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文說牆體彩繪
-
2 # 微笑掛臉上139392095
寶寶粘媽媽是很正常的,尤其是2歲左右的小孩子,特別喜歡粘著媽媽,這是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是非常正常的。那當然,我們做父母的還是需要做一些事情,來讓孩子儘快度過這個依戀期。
1.媽媽要想一下孩子為什麼會特別粘自己,是因為自己太忙了,顧不上陪孩子嗎?或者說陪孩子的時間特別少。
2.媽媽是不是給孩子說過什麼對孩子有“刺激”的話,比如說你要是怎麼樣媽媽就不要你了,不喜歡你了等。有沒有出門的時候怕孩子哭就偷偷的出去,而沒有給孩子打招呼,如果有那就趕快改過來吧,和孩子離別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也要告訴孩子你要去幹什麼,什麼時候能回來,哪怕孩子哭也要告訴她,孩子哭那是把心裡的悲傷發洩出來了,要是偷偷的不打招呼,那孩子的擔憂就會積累在心裡,時間久了就會有問題。其實,有什麼事大人要坦然的告訴孩子,不要自以為是,有些事大人怕並不代表孩子怕,孩子當時怕並不代表經過幾次後還會怕。
3.建議這位媽媽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多和孩子做做遊戲,多唱唱跳跳,使孩子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之後就會很容易脫離媽媽。有時候陪伴不是看時間的長短,而是看質量,看孩子高興的時間。
4.建議這位媽媽多帶寶寶出門轉轉,多和鄰居好友談天說地,多給孩子藝術化的享受,讓孩子的觸角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那麼黏人的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5.最好我想提醒一句,不要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
3 # 壯仔媽寶
1.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寶寶希望從爸爸媽媽那裡獲得足夠的愛與關注,所以爸爸媽媽在精神層面要注意和寶寶認真溝通、交流,在感情上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滿足寶寶對情感的渴望。
2.遇到困難時需要援助。寶寶在嘗試獨立的過程中,可能感到害怕和需要爸爸媽媽的關注,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等寶寶好像獨立完成某件事卻無法完成時,他會粘著爸爸媽媽,尋找安全和保護。爸爸媽媽需要讓寶寶時刻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支援,這樣寶寶才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3.警惕心加強。隨著活動空間增大,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當寶寶身處陌生環境時,他回京跟著爸爸媽媽,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4.養育態度不一致。如果爸爸媽媽心情好時,任由寶寶粘著;心情不好時,便將寶寶推開。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不但會對寶寶的心靈造成傷害,反而會增加寶寶的粘性,讓寶寶因為害怕失去而更加粘著爸爸媽媽。
-
4 # 雙人舞74523559
只能說是慣的,還有就是一個人帶孩子孩子依賴母親就會多,一定要讓家人輪流帶孩子,要不真的會認生,我家老大是全家人都幫忙帶大的,從小都不會粘人。。小的一直都是我自己帶著,現在可粘人了,誰都不找,尤其是晚上吃飯,誰抱著都得哭,給我就好了
-
5 # 萌萌噠女漢子121
孩子纏著媽媽的現象很普遍,尤其是兩歲以內的孩子就更多了。當然,每個孩子纏著媽媽的原因不盡相同,但主要都是親子關係非常親密所致。 針對你孩子的情況,我想提這麼幾點建議: 首先,思想不要緊張,不要在出門前躲閃,否則孩子會更緊張,更怕你“不見了”,而當她看到你時,就會更盯住你,不讓你離開她。著名的育兒專家內藤壽士朗博士曾經說過親子是相通的,母親緊張,孩子也緊張。 其次,你的孩子還小,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是容易產生不安的時期。為了逃避或“解脫”這種不安,她就老想緊緊跟在母親的身邊。作為母親,要“體諒”孩子這種心理,抱著寬容的心情去滿足孩子的這種期望,不要以為苦惱。 第三,“纏人”“跟腳”只會是短短一個時期的現象。過了兩歲,孩子就會漸漸地自主起來。所以母親應該滿足這個短期性的要求,一邊和孩子親密地玩,一邊逐漸放手,期待他的自立能力的到來。 第四,回到家裡要與姥姥或奶奶一同和孩子玩,一同照顧她的生活(吃喝、穿脫衣物、安排睡覺等),使孩子懂得媽媽和姥姥或奶奶都愛我,都和我一塊兒玩,媽媽不在眼前,和姥姥、奶奶在一起也一樣。絕不要一回到家就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不要老人照看了,這樣孩子就會把你和老人分開,變成“對立面”,只想要你了。 第五,你回家後,應該對老人表示尊重、親愛,常常說些感激他們的話,孩子看到你對他們的態度,也會愛他們,對你可以少依賴些。 第六,也千萬不要回家以後有一種歉疚感,覺得白天離開她太久了,很對不起她,因此回家以後,寸步不離她(不是她不離你)。要有一顆平常心,慢慢放手。 第七,早上離家這一段時間不要太緊張,即使她哭一哭,鬧一鬧,也不要太在意,因為你走後,她與老人玩得更好,並沒有哭鬧整天,不會影響她的健康。 第八,不要和她講“為什麼要去上班”的大道理,這個年齡的兒童是不能理解:“上班-賺錢-給寶寶買好吃的”的關係的。她只知道媽媽上班,媽媽就看不見了,所以聽到“上班”就哭。
-
6 # 鹿媽說育兒
一歲到兩歲的時期,是孩子出現粘人的最明現階段,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要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造成孩子粘人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處在關鍵性的發育階段。這種成熟過程主要發生在大腦處理負面情緒的區域,於是孩子總會流露出不快樂的情緒;
2、與這種新的大腦活動一同出現的,還有另外一些令人激動發育,如學會走路和跑步,以及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孩子正努力應付這些剛剛出現的強烈而又複雜的感覺,因此這時候,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你;
3、這個年齡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採取謹慎與迴避的態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反抗、緊張、恐懼。
所以粘人現象在這個年齡很常見。減輕孩子粘人的問題,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必須讓孩子懂得你是愛他的。雖然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還是愛他的,平時可以多抱他、親他、和他說話。
2、都在家時,你可以讓他一個人玩,但常回來,他可以常看見你。這會使他在媽媽上班去不在家時,想到:“現在媽媽不在,過一會兒會在的,等著吧!”
3、在你離開前讓孩子處於愉快的狀態。早上你早一點起來,做好上班的準備,再和他玩一玩他感興趣的事,然後在他正玩得高興時,和他再見,並說:“一會回來和你玩”。
4、當孩子不冷靜時,你要冷靜。你要堅定地對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使離開、回來變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走時要微笑、聲音要輕柔。
5、在你回來時一定要對他說:“我回來了,你玩得高興嗎?”。老說同樣的一句話,他會對你離開他了再回來,不那麼在意,安全感不受影響。
6、不要偷偷溜走,不和他說聲再見就走,會顯得你真的消失不見了,會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7、不要遲到,接送孩子要選擇可以預測的可靠的路線,一定要準時。
-
7 # 光芒四濺的暱稱
寶寶黏人的原因有哪些1、寶寶喜歡你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一起生活的人,而爸爸因工作忙每天陪孩子的時間很少,所以媽媽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孩子最喜歡的人,在一起待的時間長了,就會對媽媽產生依賴感,再加上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和呵護,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玩,所以孩子出於對媽媽的喜歡,就想時時刻刻和媽媽在一起,但是媽媽應該知道孩子這樣每天黏著自己是不行的,他們需要獨立。隨著寶寶長大,媽媽應該要告訴孩子要媽媽是永遠都愛孩子,但是除了媽媽,孩子還會遇到很多的朋友,老師和同學,他們會和媽媽一樣喜歡你,陪你玩耍,帶給你快樂!
2、經常受到媽媽的威脅看到這個標題,很多媽媽會有疑惑或者會被嚇著,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寶媽總喜歡說一些話來威脅不聽話的孩子,比如說有的家長會跟孩子說:“你要是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媽媽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過多,只是想讓孩子聽話一點。但是孩子的心思你難猜。寶寶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會有恐懼感,總是會擔心因為自己犯錯或者是搗蛋,媽媽就不要自己了,所以才要時時刻刻的跟著媽媽。這樣的寶寶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寶媽在看到小編這章文章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說話方式,小編建議寶媽儘量改正。否則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孩子也會變得膽小。
3、和外界接觸少以前的家裡有很多兄弟姐妹,孩子們不出門也可以在一起玩。而現在家庭裡大多數都只有一個孩子,再加上爸爸媽媽工作都比較忙,沒人陪他玩,孩子就會比較孤單。孩子的樂趣就會少了很多,而家長也不太注意孩子和外界的接觸,很少帶孩子出去和同齡人玩耍,也不經常請朋友來家裡做客,導致孩子很少能和有別人交流的機會,那麼孩子每天的生活裡就只有家人,自然就只能找爸爸媽媽玩耍了,所以才會在媽媽一回家就纏著媽媽,所以家長不要一回家就玩手機而忽略孩子,閒暇時刻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觸一些小夥伴。孩子們在一起會有很多快樂。他們的生活也就不再單一了。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有很多玩伴的話,又怎麼會如此黏著媽媽呢?
4、媽媽總是不在孩子身邊最後一件事是經常被爸爸媽媽所忽略的,孩子總喜歡跟在媽媽身後因為他們生怕自己一醒來就見不到媽媽的影子,這是因為有些家長經常出差,陪孩子的時間很少,孩子也經常被放在爺爺奶奶那裡,見爸爸媽媽一面實在是很難,所以他們好不容易等到爸爸媽媽回家,當然想多親近親近,寶媽們應該知道家長在孩子的童年中是多麼重要的角色。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影響,所以家長不能簡單地把孩子黏著自己當成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更不能把這當成是一種驕傲,應該多空點時間來多陪陪孩子。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回覆列表
“粘人”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提到過這個詞。現代人,多將它用在男女情感中。不過,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一為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第一個要講的課題,更是避不開的一個題目。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孩子的早期發展(0-6歲)分為了三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學齡初期。其中第一個階段“嬰兒期”,孩子的心理成長主題就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千萬不要以為嬰兒期的孩子只是什麼都不懂得的小東西,只要餵飽了就行。事實上,這時孩子開始認識人、體驗周圍這個世界了。光溜溜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如何適應、相信這個世界是孩子面對的第一大課題。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是否出現、及時給予迴應,是孩子能夠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基礎。
所以,要解決嬰兒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父母能否與孩子之間建立好的安全依戀關係至關重要。父母這種愛與情感上的及時滿足,就將內化為孩子的安全感,會幫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的世界。
二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與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於提升孩子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信、自尊的基礎。
說通俗一點,安全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起著關鍵作用的心理狀態,是一種確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是一個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自在的孩子。他們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明白地告訴自己:我確定我能做好,同時確定事情在我的控制範圍內。
現在的人們聊天,會比較頻繁地提到一個說法,即“我特別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是被拒絕的,容易焦慮,連同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前不久,中科院高文斌研究員在業內的科學早教高峰論壇上有過一個更加好懂的表達:什麼是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靠譜,就是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自在。強勢的人,有強迫症的人,自卑的人都不自在。他們不停在耗費能量,以試圖證明什麼,或逃避什麼,以彌補早期缺失的安全感。
所以,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在以後走上社會的時候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會影響到成年以後的親密關係。而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則在0-6歲。所以,3歲看大7歲看老,是有科學依據的。
三分離焦慮可導致“心因性疾病”
粘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醫上講憂傷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時候孩子心裡面焦慮說不出來,怎麼辦?他會有一些軀體化的反應,實際上大人也是這樣。醫學上,有一種疾病的名字叫【心因性疾病】,就是因為我們焦慮的太多,憂傷的太多,即使我們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是實際上已經開始有了一些軀體化反應。
孩子不會表達,尤其是小孩子一歲以前。我們知道,分離焦慮主要發生在六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上到一歲半之間,孩子都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心裡想的是什麼。那麼,他怎麼來表示自己的憂慮或焦慮呢?他就是透過自己的一些軀體化的反應。
所以剛才漫畫裡,大家看到孩子得蕁麻疹(尋媽症)的現象,並不少見。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媽媽沒有跟他們做好分離的儀式,導致了孩子跟媽媽短時間分離以後表現出了很多的緊張,大哭、大叫,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這種哭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