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要練出人魚線的風風
-
2 # 阿拉聞旅
1、漂亮的服飾打扮阻礙孩子的天性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應該是讓孩子做她們應該做的事情,比如讓孩子在地上爬、在泥地裡打滾、跳躍、追逐、打鬧……漂亮的衣服會讓孩子束手束腳,阻礙孩子的活動,約束孩子的創造力,不利於孩子的發育和成長。
2、塑造錯誤的價值觀過度的注重外表,會讓孩子從小養成錯誤的價值觀:女人的人生重點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美。不少小女孩小小年紀就懂得減肥、整容,甚至透過漂亮的容貌取悅別人,這些都是錯誤的價值觀,會限制了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影響人格的獨立性。
3、為親子關係帶來隱患前面提到,當一個母親特別的重視孩子的外表,不注重孩子是否舒適、孩子是否玩得開心,這是自戀型的母親,自戀型的母親一般會有要求別人遵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除了孩子的外表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打扮外,在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會作類似的要求,會造成未來母女間的矛盾隱患。
4、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適合孩子的衣服,應該是舒服的、可以在地上打滾的、能在弄髒時不會招致大人的批評和責罵的,這樣的衣服對孩子的身心來說才是最合適的。否則她們會因為擔心弄髒弄壞衣服而畏手畏腳,什麼也不敢嘗試,這種特質也會在她們的性格上體現出來。
5、帶來安全隱患漂亮的小女孩,尤其在青春期會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比如她們會比同齡人更容易陷入早戀,甚至會因為漂亮的打扮而導致壞人的關注帶來安全隱患。
舒適、合身、得體、不影響孩子們活動的衣服,就是最合適的衣服;不過分打扮、不化妝是小時候養育女孩的基本原則。當孩子到了成年,在她們已經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成熟的思想後,才慢慢引導她們打扮出屬於自己的氣質。
原因很簡單,貧窮留下的烙痕和慣性不是短期內能消失的。
年輕人絕大多數都是基本都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在成長中,最多體會到一點匱乏,但真正體會貧窮的人很少,所以對於父母這種思維不易理解。
中國再早點情況就不說了,從上個世紀來說。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解放前。當時中國整體處於兵荒馬亂時代,屬於標準的農業國,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相當低下。我老家作為糧食主產區,在解放前流傳有句諺語,說地主家是“圍著磨盤吃白饃”。也就是說,只有麥收的那些日子,地主家才能全吃白麵饅頭;其他大部分時間,即便地主也得混著雜糧吃(那時候吃雜糧可不是今天這樣為了健康)。後來農村流傳的揭批地主家少爺浪費糧食,都是些諸如吃饃不吃饃皮之類的說法。這在今天看來算的了什麼?可在當時就是大事。這還是地主家狀況,普通農民更不用說了。
當然,肯定也有個別大地主還是驕奢淫逸的,不過能到那個檔次的大地主,解放後應該沒人逃得過鎮反和土改,能活下來的子孫此後幾十年日子更加艱難。
二是解放後前三十年。中國此時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時代,一方面講究加大積累,另一方面積累更多從內部挖掘。所以雖然沒有了戰亂,但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下。三即便正常年份,吃飽飯也已經是足夠滿足的事情。劉建勳主政河南,靠推廣紅薯種植使得百姓免於餓死,都被稱頌一時。四清時候,查基層幹部是否多吃多佔,多分幾個紅薯都可以治罪!你想想那時候普通人們的生活標準是怎樣?
三是改革開放以後。到了八十年代後透過改革開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基本上城鄉所以人民生活水平都比先前有了質的提高,大部分人基本都滿足主食細糧化。吃的滿足以後進一步開始解決穿著問題,也是從那時起,服飾開始逐步有了多樣性,最終在九十年代才真正普遍做到逐步讓中山裝和工作服從日常生活中退出。
以上是回顧歷史,說這麼多就是讓眾多80、90後明白自己與父母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個價值觀斷層。
80、90後出生的時候,是迅速富裕的時期,此時家裡已經吃穿不愁,存款增多,自然會不解為什麼家裡有錢不能讓我吃更多好吃的,穿更漂亮衣服呢?
而父母們則不然。他們大都出身貧窮,少年時候缺吃少穿,甚至可以說很多人是在生存線上掙扎過來的。而且不僅他們,他們所知道的父輩、祖輩甚至更早都是這樣貧窮的生活。他們上數三代內幾乎都有親戚被餓死過。所以他們對貧窮的恐懼是融入骨髓裡的,對樸素的堅持是長期生活磨難與幾代人的經驗積累疊加出的。當他們終於滿足溫飽、開始盈餘時候,他們想的不是怎麼消費,而是怎麼把錢存起來,萬一再遇到貧困可以救急。
這就是思維上的差異。沒有經歷過貧窮沒有過生存危機的人不可能理解為什麼父輩會把樸素當做最高道德之一來對待。從後續的發展看,或許那麼做不是很必要,但是沒有多少人有預見未來的能力,你不能讓一個經歷數代貧困且自己也掙扎生存過來的人突然就相信,以後再也不會貧窮了,努力消費擴大內需比艱苦樸素更道德。
所以,我個人很反感那種動輒批判父母價值觀的做法,尤其像本題這樣的。我們追述過去的貧苦,不是為了譴責誰,而是我們應該知道過去多少年我們如何不易,祖輩父輩創業如何艱辛,而我們這一代,很幸運的剛好是開始品嚐創業收穫的一代,縱然你不感恩,也不必用看不起的眼光去對待做人梯的父輩。
何況,對於許多人來說,也切實嚐到了父母樸素帶來的甜頭。父母省下了給你衣服的錢,卻給你買了房子。這時候哭著喊著我愛的不是房子而是當年有新衣服的感覺,是不是真的太矯情了?
補充:
拿自身說,我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很樸素,家裡也很簡樸,於是確實攢了一點錢。如今我工作了,在新城市裡父母可以支援我很多買房買車的錢,於是我年紀輕輕就不用為房啊車啊頭疼,所以在給我女兒花錢方面就可以非常大方無所顧忌。如果當初我父母把錢用來給我買吃買穿了,如今沒什麼錢幫我買房買車了,那麼如今我還著房貸騎著電車,肯定也沒法給我女兒提供這麼舒適的環境,花錢時候肯定各類預算更多。
所以說,一代一代鋪墊很正常。如果沒有我父母給我攢下的房子,我也未必能現在眼都不眨給女兒買衣服玩具。
人不能一邊批評別人不理解自己的精神追求,一邊卻不理解別人數代人經歷的物質奇缺;一邊端著碗吃肉,一邊放下筷子罵娘。如果自己有問題卻用推卸這個方法應對的話,永遠都有用不完的理由。