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了“行星”(Planet)的新定義,以及“矮行星”(dwarf planet)的定義。冥王星符合矮行星而不符合行星的定義,故而其分類變成了矮行星。一同列入矮行星且和冥王星軌道接近的天體是鬩神星(Eris),在當時測算不準,科學家認為鬩神星比冥王星還大,因此當時討論它可不可以叫第十大行星。
之所以有這樣的爭論和最終結果,是因為隨著天文學不斷髮展,人們在冥王星軌道範圍不斷髮展大小接近冥王星的星球,而且根據預測,這樣的星球還會有成百上千,為了避免不斷出現“十大行星”、“十一大行星”的尷尬,一些人提出“九大行星”只是一個歷史名詞,而另一些人提出進行更準確的分類。
行星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體);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從這個定義來說,冥王星圍繞恆星太陽運轉,質量也足夠大成為球體,但所在軌道還有其他大天體,沒能清空。按照新的矮行星定義,這類天體被分成了矮行星。天文學聯合會並沒有按照嚴格的尺寸大小分行星或矮行星,而是看是否能清空軌道其他天體。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了“行星”(Planet)的新定義,以及“矮行星”(dwarf planet)的定義。冥王星符合矮行星而不符合行星的定義,故而其分類變成了矮行星。一同列入矮行星且和冥王星軌道接近的天體是鬩神星(Eris),在當時測算不準,科學家認為鬩神星比冥王星還大,因此當時討論它可不可以叫第十大行星。
之所以有這樣的爭論和最終結果,是因為隨著天文學不斷髮展,人們在冥王星軌道範圍不斷髮展大小接近冥王星的星球,而且根據預測,這樣的星球還會有成百上千,為了避免不斷出現“十大行星”、“十一大行星”的尷尬,一些人提出“九大行星”只是一個歷史名詞,而另一些人提出進行更準確的分類。
行星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體);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從這個定義來說,冥王星圍繞恆星太陽運轉,質量也足夠大成為球體,但所在軌道還有其他大天體,沒能清空。按照新的矮行星定義,這類天體被分成了矮行星。天文學聯合會並沒有按照嚴格的尺寸大小分行星或矮行星,而是看是否能清空軌道其他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