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由於巴比倫地區的資源十分匱乏,沒有石頭和木料,但有取之不盡的來自兩河沖積平原上的黏性泥土,於是人們用就改為用蘆葦筆把文字記載在黏土製作的泥版上。這些圖形最初隨人們想象力自由發揮,後來出現專門學習和進行文字工作的書吏,將這些圖形符號統一固定下來,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此誕生。由於用蘆葦杆的尖端在泥版上留下的痕跡就像木楔一樣,因此兩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又被稱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最偉大的文化貢獻,在被字母文字替代之前,古代西亞各民族都用楔形文字來記錄本民族語言,甚至後來各種字母文字的源頭迦南字母也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字母文字。
由於泥版很重,所以在巴比倫讀書寫作不僅需要智力,還是一件辛苦的體力活。
與沉重的泥版不同, 古埃及的文字載體則擁有更為輕便的文字載體——莎草紙。英文中的紙(paper)這個詞就是從莎草紙(papyrus)衍化而來的。
莎草紙是用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古埃及人用蘆葦的莖來造寫字的筆,並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製成最早的墨水在莎草紙上寫作。莎草紙在乾燥的環境下可以數千年不腐,這使許多古埃及莎草紙文書和圖畫儲存至今,在羊皮紙推廣之前,莎草紙不但是埃及最主要的書寫材料,而且也是埃及重要的出口特產。當時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流行使用莎草紙,許多古希臘先賢的著作也大都寫在莎草紙上。
莎草紙對古埃及文字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最早都是簡單且相似的象形文字,後來蘇美爾人因為用蘆葦杆在泥版上刻畫會留下木楔一樣的痕跡,所以形成便於在泥板上書寫的楔形文字體系。而古埃及人由於擁有易於描繪的載體莎草紙,所以將象形文字進一步發展成為更精緻形象的聖書體,最終形成一套與楔形文字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統。
在印度河文明遺址裡發現了 2500 多枚刻有象形文字元號的印章,此類符號累計有 500 多個,印章上文字有序排列,筆畫由直線和弧線組成,從右向左書寫,字數一般不超過 10 個。印章上不僅刻有文字,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圖案,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一種類似犀牛圖案的獨角獸印章。
還有一個印章,上面是一個盤腿而坐的三面神,頭戴牛角王冠,手佩飾物,身束腰帶,四周則分別有大象、老虎、犀牛、水牛、羊等動物,內容十分豐富。各印章材質常以塊滑石製成,也有用天青石、象牙、玉等昂貴材質的,是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藝品。
然而遺憾的是,印度河文明發現的印章文字至今仍無法破譯,甚至對其是不是文字都有待爭議。
在四大河流域文明中,僅有中國文明的文字系統流傳下來,因此中國文字的載體也經歷了數次演變歷程。
甲骨文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主要在周朝流行。
在西周晚期,人們開始用新的書寫載體“簡牘”替代甲骨與青銅器皿契刻,“簡”多指狹長的竹片,“牘”則多是較寬的木條,把它們用繩子編連成冊,分別叫做“簡冊”和“版牘”。簡牘的發明是中國書寫載體的革命,畢竟寫在簡牘上遠比銘刻在青銅器上更廉價和容易,這大大促進了教育與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在西漢時期已出現用大麻纖維製成的灞橋紙,蔡倫利用職位的便利,總結前人的造紙工藝,發明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為原料的植物纖維紙,於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獻給和帝。不過早期的紙因質量粗糙,在東漢、三國時期,並未普遍使用,直到晉朝時期隨著造紙術的進步,才逐漸替代簡牘成為書寫載體的主流,並流傳在全世界,成為今日世界人民都使用的書寫載體。
一、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由於巴比倫地區的資源十分匱乏,沒有石頭和木料,但有取之不盡的來自兩河沖積平原上的黏性泥土,於是人們用就改為用蘆葦筆把文字記載在黏土製作的泥版上。這些圖形最初隨人們想象力自由發揮,後來出現專門學習和進行文字工作的書吏,將這些圖形符號統一固定下來,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此誕生。由於用蘆葦杆的尖端在泥版上留下的痕跡就像木楔一樣,因此兩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又被稱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最偉大的文化貢獻,在被字母文字替代之前,古代西亞各民族都用楔形文字來記錄本民族語言,甚至後來各種字母文字的源頭迦南字母也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字母文字。
由於泥版很重,所以在巴比倫讀書寫作不僅需要智力,還是一件辛苦的體力活。
二、古埃及莎草紙上的象形文字。與沉重的泥版不同, 古埃及的文字載體則擁有更為輕便的文字載體——莎草紙。英文中的紙(paper)這個詞就是從莎草紙(papyrus)衍化而來的。
莎草紙是用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古埃及人用蘆葦的莖來造寫字的筆,並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製成最早的墨水在莎草紙上寫作。莎草紙在乾燥的環境下可以數千年不腐,這使許多古埃及莎草紙文書和圖畫儲存至今,在羊皮紙推廣之前,莎草紙不但是埃及最主要的書寫材料,而且也是埃及重要的出口特產。當時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流行使用莎草紙,許多古希臘先賢的著作也大都寫在莎草紙上。
莎草紙對古埃及文字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最早都是簡單且相似的象形文字,後來蘇美爾人因為用蘆葦杆在泥版上刻畫會留下木楔一樣的痕跡,所以形成便於在泥板上書寫的楔形文字體系。而古埃及人由於擁有易於描繪的載體莎草紙,所以將象形文字進一步發展成為更精緻形象的聖書體,最終形成一套與楔形文字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統。
三、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在印度河文明遺址裡發現了 2500 多枚刻有象形文字元號的印章,此類符號累計有 500 多個,印章上文字有序排列,筆畫由直線和弧線組成,從右向左書寫,字數一般不超過 10 個。印章上不僅刻有文字,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圖案,其中出現最多的是一種類似犀牛圖案的獨角獸印章。
還有一個印章,上面是一個盤腿而坐的三面神,頭戴牛角王冠,手佩飾物,身束腰帶,四周則分別有大象、老虎、犀牛、水牛、羊等動物,內容十分豐富。各印章材質常以塊滑石製成,也有用天青石、象牙、玉等昂貴材質的,是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藝品。
然而遺憾的是,印度河文明發現的印章文字至今仍無法破譯,甚至對其是不是文字都有待爭議。
四、中國的甲骨文——金文——竹帛書——紙書在四大河流域文明中,僅有中國文明的文字系統流傳下來,因此中國文字的載體也經歷了數次演變歷程。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
2、金文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主要在周朝流行。
3、竹帛書在西周晚期,人們開始用新的書寫載體“簡牘”替代甲骨與青銅器皿契刻,“簡”多指狹長的竹片,“牘”則多是較寬的木條,把它們用繩子編連成冊,分別叫做“簡冊”和“版牘”。簡牘的發明是中國書寫載體的革命,畢竟寫在簡牘上遠比銘刻在青銅器上更廉價和容易,這大大促進了教育與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4、紙書在西漢時期已出現用大麻纖維製成的灞橋紙,蔡倫利用職位的便利,總結前人的造紙工藝,發明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為原料的植物纖維紙,於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獻給和帝。不過早期的紙因質量粗糙,在東漢、三國時期,並未普遍使用,直到晉朝時期隨著造紙術的進步,才逐漸替代簡牘成為書寫載體的主流,並流傳在全世界,成為今日世界人民都使用的書寫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