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歷史證據嗎?
9
回覆列表
  • 1 # 勇叔茶話

    歷經百年風雨,古宅顯得有點破舊

    老人自稱為陳友諒後裔

    遵義市務川縣黃都鎮深山裡,藏著一處仿縣衙規格的百年“豪宅”,60餘戶陳氏族人,自稱系陳友諒後裔。百餘年來,因缺乏修繕,古宅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當地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當地正在著手將陳氏民居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溝裡藏著百年豪宅

    黃都鎮絲棉村沈家壩,地處深山,由於交通不便,到達這裡,人們需徒步兩個多小時,翻越陡峭難行的大山。

    然而就在這樣的深山裡,卻藏有兩棟被當地人稱為“官家廳”的百年民居。兩處古宅依山而建,周邊數百年的楠木、銀杏成蔭。

    兩戶古宅為三合院式木房,佔地面積上千平方米,一前一後分佈。院壩內全是規則的青條石,前一戶堂屋正中,懸掛著“耕讀人家”匾額;後一戶懸掛“林泉山水”匾額。兩塊匾額分別有1米多高、兩米寬。

    古宅的裝飾異常精美,處處可見鏤空的雕刻。宅子20米外兩側,還分別有呈八字形的石刻和木雕龍門各一處,前方50米外,是一處四層飛簷閣;1公里外,還建有陳氏宗祠、回龍寺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村寨建築佈局。

    居民自稱陳友諒後裔

    陳友諒,湖北沔陽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1359年稱帝,後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在鄱陽湖決戰中身亡。

    沈家壩80歲的村民陳世遠說,解放前,陳家有本族譜,詳細記載了陳友諒後人遷至當地的詳情,但族譜在文革期間被毀,如今他只記得部分內容:陳友諒戰敗後,其後人曾反覆遷移。一位先祖途經務川沈家壩,取碗在一水井處飲水時,將碗遺忘,走出數公里後才想起,這位先人認為,飯碗掉在當地,是上天有意安排,於是決定定居沈家壩。

    據當代人考證,陳氏的漢政權覆滅後,陳友諒長子逃至現重慶奉節隱居,其後代又遷移至現重慶酉陽,改姓謝,六世後又改回原姓。其後代繼續遷移,先後定居於重慶涪陵和貴州務川。沈家壩陳氏是否是當年從涪陵遷過來的,由於族譜被毀,現已無從考證了。

    陳世遠說,清同治年間,陳氏先人陳南春被選為貢生,陳家人名聲大噪,“連縣令都要來拜訪。”之後,陳南春又幫人打贏了一場官司,獲得一筆代理費。同治七年(1868年),陳南春利用這筆經費,在沈家壩建起了現在的房屋,“前後修了17年。”陳世遠說,修一個石柱礎,就要花3個月時間,而陳氏民居的柱礎,有數十個。其建築規模可與縣衙媲美。

    古宅申報省級文保單位

    經歷了130多年風雨的陳氏古宅,今天已難覓往昔風采。耕讀人家宅子的左側廂房,已被村民自建的磚房取代,部分窗花遺失。林泉山水宅子里居住著6戶村民,64歲的陳世喜老人住在左側廂房,常年燒水煮飯,窗花已被燻得發黑。

    陳世遠老人說,解放後,原來住在老房的那一支,因為地主身份,房子被收歸國有,並分給多戶村民。文革期間,因擔心老宅遭受破壞,陳家人用石灰將原本發亮的窗花全部塗抹一遍,使窗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蝕。

    務川縣文物保護部門有關負責人說,陳氏民居和周邊建築,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又很好地依託自然山水,做到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仡佬族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

    目前,這兩處古宅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受經費、交通等因素制約,宅子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

  • 2 # 陳晨95585337

    這個不清楚 不敢胡亂說 不過根據記載 好像陳友諒後人改姓謝了 居住在重慶一帶 好像過了幾世之後 又改姓陳了 我就知道這麼多

  • 3 # 步驚雲海111

    陳友諒在鄱陽湖戰役之中死於中箭。

    他死後朱元璋是肯定不會放過他的後人的,故在鄱陽湖戰役之後一年,朱元璋打到陳友諒老巢,陳友諒這邊大將張定邊自知敵不過,就帶著陳友諒的兒子,12歲的陳理投降了。

    張定邊去做了和尚,陳理被朱元璋封侯,住在南京,但陳理畢竟做過皇帝,在湖廣還有很大的影響力,朱元璋很猜忌,又不能殺了他而寒了眾人的心。

    沒辦法,朱元璋把陳理流放到北韓,還假惺惺的要北韓國王善待他。陳理到了北韓,被北韓國王各種賞賜,四年後病死,估計是貧病而死。

    他的後代都在北韓生活,現在成了南韓人,南韓目前姓陳的大多數是陳友諒後人,每年很多陳姓南韓人到陳友諒陵墓拜祭,認祖歸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詠雪的詩詞,但不帶一個雪字,卻寫盡雪之美!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