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理解?
11
回覆列表
  • 1 # 呆萌寫作培訓營

    哲學,無用的學問

    香港一位大學教授,到內地某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會。在校門口,他被保安攔住,要他登記,問了他三個問題: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做完登記,教授就開始大發感慨:大陸人民的哲學功底太深厚了,連看門的保安都懂得拿哲學的終極問題來拷問每一個進門的人。

    哲學一語,在希臘文中原本是愛智慧的意思。因此,一個人有哲學的愛好,常常思考作一些哲學問題,即便不會比身邊的人更會賺錢,但一定比他們更快樂,更高雅,更自由。

    1984-1986年,我在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進修兩年。其間有一門選修課,是在英語和哲學原著之間二選一,我毫不猶豫地選修了哲學原著。雖然多年之後略有後悔當時沒趁機把英語學好,但哲學原著的學習也讓我領略了另外的風光。魚與熊掌不能得兼,人生總是不完美的。

    每個人的愛好各不相同,要解釋背後的原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像我為什麼特別喜歡哲學,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西方哲學史的許多著作,在講到哲學起源的時候,都會說哲學起源於驚詫。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求知慾源於好奇心,好奇心源於對神奇的大自然的驚詫。

    我是屬蛇的人。二十來歲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屬相與性格》的小卡片上講,屬蛇的人喜歡思考,邏輯思維能力強,擅長系統、準確地闡明自己的觀點,適合作哲學家一類的職業。也許,我有跟所有人一樣的好奇心,加上屬相性格特徵這套說辭的持續強化,慢慢就形成了對哲學的強烈愛好。

    哲學是什麼

    哈佛大學哲學教授羅伯特·保羅·沃爾夫在《哲學是什麼》一書開篇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明了什麼是哲學。

    西姆斯正打算去赴他的第一次約會,所以向他的兄弟——一位情場老手——要一點建議。“怎麼和她們聊天,給我些忠告吧?”“秘密就在這裡”,他的兄弟說,“愛爾蘭女孩兒喜歡談論三件事:食物、家庭和哲學。如果你問一個女孩兒她喜歡吃什麼,就表明你關心她。如果你問她關於她的家庭,這表明你的意圖是高尚的。如果你討論哲學,這表明你對她的聰明抱有敬意。”“哇,謝謝!”希姆斯說,“食物、家庭、哲學,我可以搞定。”那天晚上,當他遇見那位女孩兒的時候,希姆斯脫口就問:“你喜歡捲心菜嗎?”“嗯,不。”這個女孩兒滿是疑惑的回答。“你有兄弟嗎?”希姆斯問。“沒有。”“哦,如果你有一位兄弟,他會喜歡捲心菜嗎?”這就是哲學。

    在這個故事裡邊,我們看到,哲學問題往往是假設性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是沒用的。

    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我想跟你學哲學。”蘇格拉底問他:“你究竟想學到什麼?學了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了木工,可以製作傢俱;學了商業,可以去賺錢。那麼你學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青年無法回答。

    蘇格拉底是想啟發這位青年,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

    三觀不正?

    哲學本來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可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卻討厭它。一則因為,多年來我們都是把它當成政治課來學習,而政治課上充滿了枯燥的教條。一則因為,哲學的確是很多人都沒有能夠弄明白的無用的學問。

    有人把哲學的終極問題總結為三個:一是如何更好的認識宇宙世界、並解決關於宇宙的問題。二是如何更好的認識人類社會、並解決關於人類的問題。三是如何更好的認識自我人生、並解決關於人生的問題。

    這三個問題巨大而寬泛,其實就是平時人們常說的“三觀”問題。所謂三觀不正,或三觀盡毀,可究竟是哪三觀,許多人並不明白。

    三觀其實就是指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蘇格拉底說,未經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明確和正確的三觀,那他的生活又和動物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希望自己過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且是高貴的人的生活,那就必須知道世界究竟是怎麼樣子的(世界觀),知道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價值觀),知道人生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人生觀)。

    莊子在討論“有用無用”的時候指出:“知無用而始可以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黃泉,人尚有用乎?”(《外物篇》)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什麼是無用,你才可以與他談論什麼是用。“立足之地”確實有用,但是沒有既廣且大,看似無用的天地,人還能在腳下哪可憐的“立足之地”上站穩嗎?

    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們擁有了寬廣的視野,持續地懷疑和探究本質的精神,以及面對紛擾、穿透歷史的平靜的內心。

  • 2 # 米茶墨

    有用無用之論出於內篇·人世間,結篇有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個人解讀,有用與無用從不是一定的,認知、時代、地域、形勢、發展趨勢等都可作用其中。 一提莊子經常讓人想到逍遙遊、夢蝶、與髑髏言語、妻死鼓盆歌當哭,有出世之態不羈之形,但這只是一面,看過他的《莊子》便驚歎於其人學識之深廣,以淺顯的寓言、精煉有力的辯論表達哲理,莊子語言表達能力不比文字功力差,看他的故事、讀其著作都是享受。 《史記》載,楚威王遣使厚幣迎莊子,許以為相,莊周謂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誘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這是莊子拒仕楚。還有幾段有關治學和修身: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應帝王)順事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主也。(養生主),還有一段最常見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與弟子行於山中,有大樹甚茂,伐者因其不成材而不伐。莊子對弟子說:“此木不成材,得以全”。出山後至友家,其家有鵝兩隻,一會叫一不會叫,主人殺不叫的鵝待客。第二天,弟子請教莊子,樹因不成材而保全,鵝因無用而被殺,那麼,人如何自處呢?莊子笑言:“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知、知人、知趨勢,不去螳臂當車也不去盲從無已見,前者一片意氣、勞而無濟於事,自己都不保如何利人如何有為?後者唯常理唯執意,因方正易受誘導與矇蔽。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選擇如何使自己“有用”或“無用”,很難但有必要。

  • 3 # 小妖美杜莎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你覺得無用的東西,可是在有的人手裡它就變成了寶貝,這個只是相對沒有絕對。

  • 4 # 博古齋-郭連合

    小事無用而大事用。歷史上很多人,小事糊塗無能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卻能精準把握。不是他們看不懂小事,是不屑。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乃是小聰明與大智慧之分。

  • 5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有用之無用,費盡心力賺的錢,人卻病倒了。

    無用之有用,夜晚平靜的睡眠,看似無為無用的,可是第二天的精力飽滿卻是來自於睡眠。

  • 6 # 乾得堂

    莊子的用與旡用是講用應該用對地方,能發揮作用,有好的實際結果。無用不是無用,只是待用。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因時勢之變而可用,無時勢之趨則用也白用。對於莊子來說用是智慧的體現,無用則是耐心的體視。時與勢皆不至之時只有靜心養學,只有侍機而動,此之無用所養可用之時。因此用與無用對學人的智慧與修養才是實際中的考驗。

  • 7 # 在野武將

    有用與無用涉及《莊子》中的許多核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莊子》常常拿樹來打比方,比方說有兩棵樹:

    第一棵樹,它長得很好,木匠把它刨出來,就可以做一點木屐之類的小物件。這東西好用,賣得貴,這樹也就覺得自己很風光。

    第二棵樹,它的樹幹很粗,還具有各種美好的品格,特別直、不會蛀掉,諸如此類的。木匠把它砍下來,就可以做宗廟的柱子,這樣它就是社稷的棟樑了。

    這兩種樹代表了兩種價值觀:有的人就希望有一技之長,然後靠著這個技能謀求財富、名譽;還有的人覺得僅僅如此還不夠,人要有美德,要為國棟樑,匡濟天下,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在很多人看來,這之間有高下之分,比如孔子就提倡後者。

    但是,在《莊子》看來,這兩棵樹在一個層面都是一樣的:它們都被砍了,都死了,他們都偏離了自己在森林裡自然原初的狀況。反倒是那些木工不用的樹,可以在森林裡天長地久。

    ~·~·~

    人也是這樣。不同的人服膺不同的價值,但很多時候,這不僅在傷害自己,還背離了自己的本性。世人所謂的有用,其實是有害。世人所說的沒有用,反倒能夠讓自己平平安安了。

    這樣的話,是不是說我們要爭取做一個一般意義上完全沒有用的人了呢?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了麼?

    當然不是這樣的。《莊子》講了另一個故事:他說去人家家吃飯,人家招待他要殺雞啊。家裡有兩隻公雞,那主人就說,殺那隻不會打鳴的,它沒用。於是,真正的問題來了:樹因為有用被砍了,公雞卻因為沒用被吃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這時候,我們耍一下小聰明,可能會覺得莊子要這樣回答:公雞被吃了,還是因為自己的肉有用啊。如果它的肉是苦的,有毒的,那人自然不會吃它了,這就叫無用之用。這看上去好像能說會道的,但故事中,莊子不是這樣講的,他的思想比我們更進一層。

    ~·~·~

    他說,如果我們總是在乎世人說的有用沒用,一開始就錯了。

    努力成為有用的人,這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努力去成為沒有用的人,本質上也沒啥兩樣。重要的是,要明白一個道理:世人覺得的有用沒用,都是在特定場合、出於特定立場形成的判準——《莊子》稱為“人倫之傳”,就是人們平時的習慣。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些判準、習慣都是偶然形成的一家之言,就會學會從他們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如果能夠順應事物自然的狀況,也就超脫於世人的有用無用了。這就是《莊子》說的,要能夠駕馭外在事物,不能反過來被他們奴役(物物,而不物於物)。

    簡單說,《莊子》的貢獻在於追問了價值何以為價值的過程,探索了許多將我們從外在價值中解放出來的方式;其侷限之一在於預設了一個理想化的“自然”——這就有待下回分解了。

  • 8 # 大鬍子15885053

    有用就是楚國那隻死了三千年還用綾羅綢緞蓋著,天天有人供奉的那隻烏龜,無用就是現在還在泥巴地裡擺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人所看重虛名不就是蓋著綾羅綢緞的那隻烏龜嗎。可悲,可悲!

  • 9 # 賣女孩的小火柴天堂

    人總是在進攻的時候他就無暇估計防守,記住了

    雖然氣勢上很兇,其實漏洞百出,最後不得不以逃避收場

  • 10 # 彷彿冬日飲雪水1225

    出世的莊子 入世的哲學

    千年之前的戰國,是縱橫家的天下: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相如雖非武將,但氣勢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這些縱橫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獲得榮華富貴,擺脫貧賤的出身。然而有一個人卻顯得與眾不同,甚至有點格格不入。

    別人在頭懸梁錐刺股,苦練謀略,而他卻在感嘆“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別人都在六國奔走,希望被賞識,而他卻“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當別人對官位趨之若鶩時,而他卻願像只龜一樣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當別人在苦苦思索,期望“翻手為雲,覆手變雨”時,而他在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當妻子去世時,換做別人肯定會悲痛萬分,再不濟也不會敲著盆唱歌的。莊子思想有些部分或許是高深的,晦澀的,但細細參透之下,你會發現這些思想與生活息息相關,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或許這就是思想或者哲學的偉大之處,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有一種穿透千年的力量,讓我們這些後人繼續受教,併為之賦予新的內涵,逐代傳承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王槳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