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小孩》對標的是日本通俗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社會小說,而《隱秘的角落》對標的則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從東野圭吾到是枝裕和,我認為這中間是一種極大的提升。
先講一個笑話:這幾天網劇《隱秘的角落》風頭無兩,許多人看完劇之後就去找原著小說《壞小孩》去讀。有網友不知道去哪裡找,就有人介紹說是微信讀書。一會兒又回來說根本找不到,甚至還貼圖證明。我點開圖片,果然搜尋結果裡沒有紫金陳的這部小說。抬頭一看,搜尋框裡三個大字:壞孩子。
關於網劇《隱秘的角落》和原著小說《壞小孩》,最近網上有許多討論,由此引發許多爭論。因此這一次我不打算寫電視劇觀後感或者小說讀後感,而是就這些爭論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尋求認同,只是說再不寫下來,我怕自己忍不住在網上罵人。而罵人只有娛樂價值,並不能產生有效輸出。
1、原著小說水平怎麼樣?
紫金陳的小說我看過一些,昨晚第一次讀《壞小孩》。從型別上來說,它是一部犯罪小說,屬於通俗文學範疇。不是本格推理,也不是社會派推理,小說的重點也不是破案,所以再有誰說它是推理小說,你就可以打他了。
依照通俗文學作品來評價《壞小孩》,這本書寫得又急又糙。急指的是作者為了節省筆墨,花時間構建情節編寫對話,時不時就直接在小說裡跳出來直接交代劇情,進行講解;糙指的是作者直接往小說裡放各種社會新聞事件,直接讓人物發生轉變,缺乏打磨雕琢,成品是個毛坯房。
但它讀下來的確會讓人想起東野圭吾的部分作品,例如《白夜行》、《彷徨之刃》,屬於殘酷社會寫真,講述人性和社會生活中黑暗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是散裝東野圭吾。從另一方面看,故事裡小勝大,弱勝強,個人勝群體,還有武俠小說的影子,可以說是暗黑無光版《連城訣》。
總體上來說,《壞小孩》的優點和瑕疵同樣明顯,“狠“字當頭,””算不上一流通俗小說。畢竟是毛坯房,沒有精裝修,不過毛坯房也是房。
2、劇本改編水平怎麼樣?
有書粉憤憤不平地說,劇和小說根本就是兩樣東西。這話可能是對的,因為劇本改編之後,提供了原書里根本沒有的質感和色調。《壞小孩》裡從標題到內文都貫徹始終,就是三隻殘忍的小獸。網劇裡並不是這樣,起碼在一大半部分裡並非如此,只有三個無助的小孩子,努力試圖在大人的世界裡存活下來。
因此,如果要對標的話,《壞小孩》對標的是日本通俗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社會小說,而《隱秘的角落》對標的則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從東野圭吾到是枝裕和,我認為這中間是一種極大的提升。
如果沒有劇中那些寧靜溫情的部分,單憑原著的狠辣決絕,一條道走到黑,不要說過審問題,但就這樣的劇情而論,也不會有今天的熱度和討論。很難想象大眾在劇情一開始,就接受三頭毫無人性的小狼而不感覺到厭惡。小說裡可以那麼寫,算是塑造極致人物。在劇裡同樣那麼表現,那就是不討喜,不討喜就無法移情,無法移情就會關閉退出。
而《隱秘的角落》整部劇下來,如果看懂了導演和編劇的苦心孤詣,應該明白他們最大保留了原著的核心部分,並沒有動核心故事,也沒有動核心人物,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只是動用了一些技巧,做出了貌似光明美好的劇情。一旦觀眾想明白了這些技巧的暗喻,在這光明美好之下的黑暗真實比原著更為深不見底。
這就是好的改編,在神髓層面遵從原著,在皮毛部分做了最佳化和提升。
3、還有沒有必要閱讀原著?
當然。
許多人在網上表示,紫金陳的文筆爛,敘述老土,許多場景寫得有揚塵。聊到後來我才看明白,他們是透過批評紫金陳開展了一場審美自我表彰大會。我覺得這樣不好,會讓自己陷於尷尬的境地:既然那麼糟糕,為什麼別人會特地選他的小說改編成劇呢?而且,每一部劇評價都還不錯,前有《無證之罪》,後後《隱秘的角落》。製片人、導演、編劇他們,是不是看到了審美良好之輩所未見的東西?
我剛看完《壞小孩》的時候,也動了念頭,想要自己改一遍。反正也不長,就18萬字。轉念一想,我覺得原著有這問題那問題,為什麼我還會動了修改的念頭呢?這個念頭本身是因為什麼而升起?想到這裡,我頓時豁然開朗:可以,但是沒有這個必要。紫金陳最大的長處不在於文筆優美,架構精巧,敘述熟練,而是他能夠寫出很強的核心故事。你不用管他是站著說,躺著說,翻滾著說,姿勢難看好看與否,只要他讓讀者感知到他要說的核心故事,讀者就跑不了。
《壞小孩》有許多種其他寫法的可能,可以從三個小孩外加刑警隊長、教授的角度,大家分別敘述,變成羅生門式的敘事方法。可以用鳳凰男和三個小孩分別兩條故事線的方法並行敘述,變成對決模式。還可以玩複雜的結構,把書裡的每一個角色都填到一整個大的拼圖裡,讀者最後才能看到全貌的敘事方法......等等等等。但他都沒用,而且沒用也成了。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我建議要閱讀一遍原著,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一方面透過對比,看到原著和改編的異同,從編劇的取捨之間學習創作思路,學習從文字語言到視覺語言的轉變,學習文字敘事到影像敘事的變化。即便自己不是專業人員,透過這樣的對比學習,以後在網上大談改編好與壞的時候,能夠有點底氣,起碼自己分析過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是對於所有正在做事的人而言,這種對比都是一種極好的啟示。我們當然希望事情能夠做完備,方方面面都做到位,相信這樣才能取得最終成功。但是,紫金陳透過《壞小孩》證明給我們看:如果你能把核心的那一點做到足夠強,剩下的部分也沒什麼緊要。即便有問題,大家都可以忍,因為咬住核心之後大家都不願意鬆口。這話反過來說就很可怕了:看起來很努力的人,在方方面面都在下苦工提升,有可能是因為根本不知道核心在哪裡,只能用這種雨露均霑的方式同時提升。
4、總結
文章開頭第一段說到,想要找《壞小孩》的網友,因為輸入《壞孩子》而找不到結果。這不是個輸入錯誤,而是先入為主之後,不願意修正自己,然後等著世界認錯。
《壞小孩》對標的是日本通俗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社會小說,而《隱秘的角落》對標的則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從東野圭吾到是枝裕和,我認為這中間是一種極大的提升。
先講一個笑話:這幾天網劇《隱秘的角落》風頭無兩,許多人看完劇之後就去找原著小說《壞小孩》去讀。有網友不知道去哪裡找,就有人介紹說是微信讀書。一會兒又回來說根本找不到,甚至還貼圖證明。我點開圖片,果然搜尋結果裡沒有紫金陳的這部小說。抬頭一看,搜尋框裡三個大字:壞孩子。
關於網劇《隱秘的角落》和原著小說《壞小孩》,最近網上有許多討論,由此引發許多爭論。因此這一次我不打算寫電視劇觀後感或者小說讀後感,而是就這些爭論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尋求認同,只是說再不寫下來,我怕自己忍不住在網上罵人。而罵人只有娛樂價值,並不能產生有效輸出。
1、原著小說水平怎麼樣?
紫金陳的小說我看過一些,昨晚第一次讀《壞小孩》。從型別上來說,它是一部犯罪小說,屬於通俗文學範疇。不是本格推理,也不是社會派推理,小說的重點也不是破案,所以再有誰說它是推理小說,你就可以打他了。
依照通俗文學作品來評價《壞小孩》,這本書寫得又急又糙。急指的是作者為了節省筆墨,花時間構建情節編寫對話,時不時就直接在小說裡跳出來直接交代劇情,進行講解;糙指的是作者直接往小說裡放各種社會新聞事件,直接讓人物發生轉變,缺乏打磨雕琢,成品是個毛坯房。
但它讀下來的確會讓人想起東野圭吾的部分作品,例如《白夜行》、《彷徨之刃》,屬於殘酷社會寫真,講述人性和社會生活中黑暗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是散裝東野圭吾。從另一方面看,故事裡小勝大,弱勝強,個人勝群體,還有武俠小說的影子,可以說是暗黑無光版《連城訣》。
總體上來說,《壞小孩》的優點和瑕疵同樣明顯,“狠“字當頭,””算不上一流通俗小說。畢竟是毛坯房,沒有精裝修,不過毛坯房也是房。
2、劇本改編水平怎麼樣?
有書粉憤憤不平地說,劇和小說根本就是兩樣東西。這話可能是對的,因為劇本改編之後,提供了原書里根本沒有的質感和色調。《壞小孩》裡從標題到內文都貫徹始終,就是三隻殘忍的小獸。網劇裡並不是這樣,起碼在一大半部分裡並非如此,只有三個無助的小孩子,努力試圖在大人的世界裡存活下來。
因此,如果要對標的話,《壞小孩》對標的是日本通俗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社會小說,而《隱秘的角落》對標的則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從東野圭吾到是枝裕和,我認為這中間是一種極大的提升。
如果沒有劇中那些寧靜溫情的部分,單憑原著的狠辣決絕,一條道走到黑,不要說過審問題,但就這樣的劇情而論,也不會有今天的熱度和討論。很難想象大眾在劇情一開始,就接受三頭毫無人性的小狼而不感覺到厭惡。小說裡可以那麼寫,算是塑造極致人物。在劇裡同樣那麼表現,那就是不討喜,不討喜就無法移情,無法移情就會關閉退出。
而《隱秘的角落》整部劇下來,如果看懂了導演和編劇的苦心孤詣,應該明白他們最大保留了原著的核心部分,並沒有動核心故事,也沒有動核心人物,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只是動用了一些技巧,做出了貌似光明美好的劇情。一旦觀眾想明白了這些技巧的暗喻,在這光明美好之下的黑暗真實比原著更為深不見底。
這就是好的改編,在神髓層面遵從原著,在皮毛部分做了最佳化和提升。
3、還有沒有必要閱讀原著?
當然。
許多人在網上表示,紫金陳的文筆爛,敘述老土,許多場景寫得有揚塵。聊到後來我才看明白,他們是透過批評紫金陳開展了一場審美自我表彰大會。我覺得這樣不好,會讓自己陷於尷尬的境地:既然那麼糟糕,為什麼別人會特地選他的小說改編成劇呢?而且,每一部劇評價都還不錯,前有《無證之罪》,後後《隱秘的角落》。製片人、導演、編劇他們,是不是看到了審美良好之輩所未見的東西?
我剛看完《壞小孩》的時候,也動了念頭,想要自己改一遍。反正也不長,就18萬字。轉念一想,我覺得原著有這問題那問題,為什麼我還會動了修改的念頭呢?這個念頭本身是因為什麼而升起?想到這裡,我頓時豁然開朗:可以,但是沒有這個必要。紫金陳最大的長處不在於文筆優美,架構精巧,敘述熟練,而是他能夠寫出很強的核心故事。你不用管他是站著說,躺著說,翻滾著說,姿勢難看好看與否,只要他讓讀者感知到他要說的核心故事,讀者就跑不了。
《壞小孩》有許多種其他寫法的可能,可以從三個小孩外加刑警隊長、教授的角度,大家分別敘述,變成羅生門式的敘事方法。可以用鳳凰男和三個小孩分別兩條故事線的方法並行敘述,變成對決模式。還可以玩複雜的結構,把書裡的每一個角色都填到一整個大的拼圖裡,讀者最後才能看到全貌的敘事方法......等等等等。但他都沒用,而且沒用也成了。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我建議要閱讀一遍原著,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一方面透過對比,看到原著和改編的異同,從編劇的取捨之間學習創作思路,學習從文字語言到視覺語言的轉變,學習文字敘事到影像敘事的變化。即便自己不是專業人員,透過這樣的對比學習,以後在網上大談改編好與壞的時候,能夠有點底氣,起碼自己分析過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是對於所有正在做事的人而言,這種對比都是一種極好的啟示。我們當然希望事情能夠做完備,方方面面都做到位,相信這樣才能取得最終成功。但是,紫金陳透過《壞小孩》證明給我們看:如果你能把核心的那一點做到足夠強,剩下的部分也沒什麼緊要。即便有問題,大家都可以忍,因為咬住核心之後大家都不願意鬆口。這話反過來說就很可怕了:看起來很努力的人,在方方面面都在下苦工提升,有可能是因為根本不知道核心在哪裡,只能用這種雨露均霑的方式同時提升。
4、總結
文章開頭第一段說到,想要找《壞小孩》的網友,因為輸入《壞孩子》而找不到結果。這不是個輸入錯誤,而是先入為主之後,不願意修正自己,然後等著世界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