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YA跟你探世界
-
2 # 正盛如你
歐美,德國以及一些石油國家。國家的幸福指數主要是公共服務完善,養老體系,誠信體系以及製造業,精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人口紅利的國家是最不好的國家,因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著本質區別。歐美以及德國那些國家早幾十年已經達到那個水平。
歐美,德國以及一些石油國家。國家的幸福指數主要是公共服務完善,養老體系,誠信體系以及製造業,精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人口紅利的國家是最不好的國家,因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著本質區別。歐美以及德國那些國家早幾十年已經達到那個水平。
2017年的世界幸福指數,北歐國家位居前列,非洲國家墊底
說起幸福,大家都很好理解,但說起幸福指數,則未免犯嘀咕——幸福是一個主觀感受的指標,能有辦法進行衡量、比較嗎?答案是有。方法其實跟當年央視到處問“你幸福嗎”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問法更加技巧,“請想象一道梯子,從底部到頂部由0至10進行編號。梯子頂部代表對你來說最好的生活,而底部則代表對你來說最糟糕的生活,你覺得你站在梯子的哪一階?”
北歐國家挪威在此次世界幸福指數中高居榜首自然,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樂天派人士可能會過高估計自己的幸福度,悲觀派則傾向把情況描述得比實際糟糕。不過,當把問題拋向給足夠多的人的時候,這個調查的統計資料對於某個群體來說就有意義。而且,這個題目不存在理解上的差異,因此用來進行國別比較,是非常合適的。2017年的世界幸福指數,挪威高居第一,得分是7.54,表明挪威人對自己幸福程度的平均主觀打分是10分中打7.54分,緊隨其後的依次是丹麥、冰島、瑞士、芬蘭,得分也都接近於7.5分。全世界墊底的是中非共和國,得分只有2.69,往上是蒲隆地、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處於戰亂中的敘利亞位居倒數第四。華人的幸福指數是5.273,位列79位,處於中游水平。這個指數的統計週期是2014年到2016年,比起2005年到2007年的統計,華人的幸福指數10年來提升了0.552分,進步幅度在所有國家中位居第21名,算是不錯的成績。
在今年的世界幸福指數中,北歐國家高居榜首,非洲國家墊底,對比差異明顯這份報告的作者主要是經濟學家,根據他們的解釋,幸福指數有四分之三可以透過六個經濟和社會因素來解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健康壽命期望;社會支援(遇到麻煩能找到依靠的機會);信任(感覺政府和企業中無腐敗);做出不同生活選擇的自由程度;和慷慨(由慈善、捐贈來度量)。除此以外,還跟文化因素有關,比如拉美國家比預測值平均高了0.6分,大概與國民整體天性樂觀、熱衷過各種節日有關,而東亞人的主觀幸福指數則比預測值要低,或者與東亞文化比較壓抑有關。
不過對於中國來說,幸福指數的變化有更加重要的決定因素。
過去二十多年的經驗表明,華人的幸福指數最重要取決於失業率和社會保障,而不是GDP
然而讓人感到驚異的是,多個關於主觀幸福度的調查都顯示,華人的幸福指數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經歷了馬鞍型的變化。即90年代早中期較高,隨後一直在下降,2000到2005年左右處於谷底,然後最近10年又得以抬升。要知道,華人均GDP和人均國民收入近二三十年來一直是線上性增長的,何以主觀幸福感受會呈馬鞍形呢?
多個調查顯示二十多年來華人的幸福指數變化呈馬鞍形變化報告的作者指出,關鍵的原因在於就業和社會保障上面。90年代中之前中國當時還普遍是“鐵飯碗”,人們不用擔心失業,不用擔心退休和醫療,所以,儘管當時實際收入和保障水平都比較低,但主觀幸福感受是不錯的。然而這種鐵飯碗不可持續,改制必須實行,隨後出現過一段大批工人下崗的時期,所以幸福指數出現了下跌。這與東歐轉軌國家的情況是高度類似的。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當時主觀幸福程度高,也與當時物質享受水平普遍不高、人們眼光見識有限有關係,當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認知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對生活標準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之後,主觀幸福感反而會下降。
儘管如此,失業和原有社會保障體系瓦解帶來的影響仍然是主要的。影響大到什麼程度呢?2000年到2005年,華人均GDP增速高,物價上漲慢,但卻是幸福指數最低的時期,理由就是大量下崗造成的雙位數失業率,導致了許多不滿,高失業率導致的幸福感下降並不僅僅針對失業者,沒有失業的那些人,因為同樣恐懼下崗和失業,所以主觀幸福感同樣在降低。一個例證是,2002年的一次關於經濟狀況的調查中,有一半的人回答是一般或較差,而那年的真實GDP增長率在8%以上,是數年來新高。
而隨著經濟增長和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下崗和失業人數在最近10年大大減少了。同時,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成熟,退休金、醫保和低保制度覆蓋率也大大提升。所以這十年,華人的幸福指數出現了明顯回升。
如果把調查人群進行細分,可以發現在60年代以前生人,和低收入群體中,這一馬鞍形的幸福指數變化更加明顯。可以說充分反映了二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變化。也說明了加強就業和加強社會保障,對於民眾主觀幸福感受的巨大作用。
但展望將來,要提升華人的幸福感,得找別的路子
這章關於中國的專題研究,也探討了與華人幸福感相關的其他幾個常常被提起的因素,房價、社會信任、分配失序、腐敗及環境汙染等等。作者的結論是,相比起失業和失去社會保障的威脅,這些因素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要相對次要的。
但是,過去不重要,不代表將來一定不重要。事實上,由於中國目前的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情況已經做得相對較好,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並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講,華人的幸福指數想要提升,已經到了一定的瓶頸。根據這份研究,過去20年,中國的高收入階層其主觀幸福感是一直緩慢降低的。而與此同時,這部分人群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分得的蛋糕是最大的,醫療等與壽命相關的條件也是最好,幸福感卻沒有提升。這就得問問房價、腐敗、汙染等方面的原因了。值得一提的是,華人在“選擇生活的自由”這一項得分多年來一直沒有改善,甚至有下降趨勢,這與近年來困擾廣大城市居民的各種“焦慮現象”,恐怕是有很大關聯的。
想要提高華人的幸福指數,另外的發力點有兩個。一是提升社會信任,目前中國正從熟人社會轉為陌生人社會,但卻沒有像國外的陌生人社會那樣培育出社群居民之間的信任感。 二是提升國民的慷慨程度,幫助他人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這是很多國家國民都有共識的,但很多華人還認識不到這點。對於因一系列事件阻礙了的華人慈善公益事業來說,還遠遠有發展的空間。
主觀幸福指數是個很重要的指標,人們應越來越認識到這個指標的重要性
經濟發展是一個可看見可度量的指標,人們從中獲益變得富裕。但是,富裕並不一定能夠讓人幸福。而幸福其實是一種更本質的追求。拿美國來說,世界幸福報告的作者認為, 社會支援、信任、感知自由和慷慨都壓制了美國的幸福。為了從經濟上抵消這種阻力,作者認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必須從約53,000美元上升到133,000美元。但費老鼻子勁發展經濟只能維持民眾幸福感不下跌,這並不划算。所以作者主張政策制定者應該致力於金融改革、減少收入和財富不平等,改善本地人和移民人口之間的社會關係,並且改善教育制度,來真正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對於中國來說,這也是很值得參考的。
期待下一年中國能排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