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清照故居?大明湖?
11
回覆列表
  • 1 # 太極夢龍

    一 濟南市植物園

    濟南植物園總面積5000畝,園區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海拔高度最高點為223.1米,海拔高度最低點為127.2米,總體規劃包含植物園、世界城、娛樂園、娛樂園、遊樂城、名士園、度假區等六大主題園區及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目前已建成了“半山堂”、“望雲湖”、“南韓館”等多處景區景點,是濟南市園林局繼成功開發“紅葉谷生態文化旅遊區”後,圍繞“發展濟南近郊遊,填補濟南無綜合性生態園區空白”而投資興建的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別墅度假等於一體的又一個大型生態旅遊景區!

    二 七星臺

    七星臺旅遊度假區位於章丘市垛莊鎮,總面積20平方公里,處於章丘、歷城、泰安、萊蕪四縣市交界處,是濟南、章丘兩級政府為加快南部山區經濟發展共同投資開發的重點旅遊專案,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度假區已成為一處集生態休閒和歷史文化特色於一體的遊覽勝地.整個度假區由七星臺賓館、萬畝植物園和以齊長城為主要代表的齊長城景區三個部分組成,主要特點有生態休閒特色。度假區平均海拔680米,森林覆蓋率高達85%,風景秀麗,環境幽雅。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垂直地帶性差異明顯。特別是盛夏時節,松濤陣陣、涼風習習,是避暑休閒的良好去處。空氣中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000個,是一處絕佳的“天然氧吧”。樹種豐富、奇花異草眾多,萬畝植物園中四季槐,一年四季開花,更是罕見。108名泉遍佈其中,更加增添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歷史文化特色。度假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濃厚。齊長城、武聖門、四界首、瑤池、鵲橋、七星長廊、七星閣訴說著七星臺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歷史上這裡曾有兵聖孫武的演兵場,三國時期曹操修建的品官閣,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縱馬揚鞭的攔馬搖等眾多遺蹟。

    三 清照園

    清照詞園,是一處“園在水中、水在園中、景在詞中、詞在景中”的山水人文園林景觀,堪稱“中國第一詞園”。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自明朝以來,中國出現了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和多處“藕神祠”。然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應當屬坐落在詞人故里山東省章丘市明水鎮百脈泉畔的“清照詞園”。迄今為止,清照園在全國現有的四座(濟南、青州、金華、章丘)李清照紀念館(堂)中規模最大。清照詞園根據李清照詩詞意境及詞人生活年代的風土人情立意構建,以“現代骨、民族魂、自然衣”為設計理念,構築出以“清音風”、“木簟花”、“庭香雪”、“故鄉月”四大主題為主體的泉水園林景觀,簡稱“風花雪月”。詞園內設有李清照塑像,高6米,重約7噸,由全國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教授設計安裝。雕塑正面朝西,面向西南,凝視清照園,表達三層寓意:一是詞人回望清照故居,表現了詞人對家鄉的濃濃深情;二是清照手握之書與梅花靈動之泉相應,喻示文思泉湧;三是飄帶與腳步相應,有踏雲欲飛之感,喻示整個景區“雖由人作,宛自天成”。

    四 錦屏山

    錦屏山風景區,主峰海拔高度563.5米,是東嶽泰山的一支,素有“小泰山”之稱。景點可大體分為五大區:朝陽觀景區:在探古尋幽的朝陽觀景區,景區在對香火鼎盛的碧霞祠、朝陽洞、文昌閣等名勝古蹟修復一新的基礎上,更增加了名道持觀的老君堂、射箭場、蓮花洞等諸多新景點。天庭景區:在花木蔥蘢、翠柏映襯的天庭區,您可敲響祈福的如意銅鐘,在Sunny浴場享受Sunny的親吻,遊觀天庭大戲臺。民俗文化區:在民俗文化區的跑馬場裡,享受快馬加鞭之暢快的同時,又可在地道的蒙古包裡享受異域風情,感受異域文化,同時更能欣賞到二十世紀風雲人物、京劇臉譜、現代雕塑三大系列雕塑群。錦屏廣場:在環境優美的錦屏廣場裡,您肯定會在大型遊樂場裡親身體驗一下新奇獨特的遊樂設施和妙趣橫生的娛樂專案。激情參與拓展訓練營,感受花草疾速而下的瘋狂。走過空中雲步橋,您將與和平的使者‘白鴿’零距離接觸。北天域度假區:在青山環抱的北天域度假區裡呼吸清新的空氣,看山花慢坡,聽百鳥爭鳴,吃名廚料理的野味“錦屏八大碗”和“塞北全羊宴”,過您慵懶、愜意的週末。錦屏山風景區是集森林觀光、休閒度假、參與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是您“迴歸大自然”的最佳勝地。

    五 眼明泉公園

    眼明泉公園位於西環路以東,膠濟鐵路以北,明塘街以西,濟青路以南,是章丘市百脈泉公園之後,建設的又一處以泉水景觀為特點的園林風景區。它囊括了西麻灣諸泉,因眼明泉而聞名天下。公園修建了大面積親水平臺,水草依依,魚翔淺底,泉水靈動歡快,奮湧跳躍。是遊客和市民休閒健身的理想場所。 是一處免費開放式泉景主題公園。

  • 2 # 我的傻豆豆

    對章丘最大的印象就是幾近兩米長的大蔥了。不過不可否認章丘悠久的歷史底蘊。

    章丘名勝古蹟其實眾多,以下一一介紹:

    1趙八洞石刻造像為章丘最大的石窟造像,位於章丘市閻家峪鄉趙八洞村南800米處, 位於西山峰下,東、南、西三面是山崖峻嶺,從趙八洞村內有崎嶇小路可達洞口。趙八洞為一自然石洞,洞口朝北偏東,寬有8米,深約50餘米,高約5-20米。 西南角有石床、石桌,再往西南有一深洞,洞口狹窄,僅可容身。進洞5米處南北兩壁有宋、元、明代雕鑿的浮雕造像85尊。距洞口1.5米處南壁有一石匾,上書“通天透地”4個行書大字,落款是“明嘉靖己酉歲四月雪蓑子蘇洲為中麓山人龍洞題”。其筆勢狂而不亂, 神韻俱佳,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洞裡鍾乳嶙峋,地上水窪清洌,清涼沁骨,是一處絕好的避暑勝地。趙八洞石刻造像,於1979年9月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東平陵故城是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自公元前204年至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共歷經1019年的滄桑。遺址位於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約0.6公里處,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城址略呈方形,邊長各約1900米,總面積約360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的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約40米左右。經考古調查,早期的城牆是採用木棍夯打,夯窩呈圓形平底,牆體內使用了大量的木骨,還有固定木骨的木樁、繩索等。1975年發現了4座城門遺蹟,在北門處地下發現大片磚石鋪地,估計與原城門有關。  城內地貌南高北低,遺址中部西側300-400米的範圍內殘留大量殘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當時的冶鐵遺址,說明當時的手工業是非常發達的。另外,在群眾稱之為“殿基地”的城東北方向出土大面積的夯土和鋪地磚及房基,證明這一帶為東平陵宮殿區。由此斷定東平陵城是漢代政治、經濟、手工業高度發達的重要城池。  透過多年的考古工作得知,東平陵城大約在戰國晚期即已存在,而且大小與漢代濟南國都城一致。城內發現有春秋遺物,表明春秋時期就有人生活在這裡,可為史料記載的佐證。東平陵故城城址儲存較好,四周城牆猶存,是山東地區儲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3 小荊山遺址位於章丘市刁鎮茄莊村南約500米處,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91年春,章丘市博物館文物調查時發現了這一遺址。同年10月-12月,濟南市文物處對該遺址瀕臨消失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93年秋,為了進一步瞭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其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面積共計600餘平方米。發掘結果表明,遺址文化堆積原為1.5-2米,內涵較為單純,主要為西河文化遺存,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落特徵。小荊山遺址發現了一處氏族墓地。這批墓葬的年代距今約8000-9000年。墓地位於居住區東南30米處,墓坑東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為南北長方形豎穴,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灰陶和灰褐陶佔一定比例,均手製,陶器燒成火候較低。   該遺址是山東目前所知為數不多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遺址中較為重要的一處,填補了山東地區北辛文化以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於瞭解和認識海岱地區乃至國內同時期文化的面貌,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西河遺址是山東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後李文化的典型遺址之一。位於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龍山三村北約500米處,東距城子崖遺址約1600米,其主要文化遺存為後李文化時期,還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部分漢唐時期的遺蹟和遺物。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距今8400年至7700年,是山東地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填補了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空白。該遺址經過1991、1993、1997三次勘探和發掘,發現大量後李文化時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陶器。西河遺址是山東境內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一處儲存較好、面積較大的典型聚落遺址,對研究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的面貌特徵、年代與分期、經濟生活、社會性質以及聚落形態等學術課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199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朱家峪古村位於官莊鄉南部,其三面臨山,峽谷幽深,村內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且多為明清古建,儲存完好。大小石橋九十九座,井泉二十餘處,自然景觀一百多處,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北方聚落標本”,2003年被評為全省的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4月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村內古建近二百處,主要有朱氏家祠、山陰小學、文昌閣、聖水靈泉廟等,井泉有聖水靈泉、長流泉、井龍泉等,自然景觀有柏亭孤立等。如今,朱家峪已開發為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秀麗的風光,悠久的歷史,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前往參觀。

    6李開先墓位於章丘市埠村街道辦事處東鵝莊村南,濟王公路南側。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號中麓,山東章丘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素伉直,不善事權貴”,終於“奉旨無狀,罷歸林泉”。開先好詞曲,擅詩文,與王慎行、唐順之等合稱為“嘉靖八才子”,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他曾經去往上谷、寧夏運送軍餉,親眼見到邊防廢池,外患日蹙,深有感觸,對邊關將士的疾苦,表示同情。他順道前往陝西武功、鄠杜等地,拜訪著名戲曲作家唐海、王九思等,賦詩度曲,相見恨晚。後因抨擊朝政,觸怒權相夏言,被削職為民。當時他只有40歲,從此以後罷官歸裡,修建亭園,收蓄聲伎,徵歌度曲。  他家中藏書甚多,名聞天下,有“詞山曲海”之譽。李開先的代表作品為《寶劍記》,寫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表現朝廷的忠奸之爭,為海內稱頌。  隆慶二年(1568),開先卒於家中。因權貴阻撓,延至萬曆二年(1574),始葬於李氏祖塋。  李開先墓園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墓封土高2.5米,直徑約5米。墓前有石門,兩邊刻有“生來惟天命,死後此地藏”聯,額刻“生封死葬”,墓門前有石碑,書“明太常寺少卿中麓李公墓”。墓地現有額書“李氏先塋”石牌坊1座,碑碣4通,翁仲、石馬、石羊和石虎共16尊。  李開先墓系磚、石結構,前後二室,面積約15平方米,“十年動亂”中曾遭破壞,出土墓誌、石硯等遺物。志銘由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殷士儋撰文,戶部、禮部、刑部尚書葛守禮書丹。  為紀念先賢,弘揚鄉土文化,埠村鎮黨委、政府在社會各界支援下,於2000年在李開先墓北面修建了“李開先紀念館”。李開先紀念館,前館後墓,獨具特色,館內有3間陳列室,陳列有李開先畫像、墓誌銘及各種版本的李開先作品和研究資料。館後墓地青磚花牆環繞,李開先父李淳墓、1992年,李開先墓被公佈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洛莊漢王陵,位於棗園鎮洛莊村西1公里處,1999年6月至2000年底進行了發掘。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墓葬方向為東西向,平面結構呈“中”字形。墓室東西各有一條墓道,墓室的深度約20米。經兩次發掘,共發現大型陪葬坑15座,小型陪葬坑、祭祀坑21座。各陪葬坑內發現的隨葬品分類放置,各不相同,其種類和內容相當豐富。概括而言計有:出行儀仗類,發現大量小人俑和馬,尤其重要的是發現大型陪葬馬坑和馬車坑,共發現3輛實用真車,其中立車1輛、安車2輛。均為單轅駟馬,車馬器具齊全。洛莊發現的3輛馬車對於研究漢初的車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倉儲生活類,如糧食、肉類、禽類、蛋類、魚類等,以及形式多樣的銅器和漆器;兵器類,如盔甲、武器等;祭祀類,如被活埋的牛坑等。特別重要的是近期發現的樂器坑,共出土編鐘19件,編磬107件,為全國所僅見。  從以上各坑出土的文物來看,若按質地來分,計有純金器、鎏金器、銅器、石器、鐵器、陶器、漆器、骨器等。其中有許多文物屬首次發現,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洛莊漢王陵規模宏大,隨葬品品位非常高,不僅是省內所發現的最大的一座漢代王陵,在全國也屬罕見,其陪葬坑數量是目前所知全國已發現的同類漢王陵中最多的一座。根據出土文物和《史記》、《漢書》等古文獻記載的推測,洛莊漢王陵的主人極有可能是西漢早期,被封分在濟南(東平陵城)的呂國國王呂臺之墓。總之,該王陵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也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8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為防禦他國入侵在齊、魯兩國交界處修築的防禦設施。齊長城的建築,多依地形山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成。牆體或以石塊幹壘,或以素土版築,或二者兼用,並無定規,牆身高矮寬窄亦無定數。長城上大部分的城堞還十分完整,全部用石塊壘砌得整整齊齊,非常堅固,表現了很高的建築技術。  在章丘境內的這一段齊長城,東起閻家峪鄉三臺村東約3公里的山頭與淄博市相連,西至垛莊鎮的腰滋西南山頭與歷城區相連,東西方向沿山脊而築,全長約70公里。主要有三大關口:錦陽關、黃石關和北門關。錦陽關位於文祖鎮三槐樹村南約2公里處。關東西兩面橫鎖著烽火臺、長城嶺山。關口兩側山坡較緩,現存長城為清代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抵禦捻軍入侵而重修,儲存完好。城牆高6-7.5米,垛口間隔1.2米,牆陰馬道依稀可辨。該處長城垛口排列整齊,有高大的女兒牆,長城順山勢呈階梯狀上升,遠眺蜿蜒曲折,甚為壯觀,是儲存最好的長城段之一。現被列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段。黃石關位於閻家峪鄉三臺村正南1公里處,東有劈林尖山,西有俊林山,關口設在峽谷內。北門關位於垛莊鎮橋子村東南約3公里處,成馬鞍狀,關口從山埡穿過,兩側城牆遺存較差,部分為石土混砌的牆體,因倒塌成梯形亂石堆狀,現為章丘至萊蕪的西路。  齊長城是齊國的南部屏障,是一項巨大的國防工程。起初,是為防禦南部的強大鄰國魯國,後來,楚國的勢力向北擴張,長城又成了齊國防楚的主要屏障。秦的統一,使齊長城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價值,漸頹廢,至明、清和民國時期,齊長城又多次得到重修。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危山位於章丘市的西部,地處平原與山區的交接處,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因此,海拔不高的危山成為聳立在四周平原中的“高山”。   2001年聖井街道辦事處規劃投資1.3億元在危山恢復建設危山風景區。當年投資4000萬元開闢建設聖井廣場並恢復了部分道觀、廟宇。2002年,對風景區內進行植樹綠化時,發現了漢代陪葬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使在危山發現陶俑的訊息很快透過正常渠道反映到文化(文物)部門。山東省文化廳、濟南市文化局對這一發現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考古隊從11月29日至12月30日,對危山漢代陪葬俑坑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  此次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號坑為車馬俑坑,二號坑是與墓主人生活有關的俑坑,三號坑除了石棺與木棺內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壺、陶盆等器物。另外還發現了三四十枝箭頭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   一號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長約9.7米,東西寬1.9米,深0.7~0.9米。坑內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從整體看,應是反映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佇列的形式。坑內各種遺物達四五百件。由於蓋板的倒塌,坑內的車、馬、俑破碎嚴重。坑內遺物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近百面盾牌。此外還發現有建鼓、卑鼓,璧、磐、珠等與鼓樂和禮制有關的陶質遺物。所有發現的陶質品均有彩繪,色彩豔麗,栩栩如生。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側。南北長3.3米,東西寬26米。在坑底部發現一輛車、兩匹馬和7個陶俑,其中5個為女傭。在坑底還發現木質箱子腐爛的痕跡。   關於危山陪葬坑的年代、性質、地位和作用,自其被發現之日起,就一直倍受人們的關注。由此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說法和推測。   危山發現的陪葬坑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俑坑,是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有關專家宣佈,在全國已出土的兵馬俑中,這組兵馬俑的規模、結構和意義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陝西咸陽楊家窪兵馬俑,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

    10興國寺位於章丘市曹範鎮葉亭山村東。寺院座北朝南,佈局較為完整。前為山門,山門兩側各一旁門。進入院內,兩側為配殿,北面為大雄寶殿。山門面闊三間,單簷硬山頂,上施黑瓦,當心間砌拱形門洞,門額石匾有“興國寺”三個大字。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構架。殿內共立柱12根,有8根為木質,4根沙石巖質,一石柱上刻有“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未三月三日吉旦立柱”字樣,又有“濟南府章丘縣禮泉鄉神泉裡張瑋”等字,應為重修時的記載。殿內正中有青石佛像一尊,系一整塊石頭刻制而成,高約6米,大可三圍,立姿,頭飾螺髻,面部豐腴,作說法印狀,栩栩如生。兩側東西配房各3間,均為磚、石、木結構,硬山頂。  現寺及寺東地下為隋唐時期遺址,文物堆積厚達1米以上。從大雄寶殿內造像雕刻風格推測,造像應為唐代遺物。大雄寶殿的斗拱及樑架結構亦有宋代風格。該寺現存建築為明、清遺物。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城子崖遺址位於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境內,是一處高出平地3~5米的長方形臺地,因其外形像城垣,故當地村民稱之為“城子崖”。   1928年4月4日,年僅28歲的北京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人類學專業二年級學生吳金鼎,在準備考察漢文化平陵古城,經過城子崖時,偶爾撿到了陶片、石塊、貝殼、獸骨等物。從這些遺物中, 他初步判定這裡很可能是某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同年7月31日,他再次到城子崖,從1丈2尺深的地下挖掘出一隻完整的石斧。緊接著他又先後兩次來到龍山,並在遺址深處挖掘出了一種從沒見過的漆黑髮亮的陶片。由此,吳金鼎確認此遺址包含層所蘊蓄的重大意義。1930年11月,由原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的考古專家李濟、吳金鼎等人組成考古工作隊,開始對城子崖首次進行挖掘,1931年又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挖掘。從兩次挖掘情況來看,文化層堆積很厚,一般為四米左右,最厚可達六米以上。從文化層來考察,可分兩層:上文化層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銅器(刀具等)。因陶器多為灰陶,所以發掘者把上文化層稱為“灰陶文化期”。下文化層厚三米左右,是早期居民的遺存,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也稱黑陶文化層。尤其是挖掘出土的大批黑陶器皿,大都製作精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聲如磬”的蛋殼黑陶,更是稀世珍品。這種黑陶新文化距今約4600年左右,與中國西部發現的彩陶文化迥然不同,由於挖掘地處龍山鎮,後來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便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塊聖地。   城子崖遺址發掘的重大意義,還在於它那深刻的學術背景。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學者所謂“中國文化西來說”流行一時,就連中國的“疑古派”學者們也多是深信不疑。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和龍山文化的確認,使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有力的證明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輝煌。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是山東省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佔地2萬平方米,設計風格獨特,造型古樸典雅,於1994年9月落成。館內陳列了西河——北辛——大汶口——龍山等文化時期出土的珍貴文物,突出展示了西河遺址、城子崖遺址、東平陵故城三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精品。離博物館1公里的西河遺址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新石器文化時期遺址之一。東平陵城是漢初濟南郡、濟南國的治所,是山東省會濟南的前身。新近發掘的洛莊漢墓在國內產生轟動,再次讓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煥發出遠古靈光。靠近博物館的龍湖風景區,風光旖旎,碧波盪漾,是您休閒遊玩的最佳去處。游龍山古城,賞自然風光,定會令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12寶珠寺位於官莊鎮三角灣村東南寶珠山上,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2000年1月,由章丘市政府公佈為章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情況 寶珠寺整體一進院落,坐北朝南,採用中軸線均衡對稱佈置方式,分為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及山門。寺院佔地面積約38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近百平方米。  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約38平方米。屋頂為小式硬山頂,覆灰瓦。正脊自中間向兩端升起,主體雕行龍紋,末端各施一尊吻獸、垂脊獸。室內屋頂有兩根橫樑,表面有彩繪。屋頂青石砌成圓頂券,石縫灌注糯米漿,增加牢固度。正殿主體為青石砌築,石縫之間用鐵片及碎石墊平。殿內有三尊泥塑雕像。  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約為26平方米。屋頂為小式硬山頂,覆小灰瓦。正脊東側雕有行龍紋,西側雕有鳳紋。室內無樑架,採用青石砌成圓頂券,石縫灌注糯米漿。牆體為青石砌成。殿內有三尊泥塑雕像。東配殿現存建築為後期新建房屋,原建築已損毀,建築樣式基本與西配殿相似。  山門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約13餘平方米。青石砌築,屋頂採用小式硬山頂,覆小灰瓦。正脊末端各施正吻。室內無樑架,採用青石起圓頂券,石縫灌注糯米漿。  寶珠寺為我市境內為數不多的佛教石砌建築,罕見木結構,建築精巧,體現了高超的建築工藝,為研究清代宗教建築及石砌建築的相關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整座建築小巧精緻,佈局合理,濟南市考古所的古建專家認為,寶珠寺建築依山順勢,四面環水與建築相呼應,建築外形從縱面上形成佔天不佔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顯得格外緊湊俏麗。  建築年代 據傳,寶珠寺內原有石碑記載寺廟修建的年代及經過,文革時期寺廟遭受嚴重破壞,碑刻遭受毀壞。根據碑文傳說結合相關方誌資料,寶珠寺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  本體儲存狀況 寶珠寺建成距今近200年,曾遭受多次嚴重破壞,包括抗日戰爭、解放歷經戰火,文革期間破四舊風潮中遭遇打砸。加上多年風雨侵蝕,寶珠寺本體儲存狀況較差。各處單體建築皆存在牆面開裂酥鹼,瓦件脫灰、破損,建築構件缺失等病害,亟需搶救性修繕。  為改善寶珠寺本體儲存狀況,加強古建築保護,市文物部門的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補助資金,獲得寶珠寺搶救性保護專項資金20萬元,用於寺廟修繕。今年初,在文物部門的幫助下,官莊鎮委託濟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制寶珠寺修繕保護工程勘查設計方案。修繕內容包括對山門、西配殿、正殿進行基本修繕,排除隱患等。目前,寶珠寺搶救性修繕工程已經啟動,由濟南齊魯園林古建築工程公司負責施工,預計將於6月底完工。

    題主,相信你會仔細研讀的,不謝。

  • 3 # 手機攝影藝術

    很多。李清照紀念館。大蔥博物館及試驗種植基地。李開先紀念館。特別向你推薦章丘與鄒平之間的長白山,是范仲淹生活與學習過的地方,與東北長白山名字一模一樣,很多人不知道。范仲淹隨著母親改嫁來到鄒平,長到18歲,然後在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三年,長白山800多米,氣勢雄偉,有大山的感覺和風範,山上還有范仲淹讀書的山洞,值得一爬,值得一看。

  • 4 #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

    章丘,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譚國(都城在今龍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時期,先後為譚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臺邑、崔邑。戰國,屬田齊。秦,屬濟北郡。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猇縣併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

    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

    城子崖遺址 探尋五千年文明

    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質加沙黑陶為主,有鼎、鬲、豆、甕、盆、杯等,特別是黑陶,質地堅硬,薄如蛋殼,造型精美,可謂該文化的代表。因地處龍山鎮,並完全不同於以彩陶、紅陶為特徵的仰韶文化,便定名為“龍山文化”。

    洛莊漢王陵遺址 驚世漢王陵

      1999年6月至2000年底進行發掘。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墓葬方向為東西向,平面結構呈“中”字形。墓室東西各有一條墓道,墓室的深度約20米。墓室面積約1300平方米,是境內發現的漢代諸侯王土坑墓中最大的一座。經兩次發掘,共發現大型陪葬坑15座,小型陪葬坑、祭祀坑21座。各陪葬坑內發現的隨葬品分類放置,各不相同,其種類和內容相當豐富。

    朱家峪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朱家峪,位於南麻東南4.5公里處,太平頂之陰,馬連山西麓。234人,6個姓氏,朱姓為主。耕地244畝,山灘2000畝,屬山嶺地帶。經營農業林果。產花椒。據《朱氏家譜》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諱民坤,由沂州蘭山縣朱家屯遷至。”以姓氏地貌取名。

    百脈泉 天下奇觀

      百脈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百脈泉公園,在泉城濟南市的七十二名泉中名列第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誕生在這裡。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卷八》稱:“百脈水出土谷(鼓)縣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 

    齊長城遺址 千里古長城

      齊長城遺址橫亙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主要有長清段、泰安段、萊蕪段、五蓮段等遺址,其中儲存最好的齊國萊蕪段57.832公里。

    老君堂 漢代古建

      老君堂是錦屏山最早的土木建築之一,位於山之東阿,南北長近35米,面積約800平方米,當地民間傳說,老君堂早在漢時已所建,已無詳考,清乾隆二年,便赫然有之。

    東平陵故城遺址

      東平陵故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區龍山街道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是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建城1019年(前204-815)。戰國時期,平陵邑晉升為平陵縣,成為齊國在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兩漢時期,東平陵曾三次被確立為郡國的國都。第一次是西漢初年,平陵被封為呂國,時間是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64年,又分封齊王劉肥的兒子劉闢光被為濟南王,濟南國由此確立。

  • 5 # 楊Sir記錄者

    章丘名聲古蹟還是不少的。朱家峪,三王峪,百脈泉!濟南動物園植物園!旅遊完還能買點章丘大蔥,龍山小米,明水香米,曹範核桃回去!

  • 6 # 濰坊同城

    章丘的名勝古蹟還是不少的。

    章丘百脈泉公園,百脈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與趵突泉齊名並列,曾鞏雲:“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百脈寒泉珍珠滾”,居章丘八景之首,是中國北方獨具特色的泉景公園。

    濟南朱家峪民俗旅遊區,朱家峪村經600餘年滄桑,仍較完整的儲存著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築,上下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即有被譽為“現代立交橋原型”的康熙雙橋,又有600年前的——古道。

    章丘蓮花山聖水禪寺風景區,景區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塔林等景點,其間凡皂角、青檀、刺楸等名貴樹種林立。景區內松柏參天,樹木蓊鬱,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蹟眾多。

  • 7 # Aneurin1

    百脈泉公園(各種泉,清照祠在這),朱家峪,濟南野生動物園,濟南植物園,七星臺,白雲湖,錦屏山,危山,三王峪,香草園,濟南金沙灣滑雪場,龍盤山公園,,,大概就這些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付董明珠嘴仗: 美的裝聾作啞,志高完美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