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善一鑑聞

    這沒有一點的衝突。因為,這是對待事物事情的兩種不同態度,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的生活觀不同,看事情的角度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2 # 曉岸漫步2018

    "敝帚自珍"是漢語成語,它出自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家有敞帚,享之千金。”宋.陸游詩《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敝帚雖微亦自珍。”

    “敝帚自珍”從字面上理解也就是說:物力維艱,持家不易,舊帚雖敝,也要珍惜。

    但是,縱觀古代成語,無不都是被古人藉詞言志,在成語中溶入了深刻的內涵。古人在借“敝帚自珍”的成語道出自已的心聲:珍惜自已最初的勞動成果,哪怕是這個成果並不完美、並不被別人看好,但畢竟是自已的初心,是自已的處女作,是自已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步,是傾注了自已的心血換來的,所以要“敝帚自珍”。

    “新的不來,舊的不去”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儘管意思相同,但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實際上人們大都習慣用:“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來表述。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句俗語的出處無從考證,但在建國之初就已流行。當時人們是形容不推翻蔣家王朝舊政權,就不能建立人民新中國。“新的不來,舊的不去”形象解釋就是新衣服沒做好,舊衣服就不能丟去,新居未住進,舊屋就不能賣。往深處說就是人總要有創新精神,總要有新的追求,不能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只要新的追求,就會有前進的動力,就會成就一番新的事業,就不至於老是原地踏步走。

    “敝帚自珍”和“新的不來,舊的不去”應無衝突,這兩個詞語都是起一個提示作用的。“敝帚自珍”提示我們:要珍惜初心,珍惜自已的勞動成果。“新的不來,舊的不去”是提示我們:要有新追求,要有創新精神,敢於“破舊立新”。

  • 3 # 文子心語

    成語“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自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

    “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誠懇尚信,在軍事上有謀略,禁止虜掠,爭取民心。

    劉秀定都洛陽後,各地豪強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其中一個叫公孫述的,依仗四川險要地勢,自立為帝,國號“成家”。

    次年,劉秀命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公孫述。大獲全勝。漢軍副將劉禹率兵浩浩蕩蕩進入城內,殺死了公孫述全家殺死,還縱兵大掠,四處焚燒。

    訊息傳至京城,光武帝劉秀大為震怒,特別下詔譴責劉禹:“這座城池已經投降,滿城老婦、孩子還有數萬人,一旦縱兵進行放火亂殺,誰聽了都會心酸氣憤。通常之人,即使家裡有一把破掃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卻這樣不愛護子民的生命財產!你怎麼這樣殘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為?”劉秀下詔撤了劉禹的職務,主將吳漢也給以嚴厲處分。

    “敝帚自珍”和俗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前者是對一件用舊的掃帚十分珍惜,都捨不得丟棄;後者則認為,不丟了舊東西,就不會擁有新的東西。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實則是反映了一種對事物的認知、觀念。無關對錯。

    世間任何一種事物,都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和做法。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同為一件事物,而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所形成的。

    這種認知,是與每個人的年齡、經歷、性格、環境、文化等息息相關的。

    一把舊掃帚,老年人、生活相對貧困的人、過日子仔細的人、甚至是喜歡收藏舊物的人,都會視它為“珍品”,不到徹底報廢是捨不得扔掉的。

    這是一種為人所固有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可能會有改變,但比較難。

    一把舊掃帚,年輕人、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比較喜歡時尚的人,會把它隨手扔掉。

    他們會認為,天天要用的東西,要看著舒服,用著順手,絕不會因為一把舊掃帚,影響居家的美觀或者生活的質量。

    對於兩種不同生活觀念和消費方式,都是源於用掃帚之人的認知。

    很難判定為誰對誰不對。

    其實,世上的任何事物,不可能有絕對共同的認知。都會因人而異的,可能有“英雄所見略同”,也可能有“截然不同”。這是一種客觀存在。

    正因為如此,你才會發現在我們的日常語彙中,會出現詞義不同或詞義相反的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2的CDA比賽,357執教的茶隊BP再次被爆,Aster以0:2不敵SAG,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