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們為什麼可以在明朝橫行二百年,打的南京城戒嚴,到後來才被打趴?
10
回覆列表
  • 1 # 小女子鰲拜

    這根本不叫強,而是像蟑螂一樣騷擾,來了又去,而且倭寇之患背後的操控者是中國本地人,倭寇真正強起來應該從壬辰倭亂算起

  • 2 # 滴泉溪河江海流

    明朝防禦的是蒙古和後金,倭寇才有機會獲得在明朝沿海作亂。當地沒有什麼軍隊,戚繼光訓練正規軍後打倭族基本上每次都殺數千自己才犧牲幾個人。倭族流竄作案不好打。美國那麼牛逼幾十萬大軍打本拉登費了多大勁?一個道理。

  • 3 # 導演戎震

    不去分析倭寇的成分,成因,只研究戰術層面的事,你會發現,明朝末年整個東南亞,特別是沿海地區,泰國,越南,呂宋,有很多日本浪人做僱傭兵,戰鬥力強悍。和明朝三大營,關寧鐵騎一樣,武士上至旗本,下至足輕頭,都是職業軍人。日本作戰很少有列陣,群戰,但獨鬥,加上武士刀確實鋒利,中國當時的制式武器,長柄刀不夠快,單刀又不夠長,地方團練就更沒什麼戰鬥力了,這一點和極度分封,地頭武士四處跑的日本是不一樣的。直到近代日本才完成軍事平民化,取消了武士階層,從小隻做一件事,自然厲害,戰國時代失去主君和土地,變成浪人,只能從事海賊事業了,話說回來,武士只是僱傭來的,不是海盜頭子,汪直鄭志龍這樣的頭目,其實是華人。

  • 4 # 手機使用者51948319927

    用今天的說法叫日本海上走私集團。只是當時的武器是刀棍,現在是槍炮。但作用是一致的,都是靠偷稅漏稅起家發跡,欺負守法的老百姓還可以。一遇上中國正規軍便屁滾尿流,不成體統。.

  • 5 # 南海潮99805

    不是倭寇強,是明朝皇帝無能。但老百姓卻不能袖手旁觀,任由倭寇作亂。當戚繼光出馬,在群眾的支援配合下,殺得倭寇鬼哭狼嚎,煙飛灰滅。

  • 6 # 天地人和14478707

    不是倭寇戰鬥力強,是一種號召力,一種被洗腦的亡命精神,過去的華人,文化水平非常的低下,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封建官僚對黎民百姓無情的壓榨。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能強嗎?如果你用現代的中國軍人對付日本倭寇,我可以樂觀的說,日本鬼子必敗。

  • 7 # 江湖夜雨十年燈18

    倭寇就是日本的流浪武士團

    沒有大名養,就要出來搶

    為了生活,為了錢

    所以很兇殘。

    因為很賺錢,後期的倭寇已經是大量正規軍參與,所以不好打。另外北韓人貪生怕死,抗倭不利,導致倭寇坐大

  • 8 # CHcj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地方,幾百年來、嚴重缺乏耕地民不聊生。因為糧食不夠所以在農村父母老了不能勞動生產,便揹他們到深山老林無人之地讓其餓死自滅。為了優待下一代的生活使眾子女中至少有一個不缺生活生存的能力,所以他們只把財產傳給長子。有錢人對長子以外的兒子到了成年只是分一點薄產給他,以後便要讓他離家獨立謀生。窮人的長子以外,很小便要離家去給富人當工人....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問題造成一個被遺棄的(非長子者)族群,他們生活在當地當時毫無地位和希望。

    就是這幫人中有對此風俗不滿者,他們憤而去當兵當匪,將與生懼來的怒和怨恨化為武鬥的力量。這幫人的心理狀態是《生存在日本國內是多餘的一族,生與死對自己對別人都無所謂》……就是他們,這一夥生下來便給家庭父母與社會遺棄的人後來就形成一夥亡命天涯的強暴海盜到處打刧……他們就是明朝的倭冦。

  • 9 # 燃燒的島群

    看地圖可知,日本列島位於世界大陸島的邊緣,千百年來少與外人交流。資源貧乏,人種惡劣,為求生存,日人的危機感堪稱全球第一,不拼命沒活路。對比我天朝上國,當政者是誰,差異只是賦稅交予的物件不同,故而血性少了一大截,而且是越來越少。

  • 10 # 三隻腳的大烏鴉

    其實不是倭寇戰鬥力強,而是駐防明軍戰鬥力太弱。明軍精銳是邊軍,江南地區只有衛所兵,說是軍隊其實都是農民,根本不可能和倭寇這種海盜對抗的。

    倭寇的戰鬥力其實也就那樣,只要碰上正規軍就成了一盤菜。戚繼光的戚家軍訓練有素,碰上倭寇就是一邊倒的屠殺,經常性的斬首數百己方僅傷亡幾個人。

  • 11 # 幻想鄉的道士

    說是倭寇,實際上很多人都被這個名詞誤導了,除了明朝開國初期的時候,中後期的倭寇都是華人自己扮的,當時明朝實行海禁,規定片甲不得下海,而很多東南沿海的漁民,商人都沒有了活路,於是下海形成了半搶半商的走私集團。在抗倭名帥胡宗憲給朝廷的報告中指出,倭寇中只要不到兩成是真倭,剩下的倭寇都是華人。

    迴歸正題,那麼這所謂的“倭寇”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呢?其一,對地形的極為熟悉,他們中的成員大都在東南沿海生活過很多年,對當地地形極為熟悉。其二,十分團結,成員多是同鄉組成的鄉黨,相比官軍的一盤散沙,自然戰鬥力強。根源的原因,就是明政府不開海禁,不給沿海地區人活路,於是怎麼剿倭也剿不完。

    順道一提,隆慶年間開放海禁後,倭寇很快就沒有了,可見這種問題出現的根源。

  • 1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倭寇問題其實早在宋代就已出現,這時的倭寇主要是在日本源平合戰中落敗的破落武士以及一些迫於生機壓力的農民、漁民自發渡海劫掠中國和北韓半島。此後歷經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以及此後日本國內的南北朝動亂,倭寇問題變得愈發嚴重。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冊封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而在日本國內足利義滿結束了南北朝的動亂,重新統一了日本,於是在中、日兩國的聯手鎮壓之下倭寇問題得以緩解。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問題又陡然升級,之所以在此時倭寇問題陡然升級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此時室町幕府的統治已日益式微,地方實力派大名的勢力正在崛起,細川和大內兩大世家豪族還為爭奪同中國的勘合貿易主導權而在寧波港大打出手,史稱寧波爭貢事件;其二明朝嚴厲的海禁政策斷絕了那些靠海吃海的沿海百姓的財路生計,由於當地的土地鹽鹼重,糧食產量有限,於是沿海百姓不得不鋌而走險下海走私。東南沿海的海商集團和破落的日本武士、浪人原本是兩路互不相干的人馬,可當地官員為了推諉責任故意將走私海商同海外倭寇混淆起來,於是就形成了明代史籍中的真倭和假倭之分。假倭為了避免連累留在岸上的家人,索性改頭換面梳起了日式髮髻,如此一來真假倭寇更難分辨。後來甚至也有部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混跡於倭寇的隊伍中。無論真倭、假倭都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連明朝的留都南京都一度為之戒嚴,後來俞大猷、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重新整編了部隊,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同時明朝也放寬了海禁政策,倭寇之患才日漸平息。那麼倭寇為什麼能和大明官軍持續周旋呢?

    首先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問題:明中葉正是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軍事、文化互動日益頻繁,這一時期正處於人類戰爭由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時期。儘管中國是火藥發明國,但到明中葉明軍在武器裝備上其實已不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了,這也是明軍日後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和麵對滿清八旗鐵騎時混用本土火器和佛郎機、紅衣大炮的原因。儘管倭寇中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成分相對較少,主要還是由在日本戰國亂世中落敗的武士和中國沿海的海商集團組成,可這些破落武士和海商集團是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有貿易往來的,事實上日本最早的火銃就是由葡萄牙商船帶來的。換句話說明軍在武器裝備上儘管並不弱於倭寇,但已不佔據絕對優勢。

    其次雙方實戰經驗的問題: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常被網友嘲笑為村級械鬥,可正是在一次次的戰鬥中積累著實戰經驗;反觀大明王朝此時立國已過百年,國家機器的運轉日漸老化,而帝國軍隊此時也已日漸腐朽,不堪再戰,這也是戚繼光要重新編練新式的戚家軍的原因所在。當然正如上文所說倭寇中出了日本武士,還有中國沿海的海商集團——他們的戰鬥力同樣不容小覷:他們的首領汪直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佔住的地盤叫“宋國”,大搖大擺在日本稱王稱霸。他不光來回在大明、日本和西方人之間倒騰走私生意,還把生意做到了東南亞。一時間日本和西洋船隻不奉汪直號令者幾乎無法在南海和東海通行。

    最後明朝的海禁政策變相將沿海百姓推向了倭寇:由於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百姓的財路生計,對這些靠海吃海的人而言和倭寇交易幾乎成為維持生計的唯一手段,於是當官軍追剿倭寇時常會出現當地百姓給倭寇通風報信的情況,大大增加了官軍追剿的難度。

  • 13 # e_listen141814398

    野獸謀殺恐怖。那些白道黑道都來的官僚,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透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馬士英是明末那個時代的產物,明末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朝廷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馬士英曾經因為挪用公款打點上司,受到處分,是明末那個時代給予馬士英飛黃騰達的機會。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夠籠絡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適應那個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徵,從而將明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大肆迫害羅織罪名迫害,濫用權力是它的基本特徵。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在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帶兵阻斷過橋,在橋墩上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後來,看管魯監國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沒抓住朱以海,覺得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超過10萬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面板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我覺得,一個民族的靈魂包括其文化傳統,歷史是這個民族的一個重要部分。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徹底否定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但他給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備受當時的人們批評。在馬士英的唆使下,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支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張國維都殉國而死,據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當時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也殉國而死。後來馬士英和方國安劫持魯監國朱以海,以此作為投降清朝的晉升階梯。張國維趕來營救,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但後來看管朱以海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脫,登舟入海。馬士英後來覺得沒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沒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廟出了家,很快就被清軍搜查出來,馬士英被處死。

  • 14 # 瘋狂大體育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日本是隔海相望的鄰居,中日之間的交流古來有之,但中日之間的交流並不總是和平、友好的。中日之間的爭端、摩擦也一直存在著。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華人一直稱日本人為“倭寇”、“小鬼子”,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倭寇”這個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從明朝就有之。那時候的倭寇,大多是日本本土生存不下去、跑到海上以劫掠中國沿海地區為生的日本浪人、武士。

    明史有所記載,自洪武皇帝朱元璋禁海來,一直依賴與中國貿易為生的很多日本商人失去了謀生之路,加上當時日本本土正處於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國內人們民不聊生,武士比耕種的農民數量都多,許多稱雄失敗的諸侯麾下的武士為了營生,開始漸漸聚攏到中國海域,對中國富庶的沿海地區虎視眈眈。倭寇入侵持續著整個朝代,總是趕不盡,殺不絕,甚至到後期越演越烈,嚴重危害到中國沿海省份人們的生活,威脅著大明朝廷的統治。

    清朝為了強調自身的正統,曾組織史官編撰歷史描述明朝的腐敗無能,其中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樣一件事: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一股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這股倭寇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兵、民,歷時八十餘日,才被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殲。僅五十三人,竟差點直取南京,這種事聽起來匪夷所思,像是清朝史官為了詆譭前朝刻意杜撰的,卻被證實是真實發生的。

    在明史中,類似的時間也不乏發生,例如四五千的官兵被兩三百的倭寇團伙追著打,明軍被打得還手之力都沒有,最後只剩少數人逃出生天。是明軍戰鬥力太低了嗎?還是倭寇實在太強大了,以致於能一打十數明兵不在話下?

    例外總是有的,戚繼光等傑出大明將領用一次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告訴眾人,倭寇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強大,明軍更沒有那麼弱雞。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明軍屢屢受挫?又是什麼原因,使得倭寇屢禁不止呢?

    其實,倭寇氾濫的原因,源於明朝的一項政策——海禁。由於大明開國皇帝頒佈了禁止開海自由通商的一系列政令,日本人失去了他們賴以為生的絲綢、布匹、糧食以及大量資源和生活必需品。天下人為利所驅,反正在國家本土橫豎是活不下去的,不如去海上、到中國拼了,搶一把,還能過幾天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是倭寇氾濫的根源。

    而明朝軍隊戰鬥力之底下也是有原因的:

    一:軍隊上層,明朝軍隊管理受制於文官、宦官。一群門外漢或貪生怕死,或好大喜功,總喜歡指手畫腳,而戰敗後最大的責任又在軍隊將領身上,使得軍將無法放開手腳,更因為逃避戰敗後果常常避戰;

    二:軍隊底層,由於明朝採用的是衛所制度,相當於農民兼職士兵,徵調士兵主要採用抽選方式,而且士兵平時需要耕種,訓練不勤,戰意不強,所以在兩軍交戰時常常畏戰逃跑;

    三:民間阻力,這也是存在的重要因素,由於限制了自由貿易,靠海吃飯的沿海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其當中的官僚、士紳失去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把主意打到倭寇頭上,想透過劫掠促成貿易,以致於在嘉靖年間,“倭寇”成員中華人的數量遠超日本人。

    而倭寇之所以能成為打不死的小強也是有原因的:

    一:倭寇團伙通常是小團伙作案,最多不超過兩三千人,機動性極強,打不過就跑,跑到海上明軍就追不上了;

    二:倭寇團伙都是亡命之徒,為了謀生無所不用其極,打仗異於常人地狠,加上大多是武士出身,擁有精良的武士刀,相比較明軍衛所中近乎生鏽的武器,不論是單兵作戰還是武器裝備都好很多;

    三:中國東部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倭寇沒有固定的登陸點,上岸之後搶劫一通就走人,明軍防不勝防。

  • 15 # 舊史風

    當我小時候還不懂倭寇的意思時,臉色蒼白的歷史老師跟我說,倭,矮小的意思,寇,是敵人!

    倭寇就是矮小的敵人,專指日本人!

    成群結隊的倭寇,披頭散髮,揮舞著武士刀,在東南沿海燒殺掠奪,無惡不作!

    他們個個武藝高強,可以徒手接箭,刀法精湛,單兵作戰能力極強,而且兇悍奸詐,多以運動戰為主,攪的大明半壁江山不得安寧!

    曾經最嚴重的一次,有一股六七十倭寇組成的團伙,由浙江登入,轉戰幾千裡,明朝官軍與之一接觸,就被打的丟盔卸甲。

    膽戰心驚的大明軍隊,扛著刀槍,望風而逃。

    這夥倭寇竟然膽大到直接進攻南京城,大明政府從各地調動十二萬軍隊,四面圍剿,經過一番苦戰,才徹底消滅這股悍匪!

    倭寇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悍?

    一,百戰餘生的職業軍人

    那時候的日本正值戰國時代,六十六國分裂,日本的封建領主各據地盤,相互火併,勝者擴大地盤,敗者或死亡,或投降,或遠走他鄉,這些武力卓絕兇悍的倭寇,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失利者,流浪他鄉,過上刀口舔血的日子,其生活源泉就是靠武力掠奪!

    為了活命,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和生活物資,他們能不玩命嗎?

    二,浪人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的極端信仰,不但敢於對對手殘忍,也敢對自己殘忍,這樣的極端信仰中鍛煉出來的人,心如鐵石,嗜殺成性!

    三,東瀛倭刀的鋒利

    享譽全世界的日本武士刀傳承自唐朝,是唐刀的改進版,日本人有一股堅韌不拔的信念,而且善於在細微之處玩出新高度,這種倭刀極其鋒利,微彎的弧度非常有利於劈斬,明軍所使用的軍器常常一刀即斷,憑藉著武器上的優勢,明軍常常被一刀之威,嚇得全軍潰退!

    四,衛所制導致明軍成為種地軍

    眾多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傳立衛所制,士兵戰時為兵,沒有戰爭時,軍人種地,這在明初之時為朱元璋既保障了兵員,又種出糧食,可謂一舉兩得,然而,一百多年和平時光,導致了東南衛所軍只會種地,而不會打仗,變成了純農民。

    而且明軍腐敗,存在極其嚴重的吃空餉現象,衛所軍人始終處於缺員狀態,一旦碰上強悍的倭寇,只能一敗再敗!

    但是我並不認為倭寇的戰鬥力真的那麼強悍,為何呢?

    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所帶領經過整頓後的明軍,在每次與倭寇對決之中,幾乎以十分微弱的傷亡換來大捷,殺的倭寇哭爹喊娘,在東南沒有立足之地!

    而神宗年間,日本結束了六十六國分裂,完成一統,那些在日本國的日軍精銳之師,打了多年戰爭,要比倭寇更加強悍,可是在北韓戰場上,明軍在李如松,麻貴等率領下以弱勢兵力,且跨國作戰,還不是狠狠的將日軍從鴨綠江邊直接趕下大海!

    所以倭寇的兇狠是建立在對付弱勢之人身上的,而且倭寇不是孤軍,大明有許多百姓在明著暗著幫助倭寇,然後一起分贓,更可恨的是,真正的倭寇只是高階打工仔,其幕後老闆全是大明商人!

    我們應該緊記萬曆皇帝那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 16 # 奇葩歷史大觀

    倭寇很多是落魄的武士。日本的武士是非常喜歡玩單挑的,畢竟他們的武士道就是要鼓勵個人的勇武。而日本的武士對此也是樂此不疲的,經常喜歡玩單挑,日本的戰爭規模也比較小,畢竟一個彈丸之地分成幾百個諸侯國互相拼殺,一場戰,一場仗打下來,甚至有可能只是百十人規模之間的衝突,所以單挑在日本是比較盛行,武士單挑的時候他們首先要自報家門,誇耀一下自己的戰爭經歷,可能會說上一上午,但是對面的人還必須聽著,說完之後另外的對面的人又誇耀自己一下午,這時候該吃飯了,吃完飯再打吧,

    這樣的戰鬥過程看起來令人忍俊不禁,不過這種戰鬥過程只適合像日本這種小國,

    倭寇侵犯明朝的時候,這些倭寇還以為,明朝軍隊會和他們單挑,於是經常會要求明軍將領和他單挑,明朝將領,只會認為這小子是腦子有病,直接給他一頓弓箭,立刻將他射成刺蝟,

    倭寇戰鬥力雖然強悍,但是在中國軍隊面前太教條,難免死路一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角,臉上好多細紋,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