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閆大廣
-
2 # 科普作家張軒中
是的。
不過,更準確地說,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層的電子來決定的。
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並不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因為參加化學反應的主要就是原子的核外電子。
原子核參加的反應一般叫做核反應,這不是化學反應,比如我們從來不說原子彈爆炸是化學反應。
核外電子則是分層的,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是不同的電子能量不同,它們處在不同的層上。最內層電子的能量最低,而最外層電子的能量最高。
元素的化學性質,由最外層電子決定。
比如說氫,它的最外層有1個電子。所以,它容易得到一個電子,形成2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或者它可以失去1個電子,也是可以的。
再比如說氧,它的最外層有6個電子,所以,它容易得到2個電子,形成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
因此,兩個氫原子可以與一個氧原子結合在一起,相互滿足穩定的結構,那就是水分子了。這就是共價鍵的來歷。
那麼,最外層電子是多少才是穩定的呢?對於第n層,要有2n*n個電子才能穩定。比如n等於3的時候,就需要18個電子。
所謂的惰性氣體,就是它們的原子外面的最外層電子已經滿了,符合2n*n這個數值,所以它們基本不參加化學反應。
-
3 # 小丑KOKER
最大的問題是電子是由質子控制的,並和中子平衡,弄個同位素,或者拼命加個氘,比如氧加鎂等於鈣?鈣加氧等於鐵?
-
4 # 八斗文媒
這句話問的,元素不就是一類原子的集合嗎,那它的性質可不就是取決於原子嗎?這兩個概念如同是人種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那我們華人的特點,比如說褐眼睛黑頭髮黃面板,那當然取決於這麼多人共同的特徵對吧。我想提問者應該是想問:元素的化學性質是否主要取決於原子結構吧?
我們都知道,原子的結構可以視為兩個部分,主要的質量集中在中心位置,也就是原子核,外面則是電子在繞著飛。
原子參加化學反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原子間電子得失或者分享的過程,而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方式,就直接影響到反應過程,所以,原子結構,尤其是核外電子排布方式,直接決定了這個元素的化學性質。
具體是怎麼影響的呢?
我們打個簡單的比方。原子跟原子之間要想產生化學反應,互相之間就要有作用力。這就好比我們人與人之間,不管是表示友好,還是表示不滿,往往都會藉助於最表觀的手勢或者表情。對比到原子,也是差不多。比如兩個原子性質差不多,比較友好,那麼就會採用分享電子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比如氧氣分子中,兩個氧原子就是這麼結合的。金屬原子之間也是如此,只不過提前實現了社會主義,實現了集體富裕,每個金屬原子都拿出一些電子出來,大家相親相愛,共同分享。如果性質差得比較大的,比如氯原子與鈉原子遇到了,那麼氯就乾脆搶鈉一個電子。這些過程其實在初中化學就講過的。
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什麼?就是為什麼電子結構影響了化學性質。這個問題,直到量子力學確立之後,才得到了初步地解釋。原子的電子結構到底怎麼排布,實際上是由能量決定的,簡單說就是電子一定會採用一種總勢能最低的方式圍著原子核轉,好比我們把一堆球放到一個框裡,然後不停晃動,那麼這些球最終一定會形成穩定的狀態,擠在一起,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態;發生反應的時候,就是兩個框裝著球碰到了一起,這些球是可以自由換框的,那麼在不斷交換之後,重新達到了平衡。
所以,深入來說,決定一種元素化學性質的,其實是電子的勢能。
-
5 # 科學玩家夏子銘
元素的化學性質確實主要取決於原子,但具體來說是原子核外電子層數和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
單純從最外層電子來看,最外層電子越少越易失電子,越多越易的電子,所有的原子都有吸收會放出電子以達到八電子或二電子的穩定結構的趨勢,這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但對於最外層電子數適中的原子就很難解釋。
從電子層數和最外層電子數一起看的話,那麼所有元素都能解釋了。我們先拿出元素週期表看看主族元素,週期就是電子層數,主族就是最外層電子數,越左越下金屬性越強(銫),越右越上非金屬性越強(氟),注意我說的不包括副族、稀有氣體和放射性元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同週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越大,半徑越小;同主族元素,外層電子層數越大,半徑越大。由這來推便可知銫的原子半徑最大,氟的原子半徑最小。半徑越大,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引力越小,越容易失電子,所以金屬性更大。反之,半徑越小,原子核對核外電子引力越大,更容易得電子,非金屬性越強。
元素的性質主要就是金屬性和非金屬性,所以元素的性質主要取決於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數和最外層電子數。
回覆列表
初中答案:最外層電子數。但是元素的化學性質其實很複雜,黃金的最外層電子數也是1,但是就是綜合看最穩定的元素,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