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fffvvsa
-
2 # 孔老夫子曰
皇族內部花銷巨大(崇禎自己很節儉),崇禎只有大智慧,但是情商不高。朝中官員貪婪又迂腐,官員與皇帝矛盾尖銳。天災不斷,人禍縱橫。。
-
3 # 小方說歷史1990
歷史上的崇禎:一個勤奮的平庸之君
1、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2、崇禎靠剷除魏忠賢的閹黨集團,而收穫民心,控制朝政。但他只是剷除了魏忠賢的這個太監,並沒放棄用自己的太監。崇禎仍採用太監監軍,並給予他極大的權利。皇帝用太監在制衡將領這還能理解,但太監在軍隊胡亂指揮這就不對了。當時掌管整個北京城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然是由太監王承恩擔任。借改《阿房宮賦》中的一段話:天啟無暇自哀,崇禎哀之,崇禎哀之而不鑑,亦是後人而復哀崇禎也。崇禎用太監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多疑剛愎,對大臣的不信任。3、由於崇禎殺袁崇煥比較有爭議,在此不討論,就以王洽和陳新甲為例。後金打到了北京城下,有人說當年嘉靖把兵部尚書丁汝夔殺了,敵人就退走了,於是崇禎就把王洽關起來準備殺掉。後來崇禎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去議和,結果訊息洩露,搞得崇禎很沒面子,於是就把陳新甲殺了。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而且換了54個內閣,古今罕有,簡直就是亡國氣象。4、崇禎這麼搞的直接後果,就是沒人跟他幹了。李自成打到北京時,叫大臣來上朝,沒一個肯來的。崇禎曾六下罪己詔,但他臨終的遺言卻是“諸臣誤朕也。”罪了六次己,最終得出的感悟是:錯都在你們。要是有一兩個臣誤你,那可能是臣的原因。但被你幹掉的14個國防部長,三十多個國務院總理全都誤你,那就是你的責任了。這讓我想起了項羽的遺言“天亡我,非戰之罪。”到死都沒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啥,還給自己找藉口,不滅亡才怪。5、明朝滅亡從萬曆時期就開始埋下伏筆,終於在崇禎朝爆發。崇禎當時面對的局面是個無限死迴圈:女真到明朝搶錢——明朝花錢駐防——政府沒錢只有增加稅負——人民沒錢交稅起義造反——調兵鎮壓越打越花錢——越花錢越增稅——越增稅造反越多——女真趁亂又來搶錢,再加上蝗災旱災,這樣的一個長期積累下來的爛攤子,真的不是光靠勤政就能解決的。所以說,一個朝代的興亡,除了靠個人努力,還要考慮歷史程序。6、後世可憐崇禎,多半是兩個原因。第一,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皇朝,這讓很多對明王朝、漢民族的同情,轉加到了崇禎身上。第二,崇禎並不是像宋徽宗、陳後主那樣的沉迷酒色之君,這讓人們多少對他產生一點可憐之情,但僅僅是可憐,並不是可惜。這就好比一個人特別努力,沒日沒夜的學習,但還總考倒數第一⋯⋯他可憐嗎?可憐!可惜嗎?不可惜。7、崇禎的天賦算不上優秀,也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後天的勤奮去彌補,想在實踐中摸索一條救國之路。崇禎的一生,就像一位低等級、爛裝備的菜鳥,進入到了史詩級別難度的遊戲當中,那些幫他代練的高手,崇禎都懷疑他們是來騙錢騙經驗的,他只放心自己身邊的寵物王承恩,結果導致一個路邊野怪都能幹他1000+,更別說大boss皇太極與李自成了。但歷史不是玩遊戲,沒有存檔讀檔重新開局的機會,既然摸錯了路,失敗即是亡國。
崇禎皇帝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努力造孽,自毀長城的勤勉皇帝,如果換一個懶惰無能、卻懂得用人的皇帝,大明未必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