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日晟
-
2 #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三國最終歸於晉。我們不要由民間故事改編的故事來左右我們對此的看法。任何事物,優勝劣汰,社會永遠在向前發展。有很多朋友在回答這問題的時候,往往會說一些領人惋惜的事,但那必經是象打仗裡的戰術目標。說到令人痛心,我想說的是:曹操赤壁大戰輸了。如果他能打贏了,中華早點一統,以他的性情,早日稱帝,又是一個盛世!
-
3 # 讓晚風輕輕吹過落霞
我覺得三國時期最讓人痛心的就是落鳳坡中龐統之死。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龐統,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他: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他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葬於落鳳坡。
龐統有治世之才,其軍事才能也是卓越的,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曾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龐統之才不亞於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大放光彩,則是證明了諸葛亮的才能,而龐統因為早期身葬落鳳坡,導致了其後來名聲與諸葛亮相比大相徑庭。同時其一身才能也隨著龐統之死,而沒有辦法綻放在那群雄並出的三國,不可謂不可惜。因而,龐統身葬落鳳坡是三國中一件比較可惜痛心的事。
-
4 # 超風行者
曹魏:楊修之死,曹操打壓文士門閥的替死鬼
東吳:周瑜之死,吳蜀聯盟強硬的領導沒了
西蜀:關羽之死,三國鼎立真正的開始,也是劉備集團開始走下坡路的事件
-
5 # 獅子魚Canty
三個平民性質的政權最後仍被士族顛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也是整個中國歷史的悲劇
先說曹操。曹操最初真心想匡扶漢室,在認識到社會的黑暗之後他改變了想法,想由自己來建立一個平民政權,行法家寒士之法,限制士族權益,然而他的出身又決定了他是沒有根基的,不得不依靠士族。曹操利用他們進行統治,名士們也各懷鬼胎。有人希望曹操匡正天下之後,再將天下交給漢室,交給他們這些士族,如荀彧(後來被曹操逼死);更有甚者等著竊取勝利果實,如陳群。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繼位成為魏王。沒過多久,陳群就及時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壟斷官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曹丕接受了陳群的建議。後來曹丕在士族的支援下當上了皇帝,這是曹丕的勝利,卻是曹操的悲劇。
東吳政權的主體,原本是淮泗將領(如周瑜)與流亡北士(如張昭)。他們是外來力量,根基不牢,可以放心使用。但也正因為如此,孫權不能單靠他們來建國。單靠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東吳永遠根基不穩。因此,孫權必須“江東化”。將一部分軍政大權交給顧雍和陸遜(吳郡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如此,江東士族就和孫吳政權捆綁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孫吳政權的利益,就是江東士族的利益。“江東化”雖然夯實了孫吳政權的基礎,但也改變了孫吳政權的性質,後者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孫權臨終時指定的顧命大臣,諸葛恪、滕胤都是流亡北士的後代。吳亡於晉主要原因有二:①君臣相疑,內部不和。②江東士族實力遜於中原士族。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實際上不過是個織蓆販履的下層。他的成功來自努力,當然運氣也不錯。但為什麼一個政通人和的政權最先滅亡?原因主要有三:①諸葛亮依法治國。依法,就不能依人;法治,就不是人治。這就和士族階級的理想、理念相悖,士族崇尚的是人治。②蜀漢不但是一個非士族政權,還是一個外來政權。益州士族實際上被底層化和邊緣化。他們政治上受排擠(難以進入核心決策層),經濟上受盤剝(政府壓榨蜀地豪族以資軍費),法律上受制裁(有專門針對蜀人的法律)。③理想不一。蜀漢打出的口號是匡扶漢室,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興漢,實行了九品中正制的曹魏對不得志的蜀地士族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大家都巴望著曹軍趕快來“解放”西川,到時候好做帶路黨。
公元280年,晉滅吳。中國徹底進入士族地主階級統治時代。
-
6 # 牡丹梅花鑫森淼
三國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有很多。比如:龐統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關羽英雄一世,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俘獲,最終被孫權下令斬殺;劉備雄心壯志討伐東吳,結果一場大火把劉備燒得大敗,不久病逝白帝城;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命喪五丈原;張飛的兒子張苞掉下山崖,意外死亡,諸葛亮難過得吐血,因病退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父子和張飛的孫子張遵戰死;鄧艾和鍾會因為姜維的計謀而死,在最後關頭,姜維突發心痛病,錯失良機戰死;蜀漢亡國,劉禪的兒子劉諶先殺妻、子,再自殺身亡;蜀漢亡國,張翼等蜀將死於亂軍之中,太子劉璇、漢壽亭侯關彝,都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這些人和事都非常令人心痛。
袁紹、袁術兄弟戰敗吐血身亡;公孫瓚戰敗先殺妻子,然後自縊身亡,全家被火燒了。這些人和事也令人心痛。
曹操的兒子曹植被曹丕逼迫七步成詩,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令人心酸落淚;曹操的後代曹芳、曹髦、曹奐都被司馬家族搞成了傀儡,曹芳、曹髦被廢,曹奐被司馬炎逼著禪位。看到這些人和事也令人心痛。
諸葛誕討伐司馬師和司馬昭失敗,全家被害,只有兒子諸葛靚被諸葛誕送到東吳做人質,得以活命,東吳滅國時,他是東吳的右將軍,跟隨丞相張悌和大將沈瑩防守牛渚,他沒有和東吳丞相張悌、大將沈瑩等人以身殉國,而是流著眼淚離開,不久張悌和沈瑩戰死。這些悲壯場面,看得也令人心痛。
東吳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被吳主孫亮、權臣孫峻密謀殺害,諸葛恪全家都被害,看到這裡也令人心痛。
《三國演義》中令人痛心的人和事還有很多。
-
7 # 拾五談歷史
痛心的是連年的戰爭,王朝的更替;流離失所的百姓,戰死沙場的大好男兒!
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三國統一,持續了96年的戰爭。
在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5000萬,而西晉太康元年,全國統一時全國的總人口數只剩1600萬。近百年的仗打下來,全華人口只剩下三分之一!
痛心的是司馬篡了曹魏,晉惠帝為人痴呆不任事;五胡亂華,神州陸沉。
漢人瀕臨滅族!
-
8 # 邵治冶
如果沒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國歷史將會被改寫。
孔明北伐,與司馬懿在祁山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雙方知已知彼,攻守兼備,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樣的態式,就得靠糧草了。
孔明見司馬懿不肯決戰,心生一計,密令馬岱在上方谷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成窩鋪,內外皆伏地雷。又喚過魏延,高翔諸將如此這般的吩咐一番,眾將受計而去。
高翔負責以木牛流馬押解糧草,誘魏軍來奪取,魏延則做為誘兵,引司馬懿入谷。
饒是司馬懿鬼計多端,果然中計。他欲斷蜀軍糧草心切,被魏延誘入上方谷中,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齊下,地雷一齊引爆,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下馬抱著司馬昭和司馬光二子大哭道:“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
三人正哭之時,忽然狂風大作,一聲炸雷響過,天突降傾盆大雨,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司馬懿父子三人方逃了出去。
孔明事後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
9 # 制服御姐
從大的方面來說,三國時期最令人痛心的事是長期的戰亂導致的人口銳減。
三國初期,總人口還有五千多萬,到三國後期,總人口只剩下九百多萬了。
人口銳減當然會導致社會生產力的落後和停滯。如果沒有三國時期的戰亂,今天的中華民族也許已經走到了更加高水平的程度。
回覆列表
丞相的一笑,一哭
馬謖拒諫失街亭,司馬懿大軍浩蕩殺來。諸葛亮臨危不亂,施展空城計退兵,講這段時,諸葛亮有三笑,前兩次笑先不論,最後一次是司馬懿退兵時
原文: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諸葛亮解釋了計謀的關竅後拍手大笑,說我如果是司馬懿,一定不會退兵
我手裡的語文教學參考書居然是這次笑是嘲笑司馬懿,我也是醉的不行。
試想,經歷了數次血戰,勤苦得來的北伐機會,被自己最看重的年輕人完全葬送,被敵人大軍壓境,無力反抗只能靠故佈疑陣瞞天過海。僥倖成功之後你會去笑話對方太傻中了你的迷魂陣麼?
諸葛亮這次笑,是笑給其他人看的,當司馬懿大軍退去,眾官無不駭然,說白了就是後怕,大家多少都感受過那種劫後餘生,僥倖不死之後的後怕吧,那是最讓人難忘的恐懼感,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蜀漢的將士們,這次已經嚇破膽了。這樣的將士以後還能上戰場與敵人相殺麼?
唯一的辦法,就是諸葛亮要表現出輕而易舉的樣子,他要讓大家相信,丞相的計謀是足以應付這種事件的,只要跟著丞相,聽丞相的,就沒什麼好怕的。所以他才會笑,可他本該哭的
之後是斬馬謖,殺死自己最為器重的學生和心中的接班人
原文(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以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鰩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 泉!”言訖大哭。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
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 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
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
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 哭耶?”
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 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其實孔明很明顯說謊了,他在答應馬謖撫養後代時已經開始抑制不住流淚,不可能那時候在想劉備的事情的。諸葛亮真的不想殺馬謖,但他必須這麼做。因為諸葛亮必須樹立自己在軍隊中的權威,蜀國政治本來就有荊州、東洲、益州乃至涼州三個半集團,軍隊中更有魏延這類自負其能的名將和吳懿這種皇親國戚。諸葛亮身為文臣,統帥三軍,其壓力有多大是我們很難想象的。
只看王平回報戰況時最後一句話:非某之不諫也。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
確實,王平在失街亭中是正確的,他的辯解也只是說了實話。可是大家還記得這位王平的出身麼?
王平本是徐晃副將,在漢水爭奪戰中勸諫徐晃不成,反受到徐晃責難,結果來到劉備手下投誠。這份經歷與失街亭又何其相似。今日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馬謖必懷恨王平(畢竟總結大會上,王平把責任撇了個乾淨,算是對馬謖落井下石了)。馬謖不死,王平可能就要反,就算不反,王平以後第一個就不服。更別說魏延吳懿這般人。
所以,為了確保對軍隊的指揮力,完成北伐大業,他必須殺死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接班人。某種角度上,殺與不殺,他都已經失敗了,後來的數次征戰,不過是街亭恨敗的註腳。
當馬謖的人頭被呈上,諸葛亮實在無法抑制自己的悲傷,他痛哭愛徒,傷懷失敗,更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無助,他的心中該是一片淒涼。而這時,大家都在看著他。他不得不撒謊,編造理由,他不能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出來,尤其是在這兵敗如山倒的時刻,他是所有人的主心骨,他不能倒,那就只能把悲傷與無助說成是悔恨,說成是對偉大先帝的讚美和哀思。果然,當他把哭泣的原因歸結為對先帝的追思, 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悲哀吧,永遠戴著一副面具。
魯迅說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這何嘗不是諸葛亮刻意塑造的一張面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