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因為有網路文學?
4
回覆列表
  • 1 # 浮生人物誌

    紙質書不落伍,在閒暇時刻泡上茶,關上手機靜靜地翻閱自己喜歡的書永遠不會過時。

    紙質書會被削弱,但很難被電子書取代。

    這些年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和各個讀書應用的逐漸成熟,使用者已經逐漸開始習慣於花一些“閱讀豆”買上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在IPad或手機上閱讀。但看電子書的閱讀偶爾會有分心,和線上教育產品一樣的是移動端閱讀被微信微博等切斷成平均少於15分鐘時間碎片,導致了閱讀體驗的下降。

    紙質和電子書有著不同的使用場景,更多程度可以是優勢互補的。例如在等地鐵或高鐵上的時候,手機訊號往往不是很好這時候之前下載好的電子書就可以派上用處了:等待時候翻上幾頁,不失為一種碎片時間合理利用。但是電子書要求讀者長時間看著螢幕,尤其是有輕微遠視的使用者會很容易產生疲憊而被打斷,因此會無形中“催促”使用者快速閱讀。讀書本身是一種慢體驗,電子書的閱覽往往會無意中造成一些“消化不良”的反應。

    紙質書的應用場景往往是閒暇的下午,點上一杯綠茶,看著靜靜地看完一本書寫一些隨筆。很多習慣於看電子書的使用者仍舊認為紙質書的觸感更讓人容易融入期間,“有讀書的感覺”。接受了數十年紙質媒介的網路深度使用者們,對獲取知識的最原始形態依然存有好感。正因為紙質書的“慢”,閱讀體驗會得到不小的提升,加上書籍電商的成熟價效比也不低。讓人頗有感觸的是,身為網際網路城市的杭州,坐落了數十年的浙江圖書館鮮有受到衝擊仍然人氣十足。

    網際網路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可以反映在很多細分場景上效率的提升。例如我在洛杉磯傍晚開車出行路上往往會遇到不遜色於北京的堵車,心情煩躁的時候聽歌也很難獲得愉悅:這時候用語音讀書APP聽上一本書也許是最好的選擇。開車的時候能分配給“讀書”的精力最少所以APP最適合,等車的時候稍多因此看電子書,而紙質書則是在閒暇時間全身心投入的閱讀享受。紙媒更多程度上,比起競爭更應當迎合讀者不同的需求,來穩住一席之地吧。

    最後說一說收藏價值,這也許是紙質書總能保有的最後一道防線吧。印象深刻的是在三四年前,由優質紙媒主導的微信公眾平臺如“意林”和“讀者”往往會在底部放上二維碼和免費訂閱的字樣。在那個時候讀者還習慣於付費購買紙媒品讀,內容還沒因為資訊爆炸變成免費。短短三年時間紙質書的資訊價值降低了很多,近年來使用者對版權付費的認可勉強托起了紙質書和電子書相輔相成的書籍市場。但書籍,向來都不止是有內容價值,敢問有多少電子書讀者丟棄了家中的書櫥?哪怕撫摸著扉頁,看上幾眼數年前的批註,也有區別於若干KB大的電子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於什麼想法,吳王竟然會留著勾踐,為什麼不直接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