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汽車工程研究生
-
2 # 歪比巴卜啊肉肉
正面是保險槓,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側面只有車門,前側或後側也許有安全氣囊,正後方是後槓,主要是車體結構,其次是駕駛員和乘車人員反應能力
-
3 # 東拉西車
先說結論:大到車身框架結構,小到頭枕的高度、傾斜角度和麵積都會對碰撞安全產生影響。
【統計資料顯示,在交通事故所引發的人身傷害中,有七成屬於頸椎受傷,而其中追尾撞擊事故是造成頸椎傷害的最大元兇。在追尾事故中,人體在靠背或座墊的帶動下突然向前或者向後時,頭部通常無法跟上身體的運動節拍,這種身體和頭部不協調的運動,最終都會施壓到頸椎,從而導致頸椎損傷。】
為了保證頸椎安全,F1還採用了特殊設計的HANS系統,這套系統是必須配備的安全裝置。
所以從題主的提問角度看,想要細緻的回答這個問題很困難,我們還是從幾個大方向瞭解下。
1. 前碰區(前保險槓到A柱起始段)
這塊區域的主要功能是潰縮吸能。
此外像發動機下沉、引擎蓋潰縮引導等技術能夠降低部件在高速衝擊下衝入乘員艙內,危害前排人員。
2. 乘員艙安全
在材料強度上,高強度鋼主要集中在乘員艙區域,通常會優先使用在A、B、C柱,門欄、車門加強橫樑、中通道上。
在透過高強度材料保護安全之外,透過合理的結構設計保護安全也是常見思路。在這裡,重點講究三點:讓力盡快傳遞到車尾、框架結構、避免應力集中。
比如下面這種結構就比較合理,可以看到力的傳遞比較流暢,應力主要集中在圖框中的牛角區,這塊區域材料厚重,強度大。
至於框架結構,比如馬自達創馳藍天車身(SKYACTIV-BODY),可以提高30%剛度。
3. 安全氣囊
安全氣囊由美華人約翰·赫特里特發明,並在1952年取得專利。被稱為20世紀汽車上的十大發明之一。高田氣囊門事件直接讓高田破產,足見其在安全性上舉足輕重。
4. 安全帶
在120多年的汽車發展史上,三點式安全帶無疑是應用最為廣泛,最有深遠意義的安全創新技術。它能保證乘員始終被固定在座椅上,防止乘員發生嚴重的二次傷害,據調查稱,事故中被丟擲車外的人中有75%會死亡。總體而言,三點式安全帶將車禍中的死亡和重傷率減少了50%。不過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必須是捆綁使用的,不然功效會大打折扣。
5. 座椅
不要小看了座椅的作用。開頭所說的頭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裡再介紹一個,看過《頭文字D》的朋友都知道,拓海在第一次坐上更換了賽車引擎的AE86後,發現原來的家用座椅完全不能保護自己,在過彎的時候整個人都要飛出窗外,後來他爸還因此把手臂給傷了。
後來不得以,他們終於給汽車換了賽車用的桶型座椅。所以通常來說,包裹性更好的座椅,在汽車受到激烈振動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將乘客包裹在座椅上,防止人員出現嚴重晃動。
回覆列表
當碰撞事故發生時,安全的車身結構是被動安全的基礎,其次是有效的車內乘員碰撞保護裝置如安全帶、安全氣囊、安全轉向系統等。
首先,保證車身結構要滿足一下三點要求:其一,發生碰撞時,車身前後部發生變形,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從而緩解乘員相對車身的相對運動;其二,乘員艙有較大的剛度,保證碰撞發生後乘員的生存和逃脫空間;其三,合理分散碰撞能量,嚴格控制破壞後的變形,防止發動機、變速箱、車輪等剛性部件侵入乘員艙。因此安全的車身結構對減少人體損傷有重要意義。
理想的安全汽車結構變形示意圖
(陰影部分是理想變形吸能區域)
其次,在“外柔內剛”的車身結構基礎上,減少乘員與車內部件的碰撞至關重要。在發生碰撞事故時,安全帶將乘員固定在座椅上,防止乘員身體前傾;安全氣囊彈出墊在乘員與車內硬物之間,防止乘員撞擊硬物受傷;安全頭枕在被追尾時防止乘員脊柱後傾;安全轉向系統主要由低剛度轉向盤和壓塌式轉向管柱組成,減少駕駛員頭、胸部可能受到的損傷;兒童安全座椅屬於附加安全裝置,主要保護前碰中兒童乘員安全。
最後要強調的是駕駛者,任何汽車安全技術都比不上“人”。曾有試驗證明,在車速超過190km/h時,最貴的車撞上牆也會變成廢鐵。所以,文明行車,安全駕駛才是平安的保障。
試驗車以193km/h速度撞上固定壁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