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呆弟42005191
-
2 # 為國釣魚
卸諸位香妖
之前答主已羅列出各代名人對曹操的評價,能看出來是用心了。不贅述。
其實時人許劭“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已一語成讖。以下只談我個人看法。
阿瞞有時耍賴挺可愛,愛好人妻讓人無語
禮賢下士挺可親,心機深沉挺可怕;
割發代首挺可敬,屠城挺可憎惡。
所以呢:
文采,甩建安七子七條街
武功,統一北方,更是保住了中原
愛好,猥瑣(不解釋)
感情,深沉而激烈(屠城復仇\銅雀臺託付女人)
價值觀不用說,是個好同志(生儉薄葬)
見識不用說,廣博、長遠(不篡)
那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曰:有血有肉,一代雄主
向曹操同志學習
-
3 # 使用者3520221224
其實從歷史的發展來看 曹操屬於逆勢而行。士族地主階級崛起並打敗了宦官,外戚,董卓等,正要全面掌握政權之際代表寒族及平民的曹操卻打敗了卻打敗了士族的代表袁紹,並統一了北方,使士族地主全面掌權晚了好幾十年
-
4 # 智行合一
曹操在歷史上的貢獻主要還是統一北方,北方人民安定下來。
還有曹操提倡薄葬,這應當是大力發揚的。
曹操還訓練特種部隊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這樣的官職。要不然現在我們就沒有那麼多盜墓小說讀了。
-
5 # 手機使用者6084820504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時的人給曹操已經做出了非常公平、公正的評價。曹操生活在亂世,更多的以奸雄的一面示人,說曹操是魏晉南北朝大動亂的罪魁禍首,五胡亂華的千古罪人一點也不冤枉他。
說曹操是千古罪人主要原因是他煞費苦心篡漢,釀成社會持續大動亂。國家危難之時需要的是“苟利國家生以死,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耿介誠臣,而不是滿足個人野心,攪亂天下的亂臣賊子。如果權臣得勢就篡位,必定紛爭不斷,天下大亂(董卓袁術如此,曹操司馬懿也是如此,曹魏境內所謂的叛亂從來就沒有消停過)。權臣個個你爭我搶(用血拼搶到了皇位又傳給子孫,子孫弱小,又被權臣爭奪,惡性迴圈)兩晉、南北朝頻繁更迭,皇帝如走馬燈,直到隋唐,在這400年間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可以說,曹操開了一個惡頭,晉、南北朝的權臣都是有樣學樣,所以說曹操是魏晉南北朝大動亂的罪魁禍首,因此被世代唾罵。
曹操內遷胡人,引狼入室。大漢朝規定,內遷胡人百戶都要上報朝廷批准,可是曹操北擊烏桓,不就地安撫,居然內遷五胡數十萬戶於陝西、山西一帶的中原地區( 你曹操對徐州、袁紹等等許多地方的漢軍民可沒這麼好,而是幾萬、幾十萬的屠殺)理由是加以控制(你曹操能保證控制一時,能保證永遠控制?此地本是漢人的核心居住區域,又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本就是各個歷史時期軍閥激烈爭奪之地。 果不其然,短短几十年後,晉八王之亂,胡人趁機作亂,導致中原地區三百多年的五胡亂華,北方漢人幾乎被屠殺殆盡,所以說曹操引狼入室是五胡亂華始作俑者,千古罪人。有人說,五胡亂華是司馬八王之亂引起的,這話是不錯,但我要問你,漢朝也有七國之亂,明朝也有藩王內亂,為什麼沒有發生五胡之亂?你將胡人內遷漢人的核心區域,如果漢人內亂,或是漢人軍事力量衰退,誰來控制五胡?有人把五胡亂華責任推給司馬氏,可是你曹操不引狼入室,八王再亂也是內亂,只因內地有了這麼多的胡人,才會有胡人趁機作亂屠殺漢人,與漢人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漢人成了他們的兩腳羊也是必然(在此懷念民族英雄冉閔。左傳上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曹瞞難道不知道?) 引狼入室的曹操就是這場大浩劫最重要的製造者。
所以說曹操是魏晉南北朝大動亂的罪魁禍首,五胡亂華的千古罪人。
回覆列表
曹操的歷史貢獻可以分為治國、軍事、文學三方面:
一、廣置屯田,興修水利,得力的經濟措施促進北方統一和經濟發展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從中起到主要和決定性作用的,當屬廣置屯田之舉。
實施屯田制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解決軍糧匱乏問題。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導致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已到無兵可集、無糧可徵的地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釋出《置屯田令》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五年中,倉廩豐實”(《三國志·魏志·國淵傳》),史稱“所在積粟,倉廩皆滿”(《三國志·魏志·任峻傳》)。
屯田制古已有之,並非曹操首創,但曹魏屯田的規模和作用之大卻是空前的。其一,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從此“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為曹軍的四處征戰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二,擴大了曹操的統治人口,大量河北流民、江淮流民逃亡到曹操統治轄區內,加入屯田隊伍。其三,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屯田的初始動因固然是為了解決軍糧問題,但同時招募流民加入屯田隊伍,農民不再流離失所,促使北方經濟得到發展,消除了統治轄區內的不穩定因素,使曹操政權得到鞏固。
曹操對於發展北方經濟所作出的努力,遠不止於廣置屯田。為配合大規模的屯田需要,曹操和他的後繼者還大力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各地修造陂塘,廣興稻田,計有劉馥修建的芍陂、茹陂、七門、吳塘,夏侯惇修建的太壽陂,鄭渾修建的鄭陂,賈逵修建的小弋陽陂等,這些水利設施擴大了灌溉面積,對於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益處良多。據明嘉靖崔銑編纂的《彰德府志》引《鄴都故事》:“魏都鄴後,起石塞堰,自安陽南引洹水入鄴,自鄴入臨漳,東至洹水縣。當時溉田有萬金利。”
曹操採取多種措施恢復北方地區的經濟,如實行鹽鐵官賣制、改進耕種技術等。冶鐵業在曹魏時期也得到很大發展,如用水力代替畜力,用水排來冶鐵,今安陽縣水冶鎮便因後魏時“引水鼓爐”而得名(明嘉靖·崔銑《彰德府志》)。
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卓越的軍事才能為成就大業奠定基礎
對於生於亂世、戎馬倥傯的曹操而言,戰爭是貫穿他一生的主線。曹操的政治是鐵血政治,其政治抱負的實現,主要是以軍事行動為依託,在攻城略地、征服群雄的過程中,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官渡之戰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典範。這次戰役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當時袁紹兵多將廣,不可一世,以精兵10萬、戰馬萬匹,準備一舉消滅曹操。而此時曹操兵馬僅2萬左右,他根據敵強己弱、敵眾己寡的不利形勢,後退一步,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先斬袁軍大將顏良於白馬,又殺文丑於延津,與袁軍在官渡對抗半年。曹操採納袁紹降將許攸之計,親率輕兵5000人夜襲烏巢之地,焚燒萬餘糧車,使袁軍軍心動搖,全線潰敗。曹軍乘勝追擊,殲敵7萬餘人,袁紹僅率800多人逃回河北。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官渡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靈活,隨機應變,堪稱經典,集中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才能,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此役是曹袁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轉變、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戰略決戰,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官渡之戰予以高度評價。
征服三郡烏桓,消除邊疆隱患,這是曹操在軍事上的又一大功績。東漢末年,政局動盪,烏桓鮮卑開始崛起:“擅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殺略人民”(《三國志·魏書·烏丸傳》)。三郡指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其中蹋頓為三郡烏桓的首領。自袁紹之子袁尚、袁熙逃奔烏桓後,蹋頓等更是對邊疆人民騷擾無度。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討烏桓,一戰而斬蹋頓,降胡、漢20餘萬人。後來公孫康斬袁尚、袁熙等,烏桓遂平。曹操征服三郡烏桓,阻止了他們對曹魏領土的侵略,維護了邊疆穩定,有效地保護了中原文明。
熟讀兵書,深諳兵法。在長年的軍事生涯之中,曹操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形成了系列的軍事理論,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先河,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要師出有名,符合道義。他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這些遠見卓識頗受後世推重,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另著有《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縱觀曹操的一生,文以治國,武以安邦,發展經濟以安民,重視文學以化民,其文治武功毫不遜色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操為實現其政治理想和抱負,他的不懈奮鬥與努力影響了一個時代,開創了一個時代,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誠如魯迅先生對曹操的評價所言:“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三,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曹操多才多藝,對書法、音樂、圍棋都相當精通,於戎馬倥傯之餘,不廢吟詠,創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詩歌。曹操現存散文150餘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類,其次為書表類。從《隋書·經籍志》著錄本集卷數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漢魏間詩文的一大家。
作為建安文壇的領袖,他不僅以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影響了一代詩風;而且還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作為當時的漢丞相,北中國的實際統治者,他把因為戰亂而散處各地的文士吸納羅致到自己帳下。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文學才華的機會。這些文人以飽滿的熱情,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與曹氏父子共同開創了“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