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代尚書院
-
2 # 夷微坊李亞庭
說到 董其昌,為明代中晚期的文人畫大家 他對後世最重要的影響莫過於提出了“南北宗論”這一中國古代山水畫派所持的理論。
1.“南宗”“北宗”的出現從唐代開始,山水畫領域就出現了兩大派系,南宗是以唐代畫家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北宗是以唐代畫家李思訓為代表的著色山水,這兩個畫派是與禪學的兩大宗派同時產生的。
(傳王維 輞川圖 )
2. 兩派藝術風格上的區別繪畫中的南宗和北宗在藝術風格上(如“精工”與“士氣”、“工”與“雅”)和藝術技法上(如“渲染”與“著色”、“勾斫之法”)各有特色,他們之間的基本分野是著色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對立,雖然不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但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是重視繪畫風格中的個人創作境界。
北宗計程車氣簡單可以理解為匠人的匠氣,也就是在文人進入到繪畫這個領域之前,繪畫是有專門的畫匠來作畫的,他們的繪畫作品服務於政治(比如雲臺二十八將圖)、宗教(比如敦煌壁畫)、墓葬(比如山西太原婁睿墓)等等。
而從宋元開始,有知識有文化計程車大夫、文人開始發掘繪畫更獨立的意義,比如元代倪瓚的名言“聊以自娛”,就指出畫畫並不是要服務於什麼目的,而是我覺得高興,我就畫畫,畫給我自己看的。繪畫的意義在文人那裡直接與很多閒情雅緻的活動上升到同一高度。
而文人作畫,雖然沒有那些畫匠的基本功,但是他們對毛筆的特性,是從小學書法中就體悟而來,所以也有了元代初年趙孟頫所提到的“石如灰白木如篆, 寫竹還與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元 趙孟頫 水村圖)
3.董其昌及其理論的出現由上面簡單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繪畫從宋代元代開始不僅從理論到實踐都逐漸和畫家拉開距離,那麼到了明代,董其昌這裡,他首先是一個文人。其次他有豐富的藝術史閱歷,因為他曾經在嘉興的大收藏家項元汴家做過私塾先生,後來入朝為官50年的時間內都有機會接觸到南北各地官私收藏的歷代名作。他在看了這麼多歷史上的藝術佳作之後,他非常清楚文人畫與畫家之間的對壘,也就是所謂的南宗與北宗的對壘。
董其昌本人推崇的是南宗,認為南宗的畫家“皆其正傳”。而對北宗(即行家畫)則加以貶斥。他們認為南宗畫源自頓悟,格調高逸、蕭散閒雅;北宗只重苦練,滿紙匠氣、燥硬繁冗。(大家可自行參見 南宋馬遠的踏歌圖 和趙孟頫的水村圖,雖然兩者都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名畫,但是風格上區別仍然十分明顯)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董其昌被稱為一代宗師不僅僅在於他的書法風行天下,也不僅僅在於他改變了明中期“吳門畫派”的畫風,更重要的是他旁通禪學,以禪論畫,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繪畫發展過程為脈絡,系統地提出了關於畫派的理論——“南北宗論”。
(董其昌 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
他把唐宋以來千支百派、紛紜萬緒的山水畫,透過對畫家的身份和畫家的筆墨、皴法、構圖等因素的綜合比較,借用禪宗派系,將山水畫劃分為南北二宗,力圖全面而系統地梳理出一條山水畫師承、流派的脈絡。研究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對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的思考,都有著積極的啟迪意義。
關注夷微春秋,每日解密畫中背後的故事,一起輕鬆聊藝術!
-
3 # 藝滴美育
文人畫發展到明代晚期,“吳門畫派”已呈衰敗之勢。在萬曆、崇禎年間,東南松江地區出現一批文人畫家,其中之一就是位於禮部尚書郎的董其昌。因為他的顯赫地位和在畫壇上的聲望,逐漸成為松江畫派的核心人物。
董其昌中提倡文人畫,推崇元四家,強調摹古,注重筆墨,追求“士氣”,使文人畫進一步規範化,並逐漸取代吳門畫派,而居於正統。尤其是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提出,對明末清初的繪畫產生重大影響。但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不重寫生,用筆多皴擦,點染交錯,豐富多變。在畫面佈局上也多取近坡樹、中水、遠山程式化的三段法缺少變化。畫風秀潤而憂,但簡遠。董其昌在美術理論上多所建樹,所著多本畫論,提倡作品要有士氣,強調直抒胸臆,反對一味的模擬,要能夠做到仿古而變。強調畫家要有豐富的文藝修養和生活閱歷,做到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來加強學養。他還主張書畫融合,強調筆墨表現,提倡書卷氣。
南北宗論理論由董其昌首次提出,影響巨大。他借用唐代禪宗五分南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輝煌發展認為唐朝開始,以王維的水墨渲淡畫法為南宗,以李思,工筆重彩及青綠勾填畫法的職業畫家為北宗。他自詡為南宗正派,這種觀點雖然挽回了文化的頹勢,爭得了文化在畫壇的主導地位,但這種崇南貶北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宗派門戶偏見,助長了畫壇的畫壇的宗派情緒,實際上不利於繪畫的發展。
-
4 # 創客IP老梁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漢族,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鎮)人。“華亭派”的主要代表。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董其昌精於書畫鑑賞,收藏了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也有很多論著,其中“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董其昌的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又不拘泥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充分表達了一種平淡天真的個性。再加上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一時,併成為明代藝壇的主流。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文集。
回覆列表
董其昌精於 書畫鑑賞 ,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創作。
董其昌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這是歷史 上書法 理論家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 三代書法的審美取向。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習古典書法,起了很好的闡釋和引導作用。
明代畫壇,堪比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畫法新變,畫派叢起,單單山水畫,就有有浙派、吳門派、雲間派、蘇松派、嘉興派……更有華亭派、武林派異軍突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其中,華亭派領袖人物董其昌推崇倡導的摹古風氣,對後世畫壇的影響尤為深刻。
董其昌於嘉靖三十四年一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出生在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少年時董其昌不必為生活操勞,只負責努力讀書,一心想透過科舉入仕而出人頭地。十七歲那年,他參加松江府會考,但因字寫得不好,排名比其堂兄弟差。這事讓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發憤學習書法。
後來董其昌成為明朝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清代康熙皇帝曾大加讚美董其昌書法:“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
他晚年獨具特色的行書精品《岳陽樓記》。融晉、唐、宋、元各家風格於一體,筆力遒勁、悠閒自得。既見米芾風骨,又顯曠世之志。這真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再接著原來的說,經過第一次考試失利後,董其昌又多年名落孫山,到萬曆十六年(1588年),董其昌參加鄉試得了第三名,之後就開始開掛,萬曆十七年(1589年),三十五歲的董其昌考中進士,被封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後充任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皇帝)的講官。
京城裡不僅有豐富的圖籍文物,而且人才濟濟。董其昌充分利用了這些便利條件,在研習經史之餘,與同僚們切磋書畫技藝,縱古論今,品評高下,時常通宵達旦。而京官和書畫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社會地位迥異往昔。
其後董其昌升調湖廣副使。當時正值明朝歷史上長達十餘年的“國本之爭”,其間還發生了著名的“妖書案”“楚太子獄”,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風雲詭譎。董其昌害怕在黨爭中受禍,於是屢次上書辭官,不久奉旨以編修回故里養病。中間又經歷了幾次啟用、辭官的扯皮,董其昌還是在家隱居,從事書畫創作。
《山水冊十開》秋林晚翠圖
在不圖高官厚祿的盛名下,求墨寶者絡繹不絕,使董其昌名聲大振,家產也越來越多。董氏子弟橫行鄉里,最終導致“民抄董宦”的事件發生。董其昌惶惶然避難於蘇州、鎮江、丹陽、吳興等地,直到半年後事件才平息下來。七十七歲的董其昌出仕,然而朝廷再次動盪,他最終帶著太子太保的官位在家鄉奢侈地度過了晚年。《山水冊十開》寶鼎新齋
對於學習繪畫,董其昌主張繪畫創作應從學習古人的作品入手,最終化古為我。他的水墨山水名重於世,設色山水也別具一格。《仿古山水八開》皆為仿唐及宋元諸家如楊昇、惠崇、李公麟、倪瓚等的小幅冊頁。每幅畫雖然以“仿”字冠名,其實畫面卻不盡然,因為每幅都有自出新意之處。這是董其昌取諸家筆墨之長,再運用自身的學養識見,加以變化而直抒胸臆的不凡魅力,“集齊大成,自出機杼”,這是後世眾多摹古畫家始終無法企及。董其昌的巨大影響還在於他的畫論,他以禪宗喻畫,把繪畫也分為了“南北宗”,建構了以南宗文人山水畫為繪畫最高境界的理想模式,頗有崇“南”貶“北”的傾向。董其昌掌握了話語權,他的理論不僅在當時,也在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董其昌對文人山水畫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從繪畫的綜合因素中突出出來,筆墨不再僅僅作為表現影象的手段,而是成為繪畫表現的重要目的。筆墨的精妙與趣味漸漸成為畫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畫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