力量。

    英法都失算了,二十年後德軍捲土重來,戰鬥力更加的強悍。如果不是美國來兜底,掃平整個歐洲只是時間問題。雖然德國再一次被打殘,但是英法在世介面前也展示出了多麼的無能,海外殖民地紛紛自立門戶了,讓美華人成了最大的贏家。如果一戰結束後,能給德國一個體面的結局,我想二戰爆發的可能性會小很多。

  • 9 # 帝國烽火

    從美國、俄國、德國看一戰的教訓是什麼?

    美國——補刀收益最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雙發打了兩年多,都打得精疲力盡,美國介入。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德國戰敗,美國成為了戰勝國。此戰之後美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力量大大加強,為參戰大國中真正意義上的戰勝國。

    美國嚐到補刀的甜頭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繼續補刀,最後成為世界第一。

    俄國——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沙俄之主要參戰國,但是最終卻敗的很慘。一次大戰沙俄積極參加,在東線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為國家也付出了不少,結果國內爆發十月革命,這時候所謂的盟友沒有一個幫助沙俄政府,這也使得俄國明白自己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實在的東西,所有盟友都是靠不住。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蘇聯先與德國結盟瓜分波蘭,然後又與英法結盟攻打德國,總之那邊有利益,就往那邊靠。

    德國——凡爾登我是不可能再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西線,而西線的凡爾登就是爭奪的要點,因為只要德國佔領了凡爾登,也就打通了德軍邁向巴黎的通道,佔領了巴黎,法國就不攻自滅了,剩下的英、俄兩軍就不足為懼了。英法同樣意識到凡爾登的重要,雙方再此爆發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結果德國還是沒有攻破。

    二戰德國就吸取教訓,堅決不走凡爾登,而是採用曼施坦因的建議,直接穿越阿登山脈,一舉將法國亡國。

    中國——弱國無外交

    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戰勝國,但是在戰後受到的待遇堪比戰敗國,所以這也讓中國深深感受到弱國無外交。

    二戰爆發之後,中國面對日本的入侵,以一寸山一寸血的壯舉,告訴世界中國的頑強和必勝的決心,為此後中國的外交爭取了不少利益。

    英法——不能打仗,結果綏靖政策失敗的更慘

    英國、法國進攻一戰之後,發展戰爭並不能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相反讓美國賺的盆滿缽滿,所以英國、法國一直避戰。

    二戰爆發之後英國和法國一開始也一直實行綏靖政策,結果這次英法輸的更多,讓他們喪失了盟國、喪失了緩衝,最終法國亡國,英國再也沒有當年的榮耀。

  • 10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一戰前的國際狀況是,英國佔據著國際領導權,美國的GDP世界第一。英國GDP不到美國GDP的六分之一,英國GDP還比德國GDP丶奧匈帝國GDP低了不少!

    當時的國際社會,出現了權力與實力相背離的情況,這是一種國際秩序不合時宜,必須要進行重大調整的徵兆。

    當時的英國自知實力不夠,但是英國又不想放棄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英國為了保住國際主導權,於是就千方百計的想搞垮,比英國強大的經濟體。比英國強大的國家,也想推翻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奪取英國不配擁有的國際主導權。這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一戰最重要的教訓就是,當時的世界秩序,違背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客觀規律!二戰之所以爆發,其實也是這個原因所致!

    二戰以後到現在,之所以沒有爆發世界大戰,就是二戰以後的世界秩序是由美國主導建立的。美國的GDP一直是世界第一,美國的軍力也是世界第一,美國在國際上擁有的權力與美國自身實力,是相匹配的。這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穩定的基礎。

    二戰後的國際秩序,設計得不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設立,有利於讓實力強大的國家,在一個框架內透過和平博弈丶透過溝通協調,去解決問題。這就等於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加了一道保險,有效的避免了強國之間直接開戰!只要強國之間不互相攻伐,世界大戰就不可能爆發!

    如今,美國的實力任然是世界第一,再加上安理會這道保險。只要美國不主動挑起世界大戰,這世界就不會有大戰。即便將來美國實力有所衰退,但是“美國十安理會”的國際秩序設計,依然能有效的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

  • 11 # 歷史君歸去來兮

    如果沒有第一次時間大戰,我們的世界將會多麼美好?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能阻止歷史上的一個事件發生,你會選擇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0^

    為什麼,一戰憑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我們的沉痛傷害。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有俄國革命,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會有猶太人大屠殺,不會有冷戰。這還沒算上在戰爭中死去的數以百萬人。

    1815 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期。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這次新的繁榮促進了科學、醫學、藝術和政治哲學的迅速發展此時的歐洲引領著整個世界的發展,它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文明的未來從未如此光明,然而,突然間,一切都陷入火海,正在繁榮的歐洲陷入了無窮的戰火之中。

    1914 年 6 月,一戰導火線在波斯尼亞薩拉熱窩的一條街上點燃。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它本只應是歷史上一個可悲的腳註。然而,它改變了歷史。奧匈帝國為了給大公復仇,向塞爾維亞宣戰。但在採取這一極端舉措之前,它尋求並得到了強大盟友德國的支援。塞爾維亞知道自己對抗奧匈帝國沒有勝算,於是請求盟友俄國保護自己。俄國同意了。

    為了增加勝算,俄國懇求法國一旦戰爭爆發就支援它。法國一向懷疑德國的企圖,就同意了。

    隨後,德國先發制人試圖把法國趕出戰局。德國司令部對這場戰爭謀劃已久,透過中立的比利時入侵法國。這促使了英國加入法國一起抵抗德國。突然間,整個大陸都被戰爭吞沒了。

    其中的關鍵角色是德國。他們的戰略是在法華人有時間反應之前,穿越比利時和法國並佔領巴黎。這就是所謂的施裡芬計劃(閃電戰),以構思出它的德國將軍的名字命名。隨著法國被征服,他們將會把注意力轉向俄國。

    德國會認為這切實可行主要歸結於一個人,德國領導人德皇威廉二世。從 1888 年即位德國皇帝到 1918 年被迫退位,威廉二世有著極其令人討厭的、善變的、邪惡的性格。到 1914 年,他認為德國不僅應該統治歐洲,而且應該統治整個世界。如果施裡芬計劃(閃電戰的雛形)成功,德國就可以勝券在握。然後天公不作美,計劃失敗了。英法兩國在西線聯合發起了頑強抵抗。俄國在東線也頑強抵抗。德意志帝國在各線都遭受了迅速且慘烈的損失。

    有史以來第一次,鐵絲網、機關槍、坦克的廣泛使用,還有其中最惡劣的,毒氣的使用,把法國戰場和俄羅斯大草原變成了巨大的墳場,這是真正的“伏屍百萬,流血漂櫓”。1917 年,戰爭陷入僵局。

    如果美國沒被捲進來,戰爭會持續多久?諷刺的是,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之所以當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承諾不讓美國捲入一戰。然而當德國在大西洋襲擊了美國的商船,他改變了態度,這將改變一戰的結局。

    最後一根稻草是臭名昭著的齊默爾曼電報,在電報中,德國承諾墨西哥作為軍事支援的交換,將給予它包括德克薩斯州在內的美國大部分西南部地區。美國的人力和武器投入使協約國能夠採取主動。戰爭最終在 1918 年 11 月結束。在這場巨大的災難1600 萬士兵和平民紛紛死亡(其中包含了300萬俄羅斯人、250 萬德華人、170 萬法華人、100萬英華人和 117000 美華人),歐洲的發展陷入了停滯階段,原有的文明中心地位不保,美國憑藉在一戰中獲得的巨大利益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並逐漸取代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俄羅斯此時掌握在列寧和布林什維克手中(偉大的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逐漸在世界上實踐起來),法國和英國身心都受到了重創,德國被迫在凡爾賽宮簽署了一份羞辱性的投降條約,隨後受失控的通貨膨脹進一步重創,殘存的最後一點經濟也被摧毀了。與此同時,美國退回到孤立主義。

    這只是災難的暫停,而絕對不是和平天使的到來。

    一場新的、更嚴重的災難正在醞釀——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將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三倍且即使我們今天仍然不願意回望那段沉痛歷史的巨大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國民護衛隊是個什麼樣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