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囧囧無聲
-
2 # 三觀粉碎機
我其實並不是非常喜歡這種“怎麼評價”,“怎麼看待”句式的問題,因為這種答案往往會非常主觀,會由於個人的情感而失去公允,甚至會覺得“特別無聊”。而且此類問題其實往往提不出多少真正實質性的好問題,多數都是娛樂八卦和雞湯,唯獨這一題,我覺得蠻有意思。
怎麼看待看待歷史上那些延緩封建腐朽王朝壽終正寢的"功臣"?
相信大家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曾國藩,李鴻章等當年強撐滿清末期政權的人。歷史有時候確實非常絕對,贏家的就是贏家,輸了的就是輸了,因為能夠延續歷史的只有事實,但是歷史評價卻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比如林則徐,鄧世昌,以及千千萬萬當初和外國侵略者做鬥爭的無名人士,我們都有一個稱謂去形容他們,就是“民族英雄”。
毋庸置疑,他們也是為了華夏民族奮鬥和犧牲,即使他們所效忠的是一個在我們看來已經腐朽到極致,不得不滅亡才能拯救中國的封建王朝。但是,就算我們說的變革也不是一蹶而就的。
這裡放一個假設,假設當初曾國藩覺得清王朝應該倒,於是便袖手旁邊,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國會變成怎麼樣?一個更加腐朽和黑暗的太平天國劃長江而治,新疆被沙俄分裂獨立,東北也許是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日本的,你可以想象這種情況的發生麼?
但是你又說,他們怎麼不推翻清朝然後再建立一個光明的朝代,甚至就改“共和國”制度呢?並不是每人都是聖人,人是又侷限性的,你要讓曾國藩,李鴻章他們去理解“三民主義”,無異於要他們理解CUP的工作原理,這現實麼?
換句話也就是在這些“功臣”所處的位置和時代中,他們能做的,其實已經比絕大多數只會在網際網路上嗶嗶的鍵盤俠令人敬佩多了。即使是當年一手策劃“張勳復辟”事件的清末大臣張勳,孫中山對其的評價依舊是“愚忠”二字,並說,“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所以“愚”是歷史對他們的評價,而“忠”是人對他們的評價。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歷史觀問題。我以為歷史唯物主義比較客觀。歷史人物的行為舉止是特定的,但是觀察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如題所述的功臣,在未來人的更進步的社會制度上看,他們屬於反動,在當時的封建王朝立場上看,他們屬於功臣。立場不同,同一個歷史人物,也會有不同看法。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看問題全面點,不容易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