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三大戰役失敗的共同特點是:以少勝多、火攻取勝、統帥傲慢輕敵,不聽取正確的意見、戰後各方實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袁紹剛愎自用,沒有聽取田豐等人的意見,沒有利用好許攸,使許攸感到無望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火燒袁紹烏巢糧草,袁軍失去戰鬥力而失敗。曹操只看到自己二十五萬大軍的優勢,沒有看到自己軍隊的短處,曹操是北方兵,適宜平原山地作戰,不習慣於水上作戰,程煜多次指出黃蓋有詐,龐統之計不可用,船船相連懼怕火攻,曹操不以為然,總認為冬季不可能有東南風,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導致失敗。劉備沒有把年輕的陸遜看在眼裡,報仇心切。天氣炎熱,將士乾渴,山林可乘涼,部隊進入山林,使陸遜看到了蜀軍的短處,大火把蜀軍燒得大敗。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使曹操地盤擴大,腰桿挺起,軍隊由三萬擴充到二十萬,鞏固了北方。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使東吳地盤得到鞏固,劉備實力得到擴充,使三方實力進入相持階段。夷陵之戰後,東吳漸復原氣,進而變得強大起來。而蜀國軍力失去了原氣,從此一蹶不振了。

    袁紹若聽取田豐等人的意見,速戰速決,重用許攸,也許不一定戰敗。曹操若聽取程煜等人的意見,除掉黃蓋,不殺兩個水軍頭領,先攻劉備,再攻東吳。戰局有可能改變。劉備若聽取諸葛亮的意見,等到來年春天,天氣暖和,利於廝殺,再攻東吳,也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 2 # 成武暢通

    打了敗仗要追究責任,以便於警戒後人從而接受教訓,但如果是君主親自指揮的戰役,這責任的追究也就無從談起了。責任沒法追究,但人們心裡總還是會有一種說法的,因此,這主公往往就會主動找出一種理由,說出打了敗仗的原因。又因為這個原因不是從自己身上所找,所以這個理由也就變成了一種責任的推卸。

    且看三國三大戰役失敗後各個集團的責任推卸事件。

    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殺田豐

    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相持半年多,雙方都已經是十分疲憊。曹操得知了袁軍糧草所在地,就親率騎兵突襲。袁紹分兵,一部救援烏巢糧倉,一部進攻曹操大營。結果烏巢糧倉救援不及,糧食被燒,進攻曹軍大營部隊攻戰不利,將領們害怕被追究責任,投降了曹操。至此,袁紹的力量還是要比曹操強大的多,但袁紹急於渡過黃河回到冀州,結果引起了部隊的大潰敗,兵士死傷慘重。

    出戰前,謀士田豐曾經多次勸阻袁紹不要出兵,袁紹不聽,還將田豐下獄。兵敗後,袁紹以為,冀州人聽說他軍敗,考慮他平常對待他們不錯,一定會掛念著他希望他快回來。只有田豐不同,他此前屢次勸諫我,其說法和表現與眾人都不一樣,我也很慚愧再見到他。旁邊有人趁機說,田豐聽說將軍退回來了,拍著巴掌大笑,非常高興他說中了。袁紹害怕田豐笑話,於是把田豐殺了。

    儘管官渡之戰袁紹失敗,但他的力量還是不比曹操弱,假如好好總結經驗,接受教訓,仍然是曹操最大的勁敵。但是他卻推卸責任,殺智謀之士以防他人說道,認為只要堵住別人的嘴他就不用承擔失敗責任似得。其結果是,在他死後兒子們立刻內亂,從而被曹操各個擊破,冀州也成為曹操的勢力範圍。

    赤壁之戰曹操歸罪謀士

    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而歸,走到巴丘又遇上瘟疫,軍隊死傷嚴重。這個時候,曹操想起了自己過去的隨軍軍師郭嘉,於是嘆息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還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明面上好像是說,他的失敗是因為軍師郭嘉已經去世不在了,如果有他在,赤壁之戰就不會失敗,實際上卻是在怪罪其他的人沒有提出克敵制勝的建議。實際上果真如此嗎?劉表死,劉琮投降,曹操不戰而得荊州。這時候,曹操想順江東下,一舉奪取江南吳地。賈詡建議,這時候我們不如安撫百姓,鞏固荊州,用勝利之勢來威逼孫權,這樣可以不動刀兵就可令孫權臣服。曹操不聽。

    賈詡的計策可不可行呢?戰前的形勢,曹操已經擁有了荊州地盤,包括江南四郡,荊州地面上,只有江夏部分地域還有劉備的一萬軍隊(關羽水軍),劉琦的一萬軍隊。假如曹操意在鞏固荊州,清除二劉的這兩萬軍隊當不難。荊州鞏固,孫權難成獨立之勢,從孫權的性格和後來的作派看,稽首稱臣是個大機率事件。當時劉璋已經聯絡過投降事宜,漢中的張魯重在傳道,無意擴張,孫權沒有任何的外援。如果曹操收荊州,孫劉兩家即便聯合,也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可以說,賈詡的計策是可行的。

    曹操失敗在於周瑜讓黃蓋詐降,又將曹軍戰船燒燬,曹操才不得不撤軍,再加上瘟疫盛行,因而大敗。在接受東吳軍隊投降時,曹操整個軍隊都是在站著觀望,根本就沒有來一個接受投降之類的儀式,比方說派出巡邏船,放一條警戒線,讓吳國船隻到指定地點集中停靠,只讓投降主將一人進入受降地等等。因為整個曹軍完全沉浸在勝利之中,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戒備之心,這才讓周瑜計謀得逞。戰前,周瑜分析了曹操必敗的四條理由,可以說是對曹操看的十分清楚,而曹操卻被獲取荊州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根本就沒有充分考慮江南的抵抗意志和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

    曹操為什麼不接受賈詡的建議呢?東吳在孫策時期就被朝廷封為吳侯,如果不戰而降,對孫權來說無非是迴歸朝廷而已,而曹操卻失去了一件大功。曹操有代漢而立的野心,江南投降和討平江南對他來說意義是大不一樣的。在這件事情上,無非是戰與撫,郭嘉還能出一條另外的計策嗎?在戰鬥中,整個集團都處在一種浮躁狀態,郭嘉在又如何?

    這時候的曹操,已經擁有整個中原地區,而這次的失敗,使他清楚地知道,他這一生恐怕是征服不了江南了。但他的野心又不允許他出來承擔戰爭失敗的責任,所以,只能是怪罪於他人。好計策你不用,謀士們又沒有什麼錯,因此,還是找一個去世的人來為自己遮羞吧!

    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找的理由

    蜀吳夷陵之戰,劉備率領大軍親征,結果全軍覆沒,可以說是敗了一個徹底。但是,劉備沒有推卸責任,相反,他把全部責任都攬了下來。負責防備魏國方面的將軍黃權因為歸路被斷,無奈投降了魏國。有關部門要拿他的家人治罪,劉備說算了吧,是我對不起人家,不是人家辜負了我。就這樣,黃權在蜀國的家人還照常生活著。那麼,劉備已經攬責了,又哪來的推卸責任呢?

    問題出在應不應該打這場戰役。當時,蜀漢國的文臣幾乎一致的反對,但就是阻止不了劉備伐吳東征。事後諸葛亮說過,如果法正還在,則一定能夠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阻止不了,也不至於慘敗到如此地步。劉備當漢中王時,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病逝。兩年後劉備東征並大敗而歸。法正原來是劉璋的屬下,劉璋派他迎接劉備入川,他從而歸附劉備,在劉備奪取西川和與曹操爭奪漢中時都立有大功,因而很得劉備信任。漢中之戰當中,有一次戰鬥對劉備不利,按理劉備軍隊應該暫時撤退,但劉備就是不退,當時沒有人能夠勸阻得了。法正擋在劉備身前,劉備讓他避箭。法正說,主公您都親自冒著矢石,何況是小人我呢?劉備說,好了吧孝直(法正字),我和你都離開吧!就這樣劉備撤兵。這也就是諸葛亮說法正能勸阻劉備的依據。

    問題在於,儘管法正活著的時候常在身邊,但無論是官職還是受信任的程度,諸葛亮都在法正之上,諸葛亮就為什麼不能阻止劉備東征呢?在東征問題上,史書沒有記載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態度,從這件事情來看,他應該是反對的。作為丞相,他是蜀漢國第二號實權人物,他沒有阻止劉備東征,而是感嘆於一個去世的法正,絕對難脫推卸責任之嫌。

    為什麼說這三件事是推卸責任呢?根本原因就是這不是戰役失敗的真正原因,或者說是與戰役本身的勝負毫無關係,只是當政者給自己找一個下臺的臺階而已。尤其是,這對於日後的戰爭或者是軍隊的建設沒有絲毫的幫助。找臺階下,不能真正的接受教訓,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一個現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三個集團從此都從各自的巔峰跌落了下來。

  • 3 # 中心

    三大戰役是指三國時期發生的三個大規模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袁紹的無能,曹操的挾天子以令天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北方人不息水性,曹操的多疑,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戰役趨勢劉備先勝後敗、陸遜先敗後勝。結果劉備大敗,撤回白帝城,馬良戰死,黃權降魏。

    (陸遜的軍事才能,劉備太心急意氣用事,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阻和建議。)

    要按照歷史劃分的話,只有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戰爭,官渡和赤壁都發生在東漢末年了。

  • 4 # 金全有

    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在戰略上戰勝方都能夠從全域性進行分析,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比如赤壁之戰,孫權一方對曹操大軍進行細解,並沒有被曹宣稱的百萬大軍所嚇倒,首先分析了其兵力成份構成,有荊州新降之兵,有從許昌帶來的兵,還有袁紹的舊部,雖合兵一處,聲勢浩大,但內部作戰動機並不一致。其次分析其兵員地域特點,得知曹兵大都為北方人不善水戰。因此制定出水上作戰為主的戰略。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集團更是把袁紹分析個透。首先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其次荀彧分析出袁紹謀士不和,各擁一方。再次又分析了主帥袁紹的缺陷。為官渡之戰贏得勝利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夷陵之戰孫權採取了避其鋒芒,求穩待變的戰略。

    這三大戰役用的戰術共同點都是火攻。火燒戰船,火燒糧倉,火燒連營。火攻被用到了極致。

    這三大戰役失敗方為何會敗?首先在戰略上都犯了輕敵冒進的重大錯誤。 曹操以百萬大軍之勢,根本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卻不知本部兵馬不可水戰。袁紹認為自己兵強馬壯,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劉備更是以為自己蜀國今非昔比,根本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裡。

    其次,這三大戰役的失敗方主帥都沒有看到自身的弱點。也沒有采取一些預防的措施。比如赤壁之戰,曹操以為在隆冬季節以西北風居多,但他卻忘卻了,偶爾會有東南風,正因為他忽視了這個偶爾,所以給了東吳可乘之機,一把大火使曹操落得個大敗。

    三大戰役的失敗方,第2個錯誤就是在用人上出現失誤。曹操先是被反間計所惑斬了蔡瑁、蔡允,使本來就不習水軍的曹兵更處於劣勢。然後又錯誤的採納了連船的錯誤主張。

    官渡之戰中,袁紹更是錯誤的把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去守糧倉,致使糧倉失守被毀。從而失去戰爭主動權。

    夷陵之戰劉備身邊幾乎無人可用。所有重大決策都是由他一人說了算,所以才出現連營300裡的錯誤佈防。

    三大失敗方主帥的個人性格分析,曹操易驕傲,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袁紹沒有主見,偏聽偏信。劉備有婦人之嫌,若不是遷移營塞到林子,也不會被火攻。

    成功不相同,失敗都相似。

  • 5 # 青梅煮酒論江湖

    一,強者發動戰爭,弱者應戰!簡單來說,就是這三場戰役,都是強勢的一方發動對弱小的一方的戰爭。

    官渡之戰,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主動發動對相對弱小隻有兗州,徐州的曹操的戰爭。

    赤壁之戰,是曹操主動挑起戰爭,佔領荊州後意圖橫跨長江消滅劉備,孫權,孫,劉被迫應戰。

    夷陵之戰,是劉備丟失荊州後對孫權發動的復仇之戰,氣勢洶洶。孫權被迫應戰。

    二,戰術上都犯下致命錯誤!三大戰役無一例外,都是強勢一方犯下致命錯誤,讓對方找到弱點,一擊致命。

    官渡之戰,袁紹犯下三大錯誤。袁紹號稱十萬,氣勢洶洶,鏖戰官渡,以優勢兵力在官渡與曹操三萬人馬對耗。

    一,不分兵偷襲許昌,也不倍則圍之。

    二,優柔寡斷,聽不進建議,怕這怕那,錯失良機。

    三,把優勢變弱勢,人多消耗也多,時間一長,不勝不敗,不進不退,軍心渙散。曹操找準時機,偷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而後,後方又被偷襲,軍心大亂,從此一敗塗地。

    赤壁之戰,曹操也犯了三大致命錯誤。

    一,打蛇不死,再樹新敵。本來在樊城,新野,當陽,長板大敗劉備之後就應該乘勝追擊,將劉備徹底滅掉,也不至於有後來的孫劉聯盟。將劉備追擊至江陵的江夏就停止追擊,而後又迫不及待的向孫權挑戰。二面樹敵。

    二,戰略錯誤。如果曹操不那麼著急攻打江東,而是花點時間剿滅劉備,然後把到手的荊州七郡好好經營,厲兵秣馬,休養生息,時刻形成泰山壓頂之勢而後揮師攻打併不難打的益州和漢中,涼州等地,那個時候以全國敵一隅,孫權有沒有膽子應戰那就二說了。

    三,昏招頻出,用劣勢對優勢。本來兵強馬壯是優勢,可是卻讓軍士舍鞍馬駕舟船,搞得部隊水土不服,戰術不精,部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不懂天文,忽略東風,導致船隊被周瑜火攻。不信任降兵,卻又用他們打先鋒,導致部隊離心離德,沒有凝聚力。這麼多的錯誤加在一起,在周瑜這樣一代名將面前,想不敗都難。

    夷陵之戰,顯然,也是劉備犯了致命錯誤。雖然沒有小說中連營八百里,火燒七十萬那麼誇張。但是,卻是因為劉備把部隊全線移入山林,導致陸遜找到機會,一把火,劉備主力全部報銷,損失蜀國三分之二的兵馬,一半以上的戰將在此戰陣亡,唉。

    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哀兵勝驕兵!

    官渡之戰,曹操3萬勝袁紹10萬

    赤壁之戰,孫劉五萬勝曹操二十五萬

    夷陵之戰,陸遜五萬勝劉備十萬

    有意思的是本來以為必勝,穩操勝券的都輸了。本來怕打不贏,被迫應戰的都贏了。

    四,主公乾坤獨斷,不聽意見。

    回顧三大戰役,無一例外,都是強勢的一方,來勢洶洶,乾坤獨斷,不管身邊有多少謀士,基本沒發揮作用。所以題主問的用人失誤,倒還真不是決定因素。主公們都驕傲輕敵,以為必勝,做決定就乾坤獨斷,聽不見意見了。

    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許攸,郭圖,沮授的建議,那麼決策基本都他自己發明的。

    赤壁之戰,曹操身邊那麼多人才,居然沒發揮作用?建議都是提了的,只不過此刻曹操志得意滿,把自己當神仙了。謀士們的建議都沒聽進去,還一一反駁。那些昏招,基本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夷陵之戰,劉備放棄諸葛亮不用,馬良的話不聽,根據自己的“經驗”作戰,以為陸遜年紀輕輕,不會打戰。所有決策都是自己做的,旁人插不上話,最後把部隊撤進山林也是他自己的主意,怪不得別人。

    五,不得人心,天意使然。

    回憶三大戰役,都是決定天下格局,決定各自命運的戰爭,結果發動戰爭的人都失敗了。原因就在於,民心思靜,不想打戰。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侵略者不得人心。天下大勢,還沒有到合的時候,天意不可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霧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