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過則喜,一定要聞到,聞不到就不會喜。
那麼聞就需要能力了,在心理成長中,聞就是理解力。如果你不能聞到味道,不能理解別人的意圖,那麼就不會喜,而且會憤怒,因為他首先在態度上感覺到對方的攻擊性,那麼在內容上就不能冷靜的看待問題了。那麼反過來如果在態度上感覺到別人是為自己著想,即使內容上有攻擊性,那麼有可能也願意去接受。
理解別人就需要“善解人意”。
所以理解別人需要善解人意。善解,就是從善良的動機出發來解釋一件事。一句話,十個人讀可能有十種理解,這裡面有善解有惡解,如果說你總是把別人往壞處想,很難能喜,別人即使為你好,你也感受不到,所以就不會有聞過則喜的能力。
你如果相信別人有善良的動機,即使行為上讓你不舒服了,也能理解對方為何會這樣。這時也能接受,如果觸動到,就能喜了。
善解的“解“”包含2個方面:一個是理解,一個是瞭解。
對別人的理解與瞭解
對別人理解,理解的的前提是瞭解,因為人是由過去經歷組成的,我們如果能瞭解到他的過去,找到他現在用這種方式批評我們的原因,即使有攻擊性,我們可能也會去理解。
對自己的瞭解
瞭解了自己,覺察自己,為何不能把別人的話聽進去,這是由自己的哪些經歷造成,這樣的話多從自身找問題,多發現別人的善良,這樣就提升了理解別人的能力
當我們從這2個方面來理解,聞過則喜的能力就增強了。
真喜還是假喜,如果是假喜,對自己的幫助是沒有幫助的,比如說老師批評了我,我感謝老師的批評,但內心裡面卻沒有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因為害怕再被批評,就假裝認識到。這種喜 就沒有用,以後還會發生,還會犯相同模式下的錯誤。為何說屢教不改?就是沒有真的知道,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如果行動上沒有改變,就沒有真切認知到,那麼這種聞過之後的喜就是假喜。
你真聞到了,喜是自然的發生。所以,提高聞的能力,就具備聞過則喜的能力,你的善解人意的能力提高了,你就能聞到了。
聞過者 知錯也 知錯就改 善莫大焉
是名則喜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修行者 當常見己過 可漸入聖賢之位
若達空性 則可成佛
聞過則喜,一定要聞到,聞不到就不會喜。
那麼聞就需要能力了,在心理成長中,聞就是理解力。如果你不能聞到味道,不能理解別人的意圖,那麼就不會喜,而且會憤怒,因為他首先在態度上感覺到對方的攻擊性,那麼在內容上就不能冷靜的看待問題了。那麼反過來如果在態度上感覺到別人是為自己著想,即使內容上有攻擊性,那麼有可能也願意去接受。
理解別人就需要“善解人意”。
所以理解別人需要善解人意。善解,就是從善良的動機出發來解釋一件事。一句話,十個人讀可能有十種理解,這裡面有善解有惡解,如果說你總是把別人往壞處想,很難能喜,別人即使為你好,你也感受不到,所以就不會有聞過則喜的能力。
你如果相信別人有善良的動機,即使行為上讓你不舒服了,也能理解對方為何會這樣。這時也能接受,如果觸動到,就能喜了。
善解的“解“”包含2個方面:一個是理解,一個是瞭解。
對別人的理解與瞭解
對別人理解,理解的的前提是瞭解,因為人是由過去經歷組成的,我們如果能瞭解到他的過去,找到他現在用這種方式批評我們的原因,即使有攻擊性,我們可能也會去理解。
對自己的瞭解
瞭解了自己,覺察自己,為何不能把別人的話聽進去,這是由自己的哪些經歷造成,這樣的話多從自身找問題,多發現別人的善良,這樣就提升了理解別人的能力
當我們從這2個方面來理解,聞過則喜的能力就增強了。
真喜還是假喜,如果是假喜,對自己的幫助是沒有幫助的,比如說老師批評了我,我感謝老師的批評,但內心裡面卻沒有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因為害怕再被批評,就假裝認識到。這種喜 就沒有用,以後還會發生,還會犯相同模式下的錯誤。為何說屢教不改?就是沒有真的知道,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如果行動上沒有改變,就沒有真切認知到,那麼這種聞過之後的喜就是假喜。
你真聞到了,喜是自然的發生。所以,提高聞的能力,就具備聞過則喜的能力,你的善解人意的能力提高了,你就能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