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共享充電寶融資很快,佈局也很快,但是依然有好多人不看好共享充電寶市場,是因為資本過剩嗎?你覺得“共享充電寶”會走多遠?
12
回覆列表
  • 1 # 新融街

    想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需要對其盈利模式、市場前景等綜合分析一番已經可以有個大致瞭解。

    1、你準備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解決什麼需求?換而言之,你的目標使用者群體是誰?剛需,還是改善性的?

    2、這個需求的市場是否足夠大?如果是個小市場,那就不是創業,是餬口。

    3、你的模式,會動誰的乳酪?換句話說,你的潛在敵人,塊頭有多大?這決定了你創業的摩擦係數與阻力,也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多遠。

    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複制,被抄襲?

    5、盈利模式——這是最、最、最重要的。

    先說說共享充電是如何進行盈利,這也是所有企業的本質目的。

    “什麼,不掙錢?共享充電寶是為了便民而生的產物,是公益性產業。”如果有人是這麼說的話,要麼是在耍流氓;要麼則是真土豪,有錢沒地方花。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如何掙錢才是根本,不掙錢錢怎麼發工資、不掙錢股東會放過公司不扯資?共享充電寶利潤從何而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部分:

    1、租金收入

    以目前市場主流10000-15000mAh的充電寶為例,單個售價基本維持在50-100元左右,結合工廠價與特殊性決定,我們取相對摺中的60元作參考成本價,每個充電寶一天營收流水4元(10000mAh充電寶正常能為普通手機充電2-3次)。

    一個網點機櫃有20臺裝置,那麼一臺“充電寶機”光充電寶成本就得1200元,折算其他雜七雜八的成本,一臺充電寶機的成本大致是3000-4000元不等。

    那麼3000-4000/(4X20)≈38-50天即可抵消固定成本,末尾再算上水電、地塊租金和維護成本等支出,基本3-6個月便能回本,後期營收更是非常可觀的數目。

    2、變相售賣產品

    是的,許多共享充電寶除了提供充電寶租借服務之外,它家充電寶你用著挺順手,下次去歸還充電寶時便可在租憑網店“一手交錢,一手拿充電寶”。

    不想還直接扣押金?且不說共享充電寶較為特殊設計,我們無法為其正常充電二次再用,忘了上文提到芝麻信用問題麼,不歸還僅扣押金、扣積分,下次想再租人家可就不幹了。

    除此之外,手頭上沒有資料線?小意思,大多數共享充電寶網店也出售各種型別的資料線。以“借”為引子吸引使用者試用自家產品,乃至到最後售賣出產品。

    這一點則算是共享充電寶的獨有屬性,畢竟摩拜之類的共享單車順道開賣腳踏車我想也沒幾個人買吧(難道不是咩?!....)

    3、押金=不動產

    共享充電寶同樣沒有跳脫出類似的運營模式,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需支付不同程度的租金。

    至於押金,根據筆者的瞭解,某些共享充電提供芝麻信用認證,信用分達到600-650分即可免押金。當然,相信大部分老百姓並沒有那麼高的芝麻分。

    使用者所提前支付押金算是暫時的不動產,每名使用者押金100,10個人裡平均有6-8個人把押金留在廠商手裡(你不會每次用完充電寶立刻提現押金,對嗎?我也嫌麻煩)。

    一個成本不過50元的充電寶,能讓使用者滯留押金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一個共享充電寶廠商能拉入數十萬使用者(真的算少的了),完全有能力派生出幾個億的短期”存款“。

    試著想想,這麼一筆數量非常龐大且可利用的資本,廠商光吃利息一年得營收多少?

    再要是投放到資本市場當中呢?據瞭解,行情價年利率5-10%左右,如此鉅額押金一年輕鬆賺幾千幾百萬。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家共享充電寶想要良好的生存下去,如果只是靠著使用者押金才能苟活下去的話,嗯,那麼江南皮革廠的悲劇跑不了將會再一次上演。

    4、廣告收入

    打廣告自古以來早就成為商業盈利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共享充電寶會與其他型別廠商合作,在機櫃上、在充電寶本身提供合作商的內容露出。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類似收入源則是推廣APP服務(另一種方式地打廣告)。

    充電寶裡內建推送模組,使用者插上充電即可推薦相關APP軟體,而如今一個APP的單個使用者單次推廣費用從幾元乃至高達幾十元不等,而且對於這種推廣渠道有著極強的準確性,軟體商們怎麼可能會放過呢?!

    5、融資

    據統計,18家共享單車玩家已經完成超過30億人民幣的融資。

    而共享充電寶方面,此前統計結果,市面上十幾家相關公司,已有超過20筆金融投資,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都進入了共享充電寶領域,累積融資金額超3億元。

    想活得精彩,這幾個問題先解決

    1、安全性如何給使用者信心

    曾有不少新聞都曝出因充電寶質量不過關而導致的爆炸、失火等類似事故發生,共享充電寶首要責任一定得保證安全。

    然而,據相關資深人士介紹,以及網路上已有的拆解資訊我們不難發現,佔據較大比例的共享充電寶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多采用某些廠家的囤積充電寶、或是N代前的老款產品。

    而鋰離子為原材料的電芯一般壽命在300-400次左右(完全充放),但隨著時間增長、電芯內部材料活性以及整塊充電寶PCB電路穩定性(有無腐蝕)都有所影響。

    此外,還記得上文筆者提到:某些共享充電寶一插手機,APP推送接踵而來?

    在當下我們個人資料也越來越多,資訊的價值也越來越大,資料安全也越來越重要。

    到底誰給它們安上病毒,是廠商自己,亦或著是不良商販私自改裝?我們暫且不論。隱私資料、安全資料的洩露,未來勢必給使用者造成的風險才是最頭大的事情。

    2、可複製性過強,門檻較低

    目前,共享充電寶大致分為兩種型別:一是機櫃式租賃機器,使用者可以帶走實體充電寶,屬於移動式充電服務。

    另一種則是固定點充電,終端為一臺大容量的充電寶(機),使用者需在如KTV、咖啡廳或是餐館裡進行充電,充電寶不可隨意搬動。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共享充電寶,實際本質並沒有得到過多實質性的進步。加之充電寶本身設計和製造的技術門檻較低,可複製性太強,各家各戶的共享充電之間並沒有形成差異化。

    加上之前一大批投資者湧入,這也就意味著同一個市場當中將出現多個競爭者,從而導致訂單不斷分流、價格持續下降,最終只好透過燒錢、打“免費牌”培養使用者粘性,這點跟最早時候的共享單車很像,對吧?

    3、網點鋪設難度目前較難解決

    大致上目前共享充電寶以鋪設在商場、電影院和餐館三大主要人流聚集場所較多。

    前兩者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場地選址、租金和裝置用電之類的問題,而在共享充電寶入駐餐飲場所這個件事上,視乎遇到的阻力可就不這麼簡單了。

    筆者曾對共享充電入駐的話題,簡單採訪過一位經營餐館的哥們,他大概是這麼說的:“很多餐廳早有備用充電寶供客人臨時充電使用,以前這項服務不收費,現在你拿一個付費的產品出來告訴客人掃碼交錢充電,於情於理說不過去。

    不少客人會認為,吃一個飯還要花這個錢,雖然不多,但很容易因此給客人留下不良印象甚至是反感。”出於這樣的考慮我覺得小電甚至在進店(推廣入餐廳)的階段都會受到阻力。

    4、我們對共享充電寶的剛需有多少?

    共享單車解決短途出行,城市代步的最後一公里,瞄準的使用者群體是絕大部分老百姓;“滴滴打車”解決中長途出行,對比出租車使用者可定製的服務更靈活。

    但是問題也來了,什麼場景下我們需要共享充電Bora解決手機之類裝置的充電問題?

    前提條件:你手上的手機快沒電或電量不多(廢話= =),恰好揹包裡沒有充電寶,附近找不到合適的電源之下我們或許會考慮去使用共享充電寶。

    這就牽扯到兩個問題:

    當前手機內建電池容量已今非昔比,幾年前的1500mAh、2000mAh,如今新款手機普遍3000mAh電量起跳,未來更有石墨烯之類電池的加入,我們還會經常出現“手機快沒電”的情況麼,不會吧!

    另外一個重點,根據專業機構的資料統計,2013年移動電源國內銷量為3000萬臺,總產值超過百億元大關;2015年則躍升至了4000萬部;2016年更是接近6000萬部。

    每一年擁有如此鉅額出貨量的產品,它的普及我想不會比手機低多少吧?試問還有哪位朋友手上沒一兩個充電寶麼?

    我們視乎早已養成了習慣,出門特別是出差、出遊之類的遠行活動,揹包裡必帶一個充電寶備用。

    總結:思聰不會吃X,前面的路不好走。

    綜上,在當前大環境之下,共享充電寶的路可能真的不好走。能活下去不代表過得精彩,混日子也算是一種生存之道。

    我們對於共享充電寶有沒有需求?肯定有,需求高麼,能跟共享單車相提並論麼?

    肯定比不了。需求頻率低下+其他諸如租借體驗不友好、充電速度慢不安全和網點數目少等一些列問題,我們對共享充電寶的剛需或許也就此時此刻此地恰巧用那麼一會罷了。

    總之,可以歸結成一句話,共享充電寶所能解決的使用者痛點太過單一。

  • 2 # 動點科技

    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什麼東西共享才能獲得利益?聽聽英諾天使李竹怎麼說。

    人工智慧、大資料和共享經濟的概念終於在創業浪潮奔湧不息的時代成為了創業者們的新話術。舊的冒進者已經爛在了沙灘上,新的跟隨者還在頂鍋前行。

    喜馬拉雅 FM 硬體事業部總經理李海波有一句名言:“深圳南山區一公里以內有 112 家公司做語音智慧。”智慧音箱因為有亞馬遜的成功案例和 BAT 的紛紛入局,再一次被一眾狂熱的創業者們粉上了天。然而李竹和大多數投資人一樣,認為創業者在這一領域的勝算非常小。

    “智慧音箱本身的技術門檻實際上並不高,其最大的價值在於能夠為使用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李竹說,觀察入局的幾大巨頭可以發現,他們把智慧音箱作為連線自家平臺的一個“互動介面”,如亞馬遜連線電商,蘋果連線音樂等等。

    李竹將智慧音箱目前的處境比作一兩年前的智慧手環。“智慧手環一開始的時候很火,很多人的想法是,只要使用者長時間佩戴,裝置自動蒐集使用者資料傳回後臺,經過大資料演算法後得出結論,然後提供定製化服務,最後形成閉環,這個生意就能長久地做下去。”李竹說,但是後來發現問題越來越多,使用者使用頻率根本沒那麼高,資料基數根本不足以支撐結論,後續的服務也跟不上,最終風停了豬掉下來。

    對於一部分已經入了坑卻安慰自己“沒事,我們不行了還可以把技術賣給巨頭”的創業者,李竹同樣顯得不太看好。“一段時間之後這個技術門檻就會越來越低,最後基本不存在。”李竹說,那麼接下來提供技術或硬體的一方毛利率就會越來越低,這種走下坡路的態勢是無法支撐一家公司持續做大的。

    “所以,我覺得還是轉行做別的去吧,或者是把自己的公司賣掉我覺得都可以,因為你如果沒有合適的可以連線的服務,那麼智慧音箱它本身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李竹說。

    智慧音箱在李竹眼中,具有天然的“2C 屬性”,因為它非常有賴於使用者資料的積累。“我認為,在人工智慧跟硬體結合的領域中,創業者應該是避開這種 2C 屬性的產品,先去嘗試 2B 的。”李竹說,“比如說機器人,醫療影像,無人駕駛等。網際網路巨頭它們要做這種 2B 屬性的產品的時候,也要深入去跟一個一個的客戶去對接和服務,使得自己在使用者基數上的優勢被弱化,這樣幾乎在一個起跑線上,創業者才有勝出的機會。”

    在醫療影像方面,英諾天使基金投資了推想科技,在無人駕駛方面,英諾天使投資了智行者。“任何一個產業要發展起來,都是先 2B 再 2C。”李竹說,之所以這麼說,除了考慮到巨頭在過去積累的使用者與資料優勢外,還有資金的因素。“對於軟硬體結合的產品來說,至少需要有上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才能進入 2C 市場,因為 2C 是非常非常燒錢的。”

    英諾天使在 2C 水下機器人領域投資了一家名為 臻迪科技 的公司,目前下轄兩家全資子公司,在北京、上海、香港、揚州、波士頓、法蘭克福、多倫多、矽谷、珀斯等地都設有研發及分支機構,去年正式掛牌新三板。“充足的資金,加強有力的團隊,加全球視野,加非常好的機緣巧合,才能從這個賽道跑出來。”李竹說。

    當然,提到燒錢,提到 2C,共享經濟自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共享充電寶成為了共享單車之後少數幾個聽起來不像騙局的概念。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才適合共享?李竹的答案是:“耐用品+剛需”,諸如房、汽車、腳踏車等,使用者自己買比較貴,但沒有卻又很麻煩的商品。

    “至於共享充電寶之類,我覺得價值不大。”李竹認為,共享充電寶帶來的頂多是“與使用者的連線”,帶不來“持續的消費”。“這就是為什麼根據不少入局企業提供的資料來看,裝置的使用率不低,但付費率卻不高的原因。”李竹說,在他看來,這種連線的價值也就無法顯現,這種共享其實是“偽共享”。

    對於騰訊等巨頭的入局,李竹的分析是,“巨頭並不完全是從財務的角度考慮的,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是整個生態佈局中的其中一環,在這個風口上建立與使用者的連線以免錯過機會。”李竹說,而且投資金額體量相對巨頭本身的財務能力來看也非常小,所以意義並不大。

    對於共享充電寶目前“付費率不高但使用頻率還不錯”的現狀,李竹認為,一個企業把它當作一門獨立的生意來做確實比較困難,但美團可以嘗試入局。“美團已經連線了幾百萬家門店,和大量的客戶,它在現有的基礎上去鋪設的話會遠遠超過目前排名第一第二的這些充電寶廠商。”李竹說,美團目前線上下門店的優勢將會是壓倒性的。

    最後,關於李竹本人在投資中非常看好的一些方向,他提到了三點:技術創新;消費升級;文化創意。文化創意中主要看好短影片和新品類(VR)遊戲。關於文化創意,李竹重點談論了自己的態度:“內容為王的時代來了,短影片作為最符合現代人瀏覽方式的呈現形式,一定可以帶起一波創業熱潮。”而主機端的 VR 遊戲,則可以帶動中國新的“客廳文化”的興起,成為遊戲創業的新方向。

    據瞭解,英諾天使基金主投智慧化和文化創意領域,並對其中的優秀專案進行跟投。李竹是中國青年天使會會長,清華校友 TMT 協會榮譽會長,中關村天使投資聯盟常務副主席,曾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天使年度投資人十強。

  • 3 # codeZN

    共享充電寶目前分為三種:一種是櫃立式的,如:來電;一種是盒子式的,通常放在前臺,如:街電;還有一種是放在桌面上,即插即用,如:小電。從觸達使用者的角度,邏輯上小電和使用者觸發最多,但實際上卻很難落地,原因是餐館服務人員很難去管理維護補電,基本都放在前臺櫃子裡,有使用者提出後才觸發使用。所以現在看下來,街電從實際的觸發性、可複製性、與商家的BD速度上是三者最好的。但即便是這樣,目前使用效率最好的共享充電公司的充電寶日均使用頻次也不到1次。因此很難成為一個特別性感的有想象力的新物種,只是一個生意模型了。再加上資本市場熱度已經對這類共享充電冷卻,在缺乏資金大的持續投入的情況下,市場對使用者的教育也很難達到井噴,而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那就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現象公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社會招聘面試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