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都摩姑
-
2 # 續夢三千
胖虎效應是可以簡單解釋為,好人做一件壞事就會被過度批判,而壞人做一件好事便會被人極度讚揚,甚至過去的劣跡也會被忽略。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多種刺激在不同時間段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前後刺激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原因在於前面的資訊在記憶中逐漸模糊,從而使資訊在短時記憶中更為突出。從這個角度看,胖虎在人們的眼中形象大變,是因為人們以最新的一次認識主導了對他的評價,這種評價的好感模糊了以往對他的負面印象,或者降低了以前的負面感覺,近因效應在發揮作用。
第二個原因,也是本人最推薦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用一條公式來解釋:感覺=現實-期望。在人們的眼中,胖虎一直是恃強凌弱的形象。在這種對胖虎的負面判斷下,胖虎的行為在欺凌他人的時候才是符合預期的。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胖虎的感覺=現實欺凌-預期欺凌。這兩者的差距很小,所以引起人們對胖虎的感覺波動也很小。如果某一天,胖虎突然開始鋤強扶弱,一反常態的改變人們對他的印象,則他的行為便不符合人們對他的預期。這種情況下,感覺=現實鋤強扶弱-預期恃強凌弱。當現實和預期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的時候,我們便會對胖虎的行為產生強烈的感覺,這種感覺表現在意想不到、不可思議等的驚歎當中。因此,人們會因為胖虎突然表現良好而形成一種強烈的正向感覺判斷,這種正向感覺判斷重新主宰了人們對他的認識,以至於以往他的劣跡都可以被原諒。試想,如果你都已經開始喜歡一個人了,你怎麼不會惦記他的好?
感覺=現實-期望。這個公式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好人僅僅因為一件壞事便被過度批判。因為他強烈的違揹人們對他的預期,以至於只因為一件不好的事便形成強烈的負面判斷,重新主宰了對他的認識。
驅動我們行為的一直是我們的感覺,人從來都是感性動物。理智往往落後於我們的感覺,當理智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只是用來為我們的好惡辯解,說服我們照著做。
-
3 # 心理諮詢師四四
胖虎效應,來自於動漫《機器貓》中的角色。動漫中的胖虎是一個經常欺負主角的小惡霸,幾乎每一集都會出現以欺負主角為樂,但是偶爾胖虎也會做出一些感動人的事情。讓看動漫的人感覺,雖然胖虎經常做壞事,但也不是那麼壞。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相應的體驗,比如影視劇中的反派角色,雖然一直都在做壞事,一直都在迫害主角,可是一旦他們在關鍵時刻回頭是岸,就很容易被主角原諒,也可能被觀眾原諒。“畢竟TA已經改過自新了啊”“居然在關鍵時刻救了主角,黑轉粉了。”可是還有一些人,一輩子都在做好人一旦被抓到一次做壞事,之前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被人歧視、被人懟變成了一個曾經是好人的日常。
這個可以用近因效應來解釋,也就是我們最近接收到的資訊,會比過去接收到的資訊更為重要,在評定標準中作為參考的可能性更大,時間上越近,就越容易影響人的判斷。
還有一種錨定效應也可以解釋,錨定效應在現實中的表現,比如你媽媽想讓你去幫忙買東西,但是知道你很難叫動,於是讓你去做一件你更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打掃下衛生等,一旦你表示抗議,那麼再讓你去買東西,因為之前讓你做不願意的事成為了一個錨,後面的要求看起來是退讓,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對方的目的。
胖虎效應中,人們對於胖虎的錨就是他是一個壞孩子,一定會做壞事,一旦做了好事,和之前的錨對比,他的好人行為就被無形放大。
-
4 # 阿正說動漫
所謂“胖虎效應”是指壞蛋做一兩件好事就會讓人覺得他心地並沒有那麼壞,好人做一點壞事就會給人偽君子、假好人的感覺。
其實這種手法在許多影視劇和動漫裡都能用,也算是一種常見的洗白套路。
比如在陳曉版《神鵰俠侶》最後一集中,金輪國師將郭襄扔出了火海中,自己卻在火中死去這裡賺了多少人的眼淚,就因為在最後時刻的這個舉動,甚至讓人們忘了他之前做過多少的壞事,而感動於他這一刻的善舉。
無論一個人做了多少喪盡天良的壞事,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被認為“其實他本質不壞”,無論一個人做了多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世界對得起朋友對得起戀人的事,只要做了一件比較齷齪的事,就會被人認為“一直以來的善良都是裝出來的吧”。——坂田銀時
這個讓我想起了另一種現象,或者說是效應——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與Clark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兩種現象其實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也就是反向定位。平時弄個飛機頭的惡男,偶爾做一件好事,好感度就會大幅度提升;相反的,平時看起來的乖乖先生,如果做了點壞事,看上去就顯得特別壞。這就是反向定位。
我認為其實根源於人類的心理,記憶會重疊會覆蓋,對最近發生的事的印象和感情會更為強烈,也就是俗稱的“記吃不記打”,心理學上稱為“近因效應”。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心理定位。當我們認識一個人或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產生一種預估的心理值。比如你遇到一個劫匪,你預估的心理值根據每個人能力的不同或許會有偏差,但普通人大體上會認為“被傷害”,但如果這個劫匪不但沒有傷害你,反而還放了你,超出了你的內心估計,你就可能會產生“這個人不是那麼壞”的感覺。再打個比方,有個人每天都對你冷著臉,你見到他時心裡估計值是“冷著臉是常態”,但有一天他突然對你笑了,你就有可能會產生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複雜深刻的道理,言情小說或者電視劇裡也經常用到,就是那種“對你百依百順的人突然放棄你了,你才意識到她之前對你有多好,於是重新追求”這種套路。
對這種效應的看法,千人千言,人是感性和理性雜糅的生物,並不是所有事都能一言以蔽之的。
-
5 # 武天老師
這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
在多啦a夢中大雄一直是一個負能量的體現,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身體素質統統都很糟糕
除此之外,還經常受欺負,其中以胖虎最為甚。胖虎幾乎每天都會欺負大雄,雖然偶爾會高光一次。但是無論是靜香還是大雄還經常和胖虎一起玩
於是人們以此為樂把這一現象引申稱為“胖虎效應”胖虎效應是可以簡單解釋為:好人一輩子做好事但是做一件壞事就成了黑點,而相反的,壞人作惡一生,只因為一件善事就被洗白,極度讚揚,過去的劣跡也會被忽略。
於是這個簡單並且錯誤的心理暗示就主導了大多數人的心理。
在漫畫中,胖虎效應主要的產生原因就是因為胖虎是被塑造成反面角色。而偶爾一兩次的高光時刻則會讓人有強烈的反差感
胖虎突然表現良好而形成一種強烈的正向感覺判斷,這種感覺則重新定義了所有人包括大雄和讀者的認知
以至於以往他的劣跡都可以被原諒。
哎呀呀
不開心、不開心
搞得老夫都想做大胖虎了
回覆列表
在來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該瞭解一下何為“胖虎效應”。
何為“胖虎效應”胖虎,相信各位看過《多啦A夢》都看過,而其中的孩子王胖虎也是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一直是聯合小夫欺負大雄。但是,胖虎並不是每次都扮演著惡角,當在劇場版中地球即將面臨毀滅的時候,胖虎站在了正確的一方。這時候,大家就會把先前胖虎的噁心忘記,開始稱讚胖虎真是個古道熱腸的好人啊!這便是胖虎效應最初出現的地方。
現在“胖虎效應”所泛指的是當惡人做善事之後,其所作的惡事就會被人忘卻這種情況。相反的情況,也可以指的是當好人做了壞事之後,其所作的善事都會被人忘卻。
那麼接下來我就說明一下自己對於“胖虎效應”的看法好了。
對於“胖虎效應”的看法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我多少思考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的結論。人們對於好人所作惡事而對於其之前的善舉全部忘卻的情況,我想多半有兩點原因。
一.人們將好人作為了自己心中的標杆吧,確切地說算是精神偶像一般的存在。所以當好人做錯事的時候,多半會認為善人背叛了自己,所以大為光火。因而在怒氣上的人們自然會失去理性,一味地指責對方。這便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顯然和前面一種人相反。二.對於自己所達不到的善人,發現可以詆譭對方的條件時,就會拼命貶低對方,試圖將對方拉到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這算是較多人的情況,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總結我倒是不反對“胖虎效應”中對於惡人的做法,我相當反對其中對於好人的做法。畢竟,人非聖賢孰能不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