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訪談,針對某一行業或某一崗位的親口爆料,亮出了自己的招人底牌。
我希望我們團隊成員的具有下面4種能力:
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人的基礎能力,創業團隊需要碰到很多新的、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驗一個人處理複雜現狀、為任何問題找到解決方案的人。
三是多執行緒工作能力,或者說優秀的邏輯能力。邏輯能力是一個人基礎認知的重要部分,所以值得拿出來講。越重要的工作越需要同時面對多種挑戰,能夠清晰地判斷、推進任務線並保持任務線互不干擾的能力極為重要。
四是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意味著堅定的意志和結果導向的工作習慣。創業團隊最怕的是協作中因為個人情緒而導致的合作障礙,我們不需要因為情緒影響工作的人。
介面做商業和財經方面的報道,在金融這一塊卻一直缺乏很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但是坦率講,一個真正懂金融的新聞工作者,很難在新聞行業上做太久。我認識一些確實對金融很熟悉的記者,迄今為止,這些人都不做新聞了,都去機構了,有的直接做交易。總的來講,金融領域不論是對他們專業化成長還是現實激勵,都比新聞這個行業大。
總的來講,介面肯定喜歡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當然就像大家常說的,還希望他們能夠敬業,吃苦耐勞,靠譜,等等。從我個人理解,年輕人嘛,只要興趣挺廣的,人比較有趣,情商比較高,聰明,各行各業都喜歡。
很多學生沒有及時轉變就業思維,還是為了所謂編制和穩定,去追逐一些之前看似“旱澇保收”的傳統媒體,自然會感覺路越走越窄。 媒體格局改變了,傳統媒體在人才招聘中的巨大體量逐漸讓渡於新媒體,新媒體用人的專業需求和素質要求又很不一樣。但我感覺一些相關專業的培養機制沒有變化,一些學生的能力儲備也沒有跟上。這就造成了新媒體有大量人才需求,但卻招不到合適的人,而很多學生又覺得工作難找。
總之,最近大家一起面對的,是中國媒體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變局,如果我們的就業觀和人才觀不隨之而轉變,困惑會越來越多。
我之前供職媒體時,最願意招的是適合崗位專業方向的學生,當然他要對新聞和文字有興趣。比如科技記者,肯定希望是有文字情節的理工科生,比如法治記者,肯定希望是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而且我發現往往這種跨界的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現在我所在的梨影片,除了這種專業背景的需求外,還希望你是位資訊和影片的愛好者,還要會視覺化基本操作,對創意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
不過,以上這些都還不是最核心的。我想,任何一家好的企業,最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職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才是最核心的。
現在很多招聘需求,都要求有一兩年工作經驗。其實我的體會是,一家處於上升期的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應屆畢業生是更好的選擇。他們學習能力更強,更容易認同新的企業文化,特別是,他們對世界更有好奇心,對職業更有野心。
內容公司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精準的網際網路公司,而媒體業所培養的,還都是傳統的“媒體人”,恕我直言,這早就已經不被現在的內容公司所需求。
現在的情況是每個人機構都缺人,但是每個機構都不缺一般的人或者過去模式下的人。如我剛才所說,人才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變化,尤其是影片化而導致了供需方的結構性錯位。
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情懷和執著,更不僅僅是好筆頭或者會拍攝。我們需要的是,具有公司意識,產品意識和移動媒體傳播意識的新型人才,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產生最恰當的影響力內容。最最關鍵的是,他們能在時代大潮中自我更新且保持底線。
簡單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公司人,而不是媒體人。 視知TV已經成為知識短影片的第一品牌,我們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始終認為一個好公司就是要為每個員工
提供“前途”,它包括薪水,包括系統性的成長,更包括對未來的認知。有前途,才是最大的忠誠。
我們想要的採編人才,有很多關鍵詞,比如專業、有理想、合作精神、抗壓、敬業、能寫會編還要能拍會剪。
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要想在一個起點相似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要在不斷的學習、嘗試與協作過程中,突破既有思維。
內容人才應該具備對好內容的理解力、判斷力;迅速試錯且調整方向的執行力;擁有對好內容的渴望,以及打磨好內容的耐心。
我們招人時看重的幾個特質是——聰明、勤奮,具備更高視野和無限潛力。總而言之,希望找到沒有“天花板”的人。
關於未來內容人才的未來價值,他們定義這個時代。
整理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訪談,針對某一行業或某一崗位的親口爆料,亮出了自己的招人底牌。
張偉 新世相創始人我希望我們團隊成員的具有下面4種能力:
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人的基礎能力,創業團隊需要碰到很多新的、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驗一個人處理複雜現狀、為任何問題找到解決方案的人。
三是多執行緒工作能力,或者說優秀的邏輯能力。邏輯能力是一個人基礎認知的重要部分,所以值得拿出來講。越重要的工作越需要同時面對多種挑戰,能夠清晰地判斷、推進任務線並保持任務線互不干擾的能力極為重要。
四是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意味著堅定的意志和結果導向的工作習慣。創業團隊最怕的是協作中因為個人情緒而導致的合作障礙,我們不需要因為情緒影響工作的人。
何力 介面總編輯介面做商業和財經方面的報道,在金融這一塊卻一直缺乏很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但是坦率講,一個真正懂金融的新聞工作者,很難在新聞行業上做太久。我認識一些確實對金融很熟悉的記者,迄今為止,這些人都不做新聞了,都去機構了,有的直接做交易。總的來講,金融領域不論是對他們專業化成長還是現實激勵,都比新聞這個行業大。
總的來講,介面肯定喜歡聰明的人、有趣的人。當然就像大家常說的,還希望他們能夠敬業,吃苦耐勞,靠譜,等等。從我個人理解,年輕人嘛,只要興趣挺廣的,人比較有趣,情商比較高,聰明,各行各業都喜歡。
李鑫 梨影片總編輯很多學生沒有及時轉變就業思維,還是為了所謂編制和穩定,去追逐一些之前看似“旱澇保收”的傳統媒體,自然會感覺路越走越窄。 媒體格局改變了,傳統媒體在人才招聘中的巨大體量逐漸讓渡於新媒體,新媒體用人的專業需求和素質要求又很不一樣。但我感覺一些相關專業的培養機制沒有變化,一些學生的能力儲備也沒有跟上。這就造成了新媒體有大量人才需求,但卻招不到合適的人,而很多學生又覺得工作難找。
總之,最近大家一起面對的,是中國媒體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變局,如果我們的就業觀和人才觀不隨之而轉變,困惑會越來越多。
我之前供職媒體時,最願意招的是適合崗位專業方向的學生,當然他要對新聞和文字有興趣。比如科技記者,肯定希望是有文字情節的理工科生,比如法治記者,肯定希望是法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而且我發現往往這種跨界的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現在我所在的梨影片,除了這種專業背景的需求外,還希望你是位資訊和影片的愛好者,還要會視覺化基本操作,對創意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
不過,以上這些都還不是最核心的。我想,任何一家好的企業,最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職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才是最核心的。
現在很多招聘需求,都要求有一兩年工作經驗。其實我的體會是,一家處於上升期的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應屆畢業生是更好的選擇。他們學習能力更強,更容易認同新的企業文化,特別是,他們對世界更有好奇心,對職業更有野心。
馬昌博 知識短影片矩陣“視知TV”創始人內容公司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精準的網際網路公司,而媒體業所培養的,還都是傳統的“媒體人”,恕我直言,這早就已經不被現在的內容公司所需求。
現在的情況是每個人機構都缺人,但是每個機構都不缺一般的人或者過去模式下的人。如我剛才所說,人才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變化,尤其是影片化而導致了供需方的結構性錯位。
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情懷和執著,更不僅僅是好筆頭或者會拍攝。我們需要的是,具有公司意識,產品意識和移動媒體傳播意識的新型人才,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產生最恰當的影響力內容。最最關鍵的是,他們能在時代大潮中自我更新且保持底線。
簡單說,我們需要更多的公司人,而不是媒體人。 視知TV已經成為知識短影片的第一品牌,我們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始終認為一個好公司就是要為每個員工
提供“前途”,它包括薪水,包括系統性的成長,更包括對未來的認知。有前途,才是最大的忠誠。
黃楊 澎湃新聞副總編輯我們想要的採編人才,有很多關鍵詞,比如專業、有理想、合作精神、抗壓、敬業、能寫會編還要能拍會剪。
但是在新媒體時代,要想在一個起點相似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要在不斷的學習、嘗試與協作過程中,突破既有思維。
劉君萍 echo回聲常務副Quattroporte內容人才應該具備對好內容的理解力、判斷力;迅速試錯且調整方向的執行力;擁有對好內容的渴望,以及打磨好內容的耐心。
我們招人時看重的幾個特質是——聰明、勤奮,具備更高視野和無限潛力。總而言之,希望找到沒有“天花板”的人。
關於未來內容人才的未來價值,他們定義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