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家女王還在位呢,這樣真的好嗎?
21
回覆列表
  • 1 # 孺子牛衛士

    這部劇本身而言是Netflix投資的電視劇,但撇開資本的角度,從casting和導演來看,妥妥是個英劇,演員很多都是BBC的熟臉,IMDB上演員的Bio可以充分說明這點。如果有人認為,拿了美帝這個脫離了我大英帝國的暴發戶的錢,拍出來的電視劇就帶著美華人”又欽羨又鄙視“這種酸酸的味道,我覺得可能是你自己帶著有色眼鏡看的電視劇吧。這個其實跟Black Mirror一樣,拿了美帝的錢,團隊還是以前那套人馬,怎麼可能在整體風格上立馬就成了美帝那套呢?

    因為以前比較迷Ben Whishaw,從他演的空王冠the Hollow Crown中的理查二世開始,大體研究了一下英國王室的歷史。而the Crown這段歷史,是從愛德華八世到目前超長待機的伊麗莎白二世,從一戰二戰到了現在的和平年代,大英帝國也從日不落變為了世界一流國家而已的檔次。但是,作為身處於那個大起大落時代裡的人物,站在他們的世界觀來看待自己必須做出的抉擇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跟我說這部片子是拍給現代人看的就不需要代入人物當時的歷史背景,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閱讀理解都告訴你分析人物也需要分析時代背景啊。

    從馬丁路德15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基督教成為了英國國教;到17世紀的光榮革命,君權被憲政逐漸替代,君主逐漸成為神權的代表和名譽元首;再到20世紀全球各國風起雲湧廢除君主制的浪潮,每個時期對於君主的要求都是截然不同的,君主為了保持自身存在的倚靠也都是不一樣的。現在的英國王室是作為UK和英聯邦的名譽元首,以及英國聖公會的leader存在的,領年金,也要履行王室職責。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英國都從判處同性戀的圖靈藥物閹割的UK變為了到處賣腐且承認同性伴侶的UK,如果還堅持宗教裡那套離婚後如果原配偶還在世就不能結婚的論調,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就不會離婚,安妮公主就更不可能再婚;而這正是20世紀初愛德華八世遜位、瑪格麗特公主婚姻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不得不說,為了保持自身存在,與時俱進才是君主們的法寶。但是the Crown正是透過刻畫時代大浪潮中,伊麗莎白二世在差不多十年時間裡,從一個二十多歲的王室公主,成為穩定了整個英聯邦的偉大君主這個過程中,來說明女王面對人性和神性、人性和君權的撕裂是如何適應的。

    雖然不是康熙那種殺伐決斷於一身的高度集權式的君主,但作為承上帝洪恩的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在20世紀50年代保持自己的神性,在喬治五世遺孀瑪麗王后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等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這在瑪麗王后給伊麗莎白二世的信中以及之後的加冕儀式中體現得很清楚。女王的身份遠高於妻子、姐妹、女兒、母親的角色。而說到之後菲利普親王爭取的姓氏,雖然在1960年,瑪麗王后去世、丘吉爾辭去首相、安德魯王子剛剛出生後,女王的樞密院御令中說明了,查爾斯王子等兒女的姓氏可以是蒙巴頓-溫莎,但法律上,王朝名稱仍為溫莎王朝。但從血緣上,維多利亞女王的王夫阿爾伯特親王帶來的德國姓氏韋廷已經終結了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變更為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Gotha。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第一位君主——愛德華七之後,雖然1917年出於一戰英德兩國對立考慮,愛德華七世的繼任者喬治五世將王朝名稱變更為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但是直到伊麗莎白二世,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事實仍舊存在。而根據子從父姓的通用原則,查爾斯王子即位後應該姓蒙巴頓,是蒙巴頓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但是從劇中看的很明顯,議會出於各種考慮,當然還有蒙巴頓勳爵的助攻,阻止了女王作為妻子想讓自己孩子姓蒙巴頓的意願,不過這也或許是出於保持溫莎這個英國味道十足的名稱吧。但是出於男性的尊嚴,希臘和丹麥的菲利普王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姓蒙巴頓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議會的阻止其實在先例和習俗上是說不通的,劇中有所交鋒也很正常。

    另外有答案說到喬治六世和瑪麗王后去世時的儀式和說辭大同小異,覺得君權天授,英國王室標榜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是虛偽的體現。這裡我想說,君權天授沒錯,但王室是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和職責的,不然你覺得二戰時期女王作為機械師去軍隊服務是什麼,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太后在倫敦空襲後上街看望民眾是什麼?作為精神領袖和宗教領袖,相對govern,王室更為看重自己dignity上的意義。這從女王的教育也可以看出來。喬治六世並不是作為王位接班人培養的,但是伊麗莎白作為公主是接受正統王位繼承培訓的,而且作為貴族,從事實務性的工作其實不是很有逼格,因此女王的教育以憲法教育為主,還有文法訓練,不然也看不懂憲法嘛。但從現代意義上,她絕不是文盲。劇中也說的很清楚,作為君主,用憲法賦予的權力來制衡政府是女王工作的內容之一。有人看了女王的小學學歷就極盡嘲諷,覺得也是很奇怪,畢竟那個時候的大部分貴族女性不上學,由家庭教師進行教育,寫出來呼嘯山莊的勃朗特不就是女家庭教師嗎?成為淑女,然後社交,嫁人後相夫教子是那個時代大部分貴族女性的生活軌跡。女王有了憲法教育,在當時看來應該很出色了,況且還是伊頓公學的副教務長一對一授課... 試問當時誰能得到這樣的機會?當然從現在來看,女王應該是痛定思痛,讓每位王室成員都接受了基本教育,從伊頓公學到劍橋大學,甚至喬治小王子也去了附近的幼兒園。因此,跟脫離劑量談毒性一個道理,脫離時代背景談論人物選擇也是耍流氓。最後,從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日不落帝國的榮光,UK急速擴張為世界第一強國,到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時期一戰期間的逐漸衰落,到愛德華八世因為納粹傾向和辛普森夫人遜位,英國王室的影響力應該是一路走低。但是喬治六世在二戰期間的與民同在給伊麗莎白二世創造了很好的群眾基礎,首次登基典禮直播和親民作風更是讓伊麗莎白二世成為英國的象徵。從史實來看,這部電視劇基本還原的很好,該給英國王室留的面子也有,不明不白的歷史也用體面的理由解釋,估計還有第二季。上樹公主,下樹女王。這是伊麗莎白二世即位的一段趣聞,也是劇中在南非出訪,殖民地群眾行為變化的重要因素。有些人跟我說吻鞋禮是殖民文化渣滓,如果考慮到南非80%民眾信仰基督教、面對的是未來的英國女王——神性的代表,那位黑人老人的行為也是不難理解為信仰的虔誠和對王權的崇拜吧。如果你覺得吻鞋禮就是殖民文化渣滓,那梵蒂岡紅衣樞機也要親吻教宗鞋面在你看來是什麼?

    還有,我給有些答主的建議是,既然你在國外,就從wikipedia看起,先找自己問題的答案,而不是什麼都不查,扔出來主觀傾向嚴重但其實已有客觀答案的問題。我給你資料的來源中有伊麗莎白王太后的官方傳記,你說“我們談論的是一個人嗎?”我其實很無語,你要歷史資料就去看官方傳記啊,伊麗莎白王太后2002年去世,你看她的傳記其實就可以找到這部電視劇所描寫的歷史啊,連這點邏輯都沒看出來,真的要別人把資料送到你眼前嗎?另外說到宗教問題時,你說現在傳入中國的時“原教主義”,我覺得連梵蒂岡教會都管不到的中國三自教會在你眼裡也是fundamentalism,其實挺好玩的。即便你是在國外留學,不知道fundamentalism是原教旨主義這個中文譯法,那你使用原教主義這種自創的名詞時,就沒想先研究一下中文語境下這個詞彙的意義嗎?難道出國留學這個就是理由嗎?我也去美國留過學,怎麼就沒覺得看到英文詞彙,自己想怎麼譯就怎麼譯是應當應分的呢?還genuine truth seeker,你連wikipedia都懶得用,跟我講你不是truth seeker,你反覆嘲諷....你在兩個問題的答案下反覆嘲諷女王的學歷就可以,我嘲諷你治學不嚴謹就不可以?順序可能有些亂,但是不瞭解基本的英國王室歷史,對於the Crown這部歷史正劇的理解可能就會不到位,我的這些資料來源於wikipedia,http://royal.uk,伊麗莎白王太后官方傳記的一點,如果有瑕疵歡迎指出,大家共同學習討論。

    【題外話】這裡安利一下2012年為了迎接倫敦奧運會BBC為了推廣英國文化拍的空王冠,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的《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第一部》、《亨利四世:第二部》和《亨利五世》,其中我的最愛當然是小本,亨利五世由抖森扮演。看了這幾部,基本就可以開始研究紅白玫瑰戰爭了,從黑王子到岡特的約翰,再到金雀花王朝的結束,之後其分支約克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的開始。這期間有英法百年戰爭,也有中世紀英國文學代表人物喬叟,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也由此時開始。這裡再提一句,對歐洲王室有了解的人應該很明白血緣對於繼承權的影響,而姓氏則是血緣的體現之一,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本劇中會對姓氏有所執念了。

  • 2 # 壹條電影

    去年,Netflix發行新劇《王冠》,號稱是Netflix投資最大的電視劇,平均每季投資超過一億美元,總共簽下六季。這部劇優秀,不僅優秀在大筆預算加持下的優良製作,更加優秀在這部劇明確的野心,以及對歷史戲劇化的再現與探索。

    《王冠》在服飾上的投入,不開玩笑的說,肯定超過了伊麗莎白女王自己在服飾上的投入。在伊麗莎白女王剛上位時,英國因為物資短缺,女王的服飾材料也得透過定額配券購得,英國政府有部分資助,民眾也有自發的捐贈(當然,最後被禮貌退回。)。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很難說有任何不合適的地方,設計得體,還原度高,珠光寶氣的貴族感也不缺。

    更加毫無疑問的是,整部劇集的卡司陣容都相當強大。年輕伊麗莎白女王的扮演者,Claire Foy憑藉在《王冠》第一季中的精湛表演,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收入囊中,而扮演菲利浦親王的則是曾出演Doctor Who的Matt Smith。伊麗莎白女王年輕時,因為父親因病離世,突然揹負起整個君主立憲制的遺產,她初次面對公眾聚光燈時的膽怯與慌亂,都被Claire Foy恰如其分的捕捉到。

    Matt Smith也精準的表現出了年輕氣盛的菲利普親王,是如何在這段不可能中途離場的婚姻中生活的狀態。

    其實在兩位主角之外,劇中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形象也塑造的十分成功。 在第二季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演員Vanessa Kirby成功的表現出了瑪格麗特公主複雜的人物特徵:一點點公主的嬌氣,一點點小姑娘的膽怯,一點點憤世嫉俗的憤怒,一點點貌美女性的誘惑。

    該劇編劇Peter Morgon在第一季上映前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劇不僅僅是在講英國皇室的緋聞軼事,更加想要表現的,是透過一個嶄新的視角,去看英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在後二戰時期面臨的社會變革。

    雖然在歷史還原度上有略有爭議,但筆者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便不再贅述。可不管是講述女王剛上位時的不適感的第一季,還是講述更成熟的女王的第二季,它們的主題最後都歸結到了“愛”與“王室亦凡人”上。

    但又能如何呢?欲帶CROWN,必承其重。

  • 3 # 書裡閒情

    我覺得這部影片特別棒,推薦給任何人觀賞,無論你喜歡歷史與否,這部影集絕對能顛覆你的想像,沒有過度艱澀的政治議題,主要聚焦在女王的心境與決定上面,甚至還可以一探其他皇室成員的心境。

    整部影片雖然是一部歷史改編而成的劇,然而看起來一點都不沉悶無聊,我個人本身也不是多麼喜愛研讀歷史的人,但是看了這部影集真的會不自覺讓人想要去深入瞭解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這是令我驚訝的地方。

    這部影集我覺得外在、內在都非常精緻也精湛,佈景和服飾考究、用字和禮儀淮確,最重要也最吸引我的是演員之間的激情火花,如我前面所稱讚過的,女王、邱吉爾和瑪格麗特是這部劇最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三大角色,而其他如喬治六世、愛德華八世、菲利普甚至是身邊的侍衛,演技都是實力堅強。

    特別是在只有兩人的對話橋段,都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字句可供思考,在必須保持儀態的皇室之中,每個演員僅能透過眼神和語言的力量來傳達情緒給觀眾,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身在社會主義體制國家的我們,對於「女王」之類的生活可說是無法想像(能想到的也就是武則天和慈禧),《王冠》帶我們很快深刻地走過了一趟歐洲皇室之旅,時而以伊莉莎白的心態,時而以菲利普的視角,時而以邱吉爾的立場,時而以瑪格麗特的堅持,從這部劇裡,你可以瞭解與認識太多太多,更加建議自行去上網找資料,讓自己瞭解的更加深邃全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冬天吃牛肉會補,而雞肉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