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1
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日本是在1943年開始才在戰列艦上裝備了雷達

    先看一張圖,這是大家熟悉的日本二戰時期大和號(壓碼頭)戰列艦,請注意看那艦橋(違章建築)頂部的一對“蒼蠅拍”,那就是大和號戰列艦的雷達“二號一型電探”(通稱21電探)。這個21電探最大功率5KW,最大探測距離為100公里,有ABC三種規格,分別對應戰列艦、空母和巡洋艦使用。21電探特寫大和號1941年海試照片,當時並沒有裝備這個電探,它是一直到1944年改裝時才裝備

    實際上日本對於雷達方面研究開始蠻早的,早在昭和8年(1933年)海軍技術研究所就開始相關基礎性研究。但是日本對這方面很不重視,研究進度如同龜爬,直到1940年初才在德國技術支援和日本無線株式會社的協助下,完成首次成功夫的雷達試驗,以停泊在東京灣的赤城號航母為目標進行雷達照射。

    之後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11月,才終於完成第一款海軍雷達,一號一型對空電探。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日本海軍卻以經費不足等理由拒絕裝備。一直拖到1942年開始,日本海軍才開始在軍艦上試驗性配裝一號三型電探(13電探)。而大型的21電探則是從1943年開始裝備在戰列艦上。

    13電探是種小型雷達,日本剛開始主要裝備在驅逐艦和巡洋艦上作為前沿偵查使用,聯合艦隊的超級護衛艦“雪風號”後桅杆上的就是13電探。

    聯合艦隊之所以不重視雷達方面,一是早期雷達效能低,日本更是差,不管是13電探還是21電探都只能探測出大致距離,如果是判斷方向的話,需要“人工手動模式”。水兵們搖雷達天線調整方向,哪個方向雷達訊號最強那麼就是目標來襲方向。二是日本海軍當時有“貓眼戰士”,特招視力好的瞭望員,天天吃鰻魚喝魚肝油(補充維生素A)、苦練練斜眼大法(眼球側面的感光細胞最多)。這幫人夜間視力特別好,可以看到十公里外的軍艦。所以二戰前期日本海軍對於雷達是輕視態度的,再加上二戰時期盟軍雷達技術始終遠強於軸心國,所以雷達方面被吊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勇戰王聊歷史

    有,但是質量不咋地。

    雷達這種技術,早在19世紀就開始有人研究。二戰前,英華人已經發明出實用的雷達。當納粹德國空襲英國時,英華人就開始使用雷達探測德軍飛機。之後,飛機和軍艦也陸續裝備雷達,用來探測對空對地目標。

    而日本對雷達技術研製相對落後。一是受制於日本陸海兩軍的矛盾,兩者都想研究雷達,各佔一半資源自己閉門研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二是,日本海軍更注重使用偵察機。雷達受制於地球曲率,不能發現海平面下的艦艇。所以,日本海軍重視偵察機的做法,無可厚非。

    大和號裝備了22型對海雷達,探測距離35公里(對戰列艦是35公里,對巡洋艦20公里,對驅逐艦17公里)。這個距離,還沒有火炮射程遠。大和號主炮射程達到42公里。所以,還是要用瞭望手站到艦橋頂端觀測,並配合上偵察機。

    德國的雷達技術比日本好一些,但是,兩國交流不好。雖然兩國就雷達技術溝通過幾次,但是,並沒有相互坦誠交流。日本沒有把自己的微波空腔磁電管給德國。德國也沒有介紹新式Freya雷達。

    沒有先進的雷達,日軍卻培養出很多“神眼”瞭望兵。這些瞭望兵能在光線很差的環境下發現海平面上的敵艦(機),也是屢立戰功。據說,日軍給這些士兵定量分配魚肝油,以保證其視力。

  • 3 # 林仙JESUS

    二式二號電波探信儀一型(二一電探)

    1941年10月開始研發,1942年5月安裝在伊勢號戰列艦上進行測試,在55千米上發現了一架飛機、20千米上發現了姊妹艦日向號戰列艦。

    ↑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二一電探

    ↑大和號戰列艦的15米測距儀和二一電探

    二一電探輸出功率峰值為5kW,波長1.5米,重830千克,天線長3.3米、寬1.83米,二一電探有3排4列12個偶極子(四型則有4排4列16個偶極子)。

    二一電探對單架飛機的探測距離為70千米、機群為100千米。二一電探有很多個子型號,不過資料零碎就不提了,總之,看到“蒼蠅拍”的都是二一電探

    中途島海戰後,痛感預警能力低下的日本海軍迅速為翔鶴級和隼鷹級航空母艦裝備了二一電探,以實現對敵機的遠端感知。隨後,各級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和秋月級驅逐艦、特設水上機母艦君川丸也陸續裝備了二一電探。

    仮稱二號電波探信儀二型(二二電探)

    奇特的喇叭形天線,1942年5月安裝在日向號戰列艦上與伊勢的二一電探一起進行測試,並在35千米上探測到了伊勢。二二電探是單純的對海電探,無法探測飛機,因此送到了常年大霧瀰漫的阿留申群島。

    ↑春雲號驅逐艦上的二二電探和一三電探

    二二電探輸出功率峰值為2kW,波長0.1米,重1320千克(潛艇上裝備的重2140千克),天線直徑1.5米,長2米。

    1943年大和號戰列艦搭載了二二電探接受了測試,對戰列艦探測距離為35千米、驅逐艦16千米、潛望鏡5千米,還能夠探測到15千米上155毫米炮彈的水柱。其測距精度為125-250米,測角精度為0.5°——算是比較優秀(要知道日本戰列艦的10米測距儀的誤差一般為450米左右,最大可以達到1200米!)。值得一提的是,戰敗後二二電探被廣泛用於捕鯨船,繼續為日本發光發熱。

    三式一號電波探信儀三型(一三電探)

    一三電探為二一電探的輕量化版本。八木天線設計,重110千克,高4.2米,對單機的探測距離為50千米、機群為100千米,測距精度為2-3千米,測角精度為10°。

    ↑陸基的一三電探

    ↑一三電探的三種天線

    裝備在驅逐艦的前主桅上,在大型艦艇上也有裝備,作為二一電探的補充裝置。潛艇上也有可升降的一三電探。

    總結

    本子的電探功率普遍偏小,因此很容易被幹擾。三種雷達中,只有二二電探算是比較優秀的——然而二二電探依然有著穩定性不良的問題。再說了,三種雷達都只有A模式顯示器,因此幾乎不可能提供準確的方位角資訊。

  • 4 # 歷史風物誌

    首先我們確認一下二戰的結束時間是在1945年,按照這個時間來鎖定,日本二戰時的戰列艦是配備了雷達的。1942年日軍偷襲了珍珠港,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瘋狂的日本到處用兵,在新加坡英軍基地繳獲了一件戰利品,印有“YAGA”的字樣,日軍起初以為是什麼了不得的殺傷性新武器,後來在多方探索後才發現這是一個日本工程師名字的簡稱,他就是八木秀次,那件戰利品正是八木無線電定為儀,即雷達天線。1925年八木秀次便申請了八木無線電系統的專利,專利期是十七年,但沒有得到日本的重視,硬生生的被美、英等其他國家領先十多年。等日本醒覺時,已經落後許多,日本雷達水平發展起來時已經是二戰的尾聲了。

    戰艦上使用的雷達主要分為對海、對空、偵測等型別,偵測目標是海上的敵軍戰艦、空中的敵軍戰機、海下的敵軍潛艇。日軍在1941~1944年才研發出首批的艦載雷達,最初的是22型對海搜尋雷達、21型對空搜尋雷達、13型對空搜尋雷達、E27逆向雷達。

    1、22型對海搜尋雷達使用的是磁控管雷達,雷達波長10cm,屬於短波雷達,功率2千瓦,可以探測35公里內的戰列艦、20公里內的巡洋艦、17公里內的驅逐艦,探測誤差為700米。

    2、21型對空搜尋雷達:1943年左右才列裝上艦,雷達波長1.5米,功率5千瓦,探測100公里內的戰機群、70公里內的戰鬥機、20公里內的戰列艦,誤差有1、2公里。

    3、13型對空搜尋雷達,當時是以“新式”雷達來裝備的,他的功率達到10千瓦,,可以探測100公里內的機群、50公里內的戰鬥機、30公里內的轟炸機,但誤差比21型要大。

    4、E27逆向雷達,雷達訊號接收機,可接受300公里外敵軍戰艦雷達發出的偵測電波,做出預警。

    其實還有像零號水下聽音器這樣的應對潛艇威脅的裝置,但裝備的時候已經是1944年,離日本無條件投降都沒多久了,可謂是黃花菜已經涼了。同時期的美軍CXAM雷達、SK預警雷達的探測戰機距離已經達到120公里~160公里,對戰艦的探測距離達到48公里,而且可以透過顯示器準確的定為偵測目標的方位、距離,裝備數量上也遠超日本戰列艦。

    為什麼一向喜歡偷學高新技術的日本對雷達那麼不上心?當時日本到處侵略,戰爭不停的打,錢都用來裝備軍武了,科研自然就停了下來,儘管八木秀次已經有了一套理論,但沒有經費繼續研發,反而被英、美等其他國家拿去。還有就是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戰鬥對他們而言或許只是機械式的行為,他們認為雷達只不過是早一些發現敵人而已。再加上在某些戰爭中它們的狹隘的認為雷達被山、島礁什麼的擋一擋就不行了,有些花架子的意思。最後吃了虧時,便趕緊請八木秀次出山,研發了日本的艦載雷達出來,儘管是落後美英德,也在之後的幾次海上戰役中發揮了作用,之後一些型號的雷達還被用作日本漁民捕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子彈打出來看的到軌跡,而有些看不到軌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